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稱守恆——楊振寧不能說的秘密之二

2020-12-13 舒金元

不對稱守恆定律是楊振寧先生的成名作,然而,它卻與希格斯粒子一樣是被奉為神明的空洞理論而無任何的實際效用及理論指導意義。

一切都是力的作用.不對稱守恆也是論說力的作用。

我們知道,力越均衡對稱性就越好,反之力越不均衡對稱性就越差。

那麼,不對稱守恆所指的弱力是什麼力呢?這種力的參數是多少呢?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兩力交鋒的結果包括你我他,根本不存在有三、四、六種力。力的大小強弱及方向不是質而是量的區別。所以,強力也好弱力也好必須要有量化指標才能說明問題。

那麼,低溫會不對稱守恆嗎?

力的關鍵問題是均衡,低溫與高熱是力的表現而只有均衡才能形成慣性,慣性即記憶。而只有記憶才能完成宇宙演化與生命進化,從圓的原子到圓的星體到圓的基因無不是記憶力即慣性的結果。

好吧!我們看看天體之力。

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後,由於不能完全解釋天體運動,他始終在懷疑著自己的萬有引力理論。我們看看牛頓怎麼說:「一個物體可以不通過任何介質穿過其空間距離對另一個物質產生作用,在此之上,它們的活動和力可以傳遞給對方,這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謬論。」

正是因為牛頓對萬有引力的懷疑,這個定律才會經過二十多年的曲折而遲遲未發表,也正因為牛頓對萬有引力沒有把握,他才會把他的原理一書命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即在「數學原理」前冠以「哲學。」同時,在書的序言中還重申著:「我們是在研究哲學而不是技術」 。

然而,雖然牛頓自己都否定萬有引力並承認「就是一個天大的謬論」,卻並不妨礙科學神話創造者的天賦,憑藉牛頓在多方面的偉大貢獻製造神話並還創造出萬有引力計算公式。

數學是一定對象的技術工具,萬有引力都不存在這個F=G*M1M2/(R*R)也同樣是一個謬論。

萬有引力公式能計算出天體的重量、質量來嗎?

1、牛頓認為天體之間能保持距離而各行其道是因萬有引力,而實際上只有慣力才能使各星體、星系、星系團之間能保持距離而各行其道。這種慣力即旋轉從星體孕育到形成一直到最後完結。慣力最好的載體就是圓形。所以,成器的星體都是圓的如恆星,不成器的絕不是圓的如慧星。

2、所有物體的質量與重量都是由其結構所決定的,功能是結構的反映,有什麼結構的星體就有什麼樣的質量與重量如地球表面積是約70%的水,水是生命,所以,只能在地球上才有人類,這是星體的結構即質量所決定的。

3、星體的結構從內核到表層因力的作用大不相同,不僅層次不同其物質元素的構成也不同從而質量比重也不同怎麼可能一個引力公式就能算出千千萬萬星體的質量與重量。所以,你可以看到,這個萬有引力不會算出星體的重量而只有質量。而離開了結構離開了重量根本談不上質量。

4、所有的星體都是運動的產物並不斷地表現於運動中。星體的質量與重量亦是如此。這就是說沒有靜止的星體,也就是說星體的重量會隨著不同的運動而有所不同,所有的星體都處於動態即變量。所以,太空人在別的星球上會顯得輕飄飄,這是不同星體不同運動(旋轉速度)所造成的。

不僅萬有引力,不僅不對稱守恆,所有科學即物理的、化學的、醫學的等等自始自終都會觸及一個中心問題即宇宙起源。因為宇宙起源與生命與人類都源於一個東西即一個祖先。

正因為不知道宇宙起源牛頓才會信神,正因為不知道宇宙起源才會有許許多多包括科學的神話。所以,不知宇宙起源就一定會盲從,其中最可怕最盲從最誤人子弟的就是醫學。

健康本是科學的核心主題,但許許多多的健康理念卻誤人子弟。如西方傳道的營養學。

人也是力即運動的產物,新陳代謝便是人力運動的集中體現,營養保健品根本不能帶來健康。牛吃得是最不營養的草而出來的卻是最營養的奶。所以,不知道宇宙起源就不可能知道人吃下去的食物是怎樣被消化吸收,也就不可能知道吃下去的藥物怎樣會到特定的病區。

