讀完博士幹什麼?

2020-12-11 共青團中央

共青團中央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來源:《中國青年報》(2019年08月05日05版 作者: 李雅娟),圖片來源於千庫網

導讀

眼看能夠順利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手握兩所高校offer的物理學博士孟溪,卻一瞬間覺得高校對自己沒有吸引力了。

拿到某名校文科博士學位的林飛,從企業年薪20萬的崗位辭職後,卻發現準備入職的高校放了他鴿子。

27歲博士畢業的任奇,進入國企工作後尷尬地發現自己屬於「大齡新人」……

近幾年來,中國每年新增博士畢業生人數比新增高校教師多兩萬人左右,這意味著約1/3的博士畢業生沒有獲得高校教職。

拿到了人類社會的最高學位,在學術圈外,博士該何去何從?

眼看能夠順利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物理學博士孟溪手握兩所高校的offer,儼然已是博士畢業生中的人生贏家。

但她參加完博士論文答辯後,卻突然感覺自己的情緒跌入了谷底,什麼事兒都不想做。她曾以為自己想當一名高校教師、未來從事科研工作,然而這樣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間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讓她感到恐慌。

孟溪去論壇求助:博士畢業,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業工作經驗,該怎麼辦?

在與她同年畢業的數萬名中國博士中,孟溪提的問題不是個例。

近年來,中國的博士畢業生數量連年攀升:2004年,有2.3萬名博士畢業,那一年,博士人數首次在《中國統計年鑑》中作為單獨門類統計;2018年,博士畢業人數突破6萬名,同年,近10萬人被錄取為博士生。

在傳統的觀念中,博士是本學科的「看守者」,獲得了博士學位,就應以學術為業,選擇非學術職業的人往往被視為「管道的洩漏」。

但這一觀念日益受到挑戰。統計年鑑顯示,近幾年來,中國每年新增博士畢業生人數比新增高校教師多兩萬人左右,這意味著約1/3的博士畢業生沒有獲得高校教職。

拿到了人類社會的最高學位,在學術圈外,博士何為?

學歷市場的贏家,就業市場的「萌新」

讀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單純,甚至有點兒「愣」。「當時年紀小,總覺得這輩子起碼得做一件一般人幹不了的事兒。」這個東北姑娘說。

她就這樣開啟了讀博之路。至於未來找什麼工作、就業市場情況如何,她自嘲道:「以我當時的心智情況,根本不可能想到這些。」

讀博期間,她跟導師交流最多的就是實驗情況。而工作打算以及就業市場的行情,則很少進入師生們的討論範疇。

過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單休的實驗室生活,一位博士師兄提醒她:「趕緊做簡歷,準備找工作吧!」

孟溪開啟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實際上無法花太多時間聯繫工作:寫發表論文和畢業論文就已經佔據了她的絕大部分精力。為了修改畢業論文,她連續一個多月熬到夜裡兩點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開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識到,身上這件灰色套頭衫自己已連續穿了十來天。

她的導師們認為,「博士畢業理所當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師兄師姐畢業後,基本都走了這條路。

孟溪原本也以為自己願意當一名大學教師,將科研作為志業。今年春天,孟溪的論文盲審和畢業答辯都很順利,有兩所高校也給她發了offer。眼看再過不久就能拿到學位證,但她突然感覺自己像是被擊垮了,眼淚會不由自主地湧出來。心理諮詢師告訴她,這是她讀博期間長期處於應激狀態所致。

前幾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議,同一所離家較近的高校籤了約。高校裡的績效考核讓她擔憂:學校明確表示不會提供科研啟動經費,而且她要在入職之後才能知道具體的考核標準,但她此前已經聽過好幾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

孟溪有一個朋友在山東某高校任教,入職後才發現校方提高了考核標準。朋友向她抱怨說:「安家費沒落實多少,別的(待遇)也沒漲,倒是考核標準漲了。」

但蘭州理工大學理學院教授馬軍認為,當前博士生的就業情況仍比較樂觀。

他告訴記者:「在高校裡,除了國家提供的基本工資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較多,每年收穫的科研績效是非常可觀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沒有上限。」學科之間的差異也不容忽視。馬軍說,很多工學專業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橫向課題,收入都非常可觀。」

與孟溪相比,林飛謀求教職的道路更為曲折。

去年,林飛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學位。畢業後,他沒找到滿意的教職,便接受了某大型企業的offer——管理崗位,年薪20多萬元。他工作了兩個月後,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職通知。

儘管企業的薪資待遇符合預期,但林飛感覺工作不夠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嚮往高校中的工作環境。

