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的1925年7月,就在清華簡入藏的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作過一次演講——《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演講中,他提出了「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的著名論斷,並分析了當時的四大發現甲骨文、西域木簡、敦煌文書、清代內閣大庫檔案對中國古史研究發展的貢獻。毫不誇張地說,清華簡,也是一次這樣重大的「新發見」。
這批竹簡的埋藏時間是戰國中晚期,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也就是說司馬遷寫《史記》時不曾見過。正如當年鑑定專家組所指出的:「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清華簡是近些年出土文獻研究熱衷的熱點。自2010年年底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每年出版整理報告一冊,目前共出版了7輯整理報告,在歷史學及相關研究領域產生重要影響,但這也只是整理研究的第一步,光是整理出版就需要十幾年,後續的研究則將持續更多年。
最大限度保存先秦典籍原貌
中國文化有幾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也就是思想文化的高峰時期,比如周漢之際、兩宋之際、明清之際,其中周漢之際有其特殊重要的意義。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即春秋末年到戰國再至西漢初年,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時期完成奠基,並出現第一個高峰。後世流傳的經典,大都於這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並起爭鳴的局面在歷史上是獨特的,給後世帶來深遠影響,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盛況終告結束。
中國有著總結學術發展的悠久和優良傳統。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中國的思想文化業已經歷了從原始時期到夏、商、西周三代之變。對於錯綜複雜的遠古文化,孔子從學術史的角度將其歸結為「六經」。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致使中國大量的古代書籍嚴重失傳,以致後代出現了一些所謂續作的「偽書」,傳世的書面文獻在流傳過程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變化。因此,這一時代典籍文獻的重新發現不僅會影響這一時期的學術研究,而且直接影響到此後甚至中國整個學術史的研究。
簡帛是我國紙的發明和普遍應用以前的書寫載體。由甲骨文知道,至少在商朝已經大量使用簡了。至於絲織品的帛書,最早使用的證據是在春秋晚期。戰國簡帛大致可分為書籍和文書兩大類,而書籍對古代文明歷史的研究更加重要。這種戰國時期的原本書籍最早為現代學者所見,是1942年發現的長沙子彈庫帛書,但由於那時楚文字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其內容很長時間未能得到解讀。真正完整的戰國文獻是荊門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和清華簡3批,郭店簡、上博簡的內容偏重於儒家、道家等思想性、哲學性著作,而清華簡的內容則是偏重於六經和史學,我們稱其為經史類著作。
類似經、史類著作的發現,過去在中國歷史上主要有兩次:一次是在漢景帝末年,在曲阜孔壁發現的書,最主要的是《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典籍;還有一次是在西晉武帝鹹寧五年發現的「汲冢竹書」,其中最主要的是《竹書紀年》,屬史書類。清華簡,則既有《尚書》這樣的類似「孔壁中經」的經類著作,也有《系年》這種很像《紀年》的史書著作,其在性質上與「孔壁中經」和「汲冢竹書」都比較相似,相當於找到了當時一個偉大歷史學家的藏書,所以在學術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為重新理解經學提供新資料
清華簡中與《尚書》有關的內容最多,如《尹至》《尹誥》《程寤》《保訓》《皇門》《祭公》《金滕》《說命》諸篇。我們知道,一直以來,存在著古文《尚書》真偽的爭論,我們在清華簡發現了真正的古文《尚書》,明確地證明了《十三經》中流傳的孔安國古文《尚書》是一個晚出的本子,使得偽古文《尚書》的論爭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
清華簡中還有類似於《竹書紀年》的《系年》。它是由138支簡構成的完整長篇,共3875字,也是目前為止已發表單篇竹書中最長的古書。每支簡背面寫有編號,且有編痕和簡背劃痕,是形制完備的先秦簡冊;簡文原分23章,每章自為起訖,相對獨立,章尾有標誌,簡尾有留白。全篇內容自武王克商開始,一直寫到楚悼王時期三晉與楚大戰,楚師大敗而歸結束,是一部完整的、未見記載的先秦史書,原無篇題,「系年」是整理者根據當時對其內容與體例的理解所加。與《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它有許多新的內涵,其中屬於春秋時期的章數最多,許多地方可以與《左傳》對照,相為補充,也再次證明《左傳》所記真實,對《左傳》的可信性不能再像以往部分學者那樣持懷疑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