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小夥子胡日查今年剛剛步入而立之年。我們在鑲黃旗見到胡日查時,他正在自己的馬頭琴工藝品廠裡雕刻一支馬頭琴的琴頭。那隻已經初具雛形的馬頭,好象被賦予了靈性,正默默地看著他的主人。
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有蒙古族人家的地方,就有馬頭琴。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在世界樂器家族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胡日查是鑲黃旗巴音塔拉鎮賽烏素嘎查牧民,2004年到呼和浩特市學到馬頭琴製作工藝後,返回家鄉創辦了這家馬頭琴工藝品店。從2008年起,他先後獲得了錫林郭勒盟「十佳轉移牧民就業創業先進個人」、「十佳創業青年」、「全盟優秀自主創業者」等榮譽,還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全區102戶優秀個體工商戶之一登上了領獎臺。
十多年來,胡日查只專心做一件事:手工製作馬頭琴。馬頭琴既是一件樂器,又在製作過程中融合著許多精細複雜的傳統技藝。 因此,製作馬頭琴本身就對匠人在工藝、審美、造型等各方面,都要求具備相當的藝術水平。
馬頭琴不是誰都能做的,她有著蒙古族的獨特風格,也只有蒙古人做的馬頭琴才能算是真正的馬頭琴。
胡日查做琴,沿用古人的方法,從頭至尾,全部由他個人手工完成,往往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有可能更長。
手工製作馬頭琴所用的各種工具,包括木鋸、刻刀、銼、手斧等。
一支樂器的靈魂,在於它獨特的音色。懂行的人都知道,要做好一個品質優良的馬頭琴,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成所有的工序靠的就是一雙手。
一支琴頭從工具桶裡探出了頭。
「馬頭琴拉響的時候,百靈鳥唱起歌來,親人們啊歡聚的時候,訴說著久別的情懷……」,正在拍攝間,著名馬頭琴演奏藝術家額日登巴特爾來店裡試琴。他輕輕撥弄琴弦,調試每個音調,在確認一切完美後,拿起琴弓與琴弦從容地一擦,渾厚的琴聲瀰漫開來,似乎將人帶上了馬背,帶到了茫茫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