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南:開辦中文國際學校傳播中國文化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簡介:

開辦中文國際學校傳播中國文化

陳建南 埃及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作為一名海外僑胞,列席全國政協會議,我感受到中國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非常不容易。我們一定要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種新型政黨制度、將黨和國家對海外華僑華人的關心、將華僑華人背靠祖國的自豪感表達出來、傳播出去。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等,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共建地球村,是非常崇高的理念,也是非常遠大的目標,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要把中國文化傳出去。中國既然要把聲音向全世界傳遞出去,必須要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認同中國,而不僅僅是華僑華人的了解和支持。

華文教育、華文媒體主要是對華僑華人進行傳播,而我這次帶回來的建議是要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世界各地開中文國際學校。也就是從小孩的幼兒教育開始,一直到高中和大學,進行中文教育,讓全世界人民通過接受學歷教育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理解我們的思路、觀念。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溝通中的障礙,真正讓外國人也了解我們的思想。

目前,越來越多的埃及民眾,特別是中產階層和上層人士要求接觸中國,他們想要抓住機會加強雙邊經濟政治聯繫的訴求越來越強烈,他們也很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掌握中文、了解中國文化、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這正是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時機。

華文教育,不僅可以加深海外華僑華人、留學生及華裔後代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更能讓他們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加強對祖(籍)國的歸屬感,做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和參與者。

