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鉛筆畫
伊德爾
2012年的一個夏日,天氣異常悶熱,隨便走兩步都會使人汗流浹背,秉著心靜自然涼的俗訓,我坐在工作室,望著窗外灰濛濛的桑拿天發呆,外面吵人的蟬鳴和想要的心靜這矛盾不好解決。隨手拿起一支鉛筆在一張剪裁過的素描紙的紙頭上漫無目的地亂畫起來,沒有想畫什麼,這個不受大腦支配的動作倒也是和窗外那鬧人的蟬鳴挺協調。據說這種聲音是蟬為了涼快要不停地抖動翅膀發出的聲音,而我這麼亂畫是為了心靜。畫著畫著腦子裡不經意間地冒出了一個困擾多年的事情,對我來說像個歷史難題。這是中學時在美術組畫石膏像的時候就在琢磨的一個純技術的問題,素描的暗部怎樣能畫得很重而又有一種堅硬的感覺。因為在我畫素描的過程中,用8B的鉛筆輕鬆可以使暗部的調子變得很黑,卻感覺這個很重的調子像是浮在紙上的吹口氣就掉的灰塵。這個問題怎麼這時候又在我的腦子裡冒了出來?這麼想著,拿鉛筆的手卻沒有停,還是在漫無目的一點一點地在紙上塗著,此時那張紙已經被我塗得漆黑一片了,盯著這片黑漆漆的東西,我下意識地把它的邊緣整理成了一棵樹的外形,在這個黑漆漆的內部仿佛有了某種通透感,這種感覺擊中了我,那種要把暗調子畫得又黑又堅硬的感覺不就是這樣嗎。原來這種感覺是用一支2B的鉛筆從一個地方開始不停地塗抹不停地堆砌就可以做到了,或是擺脫那種對所謂現實的描摹也是達到這個效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這麼想來,這其中的感覺不也是畫畫多年來自己對待藝術的態度在不經意間的塗抹中的一種具體表現麼。用自己掌握的手藝去描述自己的感覺,儘可能真實地接近自己的內心。沿著這個感覺,我便開始接二連三地畫了起來。每一張作品中都有一片黑漆漆的形體,或人或物,它們就像內蒙古特有的明晃晃太陽下的影子,在無風的日子裡那麼呆板地待在那裡。回頭看看這幾年畫的百多張大大小小的作品,畫面裡空曠的天,沒有植被的禿山,看不出要圈啥的圍牆,亂麻一樣的電線以及像影子一樣的樹木和人形,都那麼不生動,沒有細節,沒有重點。可確實是我抹不去的實實在在的感受。從開始學畫畫那時起,我就特別佩服那些讓畫面充滿迷人細節的藝術家。古典主義的大師不必說,凡·艾克,丟勒,赫爾拜因,卡拉瓦喬,倫勃朗,安格爾,超級寫實主義的克洛斯,佩爾斯坦,充滿人情味的懷斯等等,我一路看下來真是著迷,也真是覺得自己學不來。這是因為我總是習慣在畫畫時把複雜的東西不停地刪減,到後來又學會了概括。這大概是源於我早年的生活環境吧,那時每日出門,儘管是個塞外的小城市,但還是滿眼的天和地,低矮的平房和不多的幾座樓房,那時的印象,五層的樓房已經是高樓大廈了。還有就是樹木,雖比不了江南的枝繁葉茂,但城裡城外都有成片成片的林子。今天這個城市與其他的地方看上去沒有什麼不同了,可我依舊視而不見,畫起畫來還是著迷於單調和空曠,找不到看不出細節。八十年喜歡巴爾蒂斯的作品,翻著畫冊很努力地向他學習了好久。現在想來,他作品裡散發出的那種貴族的孤傲和優雅其實在當時並沒有今天這樣深切的感觸,而是那種看上去笨拙且彆扭的造型和他用力地畫著細節,可是又都把細節畫沒了的感覺。這為我畫不好細節找到了理由:你們看,大師也這麼畫。今天的這些鉛筆畫裡,這些因素都是跑不掉。
我常常想,每一個你要表達的藝術觀念一定對應一個不可替代的只為表達這個觀念的語言,觀念的產生是在時間的維度裡你對現實的思與想,找到恰到好處的表現它的語言,並完善它是要不停地磨練。今天看來,鉛筆和白紙是我最初習文練字的工具,手裡再有一塊橡皮,這便是走進了有文化的人的行列了。慢慢長大了又喜歡畫畫,拿起的第一支畫筆自然是鉛筆,這之後正規的繪畫訓練又是用鉛筆在白紙上畫素描。鉛筆和白紙這兩個簡單的書寫工具是那麼不起眼地存在於我的生活裡,最初簡單隨意的描繪便可把內心的感覺自然地塗抹出來,無需考慮繪畫的專門技術和苦思的意義。我心裡清楚,畫了這麼多年畫,現在又拿起了鉛筆,在那個悶熱夏天裡不經意間的塗抹其實都是過往記憶裡沉澱下來的黑,白,灰。
2018.6.8
鉛筆,紙本 pencil on paper
50x35.5cm
2018
2016.7.1
鉛筆,紙本 pencil on paper
19x26.5cm
