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相聲與眾不同:當相聲遇上「歪果仁」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雙語相聲與眾不同:當相聲遇上「歪果仁」

2019-04-08 09:22:5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2019年04月08日 09:2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當相聲遇上「歪果仁」

中外相聲演員在現場表演

  楊 陽攝

  相聲,作為一種繪聲繪色、帶有喜劇元素的藝術形式,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當觀眾坐在一起聚焦舞臺的時候,臺上演員的說學逗唱皆成觀眾開懷大笑的「藝術催化劑」。如今,這門地地道道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正受到越來越多「歪果仁」的喜愛,他們常常出現在各種相聲表演與大賽中,而且說起相聲來中文倍兒溜,繞口令、歇後語、傳統小段都和中國相聲演員一樣得心應手,他們說相聲別有「笑果」,獨具風情。

  3月31日下午,幾位中國青年相聲演員與一群熱愛相聲和中國文化的「歪果仁」聚集在北京798藝術區機遇空間,進行了一場中外相聲專場演出《相聲遇上歪果仁》,打開了雙語相聲表演的新格局。現場觀眾表示,「從來沒看過這樣說相聲的,有機會還想欣賞」。

  距離雙語相聲表演開場還有半小時,現場就人潮湧動。歪果仁說相聲也穿大褂嗎?他們到底說英語還是說中文?觀眾們一邊帶著各種各樣的好奇,一邊期待著演出開始。

  果然,這場別開生面的雙語相聲,僅僅用了幾分鐘的熱場就讓機遇空間變成了「笑聲新聚場」。耳目一新的包袱頻頻,演出高潮迭起,原本來看雙語相聲的疑慮早已不見,觀眾儼然展示出認可和享受的姿態。

  穿著長大褂,說著中國話,《相聲遇上歪果仁》的中外演員讓觀眾看到了相聲藝術的另一種文化可能性。參與這場雙語相聲表演的閆佳寶、耶果、Tina,本身就是一組合作多年的相聲搭檔。閆佳寶作為首創外語相聲的知名青年相聲演員,不僅創立了這場表演的主辦方之一——icomic喜劇工作室,更帶著雙語相聲《藝術漫談》進行了歐洲巡演,2016年還將相聲藝術第一次帶到了中東。而精通中、英、俄三種語言的耶果是北京唯一的烏克蘭相聲演員,曾師承京城洋教頭、相聲表演藝術家丁廣泉先生,已有參與各大衛視節目的舞臺經驗。

  閆佳寶和耶果的默契不僅表現在二人多年搭檔說相聲,本身就是跨國說相聲的優質演出組合,還有他們對於「雙語相聲」理念的不謀而合。他們倆都熱衷讓相聲走出中國國門、融入外語元素,不斷探討新時代的大環境下,如何讓相聲更好地結合國外語言文化背景,開拓提升相聲藝術的國際影響,讓更加多元和親民的中國文藝形式「走出去」,也吸引那些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青年有機會、有渠道參與其中。他們相信,他們的努力一定會獲得越來越明顯的回報。

  表演結束後,電影《流浪地球》主演之一Mike隋作為神秘嘉賓驚喜登臺。這位中美混血兒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溢於言表,他的出現也讓中外相聲演員們備受鼓舞。

