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團體呼籲超市提高奶價 助奶農度過乾旱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5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一個乳業遊說團體近日呼籲消費者為每升牛奶多支付0.1元(澳元,下同)的稅金,從而幫助奶農度過乾旱困難時期。

  昆州乳業組織(Queensland Dairy Organisation,QDO)已發起一個全國性的請願活動,呼籲大家進行網絡籤名,旨在推動超市提高奶價。同時,QDO還呼籲Parmalat、Norco以及Lion等加工商保證全額徵稅返還給奶農。

  對此,QDO主席塔斯曼(Brian Tessmann)表示,提高奶價所獲的收入將回饋給牛奶出產地的奶農。

  「雖然並不是0.1元的所有部分都回饋給奶農,但起碼也會有6分至7分。」塔斯曼稱,「關鍵問題是零售商和加工商需要同意接受這一點,然後保證它會回饋給奶農,而不僅僅是削減它。」

  據塔斯曼介紹,乾旱給奶農帶來的成本壓力「已大大增加」。「除了奶農因為乾旱受煎熬外,自2011年以來牛奶的價格也一直維持在每升1元。」塔斯曼稱,「對於奶農來說,現在已陷入不做就是死的情況。如果我們不通過提升稅款幫助他們,那麼他們只能歇業。」

  塔斯曼稱已開始與主要超市及加工商就可能的提升稅款進行談論,不過各地對請願書還是有很多種看法。

  「雖然其他一些州與領地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們都對此表示支持,尤其是主要依賴本地市場的昆州、新州於西澳的奶農,他們都很支持。」

  「我們需要的是消費者的支持來推動零售商,且我們希望消費者可以告訴零售商他們想要本土的乳製品。」塔斯曼補充道。

  此外,塔斯曼指出,對於政府的介入奶農們也將會感到很高興,但他們還需要加工商與零售商之間制定協議。

  「否則就會是市場方式,但很明顯市場方式並不奏效,因為成本上漲的太快但超市裡的奶價卻一直維持不變。」塔斯曼稱,「我們需要一種機制,讓農民可以拿回一些錢,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經營。雖然每升0.1元的漲價不會拯救所有奶農,但這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

  針對QDO的這一呼籲,消費者的反應也存在分歧。

  「我們都願意為Woolies的一個購物袋支付0.15元。我願意奶價上漲0.1元甚至更多。如果沒有我們的奶農,那我們從哪裡獲得牛奶呢。」來自Cashmere的Maria稱。

  來自Beaudesert的Wendy則表示,「我認為這應該立即實施,不然大家以為他們如何喝咖啡?如果沒有牛奶,人們也很難買到調製的咖啡。」

  不過,來自布裡斯班的Barry則認為,「由於我負擔不起,所以我不贊成。」

  但來自Scenic Rim Milk的奶農丹尼斯(Greg Dennis)對此舉表示支持。他稱,「上個月我們的電費帳單是1.1萬元,這就是當不下雨只能靠灌溉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已經開始看到圍繞著奶農和牛奶來源的社會良知的建立。」

