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風雨中飄搖(散文 心理篇)

2020-12-13 怡心理

圖文/怡心理

家是框架結構

媽媽一雙手

爸爸一雙手

—— 撐起

孩子的天堂

家是心中的航向,家是存愛的地方。

幸福的孩子,能夠充分感受父母的愛,可以衣食無憂地在愛中長大,不經風不經雨,按照父母設計的方向,幸福而快樂地生活,他們只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有快樂、有成長,只是,沒有徹骨銘心的痛,因為家是完整的,有父親的手,也有母親的手做支撐,「家」就是穩固的,愛就是完滿的。

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風雨飄搖的原生家庭,那真是悽風苦雨,苦楚從小便生了根,肆意生長。

陽子今天又入學了,沒有人送他,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有沒有過問他開學的事。他一個人,買了自己需要的必須物品,大包小包的,獨自在風雨中前行。

陽子今年剛好18歲,個子不高,165左右吧,也不知道是長身體的時候營養沒跟上,還是遺傳的原因。在不寒而顫的深秋、雨中的他顯得更加的瘦弱、無助,可他的腳步卻無比的堅定。

從初一開始,他的父母總是經常吵架,離婚又復婚,復婚又離婚,反反覆覆不知循環了多少遍,全家鬧得雞飛狗跳,一地雞毛。他再也沒有心思學習,曾經在班上前3名的成績,慢慢下滑,後來也不知道究竟下滑到多少名,反正他已經覺得不重要了。

那時正值初二下學期,初中的轉折期,他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了。去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找了一個地方打工,他想從此逃離所謂的「家」。也不知道當時他用了什麼方法說服人家用他這個十四歲的童工,可能是太想逃離了吧,逼迫他用盡了各種方法,卻只是為了逃離。

他沒有留下任何線索,因為不想讓家人找到他,如此地去意決絕,成人的世界,真的無法理解。

他在那裡打工幾個月,他父親去找過很多次,希望他回來繼續上學,他其實知道父親去找過他,也清楚父親的意思,可就是不想見他,他總是能夠巧妙地躲開父親的視線,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

他父親雖然知道他就在那附近住,也知道他在那附近上班,可就是找不到他。一再遭受婚姻折磨的他,此時顯得更加無力。一個無力的丈夫,現在又加了一個無力的父親,還從小還是一個失敗的兒子,一個個角色的失敗,導致他漸漸迷失了自己,慢慢丟掉自我,再丟掉角色。那生活於他還剩些什麼呢?

無奈的父親只有通過他的同學去找線索,可陽子不讓同學告訴父親。於是,他父親總是無功而返。

到底是什麼讓他如此急於離開生他養他的家呢?

其實,在他心底,「家」早不復存在了,只有無盡的傷痛與無奈。

父親懷疑母親外面有人,一天總是疑神疑鬼,沒有心思掙錢,沒有心思生活。母親因為父親的懷疑和無理取鬧,更是想往外面跑,她覺得在外面至少還有一點開心,在家裡,就只有無盡的爭吵。吵急了,父親就動手打母親,十幾歲的兒子,有幾個能忍受父親當著自己的面打母親的,所以他總是會出手攔著。有一次父親急了,連自己也打,連最後一點痛覺都沒了,他也失去了理智,差點就跟父親動手了,最後還是忍住了。

這樣的家,誰都想逃離。誰還有心思上學呢?

也不知道他的勇氣儲存了多久,才攢夠,所以才會那麼毅然決然地離開,明明看見父親在辛苦地找他,卻忍得住不去見他,一個十四歲的孩子而已,著實令人吃驚。

也不知是受環境逼迫了,還是他自己想通了,後來他還是回來繼續上學了,只是老師講什麼,好像已經跟他沒有多大關係了。勉強初中畢業,能做什麼呢?後來在叔叔跟姑姑的勸說下,他還是選擇了上學。他的叔叔和姑姑都是靠知識改變命運的人(除了他爸爸),自然他們也都是懂得知識力量的人,於他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吧。從小便看見了父親跟叔叔姑姑的巨大差別,心中自有自己的一桿秤。

於是,他終於名正言順的「出走」了,眼前、耳旁、家裡、家外……,身邊不再充斥父母的吵鬧,和那些永遠也講不清楚的道理。每到假期,自己便去尋找合適的地方打工,掙點自己需要的錢。

從小,自己的家庭從來沒有富裕過,連充足的生活都不曾有過,母親總是想方設法把爸爸的最後一分錢掏盡,父親也總跟不上母親用錢的腳步,慢慢地這種差距似乎越來越大,母親的欲望逐漸膨脹,外面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自我的膨脹,再加上角色的缺失,使她逐漸喪失了理智,她愛上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並執迷不悟地徜徉在自己的「花花世界」裡,失去了母親和妻子角色,只有自我。

