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集注》
【宋】朱熹
宋朱熹之《楚辭集注》與王逸之《楚辭章句》,並稱為楚辭學史上兩座「裡程碑」,影響所及,蓋至今無足以替代之,皆為治楚辭之龜鑑。朱熹作《集注》,要在求其義理之正,而於文字音釋訓詁,一絲不苟,也極有價值。訓詁取王、洪等諸家之說,擇善而從,亦有補闕、發揮、別解。此番整理以嘉定四年本為底本,以端平二年本為參校本。
《楚辭補註》
【宋】洪興祖
《楚辭補註》是宋人洪興祖為東漢王逸《楚辭章句》作的補註。補註不僅對舊注多有駁正,而且廣徵博引,保存了漢及六朝隋唐和宋人的部分遺說。這次整理以汲古閣本(明末清初汲古閣毛表校刊本)為底本,以明翻刻宋本(簡稱"景宋本")、清吳郡陳枚寶翰樓復刊汲古閣楚辭箋注本(簡稱"寶翰本")、日本國寬延二年皇都書林刊刻汲古閣楚辭箋注本(簡稱"皇都本")、清道光二十六年惜陰軒叢書仿汲古閣本(簡稱"惜陰本")、清同治十一年金陵書局重刊汲古閣本(簡稱"同治本")為參校本。且酌情參校清謝章鋌、譚獻、王國維及日本西村時彥的手批資料,吸收其校勘成果。
《離騷草木疏 離騷草木疏辯證 離騷集傳》
【宋】吳仁傑 【清】祝德麟 【宋】錢杲之
宋代吳仁傑《離騷草木疏》是一部專門考釋《楚辭》中草木的著作,參閱王逸《楚辭章句》、洪興祖《楚辭補註》,對其中的草木予以考辨發明。此次據南宋慶元六年刻本並參校其他諸本予以整理。清代祝德麟《離騷草木疏辨證》是在吳仁傑《離騷草木疏》基礎上的考辨之作。此次據清乾隆四十四年祝氏悅親樓刻本整理。宋代錢杲之《離騷集傳》是對《離騷》的注釋。承襲王逸《楚辭章句》,旁徵博引《爾雅》、《山海經》《本草》、《淮南子》等典籍,在名物訓詁方面反映出一定見解。這是三書的首次整理、點校。
《楚辭集解》
【明】汪瑗
《楚辭集解》是明代最有影響的楚辭著作之一,完整「補輯本」首次整理出版。汪瑗集解,其侄汪仲弘補輯。收屈原作品二十五篇,宋玉等其他諸家不收。包括《離騷》兩卷,《天問注補》兩卷,《九歌》《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各一卷;另有《楚辭蒙引》兩卷,《考異》一卷;前有歸有光《楚辭集解序》、汪瑗《自序》、汪仲弘《楚辭集解補紀由》、《楚辭大序》、《楚辭小序》。《楚辭集解》表現出汪瑗獨特的文學思想和批評方法,他重視文本閱讀,主張以文本研究作品及作者;他不拘傳統,提出新說。《楚辭集解》的解說帶有鮮明的市民文化的思想傾向和開放的時代新風氣,接受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表現出實學思潮的新特徵。點校者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萬曆四十六年刊本為底本,以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四川省圖書館藏本為校本。
《楚辭疏》
【明】陸時雍
《楚辭疏》正文十九卷,《讀楚辭語》《屈原傳》《楚辭雜論》合共二十二卷,篇目次第獨出新見,是明代主要楚辭學著作之一。其註疏,先列「舊詁」,後系「陸時雍曰」。《論楚辭語》論屈原及其作品,肯定屈子「忠愛」精神。比較楚辭中逐篇異同、屈宋異同,斷語精闢,要言不煩,有其價值。此次校點,以明緝柳齋本為底本,文字漫漶者以他本補正,又據國家圖書館藏本補入唐世濟《楚辭疏序》。參校以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楚辭補註》、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嘉定六年章貢郡齋刻《楚辭集注》。
《離騷草木史》
【明】周拱辰
《離騷草木史》十卷,附錄一卷,除重點註解《楚辭》中山川人物、草木禽魚外,還貫穿了易代鼎革之悲,落拓遺民之思。全書先錄原文,後附朱子集注,再系自注於後。考訂博洽,見識獨卓,對每首辭賦的主旨情志多有自己的觀點認識。同時,也有一些刻意穿鑿求新、附會不經之論。對於了解楚辭名物和明代學者對楚辭的一般觀念認識頗有意義。點校者以桐鄉聖雨堂原刻本為底本,以嘉慶本為參校本。