不知道藥物怎樣才能或者能不能到達特定的病區怎麼可能治好病,所以,手術刀才會大行其道。

由此可見,不對稱守恆雖不是謬論但有著科學神話的共同特徵即玄學。但楊振寧先生反對建大型對撞機並教導年輕學子從事基礎科學是有知而善意的。

好吧!下一篇讓我們來揭開當代最大神話「黑洞」的真實面目。

相關焦點

  • 深度:宇稱不守恆到底說了啥?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究竟意味著啥
    因此,在量子力學裡,即便是鏡像這種不連續的對稱也有相應的守恆定律。為了讓大家對諾特定理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常見的例子。04能量守恆定律的對稱性諾特定理說對稱性和守恆定律一一對應,那麼就先從我們最熟悉的能量守恆定律開始。既然能量守恆,那麼按照諾特定理就有一種對稱性與之對應,是什麼對稱性呢?
  • 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到底是什麼意思?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60多年過去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指的是什麼,卻沒有太多的人知曉。
  • 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三個人打破人們對「宇宙守恆」固執印象!
    諾特定理將物理學中「對稱」的重要性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過,物理學家們似乎還不滿足,1926年,有人提出了宇稱守恆定律,把對稱和守恆定律的關係進一步推廣到微觀世界。 這就是一開始為什麼說宇稱的基礎是諾特定理!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宇稱守恆」的含義。「宇稱」,就是指一個基本粒子與它的「鏡像」粒子完全對稱。
  • 宇稱守恆與宇稱不守恆
    宇稱不守恆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為鏡像的物質的運動不對稱。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由另一位旅美女物理學家吳健雄用鈷60通過實驗驗證。吳健雄用β衰變實驗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即用實驗證明了核β衰變在矢量流守恆定律,結合μ子、介子和反質子物理方面的實驗研究,從而驗證"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
  • 為什麼說楊振寧是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如果要說當今在世的物理學家誰的成就最高,那麼,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可以說當之無愧,無需加上之一。那麼,楊振寧厲害在哪裡?他取得了哪些載入史冊的物理學成就呢?有人可能會說,在霍金於去年逝世之前,霍金是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事實並非如此,與楊振寧相比,霍金的物理學成就至少要低一個檔次。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十一:站立在世界之巔的楊振寧
    說標準模型,就要說起楊振寧,說起楊先生,你會想到什麼?是82vs28和甕女士嗎?那麼請出門左轉,那邊才是八卦課,這裡真不是,要是想起宇稱不守恆呢?那麼請坐,這邊有瓜子花生,抓一把先嗑著,要是想起楊米爾斯方程呢?請您到講臺上,待會兒有問題向您請教。
  • 我們都「誤會」楊振寧了,有人說:和他同一時代,是我們的幸運
    關於楊振寧,一直一個很大的非議。楊振寧被過譽了。「有的人說他比霍金厲害,如果他真那麼牛,為什麼我不知道他?」先來看上面這張照片,是當今國際物理會議後的集體合影,與會者都是當今著名物理學家們,比如「夸克之父」蓋爾曼。
  • 對稱性破缺的勝利
    物理學家們說,對稱性破缺是隱藏在其中的關鍵原因。 最早對宇宙對稱性提出挑戰的是兩位華人物理學家。1956年,理論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兩人因此分享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美國科學家詹姆斯·克羅寧和瓦爾·菲奇在實驗中發現了K介子衰變過程打破了宇稱和電荷的聯合對稱,他們因此獲得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物理學中最深刻的聯繫之一——對稱性與守恆定律之間的關係
    守恆定律說,孤立系統的某些性質不會隨著系統的演化而改變。作為諾特定理的結果,守恆定律「與底層物理中的對稱性有關」。換句話說,對稱性和守恆定律是緊密相連的。澤給出了以下定義:當一個物理定律不因某些變換而改變時,這個定律就被認為是對稱的。典型的例子包括能量守恆、線性動量和角動量。這些與以下三種時空轉換有關:空間上的平動,時間上的平動,和旋轉。
  • 楊振寧講(經典)數學笑話兼論數學和物理的關係
    上述漢城演講中那句話本來是即興所開的玩笑, 不能當真的。豈料不久之後被「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捅了出來, 公之與眾。在數學界當然會有人表示反對, 認為數學書本來就應該是那樣的。不過, 楊振寧先生說「我相信會有許多數學家支持我, 因為數學畢竟要讓更多的人來欣賞, 才會產生更大的效果」。
  • 楊振寧:科學研究的品味
