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反常的背後並不是資本家在冷血地丟棄社會財富,當奶農讓勞動成果白白流逝,作為旁觀者應該意識到他們在遭受怎樣的痛苦。
從3月下旬開始,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奶農不約而同的開始傾倒牛奶。美國乳業協會的執行副總裁Dennis Rodenbaugh說,4月第一周裡美國生產的牛奶中有大約7%被倒掉了。他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比例還將繼續增加。
這個場景不由得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1929年美國大蕭條期間資本家將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那是因為「生產過剩」。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願意送給貧窮的消費者而影響自己的正常銷售收入。
於是不少網民在社交媒體上感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不就像是歷史上的經濟大蕭條嗎?」
新冠病毒的疫情的確讓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濟遭受到巨大的衝擊。「倒牛奶」的現象是不是預示著「生產過剩」再次發生,發達國家將像近百年前一樣陷入「大蕭條」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仔細分析疫情為什麼會導致牛奶「過剩」。
牛奶在奶廠經過擠奶,消毒變為成品奶之後,一般是兩個銷售方向:to B和 to C。
To B,就是面向下遊企業,如奶製品加工廠,生產奶酪、奶油、奶粉等牛奶的深加工產品;或者是餐館、連鎖咖啡廳、學校等採購牛奶作為食品原料。To B通常的交付形式是50升大型牛奶罐甚至整個散裝的冷藏罐車運送給下遊企業。
To C,就是面向超市等零售企業,並最終銷售給大眾消費者。To C通常的交付形式是灌裝封口後整箱的袋裝或盒裝牛奶提供給零售商。
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和協作複雜性,通常奶廠面對的銷售方向是相對單一的,因為這需要和下遊企業形成長期的合作關係,並最大程度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以獲取規模效益和價格的競爭優勢。這就是現代社會深入商業協作導致高度細分的結果。
當新冠疫情爆發,政府要求居民在家隔離避免接觸,所有非必要的機構都必須臨時關閉。結果就導致了to B端需求急速萎縮。一方面各種下遊的奶製品加工廠大量停工,另一方面餐館、連鎖咖啡廳和學校企業食堂也紛紛臨時關閉。深加工產品和食品原材料需求都在大幅下降,導致to B的奶廠的產業鏈幾乎完全停頓了下來。
居民由於全部居家不出,此時原有的外出就餐全部轉為在家中自己準備,居家的牛奶消耗量明顯高於平時。此時To C端的牛奶市場需求不光不會下降,在短期之內由於恐慌性購物,還會出現一個明顯上升,造成to C端供應鏈生產和物流的巨大壓力。
最終疫情爆發給牛奶產業帶來的影響就是「冰火兩重天」。
既然兩種不同的市場需求發生截然相反的改變,那to B端的奶廠能夠立即轉而面向to C端供貨嗎?一般來說這種目標市場的快速切換是比較困難的。一方面他們需要重新建立或者擴充一整套高效運行的零售小包裝牛奶生產線,另一方面他們往往也缺乏滿足零售企業配送到店需求的冷鏈物流網絡及相應的車隊及人員。如果是從來沒有涉及零售市場的企業,還面臨著打造一個全新消費者品牌的挑戰。
要知道,對於任何快速消費品來說,品牌的樹立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任何複雜的上下遊協作都需要雙方企業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才能找到最高效的協作方式。如果我們考慮to B和to C兩種不同的供應鏈中更多的細節,會發現其中產品形態、包裝乃至標準等各種差異。例如,我們在家中比在餐館中消費更多的液體牛奶,而在餐館中則會消耗更多的的奶酪。從一個供應鏈到另一個供應鏈的轉變除了協作方式與包裝形態等方面,有時還包括產品類型等很多細節。
英國皇家牛奶農場協會主席Peter Alvi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通常英國的食品加工行業每周會消耗1000萬升牛奶。而餐飲服務行業每周又會消耗500萬公升的牛奶。在疫情到來之後,這些行業上遊的牛奶生產商立即就遭遇斷崖式的需求下降,於是這條供應鏈的上遊生產商就面臨著大客戶突然消失不見的窘境。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18年美國近1.7萬億美元的生鮮雜貨、食品和餐飲市場中,有45.6%是家庭消費,而54.4%是家庭外消費。在美國全面封城的情況下,這原本超過半數的家庭外食品消費將全部轉為家庭內消費。如此巨大的消費遷移就是導致供應鏈失衡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們最終看到的就是:一方面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奶牛場不得不大量傾倒成品牛奶,另一方面這些國家超市裡的袋裝牛奶卻因為供應不足而經常在限購。究其原因,就是原有的平衡在兩端的消費需求突然被壓縮到一端,導致短期內整個產業鏈供應失衡。這種情況可以認為是市場需求重大變化導致的「結構性過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生產過剩」。
對於類似的「結構性過剩」有沒有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呢?答案是很難。因為一方面牛奶作為生鮮產品中保質期短、儲存運輸成本高的產品,幾乎無法低成本的長時間儲存。另一方面基於奶牛的鮮奶生產還在不斷進行,不可能像生產線一樣說停就停。局部市場上過剩鮮奶還在源源不斷的產出,市場上可用的低溫冷庫卻是有限的。而運輸到外地同樣面臨著要把成噸的散裝鮮奶裝袋或裝盒之後才能投放到零售市場,而且還面臨著高昂的冷鏈運輸成本。
在疫情期間雪上加霜的是,絕大多數食品加工企業都已經停工,而且是全國範圍的停工。希望依靠提高奶製品深加工能力來消耗源源不斷的鮮奶也成為不可能,這是全方位的無路可走。
其實類似的問題幾乎出現在所有的農產品供應鏈上。在美國,同樣出現了蔬菜爛在地裡,雞蛋被大量丟棄的現象,背後都是餐館關閉導致的上遊供應商生鮮產品無處可去。這都是在產業高度細分的情況下,市場需求發生重大改變時必然出現的短期混亂局面,也是人類社會面臨重大衝擊時必須付出的代價。當然,政府也有責任幫助企業應對乃至平滑度過這些重大的衝擊。
總的來說,對於短期爆發的市場需求重大變化,任何高度細分的協作鏈都難以短時間做出快速的重大調整。因為任何調整和適應,在市場變化結束後都會變得畫蛇添足。只有這種變化成為持續的存在的風險,甚至成為市場定期變化的一部分,才會推動整個產業鏈做出相應的調整。
對於新冠病毒這種百年一遇的「黑天鵝」,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不會因此徹底改變自己原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除非預期它在一段時間後還會重現。
我們看到了很多鮮奶被倒掉了,這是巨大衝擊下的短期現象。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會引導產業鏈按照合理的方式應對衝擊和做出調整。當奶農們打開閥門讓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白白流逝時,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應該意識到他們在遭受怎樣的痛苦。
很多時候,反常的背後並不是資本家在冷血地丟棄社會財富,也不應該有人對此感到高興。正如我們看到美國在短短的三周內有1700萬人失去工作一樣,一旦人類社會陷入大蕭條,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真的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