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這些「說學逗唱」的功夫是從哪裡來的呢?
1937年2月3日,濟南《中報》第二版上刊登了一篇「花邊新聞」,題為《老舍的老師是兩個濟南說相聲的》。
文章開篇即「揭秘」雲:
說到老舍學幽默小說的地方和老師,是很有趣的。在濟南住過的人都知道濟南的趵突泉邊有個勸業商場,那裡邊有兩個「說相聲」的,叫吳景春、吳景松,「相聲」很有名!
老舍是他們的好主顧,差不多每天必到。老舍就從他們那裡學得一些使聽眾喜樂的技巧,一些俏皮話……這些玩意兒到了大學教授老舍筆底下,群龍活躍,使讀者笑一陣,可就有了藝術價值了……
吳景春、吳景松皆為濟南相聲界知名老藝人。吳景春早年拜師京城「相聲八德」之首的裕德隆,技藝全面,尤善說「文哏」,平時文質彬彬,好似教書先生。吳景松又名吳煥文,是吳景春之弟,師承濟南相聲名家崔金霖,上過幾年私塾,既能寫文章,也能自己編創段子。
原來,當年老舍寓居南新街中段茅舍小院,趵突泉與勸業場即在南新街北口不遠處。故而老舍常於教書寫作之餘來此逛逛,去趵突泉畔聽大鼓書,去勸業場裡聽相聲。
當時趵突泉南院是個小商場,雜貨攤遍地。呂祖廟前有「觀瀾亭」、「望鶴亭」、「四海春」等幾家書場茶社。女鼓書藝人在那裡演唱梨花大鼓。茶社內玻璃窗下擺幾張方桌藤椅,茶桌上放置細瓷蓋碗茶。窗外泉水噴湧,飛珠濺玉;窗內鼓板叮噹,琴聲悠揚,確乎是閒適雅致得很。雅致歸雅致,卻非一般民眾可以涉足之地。當時聽大鼓書流行「捧角」與「點活」(點曲),進茶社茶資兩角已是不菲,茶客「點活」則至少需一塊大洋!因此當年老舍寫了個短篇小說,寫一個窮大學生與兩名女鼓書藝人之間的故事,小說即名《末一塊錢》。
勸業場西南角上有「泰祥書場」(王壽成注,山東大鼓家庭演唱班,成立於民國初年,班主李泰祥。班址在濟南趵突泉東後營房。由其妻山東大鼓藝人李大玉領銜主演。並有弟妹李二玉等參與)等幾家書棚,多是評書與西河大鼓。當年說相聲不登大雅之堂,相聲藝人就在勸業場中間空地上撂地賣藝。當時吳氏兄弟與崔金霖、劉劍秋等五六名相聲藝人,在南崗子、大觀園、勸業場三地輪流說「濟南口」的相聲。
進書棚聽段書,不過二分錢;而在露天地上聽說相聲或看「說武老二」,很多人則是蹭聽蹭看。待藝人要撿錢時,轟的一聲站在圈外的人便散了一大半。趵突泉也好勸業場也罷,這種三教九流混雜之處,當年自覺有些社會身份的人物,是不會來此湊熱鬧的。然而在這兩處斯文君子不屑一顧的場所,竟不斷發現大名鼎鼎的舒先生的身影。
當年老舍與吳氏兄弟等民間藝人都有哪些交往?如今已無從查考。不過老舍曾在《八方風雨》一文中明確說:「當我還在濟南的時候,因時局的緊張與宣傳的重要,我已經想利用民間的文藝形式。我曾隨著熱心宣傳抗戰的青年們去看白雲鵬與張小軒兩先生,討論鼓詞的寫法。」
或許就是憑著在濟南趵突泉和勸業場等處學得的這些民間功夫,抗戰之中老舍編寫發表了不少鼓舞軍民士氣、供藝人演唱的抗戰相聲和大鼓詞。當時老舍還曾多次自告奮勇登臺表演。在武漢他與滑稽大鼓藝人「山藥蛋」富少舫攜手登臺表演雙簧;在重慶他與相聲藝人「小地梨」歐少久說過對口相聲;在北碚他還與作家老向與學者梁實秋一起登臺說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