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樂相聲社:讓小劇場相聲紮根包頭

2020-12-23 包頭新聞網

過去,人們想看一場相聲演出得跑到北京、天津,不少發燒友為了聽相聲還得專程去德雲社。2015年起,包頭本土出現了一個小劇場相聲演出團體——圖樂相聲社。從此,包頭人在家門口就可以聽到正宗的相聲,除了傳統段子,還有不少原創作品,原汁原味、可品可樂。

從最初的6個年輕人,到如今班底成員擴大到14人,圖樂相聲社裡老中青少幾代相聲演員的堅守,讓相聲這門藝術在包頭漸漸紮根、成長。

五年半的堅守 打開本土相聲市場

一張八仙桌圍6把椅子,8張八仙桌48個座位、80多平米的演出場地……每個周五、周六的晚上,在位於昆區青年路青年創業園旁的圖樂相聲社小劇場內,班主周宇都會帶領著一眾演員為前來捧場的人們說上五六個相聲段子。除此之外,還會有周六下午場專門用來說評書,給包頭觀眾帶來原汁原味的評書演出。

五年半的時間,從最初的東河區龍潤茶樓,到後來的包頭市漫瀚藝術劇院劇場、青山區文化館劇場,再到現在的青年創業園旁,圖樂相聲社一路走來幾易場地。但不變的是,這個以80後、90後為主的相聲演出班底從沒放棄過。雖然各自都有自己的職業,除個別專門學過相聲外,大部分演員說相聲也就是個業餘愛好。但大家卻堅持到了現在,不僅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作品,同時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鐵桿相聲迷。

「我經常帶老婆孩子來這兒聽相聲,而且讓我的兒子也跟著圖樂學了相聲,因為可以鍛鍊他的口才,將來在生活和學習中都可以應用到。」五年半來,經常來圖樂聽相聲的80後觀眾王飛已經成了這裡的常客。他說:「在圖樂讓我們感受到了非常多的相聲文化。相聲當中有很多知識,是在學習當中學不到的,從舞臺藝術到演員個人的文化底蘊,都能讓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目前,圖樂相聲社每場演出裡有三段是傳統相聲,兩段是自己創作的新相聲。一段新相聲需要兩個月左右進行初期創作,然後再通過反覆不斷的上臺打磨,大概需要歷經半年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作品。圖樂相聲社比較有名的作品像《包頭地名對》和結合北梁搬遷而創作的《搬遷記》,都是非常具有包頭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廣受好評。

「我們會根據時下不同的社會熱點進行創作,比如說結合『掃黑除惡』和今年的新冠疫情創作的快板書,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周宇說。

草根相聲團隊 為市民帶來歡樂

12月18日晚,又逢周五。夜幕降臨,圖樂相聲社裡80多平米的演出場地像往常一樣座無虛席。臺下觀眾群裡老中青幼,什麼年齡層都有。大家圍坐在一張張八仙桌前,嗑著瓜子品著茶,說學逗唱好一番樂呵。《恭喜發財》《舞臺軼事》《反七口》……一個個精彩的相聲節目接連上演,「包袱」不斷、笑料百出。20多分鐘的一段相聲裡,每隔不到30秒就會聽到一次笑聲,觀眾還不時地發出拉長了調的「噫」的叫好聲。臺上演員說得起勁兒,臺下觀眾聽得帶勁兒,現場氣氛相當熱烈。


觀眾李先生說:「覺得跟在電視上聽相聲感覺完全不一樣,我覺得相聲還得是在現場聽,這樣才熱鬧。尤其還加了很多包頭的東西,像地名呀,包頭話呀,感覺特別親切,這才是我們包頭的相聲社。」李先生從三年前就經常來圖樂聽相聲,見證了這支草根相聲隊伍的成長。每當現場有好的「包袱」一抖出來,他跟著大傢伙一起開懷大笑,被這種歡樂情緒感染其中,十分暢快。

精彩的段子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圖樂相聲社成立於2015年5月,創辦人周宇和張少甫都是「85」後,他們因相聲結緣,是包頭極為少見的能把傳統相聲說得有聲有色的年輕人。

「我7歲開始學相聲,2010年和同樣酷愛曲藝藝術的張少甫認識,開始合作說相聲。」周宇說,當時包頭沒有專門的曲藝團體,雖然喜歡相聲,但沒有舞臺。在包頭組建一個本土曲藝班底,讓相聲在包頭紮根,是當時周宇和張少甫的心願。