父親呢?本來能力就不強,再加上母親的不斷刺激,他也慢慢喪失了鬥志,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起初還擁有不夠充分的自己,後來也漸漸丟失了自我,丟失了角色。經濟更加的拮据,經常都處於沒有生活費的狀態,就連陽子弟弟的學習,也是亂七八糟,只有一如既往地跟爺爺、奶奶、姑姑、叔叔伸手。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陽子無力到極點。他看不慣母親的自私,看不慣父親的無能,可他卻沒有辦法擺脫這樣的家庭,因為出生不能選擇。處境一直在逼迫他不斷地成長,一有機會,他就掙錢、學習,他知道,他的未來,只有靠他自己了。

於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考上了大專,雖然不是正牌的大學,也勉強算個大學生了。他以為自己在假期掙了點錢,可以寬裕一點。誰知道,現在的父親連他的學費都拿不出。他只有想辦法貸款交學費,還好自己掙了點工資,否則,生活都不知怎麼繼續。父親和母親的家,只會想讓人逃離。

愛在家中迷失了方向,家就陷入了風雨之中,無權、無愛、無方向,風雨飄搖。

在一個家庭中,我們要如何愛自己,如何愛他人,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做了詳細的闡述。

人的一生首先要學會愛自己,愛自己的自我、愛自己的角色;其次是要學會愛他人,同樣要愛對方的自我、愛對方的角色。夫妻雙方如果在家庭中失去了自我或者失去了角色,都是不幸福的婚姻,傷到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無辜的孩子,有些痛,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

