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想看一場相聲演出得跑到北京、天津,不少發燒友為了聽相聲還得專程去德雲社。2015年起,包頭本土出現了一個小劇場相聲演出團體——圖樂相聲社。從此,包頭人在家門口就可以聽到正宗的相聲,除了傳統段子,還有不少原創作品,原汁原味、可品可樂。
從最初的6個年輕人,到如今班底成員擴大到14人,圖樂相聲社裡老中青少幾代相聲演員的堅守,讓相聲這門藝術在包頭漸漸紮根、成長。
五年半的堅守 打開本土相聲市場
一張八仙桌圍6把椅子,8張八仙桌48個座位、80多平米的演出場地……每個周五、周六的晚上,在位於昆區青年路青年創業園旁的圖樂相聲社小劇場內,班主周宇都會帶領著一眾演員為前來捧場的人們說上五六個相聲段子。除此之外,還會有周六下午場專門用來說評書,給包頭觀眾帶來原汁原味的評書演出。
五年半的時間,從最初的東河區龍潤茶樓,到後來的包頭市漫瀚藝術劇院劇場、青山區文化館劇場,再到現在的青年創業園旁,圖樂相聲社一路走來幾易場地。但不變的是,這個以80後、90後為主的相聲演出班底從沒放棄過。雖然各自都有自己的職業,除個別專門學過相聲外,大部分演員說相聲也就是個業餘愛好。但大家卻堅持到了現在,不僅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作品,同時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鐵桿相聲迷。
「我經常帶老婆孩子來這兒聽相聲,而且讓我的兒子也跟著圖樂學了相聲,因為可以鍛鍊他的口才,將來在生活和學習中都可以應用到。」五年半來,經常來圖樂聽相聲的80後觀眾王飛已經成了這裡的常客。他說:「在圖樂讓我們感受到了非常多的相聲文化。相聲當中有很多知識,是在學習當中學不到的,從舞臺藝術到演員個人的文化底蘊,都能讓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目前,圖樂相聲社每場演出裡有三段是傳統相聲,兩段是自己創作的新相聲。一段新相聲需要兩個月左右進行初期創作,然後再通過反覆不斷的上臺打磨,大概需要歷經半年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作品。圖樂相聲社比較有名的作品像《包頭地名對》和結合北梁搬遷而創作的《搬遷記》,都是非常具有包頭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廣受好評。
「我們會根據時下不同的社會熱點進行創作,比如說結合『掃黑除惡』和今年的新冠疫情創作的快板書,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周宇說。
草根相聲團隊 為市民帶來歡樂
12月18日晚,又逢周五。夜幕降臨,圖樂相聲社裡80多平米的演出場地像往常一樣座無虛席。臺下觀眾群裡老中青幼,什麼年齡層都有。大家圍坐在一張張八仙桌前,嗑著瓜子品著茶,說學逗唱好一番樂呵。《恭喜發財》《舞臺軼事》《反七口》……一個個精彩的相聲節目接連上演,「包袱」不斷、笑料百出。20多分鐘的一段相聲裡,每隔不到30秒就會聽到一次笑聲,觀眾還不時地發出拉長了調的「噫」的叫好聲。臺上演員說得起勁兒,臺下觀眾聽得帶勁兒,現場氣氛相當熱烈。
觀眾李先生說:「覺得跟在電視上聽相聲感覺完全不一樣,我覺得相聲還得是在現場聽,這樣才熱鬧。尤其還加了很多包頭的東西,像地名呀,包頭話呀,感覺特別親切,這才是我們包頭的相聲社。」李先生從三年前就經常來圖樂聽相聲,見證了這支草根相聲隊伍的成長。每當現場有好的「包袱」一抖出來,他跟著大傢伙一起開懷大笑,被這種歡樂情緒感染其中,十分暢快。
精彩的段子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圖樂相聲社成立於2015年5月,創辦人周宇和張少甫都是「85」後,他們因相聲結緣,是包頭極為少見的能把傳統相聲說得有聲有色的年輕人。
「我7歲開始學相聲,2010年和同樣酷愛曲藝藝術的張少甫認識,開始合作說相聲。」周宇說,當時包頭沒有專門的曲藝團體,雖然喜歡相聲,但沒有舞臺。在包頭組建一個本土曲藝班底,讓相聲在包頭紮根,是當時周宇和張少甫的心願。
2015年,一個偶然的契機,圖樂相聲社成立了。包頭本土的一批相聲愛好者相繼加入團隊。目前,團隊裡年紀最大的,是82歲的老爺子張乃林,餘下大部分都是80後、90後。大家共同創作了《搬遷記 》等眾多優秀的原創作品,先後登上內蒙古春晚、包頭春晚等舞臺,還經常和外地的曲藝社進行交流。
相聲社成立至今,積累了不少鐵桿粉絲,有粉絲從創辦之初在東河茶樓的場子,一路追隨到如今在昆區的場子。「今天也是從青山趕過來聽相聲的,我本身喜歡相聲,能在包頭現場聽相聲,真是不容易,他們搬哪兒我就跟哪兒聽。」市民張先生說。
情系相聲藝術 期待未來走得更遠
「當初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它就不是一個出於商業角度的考慮。」周宇介紹,當初成立相聲社,並沒有想著通過相聲掙錢。「『圖樂』這個名字就是因為起心發願的時候不圖名不圖利、就圖個樂。我們的演員在臺上也圖個說相聲的樂。」
在大家看來,當一個人能夠真正感覺到快樂,他才會把快樂帶給別人。圖樂相聲社的相聲演員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用笑聲豐富自己的人生,也用笑聲點輟別人的生活。圖樂相聲社的大部分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比如張少甫是名電企職工,單威霆幹企劃出身,一米九幾的大個子曉光是公安……他們說相聲不為別的,只因喜歡。就像單威霆所說:「真正喜歡的事情,是沒法拿任何東西去衡量的。」
曾經一度缺場地、缺資金、缺演員,即便如此,圖樂相聲社還是堅持到了現在。「2018年以前都在賠錢,都是我自己在墊付。」說起圖樂相聲社的經營狀況,班主周宇輕描淡寫地說。在被問到如何在持續賠錢的情況下堅持下來時,周宇笑笑說:「既然已經開始了,就想把它堅持做下去。」
可喜的是,如今圖樂相聲社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目前已經能夠實現收支平衡。通過五年半的發展,圖樂相聲社也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周宇說:「我們現在面臨著再往上邁一個臺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裡面,我們目前還遇到一些瓶頸,無論是場地的限制,還是說演員數量什麼的,都有待進一步去擴張。」但好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對於未來,周宇內心也有自己的打算,「我們的規模還不是很大,希望未來能有更大的表演場地,有更多的愛好者加入我們,更多人能喜歡相聲藝術。希望通過我們的相聲,讓大家更熱愛包頭、了解包頭,讓更多的人通過相聲這種形式感受到家鄉之美,能保持一份身為包頭人的驕傲。」他說。
「曲隨時代,藝為人民」,傳統藝術的傳承不僅要繼承藝術精神和表演技巧,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仔細研究、創新發展,主動契合時代脈搏,貼近人民需求,才能在觀眾間形成共鳴,讓相聲藝術發揚光大。周宇說:「相聲是曲藝的輕騎兵,它最容易跟當地的東西結合起來,所以我們的表演中,除了傳統相聲,也會結合咱們包頭的風土人情、人文趣事、方言等等,讓這種誕生在北京天津的藝術能夠在包頭土壤裡,結出不一樣的果實。」
包頭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艾霞 攝影 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