《屈宋古音義》
【明】陳第
《屈宋古音義》是古音韻學研究開山之作,作者以上古諸多韻文資料合於毛詩、屈宋辭賦,排比韻例,求其古音古讀,以破「叶韻」之謬。又採取本證、旁證和推演法,尋求屈宋辭賦的古音本讀。並對字詞作了一定的訓詁考訂。整理者以嘉慶十年乙丑虞山張氏刊學津討源本為底本,四庫本、道光本等諸刻為參校本。
《楚辭聽直》
【明】黃文煥
崇禎末年,黃文煥因受其師黃道周案牽連而入獄,於獄中讀《楚辭》,深有同感,遂著《楚辭聽直》。「聽直」,本意為法官聽取案情之曲直以斷案,文煥移至解《楚辭》,也有為己鳴冤之意。本書對《楚辭》內的屈原作品作了重新甄別,分為八卷,二十五篇,並重新釐定了篇目次序。每篇分為若干段落,於每段之後設「品」與「箋」。品,重在揭示章法脈絡;箋,則重在字句詮釋,闡明章節大旨。後為《聽直合論》,乃分《聽忠》、《聽學》、《聽年》、《聽次》等若干專題和《聽離騷》、《聽遠遊》、《聽天問》等單篇進行闡述。全書分析細膩深入,既解說字詞句意,又揭櫫篇章、段落間的內在聯繫,系《楚辭》研究文獻中較有特色的一部著作。本書八卷,據明崇禎十六年刻本整理,《聽直合論》據清順治十四年刻本整理。
《楚辭燈》
【清】林雲銘
《楚辭燈》四卷,僅注屈賦,不及其他人的楚辭。在評述上,以作品內容與人格精神的統一為標準,高度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思想與藝術價值。林氏標舉屈子為「千古奇忠」,反駁朱熹的誤解,確立屈子忠貞不渝、憂國憂民的人格形象。林氏對作品的情感闡釋及著作次序的考證,皆繫於屈原生平事跡,評註中又包含了個人的時世之嘆與主觀感受。《楚辭燈》首開以時文評點法註疏楚辭的先河,在字詞訓詁上淺略通俗,易於閱讀。自成書之後,影響廣泛,遠及東瀛,有十餘個和刻本。是一部適合於了解清代楚辭學思潮與成就的專著。本次整理以康熙三十六年挹奎樓初刻本為底本。
《楚辭通釋》
【清】王夫之
《楚辭通釋》一書是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研究楚辭的專著。其內在思想和王夫之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也寄寓了他晚年的政治心聲。訓詁釋義著眼於作者的思想動機,同時以修養內丹學說解釋部分文本,反映了明末的思想潮流特色。在訓詁上也有所創見,部分為後人吸取,成為楚辭解說主流理論之一。本書據清同治船山遺書本為底本點校。
《楚辭天問箋》
【清】丁晏
《天問》是楚辭中較難解的一篇,內容涉及太多上古神話及先秦史跡,迷離惝恍,後人難以索解。此《天問箋》是丁晏用力之作,在王逸章句基礎上,對《天問》中的疑難進行了大量引證,並作箋釋。在字義訓詁上也力求明晰,不蔓生枝節。此次整理以廣雅書局光緒年間刊本為底本,鹹豐四年刻本為參校本。
《山帶閣注楚辭》
【清】蔣驥
《山帶閣注楚辭》以廣博精研著稱,是清代楚辭學主要成果之一,影響很大。在王夫之、林雲銘等人基礎上,對於屈子25篇的創作時地重作考釋,且繪以五幅地圖,訓釋也有新意。蔣驥注重知人論世,對屈原作品的解讀注重整體性、思想性,訓詁字詞特別翔實有據。持論謹嚴,不囿成見,敢於創見,體現清代紮實的學風。書十卷,注六卷(含屈原賦二十五篇),餘論二卷,說韻一卷。本次整理以雍正五年蔣氏山帶閣原刻本為底本,點校者於淑娟首次考證出本書所謂康熙本是流傳中的誤記。
《屈原賦注》附初稿本
【清】戴震
本書為清代著名學者戴震對《楚辭》中屈原各篇注釋的彙編及初稿本。此書素稱為清代訓詁名著,戴震早年力作之一。戴氏訓詁楚辭,取前人解釋之善而從,治學態度嚴謹紮實,多有創見。本書在刊刻之前已有稿本和抄本,版本情況較為複雜。本次點校,以精抄本為底本,以乾隆庚辰初刊本(簡稱乾隆本)為通校本,以廣雅書局重刊本(簡稱廣雅本)、建德周氏校刊本(簡稱周氏校本)為參校本。並附戴氏初稿。
