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同學們!今天, 疫情以來居家時間最長的二、三、四年級約52萬名同學也返校開學啦!這意味著本市中小學實現全學段線下開學!
今年的開學典禮中,「節約糧食」、「光碟行動」、「垃圾分類」、「家國情懷」成為了師生口中的熱門話題。
海澱區雙榆樹第一小學開學第一課,跟著農業科學家「稱重」一粒糧食!今年學校開學典禮的主題為「一粒糧食的重量」,全校師生與農業科學家、世界雜交小麥領域權威專家趙昌平博士一起感受70年祖國農業發展變化,關注國家糧食安全。少先隊們不但分享了十個垃圾減量小妙招,還發起了「拒絕浪費•『光碟』行動」!
平谷八小1-6年級1024學生今天全員開學,學校以「少年強 中國強」為主題召開開學典禮,全體學生在國旗下莊嚴承諾。孩子們通過《垃圾分類我先行》、詩朗誦《少年中國說》、讀後感分享等展示假期成果,掀起全校師生垃圾分類熱潮。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國際部的開學典禮舉行了莊嚴鄭重的升國旗儀式。開學第一課,學校請來了武警總隊的國旗護衛隊的高隊長,他被譽為「共和國第一升旗手」,是目前為止升旗次數最多的一位升旗手。「開學第一課」主題為「讓五星紅旗在心中高高飄揚」。高隊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要把個人追求融入到祖國的利益中,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行,讓心中鮮豔的旗幟高高飄揚、永遠飄揚!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之下,孩子們的新學年還「新」在哪裡?疫情對教育工作會產生哪些新的變化?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學生以及全社會該如何應對這種新挑戰?
日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等做客北京廣播電視臺融媒體直播節目,暢談新學年教育的新變化。跟著播報君一起來了解下!
愛惜糧食進入「開學第一課」
從8月29日開始,全市中小幼學生陸續返回校園。再次聽到熟悉的鈴聲,校長和老師們的心情如何?目前學生返校的總體情況怎麼樣?
9月1日,北京史家小學的校園裡再次響起熟悉的鈴聲,經歷了227天居家學習的學生們迎來了新學期第一次升旗。在當天的開學典禮上,學生們通過表演集體詩朗誦《致敬種子》,展示「關於『一粒米』的調查報告」,帶領全體師生了解節糧惜糧的重要意義。
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用了「開心」「舒心」和「擔心」三個詞表達自己和老師們的心情。王歡說,能夠在校園中又看到孩子們,她和老師們特別開心,為了迎接孩子們返回學校,老師們早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看到孩子們在學校中開始快樂健康地學習生活大家都感到很舒心。「確實也有一點點的小擔心,因為目前疫情畢竟還沒有完全過去,孩子們年齡又比較小,該如何做好自護和他護對學校來說是一個考驗。」王歡說。
此外,在經歷了200多天的線上學習之後,如何儘快幫助師生做好在校學習的適應和銜接,也是學校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王歡表示,在教育教學中老師們就需要練就跟孩子們用眼神交流的本事,因為上課的時候都要戴口罩,需要通過用眼神與孩子進行心靈的相通。
從8月15日開始,北京市大中小幼學生陸續返校。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截至9月1日,全市已有90多萬的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返校。高校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從8月15日開始陸續返校,截至8月31日,93所在京高校中已經有62所學校啟動了秋季學期學生集中返校工作,到9月1日高校累計返校人數已達23.9萬人。
李奕表示,從整體返校計劃安排來看,8月31日到9月6日這周是返校的高峰,平均每天可能返校大約在4萬人到5萬人。按照這個計劃,到9月初高校非新生部分返校工作能夠初步完成。對此,李奕進一步解釋說,今年新生報到較往年要相對推遲一些,因為今年的高考延遲了一個月,高招也相應有所延遲,所以今年高校新生報到入校可能要接近到9月中下旬才能最終完成。從目前來看,大中小學校的返校工作,包括即將啟動返校工作的幼兒園,整體運行和準備工作都很順利。
學校要儘量多給學生摘口罩的時間
開學之後,學生上課也需戴著口罩。家長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在什麼情況下學生上課不用戴口罩?如何安排好吃飯時間和戴口罩時間,如吃飯控制在多長時間之內?
