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傻子轉化為理性人的社會科學
其實我國也有一些倒奶,都有過報導:
2004年,就有新聞報導過當時浙江某處160戶奶農將鮮奶倒入水溝。
2014年,也就是三鹿那個事件發生前後,也有奶農倒奶。
前幾年歐洲奶農也傾倒過牛奶,只是規模不大。
奶農在供應過剩的時候倒奶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奶農不倒奶,在1929年美國那個情況下就意味著自己要挨餓。
經濟學是這麼一個東西,即使你是傻子,最後也會做出經濟學理性人假設下的決策:經濟學說加油站開在路邊能夠盈利,可是來了群傻子,有人將加油站開海邊,有人將加油站開樹林。偶爾開在路邊的加油站盈利了。經濟學家一看,呀,你看,理性人會將加油站開在路邊,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也就是說,奶農即使想要將牛奶給窮人,但是給窮人的話奶農自己的生活會更加窘迫,所以,給窮人的行為就不會發生。
密西西比倒奶事件
在1929以前,美國農產品早已變現為過剩。到1929年,經濟蕭條導致牛奶的需求進一步下降。而當時奶農並沒有長期儲存鮮奶的技術。牛奶無菌包裝是在20實際40年代,在當時牛奶行業的主要生產副產品是煉乳,或者你可以通過巴氏殺菌,低溫儲存7天。這兩種方式都需要高額的成本投入。鮮牛奶是不能直接飲用的(當年某小說家就鬧過這樣的笑話,直接喝生牛乳風險很大)。
而降價銷售,其實已經在實施了,1931年1月100磅(90斤)是2.25美元,到了1933年4月是0.99美元100磅(90斤)。這個價格,其實已經觸及到了奶農的養殖成本。而鮮奶要變為巴氏殺菌奶或者變為煉乳還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此時很多奶農連生活必需品都已經買不起,所以,倒奶對於奶農,一方面減少了過剩的牛奶供給,另一面降低了奶農的儲存成本。在財務上,這就是一筆壞帳。
不是資本家導致的奶農倒奶,當時保護奶農利益的奶農協會還要強制大家一起倒奶。這類似於歐佩克控制石油產量的做法。用減產讓奶價回升,因為這是過剩災難,而不是不足。如果奶價回升到奶牛不死,那麼就是一場奶農的勝利。
資源錯配,需要政府分配
資源分配,也是需要成本的。經濟危機的本質是資源錯配。如今的經濟學理論已經更多地普及,內容更多。如今的牛奶儲存技術也突飛猛進。倒奶已經很少了,牛奶可以被儲存,可以低成本做成奶酪和其他產品比如奶糖。這也構成了政府儲備再分配的可能性。
在1929年,政府即使想要實現牛奶給窮人的做法,他們反而需要支付大量金錢給牛奶加工廠。相比之下,直接發放救濟金和食物其實更加經濟實惠。我們經常看到那種代表性的老照片,一群人排隊等待發放免費食物或者救濟金。當時美國經濟危機期間農產品並不短缺。因為那是過剩和需求不足導致的經濟衰退,和我們中國當時民國的戰亂飢餓流民,性質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