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清華簡,讓我們重新審視文化淵源

2021-01-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90多年前的1925年7月,就在清華簡入藏的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作過一次演講——《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演講中,他提出了「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的著名論斷,並分析了當時的四大發現甲骨文、西域木簡、敦煌文書、清代內閣大庫檔案對中國古史研究發展的貢獻。毫不誇張地說,清華簡,也是一次這樣重大的「新發見」。

  這批竹簡的埋藏時間是戰國中晚期,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也就是說司馬遷寫《史記》時不曾見過。正如當年鑑定專家組所指出的:「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清華簡是近些年出土文獻研究熱衷的熱點。自2010年年底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每年出版整理報告一冊,目前共出版了7輯整理報告,在歷史學及相關研究領域產生重要影響,但這也只是整理研究的第一步,光是整理出版就需要十幾年,後續的研究則將持續更多年。

  最大限度保存先秦典籍原貌

  中國文化有幾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也就是思想文化的高峰時期,比如周漢之際、兩宋之際、明清之際,其中周漢之際有其特殊重要的意義。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即春秋末年到戰國再至西漢初年,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時期完成奠基,並出現第一個高峰。後世流傳的經典,大都於這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並起爭鳴的局面在歷史上是獨特的,給後世帶來深遠影響,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盛況終告結束。

  中國有著總結學術發展的悠久和優良傳統。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中國的思想文化業已經歷了從原始時期到夏、商、西周三代之變。對於錯綜複雜的遠古文化,孔子從學術史的角度將其歸結為「六經」。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致使中國大量的古代書籍嚴重失傳,以致後代出現了一些所謂續作的「偽書」,傳世的書面文獻在流傳過程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變化。因此,這一時代典籍文獻的重新發現不僅會影響這一時期的學術研究,而且直接影響到此後甚至中國整個學術史的研究。

  簡帛是我國紙的發明和普遍應用以前的書寫載體。由甲骨文知道,至少在商朝已經大量使用簡了。至於絲織品的帛書,最早使用的證據是在春秋晚期。戰國簡帛大致可分為書籍和文書兩大類,而書籍對古代文明歷史的研究更加重要。這種戰國時期的原本書籍最早為現代學者所見,是1942年發現的長沙子彈庫帛書,但由於那時楚文字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其內容很長時間未能得到解讀。真正完整的戰國文獻是荊門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和清華簡3批,郭店簡、上博簡的內容偏重於儒家、道家等思想性、哲學性著作,而清華簡的內容則是偏重於六經和史學,我們稱其為經史類著作。

  類似經、史類著作的發現,過去在中國歷史上主要有兩次:一次是在漢景帝末年,在曲阜孔壁發現的書,最主要的是《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典籍;還有一次是在西晉武帝鹹寧五年發現的「汲冢竹書」,其中最主要的是《竹書紀年》,屬史書類。清華簡,則既有《尚書》這樣的類似「孔壁中經」的經類著作,也有《系年》這種很像《紀年》的史書著作,其在性質上與「孔壁中經」和「汲冢竹書」都比較相似,相當於找到了當時一個偉大歷史學家的藏書,所以在學術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為重新理解經學提供新資料

  清華簡中與《尚書》有關的內容最多,如《尹至》《尹誥》《程寤》《保訓》《皇門》《祭公》《金滕》《說命》諸篇。我們知道,一直以來,存在著古文《尚書》真偽的爭論,我們在清華簡發現了真正的古文《尚書》,明確地證明了《十三經》中流傳的孔安國古文《尚書》是一個晚出的本子,使得偽古文《尚書》的論爭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

  清華簡中還有類似於《竹書紀年》的《系年》。它是由138支簡構成的完整長篇,共3875字,也是目前為止已發表單篇竹書中最長的古書。每支簡背面寫有編號,且有編痕和簡背劃痕,是形制完備的先秦簡冊;簡文原分23章,每章自為起訖,相對獨立,章尾有標誌,簡尾有留白。全篇內容自武王克商開始,一直寫到楚悼王時期三晉與楚大戰,楚師大敗而歸結束,是一部完整的、未見記載的先秦史書,原無篇題,「系年」是整理者根據當時對其內容與體例的理解所加。與《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它有許多新的內涵,其中屬於春秋時期的章數最多,許多地方可以與《左傳》對照,相為補充,也再次證明《左傳》所記真實,對《左傳》的可信性不能再像以往部分學者那樣持懷疑態度了。

