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個拉馬頭琴的。」這個曾參加過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馬頭琴表演的、曾舉辦過個人音樂會的、可以稱得上是「馬頭琴藝術家」的年輕人,開口卻說出這樣的話,這著實讓我這個久聞伊德爾大名的人心裡一動,原本準備好的敬仰之詞被生生吞回肚裡。坐在我面前的這個年輕人——伊德爾,雖剛過而立之年,但拉馬頭琴已經十四年了,無論是技巧還是創作,在巴彥淖爾都算是小有名氣。
「初二輟學開始學馬頭琴,之所以選這個,就是覺得能掙錢。學馬頭琴的第二年,我忽然開了竅,一些東西好像自然而然就融會貫通了,所以也越學越來勁兒。之後馬頭琴,或者說是蒙古民族藝術就成為了我的事業,成為了我的愛好,甚至可以說是我的信仰。」因為牧區禁牧,當年只有17歲的伊德爾跟隨家人搬遷來臨河,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伊德爾放棄學業開始接觸馬頭琴,這個讓伊德爾覺得「能掙錢」的馬頭琴竟讓他從此「放不下」,每天不拉幾段兒他就睡不著覺。
如果僅僅滿足於現有成就或者演奏水平的話,那麼伊德爾也便不值得被提起了,因為在巴彥淖爾像伊德爾這樣演奏水平的人很多。但像伊德爾這樣不滿足於現狀,堅持創作,力求創新,渴望突破,嘗試把不同的音樂元素融入到馬頭琴的表演中,在巴彥淖爾市,伊德爾算是開了先河。
2011年伊德爾在河套大學舉辦了個人首場音樂會,他將傳統馬頭琴表演與現代搖滾相結合,使馬頭琴表演這一傳統藝術更易於被年輕人接受。以獨特的表演形式傳揚馬頭琴藝術,使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也使伊德爾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音樂會後,伊德爾就出名了,一些團體邀他加入,找他演出的人也越來越多。2012年,伊德爾代表內蒙古受邀到北京演出,當時在座的是五百多名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院長和醫學院士,伊德爾演奏的《萬馬奔騰》和《嘎達梅林》震得在場的嘉賓一陣陣驚讚,演奏完了觀眾都忘記了鼓掌,等回過神來說什麼都不讓他下臺,要求他再演奏一曲,伊德爾一曲《駿馬》再次徵服了現場的嘉賓,大家手都拍紅了,直呼「這才是真正的藝術!」觀眾如此激烈的反應是伊德爾沒有想到的。「我無法形容我當時的心情,觀眾的熱情點燃了我心中的火,我找到了馬頭琴的藝術魅力和傳承它的力量。」回來後,伊德爾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路。「這是我個人的夢想,也是民族的寶藏,我要把馬頭琴傳承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接納它、欣賞它。」
然而,現實中的種種客觀因素總是阻礙著理想的實現,想要在巴彥淖爾市把馬頭琴拉出點兒「名堂」,實在是不容易。河套地區的傳統農耕文化決定著市場選擇藝術的導向,相比較而言,在「送文化下鄉」的演出中、在周邊旗縣的藝術節上、在城鄉各類宴席聚會時,二人臺比馬頭琴更容易被當地觀眾接受,就連伊德爾現在所在的民族歌舞劇團對二人臺的支持和投入也比對馬頭琴多很多,不僅少有正規表演機會,就連馬頭琴都是個人的。其餘時間只能參加各種婚禮慶典或者是開業開幕儀式,在這種場合,馬頭琴只能被當做娛樂消遣的藝術形式,或者對於表演者來說,這只能算是賺錢的方式,在這樣的平臺和市場下,談何傳承?談何發揚?
「在巴彥淖爾市,會拉馬頭琴的人不在少數,有相當技藝和名聲的人也很多,沒有發展的平臺和機會,他們中有大多數人要麼選擇到外地發展,要麼藝術熱情被澆滅,甘於淪為普通的馬頭琴表演者,或轉行或跑事宴。看到現在的這種狀況,我真的很痛心,也很無奈,如果這些音樂人才流失,將對烏拉特的音樂發展留下不可挽回的損失!」伊德爾說:「我們出去參加比賽的時候,往往都用蒙語介紹自己來自巴彥淖爾,其他盟市的選手都會驚訝巴彥淖爾也有能來參賽的蒙族琴手。」
「現在大多數人學拉馬頭琴的初衷和我當年一樣,為了掙錢。但我考慮更多是傳承和發揚,所以我只帶五六個學生。」在收學徒的時候,伊德爾嚴格限制名額,堅持優中選優,他希望能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和學生交流、溝通,在傳授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創作水平,激發他們的突破能力。「我希望咱們巴彥淖爾能辦個全市規模的馬頭琴比賽,就像電視選秀節目一樣,在各旗縣區海選,分組晉級,然後來市府決賽。積累了成功經驗後逐步把影響擴大到周邊盟市。」伊德爾詳細為我們介紹了很多關於馬頭琴及蒙族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後說。「我們希望馬頭琴等民族文化在巴彥淖爾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得到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烏拉特這個民族留住更多更好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