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農倒奶」背後的真相

2020-12-20 凡樺筆記

很多時候,反常的背後並不是資本家在冷血地丟棄社會財富,當奶農讓勞動成果白白流逝,作為旁觀者應該意識到他們在遭受怎樣的痛苦。

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奶農不約而同傾倒

從3月下旬開始,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奶農不約而同的開始傾倒牛奶。美國乳業協會的執行副總裁Dennis Rodenbaugh說,4月第一周裡美國生產的牛奶中有大約7%被倒掉了。他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比例還將繼續增加。

這個場景不由得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1929年美國大蕭條期間資本家將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那是因為「生產過剩」。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願意送給貧窮的消費者而影響自己的正常銷售收入。

於是不少網民在社交媒體上感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不就像是歷史上的經濟大蕭條嗎?」

新冠病毒的疫情的確讓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濟遭受到巨大的衝擊。「倒牛奶」的現象是不是預示著「生產過剩」再次發生,發達國家將像近百年前一樣陷入「大蕭條」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仔細分析疫情為什麼會導致牛奶「過剩」。

牛奶在奶廠經過擠奶,消毒變為成品奶之後,一般是兩個銷售方向:to B和 to C。

To B,就是面向下遊企業,如奶製品加工廠,生產奶酪、奶油、奶粉等牛奶的深加工產品;或者是餐館、連鎖咖啡廳、學校等採購牛奶作為食品原料。To B通常的交付形式是50升大型牛奶罐甚至整個散裝的冷藏罐車運送給下遊企業。

To C,就是面向超市等零售企業,並最終銷售給大眾消費者。To C通常的交付形式是灌裝封口後整箱的袋裝或盒裝牛奶提供給零售商。

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和協作複雜性,通常奶廠面對的銷售方向是相對單一的,因為這需要和下遊企業形成長期的合作關係,並最大程度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以獲取規模效益和價格的競爭優勢。這就是現代社會深入商業協作導致高度細分的結果。

當新冠疫情爆發,政府要求居民在家隔離避免接觸,所有非必要的機構都必須臨時關閉。結果就導致了to B端需求急速萎縮。一方面各種下遊的奶製品加工廠大量停工,另一方面餐館、連鎖咖啡廳和學校企業食堂也紛紛臨時關閉。深加工產品和食品原材料需求都在大幅下降,導致to B的奶廠的產業鏈幾乎完全停頓了下來。

居民由於全部居家不出,此時原有的外出就餐全部轉為在家中自己準備,居家的牛奶消耗量明顯高於平時。此時To C端的牛奶市場需求不光不會下降,在短期之內由於恐慌性購物,還會出現一個明顯上升,造成to C端供應鏈生產和物流的巨大壓力。

最終疫情爆發給牛奶產業帶來的影響就是「冰火兩重天」。

既然兩種不同的市場需求發生截然相反的改變,那to B端的奶廠能夠立即轉而面向to C端供貨嗎?一般來說這種目標市場的快速切換是比較困難的。一方面他們需要重新建立或者擴充一整套高效運行的零售小包裝牛奶生產線,另一方面他們往往也缺乏滿足零售企業配送到店需求的冷鏈物流網絡及相應的車隊及人員。如果是從來沒有涉及零售市場的企業,還面臨著打造一個全新消費者品牌的挑戰。

要知道,對於任何快速消費品來說,品牌的樹立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任何複雜的上下遊協作都需要雙方企業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才能找到最高效的協作方式。如果我們考慮to B和to C兩種不同的供應鏈中更多的細節,會發現其中產品形態、包裝乃至標準等各種差異。例如,我們在家中比在餐館中消費更多的液體牛奶,而在餐館中則會消耗更多的的奶酪。從一個供應鏈到另一個供應鏈的轉變除了協作方式與包裝形態等方面,有時還包括產品類型等很多細節。