    1954年,楊振寧和羅伯特·米爾斯(Robert Mills)共同提出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Yang-Mills Gauge Theory)。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物理學標準模型,成為了支撐粒子物理學大廈的基石。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定律,並以此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楊振寧還在粒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等多個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 為什麼說楊振寧可以和愛因斯坦比肩,看此文就懂了
    導讀:楊振寧被譽為現在在世的泰鬥級物理學家,甚至說可以和愛因斯坦比肩。我個人也人物他的成就很高。他更有影響力的貢獻其實不是宇稱不守恆理論,雖然他因此獲得諾獎。和愛因斯坦一樣,最突出的貢獻是相對論,而不是光電效應理論。
  • 鈷60旋轉180度改變了衰變規律,楊振寧的偉大發現,讓科學家害怕
    也就是說,我們在鏡子外面如果發射一顆子彈,那麼它的運動軌跡是拋物線,在鏡子裡面運動軌跡也是二次曲線。》楊振寧和李政道認為在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中,宇稱並不守恆。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建雄,用帶有放射性的鈷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情況下,讓原子向相反的方向自旋。
  • 楊振寧的科學地位到底能不能和牛頓、愛因斯坦相提並論?
    上個世紀最初的二三十年是物理學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是在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同時也造就了愛因斯坦、狄拉克等一大批傑出的物理學家。尤其是愛因斯坦,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建立起了相對論,同時他提出的光量子概念對之後量子力學的建立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 楊振寧:通過我的求學及研究經歷,獲得了這些啟發與感受
    青年時期的楊振寧1942年春天,為了準備寫一篇學士畢業論文,我去找吳大猷教授,請他做我的導師。吳大猷教授叫我去研究《現代物理評論》中一篇討論分子光譜學和群論的關係的文章。父親推薦了狄克遜的《近代代數理論》。我學到了群論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應用的深入,對我後來的工作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個領域叫做對稱原理。
  • 對稱之美
    許多人也許會有這樣的共識,臉上如果有一個美人痔,那麼會讓人眼前一亮,可是如果有兩個對稱的美人痔,肯定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有時候對稱會以一種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現。比如,建於公元前486年—460年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的西門的三角楣上的雕塑,它的外輪廓(或者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閉包)呈現出反射對稱性,並且中線兩邊的人數相等。可是兩邊的塑像卻有著天壤之別。
  • 愛因斯坦都沒實現大統一理論,完成了75%的楊振寧有多偉大?
    筆者-小文提到影響物理界的偉大科學家,除了愛因斯坦、霍金等人以外,當然也少不了楊振寧。作為物理學界泰鬥界別的大人物,1949年,楊振寧與諾比爾獎得主恩利克-費米合作,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隨後,在與李政道的合作中,兩人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你是否知道,在楊振寧獲得的諸多獎項之中,哪一項成就最為傑出,足以影響世界嗎?這項成就就連愛因斯坦都沒能達成。提到楊振寧的成就,宇稱不守恆原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霍金的科學最高成就黑洞輻射理論,知道的人並不多。楊振寧科學成就比霍金更高,但人們熱衷他的晚年生活。人們一提到牛頓就會想到萬有引力,提到愛因斯坦就會想到相對論。人們關心霍金、楊振寧的生活而不是科學,不能怪大眾獵奇,當年牛頓與愛因斯坦的那些事兒更生猛。只能說,當代物理理論不如前輩,普通人不懂相對論,總知道原子彈,不懂量子力學,電腦網際網路總玩過吧。
  • 也說教學:怎麼看待98歲的楊振寧到安徽大學任教
    楊振寧,1922年出生,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6年,他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式的貢獻。
  • 關於物質-反物質對稱性破缺的發現
    撰文 | 陳繕真(義大利核物理研究院) 2019年3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宣布,他們在粲夸克系統中也找到物質和反物質不完全對稱的證據。「物質和反物質」、「對稱與不對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從頭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