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馬頭琴的伊德爾

2020-12-20 巴彥淖爾新聞網

       「我就是個拉馬頭琴的。」這個曾參加過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馬頭琴表演的、曾舉辦過個人音樂會的、可以稱得上是「馬頭琴藝術家」的年輕人,開口卻說出這樣的話,這著實讓我這個久聞伊德爾大名的人心裡一動,原本準備好的敬仰之詞被生生吞回肚裡。坐在我面前的這個年輕人——伊德爾,雖剛過而立之年,但拉馬頭琴已經十四年了,無論是技巧還是創作,在巴彥淖爾都算是小有名氣。

       「初二輟學開始學馬頭琴,之所以選這個,就是覺得能掙錢。學馬頭琴的第二年,我忽然開了竅,一些東西好像自然而然就融會貫通了,所以也越學越來勁兒。之後馬頭琴,或者說是蒙古民族藝術就成為了我的事業,成為了我的愛好,甚至可以說是我的信仰。」因為牧區禁牧,當年只有17歲的伊德爾跟隨家人搬遷來臨河,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伊德爾放棄學業開始接觸馬頭琴,這個讓伊德爾覺得「能掙錢」的馬頭琴竟讓他從此「放不下」,每天不拉幾段兒他就睡不著覺。

       如果僅僅滿足於現有成就或者演奏水平的話,那麼伊德爾也便不值得被提起了,因為在巴彥淖爾像伊德爾這樣演奏水平的人很多。但像伊德爾這樣不滿足於現狀,堅持創作,力求創新,渴望突破,嘗試把不同的音樂元素融入到馬頭琴的表演中,在巴彥淖爾市,伊德爾算是開了先河。

       2011年伊德爾在河套大學舉辦了個人首場音樂會,他將傳統馬頭琴表演與現代搖滾相結合,使馬頭琴表演這一傳統藝術更易於被年輕人接受。以獨特的表演形式傳揚馬頭琴藝術,使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也使伊德爾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音樂會後,伊德爾就出名了,一些團體邀他加入,找他演出的人也越來越多。2012年,伊德爾代表內蒙古受邀到北京演出,當時在座的是五百多名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院長和醫學院士,伊德爾演奏的《萬馬奔騰》和《嘎達梅林》震得在場的嘉賓一陣陣驚讚,演奏完了觀眾都忘記了鼓掌,等回過神來說什麼都不讓他下臺,要求他再演奏一曲,伊德爾一曲《駿馬》再次徵服了現場的嘉賓,大家手都拍紅了,直呼「這才是真正的藝術!」觀眾如此激烈的反應是伊德爾沒有想到的。「我無法形容我當時的心情,觀眾的熱情點燃了我心中的火,我找到了馬頭琴的藝術魅力和傳承它的力量。」回來後,伊德爾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路。「這是我個人的夢想,也是民族的寶藏,我要把馬頭琴傳承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接納它、欣賞它。」

       然而,現實中的種種客觀因素總是阻礙著理想的實現,想要在巴彥淖爾市把馬頭琴拉出點兒「名堂」,實在是不容易。河套地區的傳統農耕文化決定著市場選擇藝術的導向,相比較而言,在「送文化下鄉」的演出中、在周邊旗縣的藝術節上、在城鄉各類宴席聚會時,二人臺比馬頭琴更容易被當地觀眾接受,就連伊德爾現在所在的民族歌舞劇團對二人臺的支持和投入也比對馬頭琴多很多,不僅少有正規表演機會,就連馬頭琴都是個人的。其餘時間只能參加各種婚禮慶典或者是開業開幕儀式,在這種場合,馬頭琴只能被當做娛樂消遣的藝術形式,或者對於表演者來說,這只能算是賺錢的方式,在這樣的平臺和市場下,談何傳承?談何發揚?

       「在巴彥淖爾市,會拉馬頭琴的人不在少數,有相當技藝和名聲的人也很多,沒有發展的平臺和機會,他們中有大多數人要麼選擇到外地發展,要麼藝術熱情被澆滅,甘於淪為普通的馬頭琴表演者,或轉行或跑事宴。看到現在的這種狀況,我真的很痛心,也很無奈,如果這些音樂人才流失,將對烏拉特的音樂發展留下不可挽回的損失!」伊德爾說:「我們出去參加比賽的時候,往往都用蒙語介紹自己來自巴彥淖爾,其他盟市的選手都會驚訝巴彥淖爾也有能來參賽的蒙族琴手。」

        「現在大多數人學拉馬頭琴的初衷和我當年一樣,為了掙錢。但我考慮更多是傳承和發揚,所以我只帶五六個學生。」在收學徒的時候,伊德爾嚴格限制名額,堅持優中選優,他希望能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和學生交流、溝通,在傳授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創作水平,激發他們的突破能力。「我希望咱們巴彥淖爾能辦個全市規模的馬頭琴比賽,就像電視選秀節目一樣,在各旗縣區海選,分組晉級,然後來市府決賽。積累了成功經驗後逐步把影響擴大到周邊盟市。」伊德爾詳細為我們介紹了很多關於馬頭琴及蒙族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後說。「我們希望馬頭琴等民族文化在巴彥淖爾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得到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烏拉特這個民族留住更多更好的音樂人才!」