導師勸他謹慎考慮:「當『青椒』是看不到頭的。」家人則支持他去高校,認為大學教師是份體面的工作。林飛告訴家人,教師的月收入只有在企業工作的1/3。

權衡之下,林飛還是作出了決定。

林飛沒有立刻辭職,那時他的畢業證已經到手,但學位證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兩證齊全之後再去辦理入職手續。

這所高校的工作人員一開始表現得通情達理,他們說可以先為林飛安排宿舍、辦理校園卡,等他拿到學位證再辦理入職手續。

但下一通電話就變了味道,一名教師要求林飛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師入職第一年都要坐班。儘管家裡有些狀況,但是林飛還是匆匆辦理了辭職手續,趕到學校。

年底,林飛拿到了學位證,第二天他就按入職學校的要求去做了體檢,準備次日去報到。這時,他又接到了電話。對方告訴他不必來辦理入職手續了。

林飛大驚,連忙坐高鐵趕到學校,卻被告知沒有編制:學院說因為學校不給編制,學校人事處則說學院沒來申請。

林飛打通了院領導的電話,被告知:現在已經沒有名額了。院領導承認,在林飛之後,他們又面試了其他人。

林飛意識到,如果有了更合適的人選,校方會主動毀約,「學校只是損失了5000元違約金,但是對於我們畢業生的影響就很大」。辭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幾乎沒有收入。

作為導師帶的最早畢業的博士生,林飛找工作的情況也很受學弟學妹關注。林飛畢業還算順利,即便如此,他參加博士畢業答辯時,也已經身無分文——博士延期這一年,學校停發補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職養活自己。

現在,林飛還在尋找教職。這一年多的波折,帶給他新的反思:「念了這麼多書,腦子也要活一點,生存能力是第一步。」

多元化就業趨勢初現

任奇在博士畢業後到某國企工作,作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業中做科研不必擔心偏離實際——國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產,而且可以提供一線數據作為參考,而這些數據通常不對外公布。

再者,國企資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學那樣絞盡腦汁地申請課題基金——企業內部就可以為他提供數百萬元的研究經費。

但任奇很快便意識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齡。

任奇本科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被保送為本校的直博生。跟讀完3年碩士再讀博的同學相比,27歲就拿到博士學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齡優勢。

儘管如此,任奇進入國企工作後,還是尷尬地發現自己屬於「大齡新人」。

任奇冷靜地分析了自己的處境:「如果在企業發展的話,博士只適合走技術路線,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線,可能已經晚了。」

但任奇又意識到:在仿照公務員系統運轉的國企中,幾乎所有的資源都圍繞行政管理權力展開。這就意味著,如果他達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職位,對於做科研也不利。

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營企業成為部分博士畢業生的新選擇。

在清華大學的就業重點單位榜單上,華為公司連續3年都是「收割」清華博士最多的單位。今年5月,華為海思發布全球攬才公告,多達31個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華為給應屆博士畢業生開出百萬元年薪的新聞又吸引了眾多關注。

最近兩年,前述就業重點單位榜單上還出現了騰訊、阿里巴巴等「新興勢力」。不過,上述幾家企業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於計算機、應用數學、人工智慧、自動化控制等近年的熱門領域。

在網絡論壇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間權衡的諮詢帖也有所增加。顯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買私企的帳,有人直言:與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華為公司「只是錢多一點」。

另外,還有眾多博士畢業生選擇到黨政機關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組織部一舉招攬了30名清華博士畢業生,僅次於華為公司的31人。

從國內高校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不難發現博士生就業多元化的趨勢。5年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籤三方就業的博士畢業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國企、私企就業的比例明顯上升。

這背後是嚴峻的學術圈就業形勢: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學術職位的數量卻相對穩定。

早在數年前,博士就業問題就已在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引起重視。

上述國家對博士就業情況的調查顯示:博士在傳統學術部門就業的比例均呈下降趨勢,且理工科比人文社會學科下降更為明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文欽告訴記者,以美國為例,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博士畢業生在學術界就業的比例,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47%,雖然人文學科類、社會科學類的博士畢業生仍以在學術界就業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學科類下降了 10.7%,社會科學類下降了17.9%。

供大於求的形勢之下,「非學術職業」就成為博士畢業生主動或被動的選擇。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馬臻認識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當老師、有人到企業工作、有人到中學當老師。馬臻認為,這些情況都理所當然:「形勢就是這樣的,高校沒有那麼多職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較苦。如果特別喜歡做學術的話,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掙錢的話,那就可以進企業。」

馬臻認為,不同大學之間、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很大,泛泛談論「博士生就業情況」過於籠統。他說:「有的高校,學科博士點膨脹,人比較多、科研基礎又不是很好,那麼(博士畢業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見了。」

通過觀察自己的碩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況,馬臻發現,碩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實習,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簡單,只需投遞簡歷、再花少量時間面試即可。

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學位本身就有足夠的分量。馬臻的一個博士生找工作時,對方表現得非常信任這名學生:「能讀下博士學位的至少不傻,有專業能力。」

馬臻認為:「機會永遠是屬於強者的。」

學術圈外,博士何為?