2015年,一個偶然的契機,圖樂相聲社成立了。包頭本土的一批相聲愛好者相繼加入團隊。目前,團隊裡年紀最大的,是82歲的老爺子張乃林,餘下大部分都是80後、90後。大家共同創作了《搬遷記 》等眾多優秀的原創作品,先後登上內蒙古春晚、包頭春晚等舞臺,還經常和外地的曲藝社進行交流。

相聲社成立至今,積累了不少鐵桿粉絲,有粉絲從創辦之初在東河茶樓的場子,一路追隨到如今在昆區的場子。「今天也是從青山趕過來聽相聲的,我本身喜歡相聲,能在包頭現場聽相聲,真是不容易,他們搬哪兒我就跟哪兒聽。」市民張先生說。

情系相聲藝術 期待未來走得更遠

「當初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它就不是一個出於商業角度的考慮。」周宇介紹,當初成立相聲社,並沒有想著通過相聲掙錢。「『圖樂』這個名字就是因為起心發願的時候不圖名不圖利、就圖個樂。我們的演員在臺上也圖個說相聲的樂。」

在大家看來,當一個人能夠真正感覺到快樂,他才會把快樂帶給別人。圖樂相聲社的相聲演員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用笑聲豐富自己的人生,也用笑聲點輟別人的生活。圖樂相聲社的大部分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比如張少甫是名電企職工,單威霆幹企劃出身,一米九幾的大個子曉光是公安……他們說相聲不為別的,只因喜歡。就像單威霆所說:「真正喜歡的事情,是沒法拿任何東西去衡量的。」

曾經一度缺場地、缺資金、缺演員,即便如此,圖樂相聲社還是堅持到了現在。「2018年以前都在賠錢,都是我自己在墊付。」說起圖樂相聲社的經營狀況,班主周宇輕描淡寫地說。在被問到如何在持續賠錢的情況下堅持下來時,周宇笑笑說:「既然已經開始了,就想把它堅持做下去。」

可喜的是,如今圖樂相聲社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目前已經能夠實現收支平衡。通過五年半的發展,圖樂相聲社也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周宇說:「我們現在面臨著再往上邁一個臺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裡面,我們目前還遇到一些瓶頸,無論是場地的限制,還是說演員數量什麼的,都有待進一步去擴張。」但好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對於未來,周宇內心也有自己的打算,「我們的規模還不是很大,希望未來能有更大的表演場地,有更多的愛好者加入我們,更多人能喜歡相聲藝術。希望通過我們的相聲,讓大家更熱愛包頭、了解包頭,讓更多的人通過相聲這種形式感受到家鄉之美,能保持一份身為包頭人的驕傲。」他說。

「曲隨時代,藝為人民」,傳統藝術的傳承不僅要繼承藝術精神和表演技巧,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仔細研究、創新發展,主動契合時代脈搏,貼近人民需求,才能在觀眾間形成共鳴,讓相聲藝術發揚光大。周宇說:「相聲是曲藝的輕騎兵,它最容易跟當地的東西結合起來,所以我們的表演中,除了傳統相聲,也會結合咱們包頭的風土人情、人文趣事、方言等等,讓這種誕生在北京天津的藝術能夠在包頭土壤裡,結出不一樣的果實。」