英國皇家牛奶農場協會主席Peter Alvi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通常英國的食品加工行業每周會消耗1000萬升牛奶。而餐飲服務行業每周又會消耗500萬公升的牛奶。在疫情到來之後,這些行業上遊的牛奶生產商立即就遭遇斷崖式的需求下降,於是這條供應鏈的上遊生產商就面臨著大客戶突然消失不見的窘境。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18年美國近1.7萬億美元的生鮮雜貨、食品和餐飲市場中,有45.6%是家庭消費,而54.4%是家庭外消費。在美國全面封城的情況下,這原本超過半數的家庭外食品消費將全部轉為家庭內消費。如此巨大的消費遷移就是導致供應鏈失衡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們最終看到的就是:一方面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奶牛場不得不大量傾倒成品牛奶,另一方面這些國家超市裡的袋裝牛奶卻因為供應不足而經常在限購。究其原因,就是原有的平衡在兩端的消費需求突然被壓縮到一端,導致短期內整個產業鏈供應失衡。這種情況可以認為是市場需求重大變化導致的「結構性過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生產過剩」。

對於類似的「結構性過剩」有沒有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呢?答案是很難。因為一方面牛奶作為生鮮產品中保質期短、儲存運輸成本高的產品,幾乎無法低成本的長時間儲存。另一方面基於奶牛的鮮奶生產還在不斷進行,不可能像生產線一樣說停就停。局部市場上過剩鮮奶還在源源不斷的產出,市場上可用的低溫冷庫卻是有限的。而運輸到外地同樣面臨著要把成噸的散裝鮮奶裝袋或裝盒之後才能投放到零售市場,而且還面臨著高昂的冷鏈運輸成本。

在疫情期間雪上加霜的是,絕大多數食品加工企業都已經停工,而且是全國範圍的停工。希望依靠提高奶製品深加工能力來消耗源源不斷的鮮奶也成為不可能,這是全方位的無路可走。

其實類似的問題幾乎出現在所有的農產品供應鏈上。在美國,同樣出現了蔬菜爛在地裡,雞蛋被大量丟棄的現象,背後都是餐館關閉導致的上遊供應商生鮮產品無處可去。這都是在產業高度細分的情況下,市場需求發生重大改變時必然出現的短期混亂局面,也是人類社會面臨重大衝擊時必須付出的代價。當然,政府也有責任幫助企業應對乃至平滑度過這些重大的衝擊。

總的來說,對於短期爆發的市場需求重大變化,任何高度細分的協作鏈都難以短時間做出快速的重大調整。因為任何調整和適應,在市場變化結束後都會變得畫蛇添足。只有這種變化成為持續的存在的風險,甚至成為市場定期變化的一部分,才會推動整個產業鏈做出相應的調整。

對於新冠病毒這種百年一遇的「黑天鵝」,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不會因此徹底改變自己原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除非預期它在一段時間後還會重現。

我們看到了很多鮮奶被倒掉了,這是巨大衝擊下的短期現象。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會引導產業鏈按照合理的方式應對衝擊和做出調整。當奶農們打開閥門讓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白白流逝時,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應該意識到他們在遭受怎樣的痛苦。

很多時候,反常的背後並不是資本家在冷血地丟棄社會財富,也不應該有人對此感到高興。正如我們看到美國在短短的三周內有1700萬人失去工作一樣,一旦人類社會陷入大蕭條,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真的獨善其身。