早在2011年,《自然》雜誌就曾連發3篇文章,矛頭直指博士過度生產現象。其中一篇文章認為:博士規模之所以迅速擴張,是受科研項目需求的驅動,而沒有充分考慮學術勞動力市場的容量。

近年來,中國的博士招生規模連年擴大,去年9.55萬人被錄取為博士生,人數再創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並不指向學術生產的工作崗位也明確要求博士學歷。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輔導員時要求應聘者有博士學歷,而在以往,這個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碩士畢業生。

1979年,美國學者蘭德爾·柯林斯在《文憑社會》一書中描述了「文憑通貨膨脹」的現象,他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獲得更高的學位,工作職位對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漲船高。當越來越多的人獲得某一教育文憑或學位時,其價值也就隨之下降。」

但與此同時,中國還存在一種矛盾的現象。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幾個數據:企業是我國研發經費支出最多的部門,2017年各類企業的研發經費支出佔全國總量的77.6%,但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中擁有博士學位的還不到1%。另外,中國的高校裡,除了研究型大學,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佔比其實並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僅佔24.4%。

卿石松認為,就傳統的博士「生產」目標——培養學術接班人——來說,博士數量可能過多,但中國高校依然有較大的需求空間;如果換個角度看,知識經濟時代需要高級人才,要推動科技和產業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層次人才,當然越多越好」。他認為:如果將企業的需求考慮在內,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

在高等教育更為發達的美國,未來的輪廓初現:今年3月,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發布報告稱,在私營部門(private sector)就業的博士畢業生佔比(42%)首次接近教育機構(43%)。這被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轉折。

張恬在讀博之前,就是奔著工業界去的。

面對幾份offer,她沒有太多猶豫便選定了這所位於美國東海岸的州立大學。在業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張恬通過學校和學院組織的講座開始接觸業界。

張恬同門的博士師兄師姐,大部分都到工業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國聯邦政府做與企業相關的科研工作。

今年暑期,張恬申請到波士頓一家公司的實習崗位。她原以為,公司裡的研發工作相對簡單,博士期間多學的知識可能用不上。但她開始工作後就發現,這家公司在研發很多新產品,她面臨著許多未知。

跟張恬讀博時做的課題相比,公司裡的課題難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戰。在這裡,她的研究能在較短時間內就看到答案,「正反饋來得很快」,這讓她覺得「自己的活兒沒白幹」。相比之下,讀博時的研究就像一個人在廣闊的沙漠裡踽踽獨行,不知還有多久才能看到綠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沒有綠洲。

「在學校裡做實驗,需要不斷地試錯、不斷地試錯。」張恬說。而在公司裡做研究,容錯率比較低。

卿石松作調研時,有企業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畢業生來到企業工作後,仍然延續學術研究的思路,但企業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時效性。

卿石松認為,到企業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業文化和商業環境,例如更多考慮經濟效益;但在博士培養過程中,學術能力仍應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養,如溝通能力、跨學科合作能力等。

卿石松說,在英國,出現了產、學、研聯合培養博士的現象:企業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與擅長該領域的高校聯合培養。企業由此介入博士培養階段,博士生則帶著企業的研究課題讀博。

作為宏大結構之中的個體,博士生們能做的也許就是更早地規劃未來。

作為導師,馬臻曾多次主動邀請名企HR來校做講座,為學生們講職業規範、職業倫理、應聘和面試技巧等。

他認為:「導師在學生找工作的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馬臻會為他們介紹工作機會、親自寫推薦信,等等。平時,馬臻時常跟學生們「應機說法」,例如提醒他們學會從領導者的視角思考問題。

短暫的企業工作經歷,讓林飛重新審視所學。在企業工作時,林飛心裡一直忐忑不安:「我學的專業,社會到底認不認可?」

他決定,就算未來去高校工作,也不能僅僅會寫論文,「否則研究的東西對社會無益」。他問自己:「要多想一想,我們能貢獻給社會什麼?自己又希望得到什麼?」

林飛的結論是:「研究要接地氣,學術才有生命力。」

(應受訪者要求,孟溪、林飛、任奇、張恬為化名)