相關焦點

  • 澳洲人抵制超市低價牛奶 維護奶農利益收效甚微
    由於澳大利亞牛奶價格近期在當地市場持續走低,使奶農們陷入困境。澳大利亞消費者自發抵制超市自有品牌生產的每升價格僅1澳元的牛奶,以期幫助奶農們提高收益。但澳媒報導,這種抵制收效甚微,奶農受益仍然很小,大部分利潤都被牛奶採購商拿走。
  • 誰在逼中國奶農倒奶:常溫奶外國品牌就有近百個
    近期國內部分地區發生「賣奶難」問題,出現奶農倒奶事件。農業部日前也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級地方農牧部門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        面對這番景象,奶業專家,中國奶業協會理事、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發文稱,「狼,真的來了!」
  •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解說從2015年1月以來,中國多地奶製品企業停止向個體奶農收購牛奶,牛奶滯銷導致一些奶農不得不將新鮮牛奶倒掉。記者1月14日從南京某大型連鎖超市了解到,目前零售鮮奶價格不降反升,但銷量卻大幅萎縮。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解說從2015年1月以來,中國多地奶製品企業停止向個體奶農收購牛奶,牛奶滯銷導致一些奶農不得不將新鮮牛奶倒掉。據了解,中國的鮮奶收購價格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現在的3.9元/公斤,但是處於牛奶產業下遊的零售環節,卻並未見到降價。
  • 為什麼經濟一下滑,奶農就要倒牛奶
    威斯康星、密西根、賓夕法尼亞等乳製品大州的奶農近期陸續開始把牛奶倒入下水道、池塘、農田等。這一幕是否似曾相識?不同年代的人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都學到過同一幕: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乳製品產量嚴重過剩,大量牛奶滯銷。農場主為了保證利潤,把大量過剩的牛奶直接倒進密西西比河。
  • 奶價高奶農卻利潤單薄 奶業之痛誰能解?
    浙江日報訊「奶荒」來襲,自然引發原奶價格上漲。國內乳業專家王丁棉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由於今年7月份以來,原奶供應緊缺,國內奶價已經逼近瑞典,居世界第二。之前,國內奶價在世界範圍內還排在第三至第四位。  奶價高了,奶農得實惠了嗎?記者日前來到浙江「奶牛之鄉」金華進行調查。
  • 全國多地罕見齊現賣奶難 奶農一日倒奶數百斤
    此外,民間為解決牛奶難題也高招頻出,有網友貼出多款與牛奶有關的食譜,呼籲網友們「救救奶牛」。  鮮奶餵豬、澆麥地 各地輪番上演「倒奶殺牛」  此次「奶剩」重災區,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內蒙等產奶大省。日前有媒體報導,河北省部分奶牛養殖小區所產鮮奶遭受限量、拒收,部分奶農平均每天倒掉的鮮奶達200斤。
  • 奶農「倒奶」當促奶企自省
    劉曉今年以來,我國多地出現「賣奶難」,在河北、山東、內蒙古等產奶大省,不少奶農因為鮮奶滯銷不得已「倒奶殺牛」。「賣奶難」原因何在?
  • 鮮奶收購價格一路下跌奶農狂倒奶 為何超市鮮奶價格紋絲未動
    2015年1月7日訊,鮮奶收購價格一路下跌,奶農開始倒奶,甚至把剛剛懷孕的奶牛賣掉……這樣的局面出現在河北、山東等地方。上遊鮮奶價格為何下跌?奶農為何倒奶?下遊產品能夠降價?為此,記者進行了追蹤採訪。
  • 專家:中國奶農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有本質區別
    原標題:專家:中國奶農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有本質區別   相似事件 本質區別   從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國多地乳企拒絕或者減少收奶,奶農「倒奶」的報導頻頻見諸報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而當前發生在我國局部地區的奶農「倒奶」事件,只要稍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與歷史上美國的倒奶事件在發生背景、倒奶主體以及對消費者的影響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是迥然不同的。
  • 從倒奶到搶奶,乳業上遊觸底回升:現代牧業上半年搭車奶價上漲紅利
    同時通過提高飼料採購質量標準,提升飼料吸收轉化率,隨著單產進一步提升,2020年上半年公斤奶現金成本繼續維持下降趨勢,進一步降低至2.27元,創歷史新低。不過,從現代牧業的透露的信息中確實可以看到,因春節後銷售淡季和疫情等原因,其今年二、三月的原奶價格受到影響。
  • 莫讓「倒奶殺牛」成奶農夾縫生存的代名詞