相關焦點

  •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開辦首座子弟中文學校
    中新網1月22日電 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新年伊始,巴塞隆納領區MATARO華僑紡織工業區子弟中文學校將成立。1月18日,應學校校長孫思鵬的邀請,總領事夫人張景平一行前往MATARO參加開班典禮。  此前,華僑紡織協會主席孫思鵬先生向中國駐巴塞隆納總領事屈生武匯報了辦學的情況及辦學宗旨。他說,旅居MATARO的華人以紡織加工業為主,該市現住華僑華人近2000人。當地沒有中文學校,孩子們只能在當地上外語學校,學中文十分困難。除了少數人能用中文同父母交流外,無一人能夠讀寫漢語。
  • 巴拉圭老外學中文 讓中華文化傳播向世界
    巴拉圭老外學中文 讓中華文化傳播向世界巴拉圭老外學中文 讓中華文化傳播向世界>現在中國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國際化,現在不僅僅只是中國人想到外國去學習,也有很多外國人想要到中國來,但是很多外國人來中國也要苦學中文,雖然現在很多國外學校已經正式將中文納入教學系統,但是大部分外國人都會覺得中文實在是太難學了,作為中國人,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多元化,今天就來討論討論老外學中文是什麼感受?
  • 傳播中醫藥文化 育國際中醫人才
    、治療、康復的全過程,為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作出重要貢獻,講好中醫藥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講好中醫藥故事,傳播中醫藥文化,培育國際化中醫藥人才是每一個中醫藥人共同的時代使命。2020年,學校迎來了歷史首批畢業留學生。在此期間,學校深入探索「中文+中醫藥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六道」人才,與此同時,在「講好中醫藥故事,傳播中醫藥文化」方面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喜人成效。
  •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致力於培養跨文化國際新聞傳播高端人才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成立於2001年。依託英語學院雄厚的師資和廣泛的影響力,該系採用英語語言文學和新聞傳播學有機融合的非傳統教學模式,致力於培養當今社會緊缺的跨文化國際新聞傳播高端人才。他們具有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堅實的專業功底、較寬廣的知識面、以及良好的精神氣質。2009年,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被批准為教育部特色專業。
  • 從俄語和俄國文化的全球困境,看中文和中國文化如何傳播
    所以,中國經濟崛起,讓中文成為能讓外國人能夠獲得利益的工具,則傳播自然順風順水!為何東亞、東南亞、非洲人最熱衷學習中文,因為學習中文更容易找工作,能夠獲得更高的工資! 二、流行文化是中文傳播的最佳手段 沒有文化氛圍的語言是乾癟癟的,不會激起外國人真正的興趣。為何學習英語、日語讓人津津有味?
  • 中文傳播讓澳大利亞學生了解中國
    中文傳播讓澳大利亞學生了解中國中文傳播讓澳大利亞學生了解中國一個民族的文化從日常生活行為方式到而語言的學習其實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洋腔洋調」很多時候並不妨礙人們在語言上的交流,但是文化認知的差異卻使得這種交流不能深入客觀,中文在推廣中文化傳播的斷裂必須引起重視。認為要做好中國文化傳播的工作,必須做好「知己」與「知彼」的工作。
  • 中文不是一蹴而 漢語學校幫助冰島學生一起探索中國文化
    中文不是一蹴而 漢語學校幫助冰島學生一起探索中國文化中文不是一蹴而 漢語學校幫助冰島學生一起探索中國文化 一、漢字:漢字難寫,因為漢語是表意文字,漢字的形成是幾千年來文化幾類的結果,日本和韓國學生還好與中國的文字接近,可是歐美國家的學生就覺得很難。
  • 王輝耀:中國國際學校與全球發展
    我發現,中外合作開辦的大學大概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了長三角地區,所以說經濟發達對吸引人才也是很有支撐力的。那麼,我們出去辦的大學的呢?現在我所知道的比較成功的就是廈門大學在馬來西亞開辦的大學。但實際上,我們的大學「走出去」的很少,我們的中學「走出去」的更少,就像我剛才講到的,海外在中國開辦的國際學校加起來有上千所,中國在海外開辦的國際學校數量就寥寥無幾了。
  • 傳播中國自信弘揚歷史文化 印度學生通過漢語學校了解中國
    傳播中國自信弘揚歷史文化 印度學生通過漢語學校了解中國傳播中國自信弘揚歷史文化 印度學生通過漢語學校了解中國目前,中文傳播的重要性,正逐步建立起支持、鼓勵、扶持文化產品、文化創意、文化理念的長效機制,在「漢語學校」方面已經卓有成效。
  • 中國吉他文化傳播第一人:姜偉
    原標題:中國吉他文化傳播第一人:姜偉  他擁有中國第一大吉他網站——吉他中國,註冊會員超過135萬,帖子2350萬。他建立了中國第一的音樂與樂器網絡矩陣——琴國網絡,包括吉他中國、鼓手中國、管樂中國、樂器中國、尤克裡裡網等在中國有巨大的影響力的各類樂器網站,發帖量已達到2350多萬,會員已達到135萬。
  • 外媒中文網在中國社交媒體中的傳播
    【摘要】外國媒體在進入中國市場時採取了多種策略,包括開辦中文網站、內容本土化和在社交媒體建立帳號等。本文首先透過文化親緣性的視角,分析了外國媒體開辦中文網和內容本土化的策略,其次探討了傳統新聞和社交媒體的關係,最後以《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網在新浪微博的傳播為例,分析了外媒中文內容在中國社交媒體的傳播路徑和範圍,期望能為中國媒體應對外媒競爭提供參考。  【關鍵詞】外媒中文網;文化親緣性;社交媒體;微博  「中國市場(則)被視為世界傳媒業最後的處女地。」
  • 傳播中華文化共創未來 印度尼西亞學生學習中文感到驕傲
    傳播中華文化共創未來 印度尼西亞學生學習中文感到驕傲傳播中華文化共創未來 印度尼西亞學生學習中文感到驕傲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掀起了「學漢語」的熱潮。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中文學校和漢語教育機構被迫停課,許多文化交流活動也被迫中止,人們學漢語的徵程比往年艱難了許多。在經歷了最初的迷惘後,逐步理順思路,紛紛開啟線上教學模式。而漢語的學習,不僅是獲得一種語言能力,更是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領悟,從而更多地了解中國。疫情期間,漢語愛好者們或是堅守初心、繼續完成中文學業,或是付諸行動、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 「漢語國際傳播:跨文化視域下的語言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舉行
    本次會議由同濟大學、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漢語國際傳播研究分會與上海高校語文教育聯盟主辦,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承辦,同濟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協辦。近200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會。      會上,前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中文系陸儉明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南開大學中文系馬慶株教授、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譚汝為教授、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馬秋武教授、日本櫻美林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楊光俊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吳應輝教授、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鄭通濤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副院長趙蓉暉教授等國內外著名學者分別作了主旨發言。
  • 新興學習模式傳播中華文化 中文慕課來了
    如何利用慕課這種新興教學形式傳播中華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說,中國作為歷史悠久、富有活力、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文化大國,要重視和研究慕課這一新型文化傳播形式。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姚雙雲認為,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慕課,傳播中華文化,介紹現代中國,消除偏見和隔閡。
  •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喜與憂」——傳播學者暢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新...
    5月21日上午,新聞與傳播學院邀請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傳播系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浚浩在二教316為同學們主講了一場主題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喜與憂」的講座,暢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新趨勢。面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緊迫性與挑戰性,洪浚浩結合自己多年研究經歷,與同學們分享了他對於怎樣將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看法和心得。
  •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在京出版 2019年04月22日 15: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吳屹桉 字號 內容摘要:4月
  • 泉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就業前景 文化傳播之路需要靠自己
    泉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就業前景 文化傳播之路需要靠自己 學習漢語越來越流行,讓很多國家都紛紛將中文列入學校的必修課,同時也將中文水平作為考核員工的重要標準,這也導致了國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就業前景非常良好,此專業從幾年前的冷門專業,
  • 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 ——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會議綜述
    中華文化如何實施整體傳承與傳播?文化傳播應當具備怎樣的思維與目標?儒道思想對後疫情時期的心理重建有何啟示?如何開展國際漢語的對外教學與研究?在2020年12月5—6日舉辦的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27位專家學者和教師學生等,通過騰訊會議平臺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探討,共有310餘人通過網絡參會,收聽收看了這次論壇盛況。
  • 漢語熱背景下北美中文學校文化傳播功能研究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熱在全世界興起,使得北美中文學校的文化傳播功能得到了深化。本文將綜合運用問卷、訪談、網絡資料等,分析漢語熱背景下北美中文學校中華文化傳播的新特點,探討其傳播中華文化的優勢和途徑。
  • 從宣傳中國、說明中國到引領構建國際傳播新秩序
    一、新中國七十年廣播電視國際傳播發展歷程 中國人民對外廣播創始於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辦的日語廣播,1950年4月10日改稱「北京廣播電臺」。新中國的廣播電視國際傳播,自對外廣播起步,由小漸大,經歷了從單純面對國內的外國人到面向國外受眾,從單語種到多語種,從寄送節目、交換節目為主到短波無線傳送覆蓋為主的起步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