  據悉,《相聲遇上歪果仁》下一場演出將在4月下旬舉辦。有興趣的觀眾屆時可以到現場感受一下雙語相聲與眾不同的魅力。

  楊 陽

楊 陽

相關焦點

  • 《相聲遇上歪果仁》首場表演「圈粉」外國留學生
    該系列演出不僅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追捧,更受到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的關注報導,成功讓相聲文化「出圈」,打開了雙語相聲表演的大門。4月28日,第二場《相聲遇上歪果仁》再次於北京798機遇空間拉開帷幕。除了熟悉的中國青年相聲演員閆佳寶和烏克蘭相聲演員耶果,知名相聲演員金霏&陳曦、葉蓬、張驥也前來助陣,為雙語相聲演出再添強勁力量。
  • 追劇聽相聲玩手遊,「歪果仁」為了學漢語也是拼了
    中國僑網5月6日電 題:追劇聽相聲玩手遊,「歪果仁」為了學漢語也是拼了……  全世界掀起學中文熱潮,會一兩句中文已經不足為奇。中文到底好不好學?「歪果仁」在學中文的旅途中,可沒少遇到困難和尷尬:  因為分不清「調查」和「打聽」的用法,把「聯邦調查局」說成「聯邦打聽局」;因為分不清「蘋果」和「菜單」兩個詞的寫法,經常把「蘋果公司」錯念成「菜單公司」……  鬧過笑話,但不退縮,他們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老外為了學中文,想出了哪些妙招!
  • 張雲雷,當相聲遇上螢光棒
    2018年,張雲雷所到之處都被粉絲擠滿,他的專場茫茫一片螢光棒,他上的節目收視率第一,捧他和批他的媒體成了兩大陣營……於是有人說,張雲雷的橫空出世,既重新定義了相聲演員,又重新定義了流量明星。身兼這看似矛盾的雙重身份,面對突如其來的擁躉與爭議,27歲的張雲雷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我沒紅,我還是我。」
  • 用外語說,教外國人說……90後小夥兒創另類相聲
    原標題:當中國相聲遇見「歪果仁」 「一個剛果人居然知道《打漁殺家》,這對中國文化得有多了解啊?」在798藝術區一家書店的舞臺上,日本人西田聰誇張地稱讚著搭檔——來自剛果(布)的歐陽頌,底下觀眾雖然膚色各異,但都被這句話逗樂了。這是前不久「相聲遇見歪果仁」演出中的一個場景,而這段話則是由中國相聲演員閆佳寶為他們設計的。
  • 交大博士公式相聲李宏燁能否帶來與傳統相聲不一樣的新相聲
    李宏燁是個天津人,上海交大的博士,他妻子也是博士,倆人搭檔說相聲。先在上交大校園走紅,後來視頻傳到網上,成為網紅。李宏燁自稱自己的相聲是公式相聲,就是完全可以套路化,比如幾分鐘抖個包袱,加個梗什麼的。李宏燁還就這理論寫了書,頗有博士範。
  • 圖樂相聲社:讓小劇場相聲紮根包頭
    過去,人們想看一場相聲演出得跑到北京、天津,不少發燒友為了聽相聲還得專程去德雲社。2015年起,包頭本土出現了一個小劇場相聲演出團體——圖樂相聲社。從此,包頭人在家門口就可以聽到正宗的相聲,除了傳統段子,還有不少原創作品,原汁原味、可品可樂。
  • 老舍相聲原聲:科學與迷信(附:相聲資料)
    1937年2月3日,濟南《中報》第二版上刊登了一篇「花邊新聞」,題為《老舍的老師是兩個濟南說相聲的》。文章開篇即「揭秘」雲:  說到老舍學幽默小說的地方和老師,是很有趣的。在濟南住過的人都知道濟南的趵突泉邊有個勸業商場,那裡邊有兩個「說相聲」的,叫吳景春、吳景松,「相聲」很有名!老舍是他們的好主顧,差不多每天必到。
  • 臺灣另類相聲解析:十大「話劇」救相聲?
    第1頁:十大「話劇」救相聲?》,中國人的毛病 第6頁: 五、《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全世界最精彩之中國語言劇場 第7頁: 六、你見過一場相聲能將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陰陽五行全趣味式調侃出來的嗎?"哇塞,相聲還可以這樣說!"這就是網友看完臺灣相聲的第一反應。  1949年後,很多到臺灣的外省青年,經常聚到茶社書場聊天。其中有一些有演繹才華的人開始組織演出活動,他們中以魏龍豪和吳兆南最為出眾,兩人都是北京人,都曾是內地"啟明茶社"的茶客和相聲票友,表演的都是北京的相聲段子。
  • 荷風竹露:相聲不再諷刺,難免要諷刺相聲
    (9月19日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相聲大賽正在進行,通過前幾天的比賽段子來看,諷刺相聲鳳毛麟角,更多的是隔靴搔癢、雞毛蒜皮式的相聲,插科打諢的純娛樂相聲佔據了一席之地,中央電視臺相聲大賽是檢驗全國相聲創作和表演最高水平的群英會,諷刺相聲的繼續缺少,不禁讓人擔憂,中國的相聲水平怎麼體現?失去了諷刺,相聲還是相聲嗎,相聲還能幹什麼?相聲的生命力何在?
  • 相聲門最純血脈?馬三立回憶相聲祖師爺,當時要拜長鬍子唐明皇
    細算起來,德雲社的班主郭德綱是相聲門「明」字輩,而張雲雷等人目前還沒有相聲門的大排行字輩。相聲起於哪朝哪代?有人考證,春秋戰國時代的宮廷小丑俳優,就是相聲界的老祖宗;也有人說,漢朝善於講笑話的東方朔是相聲界的祖師;還有人說,相聲是清鹹豐年間,落魄北京的文人朱紹文(綽號「窮不怕」)創始的。