 

相關焦點

  • ZAM | 伊德爾用遊牧與電子創造的時空之譜
    伊德爾用自己傳統民樂的基底,和各種現代樂器、電子合成器做了交融變幻。從宏大的樂器編制中:馬頭琴、潮爾、tovshur、古箏、udu等,捕捉到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再用電聲處理部分音色,製造出一場神秘飄渺的顱內共振。他非常擅長在溫暖和悲傷之間轉調,所有的製作都力圖掙脫電子音樂原有的冰冷感,轉而用自然的聲音、夢幻的旋律,達成一種聽者如臨其境的美妙氛圍。
  • 音樂才子伊德爾新EP首發 民樂與電子樂完美融合
    近日,新銳獨立遊牧電子音樂人伊德爾(Yider)新EP《H.C.G》在雲音樂獨家首發。EP發行不到一周,伊德爾受到來自各個不同群體的一致好評。 「伊德爾」在蒙語中的意思解釋為「健壯、強壯」,他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會員,先鋒馬頭琴演奏者,呼麥藝術家。
  • 伊德爾用遊牧與電子創造的時空之譜《ZAM》於11月6日正式上線
    這條路構成了伊德爾2020年全新專輯的概念,《ZAM》於11月6日正式上線。伊德爾Yider遊牧電子音樂人來自草原,遊牧城市。伊德爾用自己傳統民樂的基底,和各種現代樂器、電子合成器做了交融變幻。從宏大的樂器編制中:馬頭琴、潮爾、tovshur、古箏、udu等,捕捉到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再用電聲處理部分音色,製造出一場神秘飄渺的顱內共振。
  • 伊德爾:我的鉛筆畫
    我的鉛筆畫文:伊德爾2012年的一個夏日,天氣異常悶熱,隨便走兩步都會使人汗流浹背,秉著心靜自然涼的俗訓,我坐在工作室,望著窗外灰濛濛的桑拿天發呆,外面吵人的蟬鳴和想要的心靜這矛盾不好解決。
  • 伊德爾: 童話中的旗手
    「伊德爾,1961年生。1979年考入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1983年畢業於該系油畫專業。現執教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在這個日新月異時光加速的時代裡,不曾改變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人生態度,對於藝術家伊德爾,這是他三十多年的藝術生涯的堅守。
  • 馬頭琴發音很特別,那怎麼製作呢?
    馬頭琴屬於弦樂器,它的發音方式是使拉緊的琴弦和弓摩擦產生振動經音箱共鳴而產生。音質,傳統馬頭琴都是以皮子蒙面,沒有低音梁、音柱及角木等,因此彈奏時琴弦振動在箱內共鳴而發出聲音的共鳴箱,是馬頭琴的主要部件,它的製作好壞以及材質與發音的大小、音質好壞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共鳴箱的原料多選用杉木、梧桐、松木為面板,經濟而實惠。
  • 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
    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齊·寶力高有幸向馬頭琴大師桑都楞等學習馬頭琴,接受了傳統民間音樂的薰陶,嫻熟的掌握了馬頭琴演奏技巧。1979年,齊·寶力高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0周年文藝演出,他以一曲馬頭琴獨奏曲《萬馬奔騰》,一舉奪得作曲銀獎和演奏金獎。
  • 今晚節目單 | 《歸來的馬》賀西格原創馬頭琴作品音樂會
    阿爸拉西冬日布善演奏四胡,母親參丹是一位普通的牧民。賀西格自幼受蒙古族傳統音樂的薰陶,後拜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家仟·白乙拉為師學習馬頭琴。曾於1994-2001年工作於內蒙古興安盟歌舞團,2001年來到北京工作到今。在從藝幾十年的生涯中,賀西格在馬頭琴演奏與教學、創新與發展上做出了卓越貢獻,並產生廣泛影響。
  • 伊德爾|沉澱在過往記憶裡的「影子」
    ,也觸動了我的神經,因為這批作品特別符合我對藝術的理解:特定感覺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媒介,是一個相互「尋找」的過程,沒有長期以來對「不生動,沒有細節,沒有重點」的人、物、景的感覺,伊德爾也不會被「黑漆漆」的塗抹所擊中。
  • [民族運動會]摔跤象徵榮譽 記草原摔跤手伊德爾
