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和學生在書牆前討論。(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蘇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李曉明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學者氣質。比如他喜歡收藏學術書籍,有一面長達10米的書牆,擺放著上千本藏書和資料,有時候學生在圖書館裡查閱不到的專業書籍,在他的書架上也可以找到。還有李曉明的一些好友,每次前來都會直奔這面書牆,看看是否又增添了新的藏品。
對於李曉明來說,每天與這面書牆為伴,把自己埋在書海之中,是讓他覺得最為放鬆的時刻。他經常看著看著就錯過了吃飯時間,好幾次都是學生前來提醒,他才回過神來。他的認真和執著,在許多學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記憶。(方圓公眾號:fangyuanmagazine)
幾十年如一日地站在三尺講臺上,李曉明對自己的要求絲毫沒有鬆懈過。「就教書而言,我覺得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一桶水從何而來,當然是從書中而來。讀書、教書是我一生的追求,而知書、寫書也是人生的一種享受。」李曉明說道。
抄寫書籍打下功底
李曉明有一個癖好:喜歡抄寫書籍。
20世紀70年代,他用硬筆書法抄寫了《增廣賢文》贈予朋友,後來在警校學習,李曉明經常在課間別人休息的時候,自己坐在教室裡抄書。
一開始,抄書習慣是因為有些書籍很貴,自己負擔不起,還有像民國37年金恩鍾著的《少林七十二藝》等書,屬於那種出版之後不會再版的書,手抄一本可以保存下來。不過那時候很多人不理解李曉明的做法,以至於很多年後同學之間聚會,還有人會提起當年李曉明手抄書的事情。吐槽替他抄書抄得手和胳膊都麻木了,是同學聚會經常調侃的內容和笑料。
不過,在抄寫書籍的方寸之間,李曉明發現了抄寫與閱讀的樂趣,如種子破土前的深埋,深紮根而滿蓄力,枝得以更壯,花得以更絢。在他看來,抄書是閱讀的一種最美姿態,也是文本精讀的過程。李曉明說:「清代鄭板橋在家書中以自己的經歷告誡堂弟,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方圓公眾號:fangyuanmagazine)
其實筆尖之下,靜氣凝神,一筆一畫,是抄寫書,也是在閱讀。甚至是工作中需要熟悉的《逮捕拘留條例》,李曉明也沒有放過,認認真真地抄寫了一遍,他認為這不僅是一次法律知識的學習,更是對法律規定的一種理解和認識。
閱讀可以打通學術之路
通過抄寫,李曉明受益的不只是讀書,還開啟了他的學術之路。他開始研究偵查課教學,比如探索「模糊數學」「光學」「力學」,為的是破解「步伐鑑定」中的「數學計算」和「現場照相」,以及「擰門撬鎖」案件中的工具痕跡鑑定。
李曉明還發表了《模糊識別技術在步法鑑定中的應用》《力學在撬壓凹陷工具痕跡檢驗中的應用》《刑事照相中的「安全顯影法」》等論文。不僅如此,還出版了《攝影通論》和《刑事攝影教程》等專著。
李曉明開始越來越痴迷於閱讀,他發現讀書的技巧和學問也很深。比如精讀和泛讀的把握,研究型閱讀和輕鬆型閱讀的區分等。不懂門道是傻讀書,墨守成規是死讀書,並不是每個讀書之人都能「讀有所成,成有所才」的。讀書要有「悟性」,「悟性」從何而來?要融會貫通而且另闢蹊徑,不僅領悟到位,還要追求新解。(方圓公眾號:fangyuanmagazine)
一切都是習慣使然,書讀得多了,自然就有了感悟。1995年,李曉明赴美國波士頓參加國際會議,參觀紐約世貿大廈時,他與樓下的保安閒暇交談,萌生了寫本保安書的想法,回來之後出版了國內第一本《中國保安學》,榮獲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圖書二等獎,之後又陸續出版了《中國犯罪學論綱》《公安機關與國家賠償法》和《刑事訴訟實用通論》等。由此,從閱讀到寫作,李曉明一直都沒有停下來,最近,他還新出了一本60多萬字的《控制腐敗法律機制(第二版)》。
北京大學儲槐植老師曾在學術會議上多次讚揚李曉明對「行政刑法」研究的堅守,不僅讓自己寫「附屬刑法」博士論文的博士生找他,而且親筆特快專遞寄信告訴他「行政犯時代的到來」。2001年,李曉明撰寫的《刑法學(上、下)》,由著名刑法學家高銘暄親自作序。
從閱讀到課堂
除了自己喜歡閱讀之外,李曉明也將這種習慣放在了讀書會上,凡是他教過的學生,都知道李曉明有一個讀書會,而且已經成立了十幾年了,陪伴著一批又一批法學院的學生。這個讀書會,是每一兩個月定期召開共談讀書體會的師生聚會,閱讀的書籍事前學生負責人都有布置,老師也有書目推薦,屆時有主講人,大家相互交流,提出問題,最後由李曉明點評總結。有了這個讀書會,李曉明的粉絲就更多了。
許多同學感慨道:「李老師的課堂教學別開生面,什麼詹姆斯教學法、答記者問法等,聽了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就讀蘇大法學院7年的褚礎同學,也是李曉明讀書會的忠實組織者和主要演講者,1999年,她被北京大學法學院錄取為博士研究生,這不僅是她自己的一份榮耀,也是讀書會的一份成果。在這個讀書會上,大家普遍感受到,不僅知識得到了積累,而且通過認真閱讀每一個書目,和大家進行交流,提高了自身能力、增強了自信、開拓了視野。
在同學們的記憶中,原先李曉明的辦公室面積比現在的小,每次進去看到他幾乎是埋在書堆裡。滿地的資料和書,搞得客人都無處下腳和入座,客人要麼坐到書上,要麼把紙水杯放在書垛上。
隨著蘇州大學國家監察研究院的成立,李曉明有了現在全新的辦公室,不僅面積是法學院最大的,並且是藏圖書及資料最多的,既可以翻到橫跨幾十年的資料,也可以看到李老師上大學時的筆記。看看格子裡擺放整齊的記錄本,打開一看,全是各種會議和場合的讀書筆記,裡面記載的時間、會議名稱、發言人及其發言內容等,甚至時間可以追溯到20年之前,全部都是手稿。(方圓公眾號:fangyuanmagazine)
所以學生們常講,李老師的這面書牆裡藏著許多故事、才能和智慧,更是世間滄桑和專業知識的凝練沉澱。
人物簡介
李曉明,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國家監察研究院院長。出版《中國刑法基本原理》、《行政刑法學導論》、《行政刑法新論》、《刑法學總論》、《控制腐敗法律機制研究》等著作30多部。2004年在英國伯明罕大學訪學,2005至2007年在波士頓學院訪學,2018年在美國東北大學訪學,獲北美校友會傑出成就獎。
編輯丨肖玲燕 設計丨劉巖
記者丨劉琦
原標題:《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一桶水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