  • 生產時,遇上「逗比」醫生是什麼體驗?產婦:仿佛在聽相聲的現場
    產婦:仿佛在聽相聲的現場@我想去看看大好河山:我是大年初一突然發動,大過年的急忙趕去醫院。幾個醫生和護士一直在討論年夜飯吃啥,最後一邊討論還一邊吵吵起來,互相拌嘴較勁,而我躺在那裡聽得直樂呵,仿佛是在聽相聲的現場,還是不要門票免費的那種。
  • 相聲三大家族已逐步沒落,新的相聲格局逐步顯現
    說起相聲我們大家可能都會隨口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相聲偶像,但是我相信說的更多的依然是在中國相聲界威望極高的相聲三大家族。侯寶林為代表的侯派相聲,以柳活見長。以馬三立為代表的馬派相聲,單口見長。再就是以常連安為代表的常派相聲。作為近代中國相聲的三大不同風格的相聲家族,都為中國傳統相聲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 「公式」相聲是脫口秀?李宏燁並不認同,發文解釋什麼才是相聲
    侯寶林大師曾經說過「相聲是一種紮根在最底層觀眾中最粗鄙笑聲中的一種藝術」,相聲的發展離不開觀眾的根本,離不開說學逗唱的根本,但隨著相聲的日新月異的發展,帶來了創新,相聲再也不像天橋下的相聲那樣靠著四門功課來取悅觀眾,加入了新的元素之後的相聲界可謂是百花齊放。
  • 「公式相聲」火了,張雲雷也紅了,究竟誰才能代表相聲的創新?
    但是無論節目內外,作為宗師級別的老郭,言行上的表現,其實都是看不起所謂的公式相聲的。換句話說,郭德綱眼中的創新,只能是相聲從業者內行人的創新,而不是絲毫沒有基本功的外行人的創新。除了德雲社和郭德綱之外,現在相聲界最火的應該就是苗阜和他的青曲社了。可以說苗阜是因為滿腹經綸和學富五車這兩個作品火起來的,某種程度上,其實也算是相聲從業者的創新。
  • 相聲圈裡的一對兒奇父子,相聲師承都不清楚可相聲水平都不低
    在相聲圈裡面有一對兒父子特別的引人注意,他們就是楊少華和楊議爺倆。為什麼 說他們引人注目呢?原因可能還是因為父子倆的師承都是含含糊糊地,特別是楊少華的師承更是說也說不清楚。貌似也沒有多少區別那麼,楊議的相聲好麼?那是當然,嚴格說起來,楊議是有師承的,他的師父就是他的老爺子楊少華。就目前來說,楊少華這個師承有點子被人欺負的味道。就因為當時沒有擺知,加上郭榮起過早地逝世,這事兒就算是耽誤了。就這麼著,楊少華的師承至今不被承認。但是。楊少華的水平還是很高的。
  •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服裝上的一些小講究
    相聲演員的服裝,早年間肯定是大褂為主,後來隨著電視相聲演員那一代興起,多數就變成了中山裝、西裝等,但也還是講究個正式、穩重的風格,近些年,隨著傳統相聲復興,穿大褂的又越來越多,穿西裝的反而又少了。德雲社年輕一輩基本也都傳承了這個習慣,但真提得好看的還是張雲雷和陶雲聖,年紀雖輕,風範卻是十足,氣場也是強大,有相聲前輩說過看一個相聲演員值多少錢都不用看他表演,只要看他往臺上一站那範兒,就可以知道了,很顯然這倆站在臺上的感覺就是值銀子的。
  • 中華曲苑相聲年卡禮盒承包你一整年的相聲
    如果你也喜歡聽相聲如果你也喜歡沉浸在歡樂的世界那麼這個好消息你一定不容錯過中華曲苑相聲年卡禮盒僅需498承包你一整年的相聲還有精心準備的禮盒中華曲苑始建於光緒年間,位於南市旭街(今和平路)186號。1998年相聲名家於寶林倡導並組織演員在中華曲苑等茶館恢復相聲大會,首演即火,相聲這才回到了自己的沃土上,之後經過眾多相聲演員的努力,日漸興盛,每年演出鼓曲、相聲等400餘場,接納本市、外阜及海內外的遊客,曲藝愛好者15000餘人次。
  • 相聲小品大賽新貌,快書型相聲亮相舞臺,老藝術家分數墊底兒!
    在10月5日第四期節目中,共有三組相聲演員參加比賽,第一組是來自北京相聲團體嘻哈包袱鋪的金霏和陳曦,他們表演的相聲是《一段相聲的創作過程》,他們用優秀的作品加上自身的基本功,為觀眾帶來一段精彩的相聲。他們的相聲包袱不斷、幽默搞笑、笑點很多,再加上貫口、砸掛等技術參與其中,觀賞性大大增強。
  • 相聲說盡世間百態,碩果遍布各個城市,郭德綱對相聲的領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相聲,又悄悄的回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來,其實小編還在上中學的時候是非常喜歡相聲的,但是後來小編發現在電視上再也看不到,從前能夠把我們逗得前仰後合的相聲。就算平時想要重溫之前的感覺,也只能看看之前的相聲,好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相聲都沒有在生活當中出現過。
  • 相聲研討會,德雲社被矛頭暗指,李金鬥發言:正宗相聲被粉絲幹擾
    畢竟這麼長時間沒有演出,粉絲們也是非常迫切地想要再次來到現場聽到自己所喜歡的相聲。也由此德雲社的商業演出也是逐漸步入正軌,讓演出正常進行。小劇場已經正常,大型商演也是在積極地籌備之中,粉絲們也是非常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