相關焦點

  • 又現「奶農倒奶」?真相是這樣的……
    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智農互聯】今年年初,一則奶農倒奶的視頻流傳於網絡。視頻顯示,幾個奶農在馬路旁的綠化帶傾倒罐車中的牛奶,而旁邊的大樓赫然寫著「衛崗乳業」。後經記者調查了解,這是來自山東臨沂的奶農,與衛崗乳業籤有供應協議。
  • 「奶農倒奶」事件 農業部緊急處理「賣奶難」
    (京華時報記者 徐曉帆 攝)據新華社電,針對近期「賣奶難」問題,農業部昨天表示,將通過協調乳品企業增加收購、啟動奶業生產監測、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處理「賣奶難」,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1月8日,農業部與伊利、蒙牛等重點乳品企業奶源負責人進行協調,督促企業做好生鮮乳收購工作,穩定中小牧場和養殖戶小區的奶價,保護奶農利益。
  • 專家:中國奶農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有本質區別
    原標題:專家:中國奶農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有本質區別   相似事件 本質區別   從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國多地乳企拒絕或者減少收奶,奶農「倒奶」的報導頻頻見諸報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倒奶事件與當前發生在我國的「倒奶」事件有著本質的區別   上個世紀30年代的美國,由於生產的普遍相對過剩,多數產品都出現了滯銷現象,由此引發了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
  • 莫讓「倒奶殺牛」成奶農夾縫生存的代名詞
    (1月6日新京報)  河北地區「倒奶賣牛」事件僅僅是奶農困境的冰山一角,與此同時山東、青海等地也輪番上演「倒奶殺牛」劇情,這反映出奶農的被逼無奈與生存之艱。  此次傷農事件的直接原因在於「過山車式」的鮮奶市場價格,但回顧市場卻發現,一邊是銷售火熱的鮮奶市場,另一邊是倒奶殺牛的辛酸奶農。
  • 衛崗乳業現「奶農倒奶」 原奶過剩引利益之爭?
    在液態奶銷售旺季來臨之時,奶農倒奶事件再次出現。近日,有知情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爆料,有大批奶農在南京衛崗乳業公司樓前維權,並將運來的原奶當場傾倒。倒奶鬧劇始末近日,一則奶農倒奶的視頻流傳於網絡。視頻顯示,幾個奶農在馬路旁的綠化帶傾倒罐車中的牛奶,而旁邊的大樓赫然寫著「衛崗乳業」。事後,記者聯繫到事件的當事人。根據當事人的說法,此次維權的奶農大部分是山東臨沂、江蘇徐州一帶的牧場主,這些奶農與衛崗乳業籤有長期的供應協議。
  • 歷史重演,美國奶農倒奶,消費者卻買不到奶,這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客戶買不到,而農場主賣不出去,這背後的本質邏輯就在於從農場主到客戶手上,中間還經歷了很多的流程,專業用詞就是「供應鏈」。不排除疫情風封鎖,造成了交通或者商品流通的閉塞,最終導致牛奶變質,面臨不得不倒掉的局面。但這只是倒奶問題的表象。
  • 奶農倒奶很尋常,非「萬惡的資本主義」獨有 今日話題
    2、不僅如此,還搞出了「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先不談這種說法的荒謬,在三聚氰胺事件後,「倒奶」事件也頻繁地在社會主義中國發生。那麼怎麼解釋「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呢?提出這種驚人之問的,不是我們,而是2006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科的真題。
  • 奶農倒奶殺牛背後:專家稱乳企不能一味走高價戰略
    不過,近萬公裡之外的中國乳業市場,並沒有因為這個數字而興奮,反而是部分地區奶農「倒奶殺牛」的局面。        繼《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014年9月對山東膠東半島奶農困局率先報導後,深受進口奶粉衝擊的國內奶牛養殖現狀備受業界關注。
  • 中國多地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事件
    農們走投無路,曾經找到丹陽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符紅海表示這是市場經濟,讓他們去找市場。而丹陽市農委也表示,這是企業行為,他們無權幹涉。 由於國際奶價暴跌而引發的國內倒奶、殺牛潮如今已經蔓延到廣東。羊城晚報記者採訪發現,目前廣州番禺、佛山三水、惠州博羅、珠海等地從1月1日起已經紛紛出現奶農賣牛、倒奶的現象。奶農每天倒奶超過20噸。這在廣東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鄧勃 吳梓鴻/CFP
  • 全國多地罕見齊現賣奶難 奶農一日倒奶數百斤
    牛奶價格下跌、奶企拒收,不少奶農只能選擇直接把奶牛賣掉,有的為了讓奶牛少產奶,一天只餵一頓飼料,奶牛由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  不僅是北方產奶大省,連廣州這樣奶源較為欠缺的城市,也出現了奶農倒奶、棄養的情況。中國奶業協會、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這是近15年來的第一次。此外,青海大通、湟中等奶牛養殖主產區,也曾出現「倒奶」現象。