2016
2016.2.27
鉛筆,紙本 pencil on paper
19x26.5cm
2016
慄憲庭:伊德爾的這批鉛筆畫系列,每一張都可以細細地欣賞,每一幅都可以去寫個讀後感,如鉛筆畫中較大尺幅的那堵高牆,伊德爾沒有刻意去突出牆上的鐵絲網,鐵絲網只佔畫面最上部分的一小溜面積,且細細密密的處理,並未強調鐵絲網的鋒利,但反而突出了整幅畫就是黑黢黢一堵高牆,讓人集中眼神去體會那種「通透感」的「黑漆漆」裡面不可知的恐懼。
2018.10.1
鉛筆,紙本 pencil on paper
251x104cm
2018
慄憲庭:那些看飛機的一群人,就是一個景觀,和這個系列裡的人群及其他場景沒有區別,都是被伊德爾的內心轉換——畫成一整塊沒有丁點兒細節的「黑漆漆」、呆板、無趣、充滿不祥感覺的場景。
2016.3.17
鉛筆,紙本 pencil on paper
26.5x19cm
2016
展覽現場
策展人
慄憲庭,1949年生於河北邯鄲,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時期的重要藝術評論家
重要策展經歷
1979-1983 任《美術》雜誌編輯,推介「傷痕美術」、「鄉土美術」和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上海十二人畫展」、「星星美展」等
1985-1989 任《中國美術報》編輯 ,並把該報改變成為推介新思潮和新觀念的主要陣地;著有文集 《重要的不是藝術》,臺灣版《反叛的重量》和《藝見的鳴放》
1989.02 作為主要策劃人策劃於中國美術館的《中國現代藝術展》
1990 以自由批評家和策劃人的身份活動至今
1993.02 策劃《後89中國新藝術展》,香港藝術中心
1993.05 策劃 《Mao Goes Pop》,雪梨當代藝術博物館
1993.06 策劃《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走向東方》
1999.10-2000.04 獲美國ACC亞洲文化協會研究獎金,在美國作當代藝術訪問和研究
2001 任《橫浜國際三年展》國際委員
2002.11-2003.02 應邀在臺灣東海大學文學院作客座教授,講授《中國百年藝術思潮》
2006 創建《慄憲庭電影基金》支持獨立電影活動
2008 獲《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年度批評家獎」;任《中國建築傳媒獎》終評委員;任連州國際攝影節總策劃
2009 獲荷蘭王子基金「桂冠獎」
2012 獲芭莎藝術「藝術推動獎」
藝術家
伊德爾,1961 生於北京市,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
部分個展
2019 黑之景:伊德爾作品展,藝博畫廊,上海
2017 被遺忘的風景,藝泰空間, 呼和浩特
2014 景象鏡像,紅子蘭藝術中心,北京
2012 遺落和被擱置的,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連州
部分群展
2019 流變的傳統——亞洲當代版畫藝術展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重慶
2018 搜神記——當代藝術搜尋引擎,山海美術館,北京
2017 進程·進城——藝術參與社會建構的時代, 樹美術館,北京
2017 世界觀——裝置作為一種觀察角度和思維方式,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北京
藝博畫廊
Yibo Gallery
周二至周日
Tues. - Sun.
11am - 6pm
上海市普陀區莫幹山路50號6號樓101室
50 Moganshan Rd., Bldg.6 #101, Shanghai
📧 yibo@yibo-art.com
www.weibo.com/yibogallery
www.yibo-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