對此,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表示,從8月中旬發布開學時間安排和防疫指南時,這個問題就引起了全社會包括家長在內的廣泛的關注。「當時我們特別強調北京的特殊性,比如說教育行業和其他行業不一樣,孩子們進入學校以後會有較長的聚集時間,相應的防控措施還需更嚴一些。」李奕分析說,再加上8月底以來北京天氣明顯轉涼,氣溫的變化也使得秋季感冒等一系列原有傳染病具有爆發的可能性,因此就需要加強學生戴口罩的安排。
這是否就意味著,從早8點一直待到下午3點、4點放學,學生在校期間都需要戴著口罩呢?其實不是的。李奕表示,在整體的制度安排和防禦措施上,北京市要求進入校園的幹部教師、所有的職員和學生都要戴口罩,但是學生在戶外活動的時候,在保持安全距離的前提下是可以摘掉口罩的。學校也會安排大課間、課間操、體育課等,儘量讓孩子下樓出門摘下口罩去活動。
「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學之後,所有的校長和老師都特別關注兩點,一個是要按照防疫的要求,一定要讓孩子注意戴口罩。另一點就是在管理上,努力設計一些讓孩子摘口罩的時間,比如原來課間10分鐘,通過適當壓縮課時、調整安排,變成15分鐘或者20分鐘大課間,讓孩子能夠走出戶外,摘下口罩放鬆一下。」李奕說。
把「一米線」劃在孩子的心裡
小學生除了要求戴口罩之外,還倡導「一米線」距離。在小學階段應該如何培養孩子「一米線」意識?
小學生因為年齡段比較低,實際上是最不容易管理的,除了戴口罩之外,也會要求學生彼此之間保持「一米線」的距離,在小學階段應該如何培養孩子「一米線」意識?
在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看來,小學生尤其是一二年級小學生對「一米」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基於這個實際情況,學校首先特別強調「一米線」是一條距離線、一條安全線、一條健康線,也是一條友好線、一條文明線。然後,更多地是要將「一米線」劃在孩子的心裡,培養他們樹立科學的防疫意識。對此,學校也有一些相應的輔助工作,設計不同樣式的「一米線」,不同顏色和形狀能讓學生更感興趣。畫好標識之後,老師們會做好引導,並且提醒學生要溫和而堅定地執行老師說的話,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些方法都比較有效。
據了解,史家小學還有一些有效的做法,比如在學生排座位時,把原來的同桌坐改為現在的「單線單循環」坐。為每個班級設定固定的活動區域,防止學生扎堆聚集。此外,學校還編了很多小口號,像「因為愛你離你一米」等,以此來加深學生對防疫要求的記憶理解;「這是一個培養習慣到自然的過程,期間學校和老師們費了很多心思。」王歡說。
「單元式」管理推動學校防疫舉措升級
進入秋冬季之後,一些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也隨時有可能會發生。如果學生出現咳嗽或發燒等情況,學校是否會有一套完整的應急機制?對此市教委有哪些要求?