包頭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艾霞 攝影 常靜

相關焦點

  • 相聲 小劇場也應老幼鹹宜
    姜昆在會上發言    本報訊(記者  張恩傑)近日,由中國曲協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相聲歡樂頌主題採風創作活動」動員會在中國文聯舉辦。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在講話中指出,目前在相聲文藝創作上,有一些迷茫和困惑,需要大家保持清醒頭腦——即作品只看到高原看不到高峰,把幽默變成滑稽,把喜劇變成鬧劇,社會急需更多好的題材出現。    姜昆強調,要把老一代藝術家給我們傳承藝術的方法傳下去,在2005年、2010年中國曲協先後兩次通過辦培訓班,發現和培養了一批相聲人才,要把這種好的傳統和方法繼承下來。
  • 藝術團動態 | 中國兒童藝術團「童心樂相聲社」招新
    藝術團動態 | 中國兒童藝術團「童心樂相聲社」招新 2020-11-30 0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德雲社全員盼開箱,珍友社領銜網絡直播PK,這才是相聲真實的現狀
    從衡小珍發出的信息可以看出,至少有十二家相聲團隊參加了這個節目的比賽,就曬出的名單中有成都哈哈曲藝社(2003年成立)、西安珍友社(2007年成立)、扯館兒(2016年成立於重慶)、藝為天相聲大會(聊城)、喜善會相聲社(太原)、九曲相聲社(聊城成立於2015年)、龍城相聲(常州)、呼和浩特眾樂相聲社(2016年創辦郭德綱徒弟齊鶴濤加盟)、鼎泰相聲空中茶館(瀋陽)、非遺有範兒(河南啟動於2019年)、
  • 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社團+公選課」 讓相聲藝術紮根校園
    方桌、醒木、長袍、快板,單口、對口、評書小段,你方演罷我登場,歡聲笑語樂不停……這不是小劇場的專場演出,而是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公共選修課《相聲鑑賞和語言魅力》課程實踐暨結課匯報演出。臺上學生傾情演出,匯報學習成果;臺下教師精彩點評,激發學習興趣。  近日,《相聲鑑賞和語言魅力》課程實踐暨結課匯報演出在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學術交流中心茶館舉行。
  • 50年頭一遭 常佩業咖啡館說相聲扶植年輕人(圖)
    50年頭一遭 常佩業咖啡館說相聲扶植年輕人(圖) 2017-06-參與互動    「沒想到,能在六合社見到常佩業老師
  • 郭德綱師兄評價姜昆惹爭議:相聲造詣無人可及,一代宗師級人物
    郭德綱師兄評價姜昆惹爭議:相聲造詣無人可及,一代宗師級人物 如果來看相聲從八十年代,發展到今天的歷史,客觀的講,姜昆和郭德綱都在特定的時間段裡,對相聲的振興做出過貢獻。
  • 謙祥益文苑 | 原汁原味,津味相聲,保證逗您樂開懷!
    天津眾多相聲名家均在此演出,到謙祥益「聽相聲、賞古建、品香茗」已經成為天津市民和外地遊客休閒娛樂的一種方式,如今「謙祥益文苑」被國內及海外各大媒體譽為——津門第一相聲茶館。謙祥益文苑自2010年舉辦「天津相聲節」,如今已成功舉辦七屆,全心致力於相聲的傳承和發展,有全國及海外近30個省、市、自治區50餘個演出團體的參與,已成為大家心中「全國的相聲節」。
  • 《德雲鬥笑社》被官媒批評,觀眾問到底看得是相聲還是綜藝
    節目播出之後官媒發表了一篇名為《有鬥有笑,就是沒有好相聲》引發爭議,其實郭德綱先生早在他自己的著作《過得剛好》中提到「相聲就應該在劇場演,指望在電視上大紅大紫本身就是錯誤。」小編覺得這句話已經回應了官媒的那篇文章。其實傳統意義上的,好的相聲創作就應該落回到原點回到相聲的劇場,那裡是真正好作品創作的地方。
  • 相聲演員忘詞會怎樣,德雲社一段忘詞相聲,為何被奉為經典?
    那麼相聲相比之下就要靈活很多,不過也不全是,有的相聲就是一句臺詞都不改的,不能隨便說,上臺之前都不知道背過多少遍了。說句不誇張的,你這邊讓他織毛衣,他照樣能說的一字不差,因為這大段大段的臺詞早已深刻心中,下意識就能說出來。為啥大傢伙都喜歡聽德雲社說相聲?一是因為創新,二是因為在小劇場演出,觀眾可以互動,往往很多先掛會創造新的包袱,非常考驗一個相聲演員的功底和反應能力。
  • 「公式相聲」火了,張雲雷也紅了,究竟誰才能代表相聲的創新?