相關焦點

  • 28歲讀完博士想去參軍,到底該選什麼兵種比較好呢?老兵說了答案
    28歲讀完博士想去參軍,到底該選什麼兵種比較好呢?老兵說了答案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每日麗人講堂」小編一直樂於普及一些生活的問題,都是採集生活中的一些實例給大家分析研究,如果您有相似問題可以評論區留言,小編有時間會一一回復大家的。
  • 讀了博士PHD有什麼出路?
    很多人關心自己花5年甚至更長時間拿到一個博士學位,能幹什麼,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你的將來,要看你自己的實力和一些外部因素。phd之後的出路,主要有四種(有的專業實際上遠小於四種)。此外,我說的是剛畢業的博士找工作的問題。
  • 為什麼很多人讀完碩士就不讀博士了呢?聽聽學長學姐怎麼說
    再讀下去不見得有好的未來 ,面臨結婚的情況;2,職業發展,我們法律專業本身就是高學歷林立但是研究生已經足夠了,不走學術路線足夠了;3,個人興趣,追求學歷不代表能把知識轉化成生產力,再讀下去人會與社會脫節的,且我們專業更專注實踐操作;4,費用問題,研究生雖然是公費但是生活費得自己賺博士更花錢
  • 什麼是卑劣懦夫幹的勾當?讀完村上春樹這句語錄,你會感到驚訝!
    如果我問你,什麼是卑劣懦夫幹的勾當?你會怎麼回答?你肯定會想到一些很齷齪膽小的人幹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這樣才叫卑劣懦夫幹的勾當。比如說為了個人利益不惜去做一些違背道德底線去損害他們利益的事,比如說故意去陷害別人,再比如說故意去冤枉別人等。
  • 讀完博士,當公務員和大學教師,在10年後,到底有多大差別
    讀完博士,當公務員和大學教師,在10年後,到底有多大差別現在去很多公司上班,都會要求學歷。學歷比較高的情況下,一般工作也會比較好找。現在的大學生,已經沒有什麼明顯的優勢。不少人會選擇繼續讀書,讓自己有更高的學歷。
  • 比特幣創造者浮出水面:22歲讀完博士的天才
    望月真一的個人經歷頗為傳奇,稱之為天才也不為過:其16歲進入普林斯頓大學,22歲讀完博士,年僅33歲就成了正教授,並且在去年8月解決了著名的ABC猜想。
  • 博士讀完30多了,你還考慮讀嗎?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後悔一輩子!
    博士宇宙最高學位,人類知識的高峰,在碩士畢業之時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讀的,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預計是工作兩年後。碩士畢業時我並沒有選擇去讀博,因為本碩我在學校已經待了七年了做為一個男人也確實想出去大展拳腳一番,我急切的需要走進社會對社會有一個清晰客觀而深切的認識。無論是在北上廣深還是二三線城市,只要是全脫產學生總是跟真實的社會隔著一層紗。
  • 計量大師李奇:讀一個經濟學的博士能幹什麼?
    所以一般就是研究生在我們這讀博士,一年之後他要考三個博士生資格考試,一個是宏觀經濟學,一個是微觀經濟學,一個是計量經濟學,那你要做科研的時候就又要往下分了,宏觀經濟學有做不同的,做銀行這塊,看銀行的功能是什麼,有的人說我研究政府的稅收政策,微觀經濟學有的人說我研究廠商理論、對策論,有的人說我研究公共管理等等,就是研究這些具體的
  • 2年讀完數學博士,蟬聯阿里數學競賽金獎
    別人五年讀完數學博士甚至還得延期,他在伯克利利用兩年搞定。別人起大早去圖書館佔座,他睡到12點自然醒。別人小時候在玩遊戲的時候,他在跟媽媽比奧數。如今,他已經博士畢業。是的,你沒有看錯,張鉞兩年時間讀完了大多數人最少五年的博士,而且剛剛拿到了美國頂級金融公司offer。消息一出,一些大佬們紛紛祝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馬毅教授,稱「真神人神速,後生可畏,不可限量。」
  • 讀完博士回到農村老家工作,被村裡人取笑。十幾年的書白讀了?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能夠讀到博士的人,絕對是少數。在整個國家的人口中,可以說少子又少。02讀完博士回到農村老家工作,被村裡人取笑。十幾年的書白讀了?身邊的人談起來總是取笑到,這個博士十幾年的書白讀了。不說博士畢業後在大城市謀得一份職業,哪怕回到老家,至少也得在市區裡面找到工作。結果還是回到了農村老家,雖然是村官。但看起來也沒多大前途。
  • 博士學長有話說:如何順利讀完博士這幾年?過來人給你幾條建議
    所以很多中國留學生一開始到國外是很不適應的,因為一切都要靠自己,並且沒有人去管你和督促你幹這幹那。如果你到了博士這個級別了,還是需要別人來監管你和督促你,那你的學業會很慢甚至很難完成,你的自律能力也欠佳。所以,讀博和自律是緊密聯繫的。