《楚辭新注求確》
【清】胡濬源
《楚辭新注求確》是清代楚辭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實為王遜直叔侄《楚辭評註》十卷的批點本,作者胡濬源認為研究楚辭應求之於「史傳」和「本辭」,論述處處從史料出發,十分重視《史記》,核定屈賦二十五篇之數。同時注意以內文互證法把握作品主旨脈絡,時以統計關鍵詞法拈出文眼和線索,多有深見明識。如胡濬源較早明確懷疑《遠遊》為屈原之作,認為《離騷》作年在屈子遭放之後,強調《九歌》是女巫媚神曲等。本書立論著眼於「求確」,即求文詞之意旨,號召讀《離騷》要「求之於本辭」,如辨析《離騷》中「美人」之性別,論「求女」是求賢。故而受到姜亮夫等學者的肯定與推崇。此次點校以清嘉慶二十五年務本堂刊本為底本。
《屈辭精義》
【清】陳本禮
《屈辭精義》為清人陳本禮數十年研讀屈原《楚辭》的心血結晶,推求微言大義,自成一家之說。正文分六卷,其篇目編次以史記所述屈子作品先後為準,故與諸本多不同。篇首先列發明,提綱挈領;正文中附註字詞訓詁與典實,隨文繹說文句大意,附註叶韻;各章之後有箋;文中適當節引前人批註,以相互發明。若別有新說,則另列正誤糾正舊說之謬。偶有眉注,以串說大意為主。茲次整理,作者以裛露軒刻本為底本,而將各本眉注加以輯錄匯總,以期得其全貌。
《屈子楚辭章句》
【清】劉夢鵬
《屈子楚辭章句》全書七卷,前綴乾隆五十四年謝序、乾隆二十五年劉夢鵬自序,及《屈子紀略》。該書據嘉慶五年藜青堂重刻本整理,為首次標點、校正之現代讀本。其目錄編次與諸家不同,自從問世以來就存在一定爭議。《屈子紀略》對屈原生平及作品系年作了大致考訂。在部分字句訛誤妄斷之外,作者獨立思考,敢提新見,尤其對《天問》「該秉季德」一段之闡說,是歷來最為合理的解說。
《楚辭釋》
【清】王闓運
本書是晚清著名經學家、文學家王闓運對《楚辭》的獨到見解和心得。由於今文學派的風習所染,王闓運借注釋《楚辭》別創新說,將賦文與楚、秦、齊軍事地理形勢和楚國朝堂政治鬥爭聯繫起來,闡發微言大義,對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楚國歷史進程作了一番前無古人、後乏來者的論述。如認為屈原主張與秦修和以迎回懷王,屈原曾積極促成楚齊聯姻,屈原曾密謀廢黜頃襄王等。此次點校以光緖二十七年辛丑衡陽《湘綺樓全書》刊本為底本。
《離騷賦補註 屈賦微》附《初稿本屈賦晢微》
【清】朱駿聲【清】馬其昶
《離騷賦補註》,清朱駿聲撰。本書注《離騷》有三方面的成果:1.校正賦文文字,指出俗本之訛,又根據音韻來糾正俗本韻腳的訛誤。2.注音釋字,解說詞語之意。3.辨析句法,推尋文意。均有助於讀者準確理解《離騷》原意。本書據清光緒八年臨嘯閣刻《朱氏群書》本整理。
《屈賦微》,清馬其昶撰。馬氏於屈賦用力尤勤,徵引古注50餘家,有漢王逸,宋洪興祖、錢杲之、吳仁傑,明陳第,清毛奇齡、方績、孫詒讓、孫志祖等,擇善而錄,加以剪裁。凡覺前人注釋不妥者,則以己意解之,於閱讀、理解屈原賦頗有幫助。本書據清光緒三十二年集虛草堂本整理。後附《屈賦晢微》,系《屈賦微》之初稿本,與刻本略有差異,故一併整理收入。
《楚辭纂說 屈原賦說 楚辭玦》
[日]西村時彥 [日]龜井昭陽
本書為日本學者研究楚辭著作三種之合集。西村時彥撰《楚辭纂說》稿本四卷,輯錄自司馬遷《史記》以下有關屈原和楚辭相關的文獻資料,內容廣博,經史子集無不涉獵。其著《屈原賦說》則是自出機杼之新見新得,上卷研討屈賦二十五篇,即文本分析,分名目、篇數、篇第、篇義、原賦、體制、亂辭、句法、韻例、辭採、風騷、道術十二篇。下卷研討屈原生平及辭賦流傳,存八篇。龜井昭陽《楚辭玦》二卷,其體式屬考據札記,以楚辭句詞為條目,對朱熹注、林雲銘注、單行章句本,作辨析批駁,時出己見,內容也很豐富。這三種日本楚辭著作,體現出二十世紀初日本漢學界的學風和學識,堪稱今日域外漢籍整理重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