    但是無論節目內外,作為宗師級別的老郭,言行上的表現,其實都是看不起所謂的公式相聲的。換句話說,郭德綱眼中的創新,只能是相聲從業者內行人的創新,而不是絲毫沒有基本功的外行人的創新。除了德雲社和郭德綱之外,現在相聲界最火的應該就是苗阜和他的青曲社了。可以說苗阜是因為滿腹經綸和學富五車這兩個作品火起來的,某種程度上,其實也算是相聲從業者的創新。
  • 苗阜祝珍友社生日快樂,承認跟著衡小珍在他的小劇場做過藝人
    過去,喜歡相聲的陝西外的人知道西安有個青曲社,青曲社有個苗阜、王聲搭檔,可又有誰知道西安還有個珍友社?珍友社有個衡小珍、衡治父子?說到衡小珍、衡治父子,就得感謝由郭德綱、張國立為召喚師的《相聲有新人》了。
  • 「公式」相聲是脫口秀?李宏燁並不認同,發文解釋什麼才是相聲
    侯寶林大師曾經說過「相聲是一種紮根在最底層觀眾中最粗鄙笑聲中的一種藝術」,相聲的發展離不開觀眾的根本,離不開說學逗唱的根本,但隨著相聲的日新月異的發展,帶來了創新,相聲再也不像天橋下的相聲那樣靠著四門功課來取悅觀眾,加入了新的元素之後的相聲界可謂是百花齊放。
  • 相聲研討會,德雲社被矛頭暗指,李金鬥發言:正宗相聲被粉絲幹擾
    畢竟這麼長時間沒有演出,粉絲們也是非常迫切地想要再次來到現場聽到自己所喜歡的相聲。也由此德雲社的商業演出也是逐漸步入正軌,讓演出正常進行。小劇場已經正常,大型商演也是在積極地籌備之中,粉絲們也是非常的高興。
  • 誰說相聲演員裂穴皆因爭名逐利?昔日茶館相聲火檔分手卻另有隱情
    在相聲一百六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中,湧現出常寶堃和趙佩茹、侯寶林與郭啟儒以及「常白」、「北京二趙」等眾多黃金搭檔。對於相聲演員而言,找到一個好搭檔遠比找個好老婆困難得多。俗話說:共患難易,同富貴難。也有不少名家在響蔓之後,並沒有繼續合作,而是以分手告終,也就是所謂的「裂穴」。一對火檔的裂穴,往往會讓捧逗雙方兩敗俱傷,更會讓觀眾和擁躉們唏噓不已。
  • 郭德綱想收徒,相聲新勢力在力捧,竇晨光常鵬旭卻轉身拜入青曲社
    文/假聊相聲2018年播出的競技類綜藝《相聲有新人》大熱,很多知名的相聲社團都派出實力不俗的演員前去參賽,像德雲社的孟鶴堂周九良,謝金李鶴東等,西安珍友社的衡小珍和相聲新勢力的辛傑姬攀等,也捧紅了很多所謂的「新人」相聲演員,尤其是竇晨光常鵬旭這兩位毫不出名的
  • 北京合院中秋相聲喜樂會 歡聲笑語共享月滿中秋
    9月22日,北京城建·北京合院在其售樓處舉辦了以「合悅中秋,院承喜樂」為主題的中秋相聲喜樂會。著名相聲演員馮鳳禹、張伯鑫的現場表演,引得觀眾們拍手叫好,復古不失唯美的現場布置,讓到場嘉賓沉醉其中。可以說,通過此次中秋相聲喜樂會,每位到場者充分體會到了北京城建·北京合院的用心和貼心。
  • 北京日報:沉渣泛起的髒相聲得有人管
    言語低級,張嘴就來,還甩鍋給「演員」身份,乃至相聲「傳統」,莫說侮辱了演員,更是對不起相聲行裡的先人。想當年,馬三立、侯寶林等大家不知經過多少努力,才將相聲從「撂地攤」的買賣,提升到雅俗共賞的藝術。豈料今天,當紅的角兒都主攻「下三路」,「髒活」「臭活」沉渣泛起,糟踐人、出洋相的爛梗亂噴,臺下粉絲還拍掌叫好,著實令人痛心。
  • 《相聲有新人》沒有新人,交大博士簡直是相聲界的大救星
    《相聲有新人》目前激戰正酣,四強選手已經產生,德雲社獨佔三席,有很大可能性將要奪冠。說實在的,這個節目辦的其實不算太好,不論是賽制安排還是比賽規則,完全照搬《中國新說唱》,同樣都是單獨展示、1VS1對決、團隊戰、挑戰大魔王。
  • 相聲,何必勉為其難(圖)
    是誰限制了相聲的題材  其實,相聲走下坡路的原因並不單純是人們的欣賞口味提高了,關鍵還是創作的問題,這個創作更脫離不了相聲與春晚的關係。  1983年春晚,馬季一段單口相聲《宇宙牌香菸》,逗得觀眾前仰後合。這個段子拿到今天再看,也依然是精品,這就是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如同曹禺先生的戲劇,過了百年再看,仍是經典。
  • 郭麒麟,別說相聲了,既放過了自己,又成全了閻鶴祥
    郭麒麟已經變成了綜藝咖,再加上《慶餘年》第二季又快開拍了,廣闊的娛樂舞臺正在向他招手,相比於此,德雲社小劇場貌似分量不夠了。作為演員,郭麒麟自成一派,雖然沒有受過專業培訓,但也少了一些浮誇,小劇場爬出來的他,知道觀眾的笑點在哪裡,更知道如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去引爆出來,單憑這一點,就已經具備了一名喜劇演員的成功素養,缺乏的只是作品磨練而已。想想看,有了這麼強的綜藝喜劇效應,此後的郭麒麟在影視領域裡還會沒戲可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