——怡心理

2020.10.15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謝絕轉載其它平臺,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北宋風雨飄搖,他空有熱血,卻不得不寄情於詩詞!
    陸遊出生時北宋風雨飄搖,後又因為秦檜之故考場失意,可以說陸遊一生空有抱負,一腔愛國情得不到統治者的重視,正是如此令他通過大量的詩歌來宣洩自己的主張。這些詩歌篇篇血淚,對朝廷之腐敗無能予以控訴,對百姓之水深火熱予以同情。憂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
  • 北宋風雨飄搖,他空有熱血,卻不得不寄情於詩詞
    陸遊出生時北宋風雨飄搖,後又因為秦檜之故考場失意,可以說陸遊一生空有抱負,一腔愛國情得不到統治者的重視,正是如此令他通過大量的詩歌來宣洩自己的主張。這些詩歌篇篇血淚,對朝廷之腐敗無能予以控訴,對百姓之水深火熱予以同情。憂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
  • 我的「情人」,我的家(散文 心理篇)
    圖文 / 怡心理大觀心理說:成功的父母一輩子都是孩子的專屬心理諮詢師,我渴望我是兒子一輩子的心理諮詢師。都說兒子是媽媽前世的小情人,這話讓人覺得貼心、幸福。我的小情人今年13歲,在家排行老大(只生他一個),名喚張老大。他爸爸在兄妹當中排行老三,故稱張老三;我則排行老二,所以是曹老二。
  • 漲知識:飄搖在詩詞中的「荇」到底是什麼東西?
    《詩》三百,第一篇《關雎》,那參差不齊的荇菜就和關關和鳴的雎鳩一起走入了三千年來無數國人的夢中,也走入無數文人的筆下,成為愛與美好的代名詞。那麼,那「左右流之」、「左右採之」、「左右芼之」的「參差荇菜」到底是什麼東西?
  • 馮驥才生活散文集《世間生活》寫遍世間風雨
    原標題:馮驥才生活散文集《世間生活》寫遍世間風雨《世間生活》輯錄馮先生六十餘篇生活散文,創作時間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日,跨越近四十年,其中有《珍珠鳥》《靈感忽至》《往事如「煙」》等譽滿天下的名篇,也有《結婚紀念日》《房子的故事》《為母親辦一場畫展》等近年來馮先生描繪生活、描繪人世間的感悟之作。
  • 發揮歌詞在散文教學中的作用
    中學語文課本,散文篇目比重較大,如何教好散文,筆者以為可以有意識地發揮詩詞在散文教學中的作用。這首歌的歌詞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澳門》,其作者就是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通過這一介紹,並指導學生輕輕吟詠這首詩,學生愛國之情就能從心底被激發出來。而這文章的主題就是通過寫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兩個方面來表現聞一多的崇高品格和精神,而支撐這種品格和精神的就是聞一多先生的深深愛國情。這就找到了契合點,學生能產生情感的共鳴。
  • 曾紅雨赴輝南縣舉辦公益講座 講述《關於散文的幾個話題》
    2020年7月12日,輝南縣作家協會特邀《吉林日報·東北風》周刊副主編曾紅雨來到輝南縣舉辦公益文學講座——《關於散文的幾個話題》曾紅雨《吉林日報·東北風》周刊副主編,三級高級編輯,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全民閱讀協會理事,第三屆吉林省新聞出版獎優秀人物獎。
  • 「家國情懷」主題散文研討會在寧舉行
    繼散文集《一個老兵的鄉愁》出版後,85歲的方祖岐上將又創作了一批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散文作品。10月10日,江蘇省作家協會和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在南京共同主辦了「家國情懷」主題散文研討會。20餘位文化界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深入熱烈地交流。
  • [情義哥看重建]寧晉:風雨中溫暖的家
    長城網邢臺8月3日訊(記者 張曉雷 郭飛 通訊員徐素敏)無情的洪水,讓面臨災困的寧晉縣北魚鄉黃趙臺村受災群眾來到了這裡;暖暖的愛心,為風雨中背井離鄉的157人築起溫暖堅實的家——東城實驗學校災民安置點。
  • 婆婆、媳婦(散文 心理篇)
    圖文/怡心理(原創)大觀心理說,人間有四情:親情、愛情、友情、人情。就像一年四季一樣,一人也要有四情,人生才算完滿。每個人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親情,親情有夫妻之情、親子之情(父母對子女)、子親之情(子女對父母)、手足之情、祖孫之情、婆媳之情等等。
  • 《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讀後感
    前段時間,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了《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當我將它從書架上取下來的時候,閃過一個幽默的念頭:我這前半輩子讀的書實在是太少了,可以通過這60篇有思想的散文經典將自己「一口吃成胖子」。雖是玩笑般的捷徑,但也收穫不少。
  •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荷塘月色》多年來被選進高中語文課本,是散文篇章中的第一課,從未被替換,那麼這篇文章的魅力在哪裡呢?也就是說朱自清的這篇散文採用了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兩種觀察角度。具體是:家——小路——荷塘——家,作者依據空間順序為我們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內結構」就是文章的感情線索,作者的情緒依據遊蹤而變化:不寧靜——求靜——得靜——失靜。作者展現出的心理歷程也是一個圓形。(二)在結構上,作者還採用了首尾照應的寫法。文章開篇寫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 在散文的海洋裡學遊泳
    外交家兼作家父親的影響,無疑是第一位的;中學時代語文老師的偏愛,讓細胞不斷膨脹。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利用採訪之餘,向隔壁辦公室——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投稿。雖有「初次見面,請多關照」的「羞羞答答」,但承蒙賞識,十幾篇「一分鐘小說」先後見報。百投百中。嘿嘿。 後來,攝影採訪一忙,就撂筆了。
  • 秦利虎散文詩歌:承縣話詩——重生篇(二)
    秦利虎散文詩歌:承縣話詩——重生篇(二) 2020-04-01 1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核心期刊《銀行家》發表10歲學生散文?作者系主編之子,已發數十篇
    日前有學者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銀行家》雜誌社主編王松奇。記者檢索知網發現,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銀行家》發表散文和詩歌時年僅10歲。王松奇還曾在該期刊發表《爸爸的話》,推介兒子新書。
  • 餘秋雨的散文被調侃是「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種人才百年難得
    對於這方面,我的看法是,餘先生頻頻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時,想必讓很多人都已經有了「娛樂」明星的心態,大家喜之、貶之,不過是人們的八卦心理作祟,算不得真。直至文化界諸多人士也紛紛向他「開炮」,餘先生才真正的成為了眾矢之的,儒雅變成了「道貌岸然」,學問成為了「譁眾取寵」。
  • 風雨中看鄠邑區的網紅橋——天橋湖風雨廊橋
    風雨中看鄠邑區的網紅橋——天橋湖風雨廊橋圖、文/長安18子西安市鄠邑區的天橋湖風雨廊橋,最近在網絡上非常火爆,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橋。每到節假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這裡,跳舞、唱歌、拍視頻等,讓這個偏僻無人的地方熱鬧非凡。昨天下午,天上還下著小雨,我和同事下鄉檢查路過這裡,順便去橋上轉了一圈。
  • 李致隨筆集《四爸巴金》:80多年風雨人生的心靈自傳
    與其他人寫巴金的文章都不同,李致筆下的巴金,有其獨特的視角:巴金對親人的情感,對後輩的關愛,晚年的思考、困惑,對時間和親人的留戀,以及他對自己小說代表作《家》原型人物的深刻理解,等等,都在李致的隨筆集《四爸巴金》中有所呈現。
  • 朋友(散文 心理篇)
    圖文/怡心理人的一生充滿了親情、愛情、友情、人情四大情。無論缺少哪一種,都將是你人生的缺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四情」充分呈現了你人生的廣度和深度。朋友是久旱的甘霖;朋友是雪中送的炭;朋友是你心裡覺得冷時溫的那一壺酒,讓你暖到心窩裡……朋友,不僅講自我,還講角色。朋友是喜歡著你的「喜歡」,嫌惡著你的「嫌惡」,應該著你的「應該」。你認可ta的喜好(欲望),也接受ta不喜歡的嫌惡(自我),你會寵ta的自我,但應該做的事(角色),也絕不會手軟。
  •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生命中三個女人,這篇文章給他力量,讓他憂傷
    散文大家歸有光與《項脊軒志》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族之家,家族往日的榮耀,促使他自幼背負期望,發奮讀書。因遠祖歸道隆居住在崑山項脊涇,歸有光就為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19歲的歸有光在「項脊軒」度過了少年時光,雖然書齋簡陋,讀書清苦,但居於其中卻也能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