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晚,馮鞏與閻學晶演出的《公交協奏曲》,觀眾弄不清到底是小品還是相聲——不免讓這位人氣很旺的笑星尷尬,其實尷尬的何止馮鞏一人?相聲,這個藝術品種,目前已經成為了春晚的雞肋。春晚不是百貨商店,何必一定求全;既然春晚對相聲恨鐵不成鋼,又何必勉為其難?
是誰限制了相聲的題材
其實,相聲走下坡路的原因並不單純是人們的欣賞口味提高了,關鍵還是創作的問題,這個創作更脫離不了相聲與春晚的關係。
1983年春晚,馬季一段單口相聲《宇宙牌香菸》,逗得觀眾前仰後合。
這個段子拿到今天再看,也依然是精品,這就是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如同曹禺先生的戲劇,過了百年再看,仍是經典。而試想當年馮鞏、劉偉的《巧對影聯》,姜昆、唐傑忠的《虎口遐想》等,其膾炙人口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春晚能夠接受這樣的作品。而現在則不同了。姜昆如今可稱「老薑」,卻一點也不「辣」,儘管每年上春晚都加倍努力,結果還是出不來效果。
相聲的本質是諷刺
真實的諷刺、幽默的自嘲,才是相聲最具活力的元素。多年以來,經過侯寶林等對舊相聲濫俗、媚俗的改革,使之成為諷刺社會不良現象、歌頌社會美德的文藝形式。相聲的這種功效,是受眾歡迎的根本原因。
現在的相聲完全脫離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與手法,將嬉笑怒罵演變為插科打諢式的庸俗與假話。本山幾年前就對春晚相聲作了如此評價:「相聲就是上春晚上完蛋的。」這話,還真說中了問題。在當前的春晚中,相聲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與裝飾物,更多的時候,相聲只能拿演員自身的缺陷作為嘲諷對象,這樣的相聲自然不會有鮮活力。於是,觀眾一到相聲出場,就開始換茶加水、倒垃圾、上廁所……
形式成為相聲發展的桎梏
二十多年前,相聲演員可以憑藉春晚一夜成名,而如今,不但不能一夜成名,很可能會一夜挨罵。這並不能怪相聲演員,也不怪觀眾。無論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要一旦被套上形式的桎梏,這種藝術很快就會衰落。
如同本山所說的,北京相聲一旦離開天橋茶館就變味了。當然,這也是郭德綱相聲之所以能夠在市井中火爆,卻永遠上不了春晚的原因。換種方式說,充滿民間活力的相聲,產生於下裡巴人式的大俗之體,但與電視這種媒體結合,變成了陽春白雪式的大雅之身,實際上也未嘗不可,但與春晚相結合後,就相當於在陽春白雪之上還要進行漂白,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相聲的藝術本質。因此,要讓相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長久的發展,唯有遠離春晚的「廟堂」,走入民間的「江湖」,才會如魚得水。而春晚自然也不差這點節目,還是饒了相聲吧。
本報記者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