  • 誰在逼中國奶農倒奶:常溫奶外國品牌就有近百個
    近期國內部分地區發生「賣奶難」問題,出現奶農倒奶事件。農業部日前也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級地方農牧部門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        面對這番景象,奶業專家,中國奶業協會理事、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發文稱,「狼,真的來了!」
  • 奶農「倒奶」當促奶企自省
    劉曉今年以來,我國多地出現「賣奶難」,在河北、山東、內蒙古等產奶大省,不少奶農因為鮮奶滯銷不得已「倒奶殺牛」。「賣奶難」原因何在?
  • 四大原因使奶農倒奶殺牛 五奶企承諾不捆綁銷售
    此前,中國奶業協會發起「乳品企業自律南京宣言」,14家乳品企業籤署宣言,一致呼籲切實保護奶農利益,推行合同收奶,堅決反對壓級壓價,拖欠奶資,同時反對低於成本價銷售的惡性競爭行為。北京奶業協會理事長範學珊說,無序惡性競爭,奶農利益受損,企業也受不了,因此,維護一個健康的市場秩序,是各乳品企業的共同願望。
  • 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有何不同?
    如果乳企和奶農沒有穩定的合作關係,雙方都需要不斷的搜尋新的交易對象,不斷的談判,這就增加了各自的費用。降低這種費用的重要手段是乳企和奶農籤訂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內蒙古的乳業統計資料表明,這樣做的奶農能不賠錢或少賠錢,而那些合同外奶農每生產1公斤牛奶,就要賠1.7—2.2元。  需要強調的是,在保護奶農方面,乳企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非常重要。
  •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解說從2015年1月以來,中國多地奶製品企業停止向個體奶農收購牛奶,牛奶滯銷導致一些奶農不得不將新鮮牛奶倒掉。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解說從2015年1月以來,中國多地奶製品企業停止向個體奶農收購牛奶,牛奶滯銷導致一些奶農不得不將新鮮牛奶倒掉。據了解,中國的鮮奶收購價格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現在的3.9元/公斤,但是處於牛奶產業下遊的零售環節,卻並未見到降價。記者1月14日從南京某大型連鎖超市了解到,目前零售鮮奶價格不降反升,但銷量卻大幅萎縮。
  • 英國奶農每周倒奶500萬升!美國既倒奶還埋豬,資本主義的原罪?
    英國因新冠疫情採取封閉措施以來,大部分咖啡館、餐館關門,導致牛奶需求量顯著下降,報導稱奶農由於無處儲存而每周要倒掉500多萬升牛奶,美國也出現了倒奶和埋豬的新聞。提起倒牛奶,很多人就觸發了那句熟悉的話,「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
  • 奶農「倒奶殺牛」,誰是肇事者?
    「留著賣不掉,倒了又可惜,每天只好把多出來的牛奶拉到敬老院送愛心。」山東省東營奶牛養殖戶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和當下中國200萬奶農一樣滿心惆悵。他們正在面對的,是一場席捲全國的「倒奶潮」——最近一段時間,北京、內蒙古、山東、河南、江蘇、廣東等地,接連曝出奶農倒奶事件,並且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
  • 疫情期間乳企收奶「難」 13省出現奶農倒奶現象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疫情期間乳企收奶「難」: 全國13省出現奶農倒奶現象,牧場發出「斷糧」預警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金曉巖 北京報導「信息顯示,截至2月7日,13個省份出現倒奶,半數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出現飼料短缺,大型乳品加工廠開始噴粉,企業銷售同比下降。」
  • 經濟危機時為什麼奶農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
    經濟學——傻子轉化為理性人的社會科學其實我國也有一些倒奶,都有過報導:2004年,就有新聞報導過當時浙江某處160戶奶農將鮮奶倒入水溝。2014年,也就是三鹿那個事件發生前後,也有奶農倒奶。前幾年歐洲奶農也傾倒過牛奶,只是規模不大。奶農在供應過剩的時候倒奶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奶農不倒奶,在1929年美國那個情況下就意味著自己要挨餓。
  • 不止中國在「倒奶」,原因竟然是……【微關注】
    在各類探討「倒奶」問題成因和解決之道的報導中,有不少這樣的「聲音」。比如,一些養牛散戶把「倒奶」歸因於乳企的拒收。此外,有所謂的「專家」在接受採訪時稱,當前我國液態奶消費中低溫奶比重偏低的產品結構是造成奶農「倒奶」的重要原因,並且鼓吹大力推廣巴氏殺菌的低溫奶。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