進入秋冬季之後,一些除新冠肺炎之外的呼吸道疾病也隨時有可能會發生。對此,全市中小學都制定了相應的應對好處置機制。
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表示,學校已設置了多道防線,及時有效處理學生出現普通的感冒發燒等情況。學生進校園時首先需要進行體溫測量,確保進入教室學生身體是健康的。如果確實發現教室中有發燒的學生,超過學校要求控制的37.3℃,學校會給學生複測,因為有時候學生跑動或者激動,體溫可能會出現暫時偏高的現象。一旦發現學生確實出現疾病症狀時,學校會馬上為學生做隔離。
當學生進入隔離室以後,學校會在第一時間通知家長,要求家長帶著孩子去醫院就診,如果需要就會做核酸檢測。與此同時,這個班的孩子第一時間也會馬上撤離到備用教室。此前,備用教室會進行全面消毒,進入備用教室後,還要對學生進行體溫複測,並實時監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學校已提前設置了多種預案,來確保師生的健康、安全、安心上課。
對此市教委又有哪些預案,對各個學校有什麼要求呢?李奕表示,從春季以來的幾次試開學,北京市已分學段出臺了幾個版本的大、中、小、幼防疫指南和開學檢查標準。本次開學相關指導性文件已經是第三版了,第三版文件特別強調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一些防控和管理措施。當前跟春季試開學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春季試開學時北京市是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為二級,社會上其他領域還有病例和陽性患者存在,存在一定的風險。
李奕強調,開學後的疫情防控重在校門口第一道關,重在發現體溫異常者之後的迅速處理。「當前北京新冠肺炎患者數量已經清零,疫情防控響應級別已降為三級,我們關注的是學校在原有防控和管理體系下,採取哪些管理的辦法確保集中返校之後師生的健康和安全。」李奕說。他表示,市級舉措中有一項最突出,即校園內部的單元式管理方法。所謂「單元式」就是儘可能地把孩子的活動範圍限定在一定的單元範圍之內,比如在本班,高校可能還有在本宿舍或者本專業、本實驗室,同時確保對學生一天的活動路徑、接觸人員等有設計有控制,一旦出現問題可排查。不一定針對新冠肺炎,還有秋季流感、諾如病毒等。「單元式管理方法」是對過去相關防範舉措的進一步完善,為各學校提供了一個新學年的基本防控模式。
李奕進一步指出,在第三版防禦指南當中,對中小學有更加嚴格的管理,比如對學校線下活動的規模有限制,更多倡導的是開展班級活動,最大不會超過年級活動的範圍,跨年級甚至全校的活動,如文藝匯演等,按照今年第三版的防疫指南是不允許再舉行的。所以,今年的開學典禮很多學校都是線上線下相結合,不再是全校同學站坐在禮堂,而是站在操場上舉行。
新學期讓學生多用紙和筆
疫情之後,很多家長都感覺到教育出現了很多新改變、新亮點,這些「新」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新學期,黑芝麻胡同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的班主任每天都要查看學生的記事本,給家庭作業總量把關。副校長楊毅解釋:「各科老師布置作業時心裡都有數,不會超量。班主任檢查算是『雙保險』。班主任還會給出小建議,幫助學生梳理重點。」新學期前兩周,該校各年級不講新課,不留線上作業。已經返校的一年級學生沒有書面作業,放學後通過讀書、與父母聊天來鞏固知識。五六年級學生每日家庭作業量控制在半小時左右。
上學帶好小記事本,一筆一划記作業;老師少留線上作業,減少微信布置作業……新學期,本市部分中小學重提「用筆溝通」,期望將經歷了長期居家線上學習的學生「拽」回線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建議教師、家長,倡導孩子更多使用紙和筆,每日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保證運動量,保護好視力。據悉,「小記事本」已經重返東城區、西城區、海澱區和門頭溝區多所學校。
過去200多天裡,全市中小學生開啟了居家學習、線上教育的新模式。在家長的大力配合下,學校開展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期間還經歷了短暫的複課、停課,各校還在線進行了期末考試,包括高三、初三的模擬考試,圓滿完成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這些都是以前從未經歷過的。
「開學也可以延遲,其他的事也可以延遲,但是孩子的成長不能延遲。」李奕強調,無論在家還是學校,都需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在過去的這200多天裡,在全社會特別是家長和老師的配合下,幫助孩子們克服了疫情帶來的損失,保持自己成長的這種速度,這種情況是全新的。在應對疫情影響時,很多家長可能也顛覆了以前的傳統做法,主動地讓孩子用電腦、用iPad,幫孩子裝上聊天軟體,還給孩子買了印表機,甚至在孩子考試時當了一回「監考老師」,這在過去都是想像不到的,在家裡考試也是不允許的。這些都是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寶貴經歷。
疫情為學校帶來新教育契機
新學期,北京市在教育資源供給上有哪些調整和變化,疫情為學校深入探索育人的理念帶來哪些契機?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學校的教育資源供給、育人理念等也出現了相應的調整變化。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學校在五育並舉方面都有新嘗試和新探索。
李奕認為,疫情給帶來的不僅僅是緊張焦慮,學校更要把它當成一種教育資源。通過這200多天的教學,師生們親眼看到了國家的力量,看到了民族的韌性,包括領先全球的防疫工作成效,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開學以後,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深入挖掘抗疫經歷,比如物理、化學、生物可以在防疫、病毒機理上做文章;語文、歷史、政治包括體育也有很多的教育素材可以挖掘利用;從在線教學中學會對自己負責,學會用新的方式跟同學和老師交流;居家生活不僅讓孩子學會了家務勞動,還可以進一步密切親子關係等。特殊時期也給了師生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特殊成長經歷。
學生的成長是需要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給。李奕表示,從教育行政部門來說,更加關注有效的供給,也就是如何讓學生願意去學習去消費,並且將學習成果固化在自己身上。教育供給的核心不是供給的方式,而是供給的內容的適切程度。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年齡小,更加需要面對面的教學,並且要區分不同類型的知識點和內容,需要老師判斷適合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
學校要做好「四個銜接」工作
新學期開始,學科教學又從線上轉到了線下,各個學校是如何做好線上線下的有機銜接?