  • 碩士轉博士要什麼條件
    一些同學在接近讀完碩士後,糾結要不要選擇繼續讀博士,那麼碩士轉博士要什麼條件?接下來小編就貼心地為大家收集了相關資料信息,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請繼續往下閱讀吧。全國醫學博士英語考試成績合格(按當年規定的分數線,直博生免考)。臨床研究生應達到高年住院醫師水平。
  • 喬力:教師是幹什麼的,讀完才真正明白!——教師節特別撰稿
    喬力:教師是幹什麼的,讀完才真正明白!——教師節特別撰稿哲海鉤沉,書山攀巖,哲學及人文書籍皆為引子,滾滾紅塵才是劍之所指,你好,歡迎來到【喬力讀書】節日一般是指值得慶祝的事。什麼事是值得慶祝的?●生日即母難日,永遠不要忘記!生日,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妊娠疼痛,生命誕生,前路漫漫,會發生什麼,磨難還是順遂,我們無從知曉,生命來的頗為不易,活著亦然,理應慶祝。教師節,教師從業者的節日,何為教師呢?
  • 考研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在讀博士上究竟有什麼區別,敲黑板了!!
    其實這個問題是不用太糾結的,只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讀完研究生後要出去工作,那麼讀學術型碩士和讀專業型碩士其實是差不多的,在用人單位眼裡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是沒有區別的;如果讀完研究生後還想讀博士的話那就有很大的區別了,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直接決定了能否讀博士!
  • 計量大師李奇:讀一個經濟學博士能幹什麼?
    但你如果說我還是想讀博 士,然後我想去當教授,估計在商學院讀博士用的數學也是比較多,比如說管理博士,我有好幾個同學在國外做教授,管理學,其實有一部分人之前是學經濟的, 數學基礎比較好,去讀了管理博士,那用經濟理論的比較多,用數學的也比較多。比如計量經濟學、對策論的一些東西,博弈論,但是有一部分是學心理學的。
  • 大學教師讀博:3個月讀完博士課程
    近些年,博士畢業成為了社會一個熱點難題,原本三年學制的博士基本都會延期畢業。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我國有接近17萬的在讀博士研究生面臨畢業,然而,實際畢業人數只有不到6萬人,接近三分之二的在讀博士無法畢業。
  • 博士畢業,都去幹什麼工作了?
    隨著碩士研究生的擴招,某種程度上是學歷的一種貶值,隨之引發的現象就是,碩士畢業後工作並不那麼理想,所以博士隨之多了起來。我國博士畢業的平均年齡為33.17歲,那麼博士畢業都幹嘛了呢?企業已經成為吸納博士畢業生的另一重要渠道。2018年一流大學博士畢業生到企業工作的平均比例為16.68%,工科類高校畢業的博士去企業比例相對高,為20%~40%。在不同企業類型中,博士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7.2%),民營企業集中在阿里,科大訊飛,華為等。略高於到國企(央企)的就業比例(6.5%),到三資類企業就業比例最低,僅為2%。
  • 讀兩個博士,是種什麼體驗
    曾凡一帶領的「誘導多能幹細胞」項目,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她開過個人演唱會,出過唱片;她可以一連泡在實驗室許多天,也能夠彈琴、跳舞、作曲。一面是嚴謹的科學思維,一面是自由的藝術靈魂,曾凡一立體而多面,每一面都折射出她人生的五彩繽紛。
  • 計量大師李奇教授:讀一個經濟學博士能幹什麼?
    但你如果說我還是想讀博士,然後我想去當教授,估計在商學院讀博士用的數學也是比較多,比如說管理博士,我有好幾個同學在國外做教授,管理學,其實有一部分人之前是學經濟的,數學基礎比較好,去讀了管理博士,那用經濟理論的比較多,用數學的也比較多。比如計量經濟學、對策論的一些東西,博弈論,但是有一部分是學心理學的。
  • 供一個博士研究生讀完5年,究竟要花多少錢?算出來有點驚訝
    供一個博士研究生讀完5年,究竟要花多少錢?算出來有點驚訝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導致很多應屆生找不到工作。同時,很多企業為了減輕壓力,開始大量裁員。更別說已經破產的公司了隨著。因此,今年考研人數再次突破新高,高達400萬人加入考研的隊伍,希望通過考研、重新進入校園來度過失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