    追根究底,目前奶農們面臨著內憂外患的窘境,內的是乳企提高鮮奶收購標準,並逐步自建牧場控奶源;外的是洋牛奶、洋奶粉等大量進口。如果政府乃至社會對奶農不管不顧,任其發展,恐怕傷的不僅是奶農利益和養殖熱情,甚至是我國奶牛養殖業和乳業的穩定發展。因此面對接二連三的倒奶殺牛事件,如何保證乳企和奶農實現共贏顯得刻不容緩。  莫讓「倒奶殺牛」事件再次傷農,政府應把好「政策關」。
  • 中國多地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事件
    農們走投無路,曾經找到丹陽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符紅海表示這是市場經濟,讓他們去找市場。而丹陽市農委也表示,這是企業行為,他們無權幹涉。 由於國際奶價暴跌而引發的國內倒奶、殺牛潮如今已經蔓延到廣東。羊城晚報記者採訪發現,目前廣州番禺、佛山三水、惠州博羅、珠海等地從1月1日起已經紛紛出現奶農賣牛、倒奶的現象。奶農每天倒奶超過20噸。這在廣東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鄧勃 吳梓鴻/CFP
  • 四大原因使奶農倒奶殺牛 五奶企承諾不捆綁銷售
    此前,中國奶業協會發起「乳品企業自律南京宣言」,14家乳品企業籤署宣言,一致呼籲切實保護奶農利益,推行合同收奶,堅決反對壓級壓價,拖欠奶資,同時反對低於成本價銷售的惡性競爭行為。北京奶業協會理事長範學珊說,無序惡性競爭,奶農利益受損,企業也受不了,因此,維護一個健康的市場秩序,是各乳品企業的共同願望。
  • 成本高奶價低,小奶農為何「敗」給了復原乳?
    在部分企業拒絕收奶、進口乳粉大量湧入的壓力之外,奶農還要面對更頭疼的問題——有些企業用廉價復原乳冒充常溫奶或巴氏奶。 奶價低迷 奶農:混不下去了 養了18年奶牛,董長林說,今年「混不下去了」。 其實,與北方產區相比,董長林所在鎮的原奶價格還在相對高位。興業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從今年7月開始,北方主產省區奶價連續數周在3.39-3.40元/公斤的價位波動。 除了奶價低迷,部分乳企拒收現象也讓奶農受到打擊。內蒙古、黑龍江等奶業大省的多名奶農抱怨,乳企每天限量收購原奶,「多一滴也不要」。
  • 科迪的「網紅奶」 奶農的辛酸淚
    來源:貓財經常逛超市的讀者一定會注意到一件事,各種牛奶、酸奶紛紛開始使用透明塑膠袋包裝,成為當下消費者頗為喜愛的「網紅奶」。然而,紅極一時的「小白奶」背後,是辛苦勞作卻得不到應有報酬的奶農們。作為成功將小白奶推向市場的首創者,科迪乳業卻在近日被爆出拖欠奶農奶款高達1.4億元。
  • 奶農倒奶殺牛背後:專家稱乳企不能一味走高價戰略
    不過,近萬公裡之外的中國乳業市場,並沒有因為這個數字而興奮,反而是部分地區奶農「倒奶殺牛」的局面。        繼《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014年9月對山東膠東半島奶農困局率先報導後,深受進口奶粉衝擊的國內奶牛養殖現狀備受業界關注。
  • 原奶產業深度報告:供需緊平衡時代來臨,上下遊聯動加強
    受進口需求的不斷提振和近期國際奶價的上漲,近兩個月歐盟和 美國的原奶產量繼續增加,且幅度有所提高。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原 奶產量減產幅度也開始收窄。預計 2020 年四大產區整體供應量將增 加。目前,日本 96%以上的原料奶通過「農戶—綜合農協(或者奶農 農協)—指定生產者團體—加工廠」的渠道銷售。每年 11-12 月,銷 售價格統一由指定生產者團體與加工廠進行談判,決定次年 4 月份之 後原奶的價格,協定的價格適用於所有的乳品企業。與此同時,政府 給予原奶生產者固定總量價格補貼。在日本,極少有農戶不參加農協, 不通過制定團體銷售牛奶。
  • 少數牧場奶價低至5毛 山東督促乳企不要拒收
    目前原奶價格與2013年上半年基本持平。  針對目前奶價劇烈下滑致使少數奶農倒奶、殺奶牛的現象,12日,山東省畜牧獸醫局介紹,目前大多數標準化規模牧場的原奶價格相對穩定,價格滑落較大的集中在散戶和養殖小區範圍內。  「當前奶價變化情況可以表述為兩極分化。」
  • 75.7%受訪者對國產奶信任度提高 55%選擇國產奶
    民調顯示今年三季度75.7%受訪者對國產奶信任度有提高受訪者最愛購買哪國奶製品?55.0%的人選擇國產奶,紐西蘭(37.9%)德國(36.0%)緊隨其後奶製品的質量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 「奶農倒奶」背後的真相
    很多時候,反常的背後並不是資本家在冷血地丟棄社會財富,當奶農讓勞動成果白白流逝,作為旁觀者應該意識到他們在遭受怎樣的痛苦。所以我們最終看到的就是:一方面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奶牛場不得不大量傾倒成品牛奶,另一方面這些國家超市裡的袋裝牛奶卻因為供應不足而經常在限購。究其原因,就是原有的平衡在兩端的消費需求突然被壓縮到一端,導致短期內整個產業鏈供應失衡。這種情況可以認為是市場需求重大變化導致的「結構性過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生產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