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五年讀完數學博士甚至還得延期,他在伯克利利用兩年搞定。
別人起大早去圖書館佔座,他睡到12點自然醒。
別人小時候在玩遊戲的時候,他在跟媽媽比奧數。
昨天,第二屆阿里數學競賽落幕,全球5萬人參賽只有4人金獎,其中就有他,並且這是他第二次拿下金獎。
他就是自稱「普通人,有點數學天賦」的張鉞。
在去年參加第一屆競賽的時候,他就獲得了「幾何與拓撲組」金獎,那時候,他才在加州伯克利讀博一。
如今,他已經博士畢業。
是的,你沒有看錯,張鉞兩年時間讀完了大多數人最少五年的博士,而且剛剛拿到了美國頂級金融公司offer。
消息一出,一些大佬們紛紛祝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馬毅教授,稱「真神人神速,後生可畏,不可限量。」
還有北大的陳寶權教授,他說張鉞真的不是特別拼。
獲獎之後,感覺這是對自己數學的一個肯定,畢竟學了這麼多年數學,也是希望能夠展現自己的實力來。
而要說整個比賽下來,印象最深的一道題是什麼?張鉞還是忘不了預選賽的第一道——「張師傅拉麵」。
這道題因為是拓撲相關,張鉞博士期間研究的就是拓撲,再加上這道題將拉麵這種現實生活中的東西跟數學結合起來,十分有意思。
說到拓撲,張鉞此前接受採訪的時候曾形容「拓撲」就像是頭腦的「藝術」,有點像畢卡索的畫一樣,閉上眼睛思考這些圖形在你腦海中如何變化,最後你就能從中探索出它的奇妙之處。
只需一支筆、一個腦子,就可以闖蕩「數學」江湖。
為了緩解生活費用上的壓力,讀博期間除了完成學業,參加競賽之外,他還當起了助教,並且在第二年的時候,找起了實習。
結果實習面試的過程中,面試官(也就是現在的boss)就問他,有沒有考慮過乾脆不實習了,直接第二年結束來工作?
他考慮了很久,就在這時候跟導師聊天,開玩笑的詢問他,有沒有可能兩年畢業?
張鉞在媒體採訪中提到,他的導師一向是一個十分嚴謹的人,針對這個問題,很認真地對他說:是有可能的。
於是,張鉞開始考慮提前畢業的事。
於是在整個19年寒假,他一直在家想哪些數學問題可以突破,不久就有了靈感。
一個月之後,在美國疫情開始之前就來到了美國。
就這樣,他在美國居家隔離的時候,寫寫paper、與導師討論討論,就完成了博士畢業論文。
張鉞取得的成績,和他的成長經歷,都讓人驚奇,這與他童年經歷、家庭環境密不可分。
「其實從小爸媽對我的培養還是挺好的!」
張鉞談到,他的父母都是建築專業的,數學功底都很好。從小就培養他的數學思維。
張鉞說,他從小就開始學圍棋,這對於空間邏輯、數學思維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學習鋼琴也讓他的左右腦開發的很好。
幼兒園,大部分小朋友還在玩泥巴,張鉞已經開始學習數學了。他說,當時母親用摩託車載著他,會隨便指路邊的一輛車,問他把車牌號上面的數加起來是多少。
培養特長,很多父母都很重視,但張鉞的父母有不一樣的做法。張鉞說,日常的數學遊戲,母親會跟他比賽,這就比他一個人要有意思的多。
「有個同伴跟你競爭是很有趣的,就像打遊戲一樣,一個人樂趣少很多,數學也是這個道理。」
上小學時,母親專門為他去學了奧數,回家再教他並且陪練。
小學六年級,張鉞考進了華南師大附中奧數班,他說起這一點很自豪:「這非常難,當時這個班在潮汕地區只招一個人。」
所以,有先見之明的家長,會從小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以前是通過學奧數、圍棋等,現在我們有更多選擇——少兒編程。
以「玩」的形式,潛移默化培養孩子們的邏輯思維、空間想像、創造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
未來教育,一定是編程教育,人工智慧時代,讓孩子們創造無限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