    摔跤象徵榮譽--記草原摔跤手伊德爾新華社記者盧羽晨、王新明、張欽身著蒙古族傳統長袍,腳踏從國外買來的卷尖皮靴,頭戴傳統式樣的帽子。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摔跤手伊德爾這一身服飾,加上高大魁梧得像座小山的大塊頭,引得貴陽街頭與他擦身而過的路人都好奇地頻頻回頭。
  • 「讚歌」齊·寶力高馬頭琴新年音樂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
    音樂會上,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帶領野馬馬頭琴樂團,以一曲《鄂爾多斯高原》拉開整場音樂會的序幕,共演奏《讚歌》《蒙古舞曲》《蘇和的白馬》《遙遠的克日倫河》等十餘首經典馬頭琴樂曲,為觀眾們獻上一場精彩紛呈的馬頭琴新年音樂會。
  • 「黑之景 | 伊德爾作品展 」| YIBO GALLERY
    我喜歡伊德爾這批鉛筆畫,是因為這個系列,在他近三十年作品的線索中,所創造出「某種通透感」、「黑漆漆」的場景,直指人心,完整、簡潔和富有張力,和此前作品系列相比,也最少符號性形象的參與。但是另一方面,沒有此前符號性形象的作品系列,伊德爾也不會從中精煉出鉛筆畫系列來,這就是我強調線索是逐漸清晰,以及越來越接近伊德爾所期待內心感覺的原因。
  • 跟著伊德爾Yider的步伐,去曠野之地來場奇遇
    ——關於《ZAM》,回家的路伊德爾Yider-《ZAM》Photo by JahJahWang伊德爾Yider是一個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的蒙古族遊牧電子音樂人。伊德爾Yider-《ZAM》Photo by Qiao今天發布的單曲「Steps Calling」是專輯《ZAM》中的第三首先行單曲。這支單曲也拉開了《ZAM》這條路的末章:信仰的步伐。
  • 伊德爾:我的鉛筆畫 | YIBO GALLERY
    我的鉛筆畫伊德爾2012年的一個夏日,天氣異常悶熱,隨便走兩步都會使人汗流浹背,每一幅都可以去寫個讀後感,如鉛筆畫中較大尺幅的那堵高牆,伊德爾沒有刻意去突出牆上的鐵絲網,鐵絲網只佔畫面最上部分的一小溜面積,且細細密密的處理,並未強調鐵絲網的鋒利,但反而突出了整幅畫就是黑黢黢一堵高牆,讓人集中眼神去體會那種「通透感」的「黑漆漆」裡面不可知的恐懼。
  • 遊牧電子音樂人Yider伊德爾,向你發起浪漫變速邀請
    伊德爾Yider,遊牧電子音樂人,來自草原,遊牧城市。伊德爾Yider - 《ZAM》Photo By:JahJahWang也許你對他不太陌生,他曾經在舞臺上,用自己的音樂作品深深震撼到汪峰、郭採潔等歌手導師。
  • 有馬頭琴大提琴搞事情的那種
    比如擅長特殊打擊樂的女樂手王柯,與馬頭琴手伊德爾搭配在一起,他們的現場演出效果如何從第一期就留下了懸念。不誇張地說,這是硬糖君看過的明星最像「乙方」的綜藝。在搶人環節,不僅「物質利誘」等常規手段齊上陣,白舉綱更是親自上臺展現自己的搖滾實力,為了讓樂手們信服他與郭採潔的領隊能力。雖然他反覆給出的「愛的抱抱」,經常還是變成了「白抱抱」。
  • 伊德爾 | 沉澱在過往記憶裡的「影子」
    伊德爾:我有一個困擾多年的事情,對我來說像個歷史難題。這是中學時在美術組畫石膏像的時候就在琢磨的一個純技術的問題,素描的暗部怎樣能畫的很重而又有一種堅硬的感覺。伊德爾:我的作品中每一張都有一片黑漆漆的形體,或人或物,它們就像內蒙古特有的明晃晃太陽下的影子
  • 記憶的建立——關於伊德爾的油畫
    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伊德爾來說,他成長過程的視覺經驗與那個時期他所能看到的圖像,構成了他現在油畫創作中的主要符號資源。但我感興趣的是伊德爾在處理這些記憶的圖像時,不是簡單地複製成油畫或其他形式,而是帶有他個人的油畫語言的轉化。他將那些標誌性建築和人物或畫成黑白針孔列印的斑點效果,或塗抹一片粉紅的色彩。黑白建築作為權力的象徵,他處理的莊重、凝固而壓抑,也許是他對兒時政治記憶的真實而恐懼的感受;粉紅色的背景實際上傳遞著中國在「單一思維模式」時代日漸離去之後,人們對個人情感表達的需求。
  • 騰飛馬頭琴培訓中心
    中國·內蒙古「騰飛」馬頭琴培訓中心
  • 科技如此發達,這位蒙古小夥為什麼還十年如一日地手工製作馬頭琴
    我們在鑲黃旗見到胡日查時,他正在自己的馬頭琴工藝品廠裡雕刻一支馬頭琴的琴頭。那隻已經初具雛形的馬頭,好象被賦予了靈性,正默默地看著他的主人。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有蒙古族人家的地方,就有馬頭琴。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在世界樂器家族中都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