相關焦點

  •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
    在《鑑定意見》中,專家們從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角度就清華簡的時代、內容作出了鑑定。《鑑定意見》指出,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這批竹簡應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簡牘形制與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逝世
    (李學勤帶領研究人員研究「清華簡」)「李先生總是鼓勵我,我們家這些老底片是珍寶,應該公諸於眾。」後來,經過李學勤先生3年的指導,賈文忠將家藏的數百張老照片集結出版了《吉金萃影——賈氏珍藏青銅器老照片》一書,並獲得了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李老師是我的良師,也是我的益友,他的離世讓我心情十分沉痛。」
  • 清華簡書法選編,看中國最早的「書」與「詩」
    而簡牘帛書為我們展現的,是從戰國中晚期、秦漢一直到晉代橫跨八百多年的各個時期墨跡真品,也讓我們看到了古文、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的演變過程。所以在近幾十年,吸收借鑑簡牘帛書的書法,成為眾多希望在繼承傳統書法藝術上有所創新的書法家的選擇。由李學勤先生主編、文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書法選編》(第一~八輯),為喜愛簡牘書法的朋友又提供了一個學習楚簡書法的優秀範本。
  • 百科全書式學者古文字通才李學勤去世,清華大學肄業而後成為教授
    2月24日,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學勤辭世。李學勤1933年3月出生於北京一家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喜愛讀書,後來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師從金嶽霖,馮友蘭等。
  •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能否重估中國古代文明?丨逝者
    1964年,由於政治形勢變化,李學勤先生被抽調去搞「四清」。兩年後,「文化大革命」爆發,歷史研究所的學者們被下放到「五七幹校」,李學勤的學術研究被迫中斷。幸運的是,1971年冬天,李學勤被調回北京,參加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第一冊的修訂,李學勤得以重新從事學術研究。此外,李學勤也還參與了馬王堆帛書、定縣八角廊簡、睡虎地秦簡等多批出土簡帛的整理工作。
  • 記住李學勤!他將中國歷史年代,往前推了2000年!
    遺憾的是,2月24日0點11分,李學勤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根據考古學文物博物館的原則,這批竹簡被稱為「清華簡」。可當李學勤按捺著興奮,打開竹簡的包裝,撲面而來的竟是一股刺鼻的化學藥水氣味,看著竹簡上長滿了黴菌,李老頓時心痛不已……
  • 清華簡《算表》獲吉尼斯認證 為最早十進位計算器
    清華簡《算表》23日在北京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算表》為中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實物的空白。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一批戰國竹簡,總數約2500枚,內容多為經史類典籍,受到學界關注。其中有21支形制非常特殊,竹簡上端鑿有圓孔,孔內有絲帶殘留。
  • 專訪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文明各美其美 儒學與道教、佛教等...
    重寫學術史對中國文化的未來有著什麼意義?李學勤:我主要是講學術史這個學科應該提倡,並不說今天所有的學科都應該重寫。每一個時代都有一種時代精神,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回顧和瞻望,之所以回顧也是為了瞻望。一定會重寫和新寫,但是我們要促進這個過程。在學術界,不管是文、理、工科,我們傳承的都是20世紀的學術。所以,我們是要做這些研究。
  • 清華簡《算表》獲吉尼斯認證 為人類最早十進位計算器
    清華簡《算表》局部照片。清華大學供圖    中青在線北京4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簡《算表》獲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認證。《算表》為我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實物的空白。經學者研究、金氏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
  • 林忠軍:清華簡《筮法》筮佔法探微
    近期《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以下簡稱「清華簡」)正式出版,公布了由李學勤先生等整理的《筮法》和《別卦》兩篇釋文。同時,李學勤先生、廖名春先生於《文物》發表了兩篇關於清華簡《筮法》研究的文章,李尚信、程浩於《周易研究》就清華簡《筮法》涉及的具體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清華簡為我們了解和研究戰國易學、尤其數字卦、《歸藏》、《周易》筮法等相關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
  • 清華簡《算表》成史上最早十進位乘法表
    同樣是昨天,於2014年公諸於世的清華簡《算表》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成為世上「最早的十進位乘法表」,說明我國古人在2300多年前就有了「計算器」。講述晉文公如何成就霸業釋讀清華簡,著名史學家、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當屬核心。七輯整理報告,老先生每一次都親臨現場。
  • 「為往聖繼絕學」的李學勤先生
    李學勤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2013年,先生曾在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上簡單回顧自己的一生。今日,我們以此文緬懷先生。先生千古。
  • 記李學勤先生
    驚聞本刊編委、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逝世,特轉發本刊2000年第4期所刊文章,以此悼念尊敬的李學勤教授!李學勤教授李學勤先生的經歷簡單,我們很容易在他的著作封皮上找到,如前幾個月出版的《夏商周年代學札記》說,他「1933年生於北京,讀書於清華大學哲學系。
  • 戰國時期的「大九九」計算工具——清華簡《算表》
    為此,2008年8月,清華大學成立了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請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擔任中心主任,來主持清華簡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2008年12月下旬開始,中心專家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專業攝影師一起,開展了對清華簡的攝影工作。
  • 緬懷李學勤先生
    李學勤先生的去世,無疑是中國學術界的重大損失。李學勤先生與中華書局交誼深厚,2012年,他寄語中華書局一百周年。李先生說讀書要讀最基本的書,不要好高騖遠。稱學者與出版社不是甲方乙方的關係,一個好的編輯是參與整個學術研究工作的。在此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李學勤先生!李學勤先生千古!談及李學勤先生,熟悉他的人都充滿了敬佩之情。
  • 朱旭東: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室文化
    在這裡,我們每天停留的時間最長,它的環境對學生發展無疑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它卻常常為我們忽略。當然,也有不少有心的班主任會精心設計教室空間,將它視為班級管理的重要一招。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朱旭東教授對教室文化的深入研究文章,希望能喚起所有教育者對教室文化的再思考。
  • 李學勤:民心是政治的根本
    我們歷史上都很注重民心、德政,這個也是我們文化的傳承。民本主義,以民為本,也就是《厚父》講的民心是本。問:您長期研究甲骨文,是古文字學專家,也是位於河南安陽殷墟的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您能和我們說說「德」、「法」和「廉」、「腐」、「監」等字嗎?李學勤: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