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表示,首先要從整體出發,各學科教師要從育人整體出發,從一個單元到一個學期,再到一個學段,進行知識體系和綜合能力培養的設計。要上好第一節見面課,這對孩子很重要。對此,史家小學老師們就提出了「玩轉課堂」的概念,創造積極、輕鬆、愉悅氛圍,讓孩子愛上課堂;其次要上好一周銜接課,各個學科都要關注學生知識鏈條的形成,關注學生知識鏈條上的堵點和通點,進而幫助學生構建個性化的學習模型,精準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設計。關注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第三是空中課堂上線後,老師們也跟著一起學,要把別人講課的內容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要更關注學科的融合,注重綜合知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融合。
據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介紹,進入新學期之前,從暑假到現在海澱區中小學基本上已完成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新初三老初三、新高三老高三進行經驗交流,第二件是進行學生學習情況和老師教學情況調研。第三件是課程標準和試題的研究,研究是為了幫教師找對標準,避免讓師生跳到題海裡去。第四件是有針對性地做了高三、初三的教學計劃和複習指導。
新學期,學校的教育教學從線上轉入線下,學習的環境、學習的方式、學習的節奏、學習的密度、上課的頻次等都發生了重要轉變。對此,海澱區對教師進行了「四個銜接」的指導,「四個銜接」即跨學段銜接、學習內容銜接、學習方式銜接和學習節奏銜接。羅濱表示,線上和線下學習各有優勢,今年新學年開始,海澱區中小學將同步推進線上網課和線下教育。
新型「教育關係」考驗教育各方
疫情對新初三和新高三的學生的正常學習帶來一些不利影響。面對新中考和新高考,學校和教師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疫情對新初三和新高三的學生的正常學習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今年新初三的學生將面臨2021年新中考,全學全考可能會給學生更大的學習壓力。面對新中考和新高考,新學期學校和老師們也要做好新準備。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表示,新學期各區教研員、學校班主任要重點做好畢業年級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
各區的教研員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統籌新初三和新高三,在未來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的時間安排,帶領全區畢業年級學生做好教育教學安排;學校畢業年級教師要努力幫學生做好跨學段銜接、學習內容銜接、學習方式銜接和學習節奏銜接,關注初三、高三年級面臨的中高考的變化,科學安排教學計劃,做好學情和校情分析,比如學生居家在線學習出現了哪些問題,成功的經驗是什麼?新學期教育教學的起點在哪兒?新中高考的試題試卷的考查方式、方向是什麼,如何與複習的計劃匹配起來。
李奕表示,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思考,居家學習也讓我們對家長、老師、學生這三者之間的角色有了新思考。如何構建新型的家校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這也是新學年教育各方會面臨的新的教育問題。面對疫情防控新常態,在單元式管理下的校園生活跟以往也不一樣了,學校對學生的活動有很多限制,在此情況下同學之間應該如何交流,如何幫孩子建立新型的夥伴關係,也是家校需要考慮的重要教育課題。
來源丨首都教育、北京日報、學校投稿等
圖片丨攝圖網
責編丨唐莉莉 主編丨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