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她樂於獨守海拔4000米牧場,把60多頭犛牛變為家庭「生態銀行...

2020-12-19 中國婦女

一連幾個月的時間裡,與42歲的藏族婦女七林央宗相伴的只有凜冽的山風、茂密的森林、平緩的草場、抬眼所及的雪山和成群的犛牛。這裡是藏在滇西北大山深處的一塊牧場,是央宗的冬季牧場。

深山峽谷裡的羊腸小道蜿蜒纏繞,穿過一片片林地,爬上漫長的碎石陡坡,小溪淙淙聲不絕於耳。然而隨著海拔升高,溪流變小,被冰雪覆蓋,最終消失不見……徒步四五個小時後,終於抵達海拔4000米左右的崩格拉牧場。

央宗的牧場

這一段距離成為牧場和山下村子最遠的距離,阻斷了山外的喧囂,也隔斷了山內的寧靜。央宗時常站在高處,順著峽谷望向山下的家——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洛吉鄉尼汝村,那裡有她的丈夫和女兒、兒子,更遠處的香格裡拉市城裡住著她的老母親,在首都北京生活著自己的哥哥。

山水阻隔,魂牽夢繞。央宗想要與外界聯繫,很不容易。為尋找到手機信號,她往往要翻山越嶺幾十分鐘甚至一個小時,找到一個更高的地方,才能接收到微弱的信號,給媽媽、女兒、丈夫、哥哥報個平安。

央宗

央宗家祖祖輩輩以放牧和耕種為生。當年。央宗的母親卓瑪央宗就常年在山上的牧場放牧,面對靜靜的群山,她哼唱著古老的歌謠,打發著日日夜夜。

當年,山上的放牧生活十分艱苦,一家人無論怎麼努力還是不夠吃。在七林央宗的記憶中,從小就跟著母親在高山牧場生活,在村子裡的時間不多。過去,沒有大米吃,以糌粑和玉米面為生,吃一點奶渣都是好的,央宗十五六歲時才第一次見到錢。

「年輕放牧的時候,大家生活窮啊!吃得不好,穿得不好。放牧也賺不到錢。」83歲的卓瑪央宗現住在香格裡拉市安享晚年,每天曬曬太陽,擺弄花草,到廣場上散散步,生活平靜安詳。談起過去的生活,她仍感嘆不已:那時大家都苦啊!哪像現在這麼好。

央宗的母親

女兒央宗的電話打來,老人很激動,靈活地按下接聽鍵。冷不冷、吃得夠不夠、犛牛怎麼樣、身體好不好……問題中飽含著深深的關切,母女二人聊個沒完。放下電話,老人不自主地哼唱起放牧時的歌謠,雙眼泛潮,時光就在老人呢喃的歌聲中被拉回到了過去。

如今,尼汝村一天天變好,水泥路通到了每戶人家的門口,路燈、太陽能熱水器、衛生間等成為標配,央宗家的牛群、羊群也不斷壯大。

2008年7月,卓瑪央宗不小心摔傷了,就再也沒能上山放牧了,活計傳承到七林央宗的手中。當央宗從母親手中接過牧鞭的那時起,她就與牧場難以割捨。

一大早就忙碌的央宗

早晨天一亮,燒好火塘,便要去山林裡看看牛群,然後回來織毛毯;打酥油茶烙餅子,喝著溪水;在四處漏風的木屋裡棲身,靠著火塘取暖和煮飯,一隻黑狗拴在木屋旁,兩隻小貓在腿旁蹭來蹭去……這就是央宗在山上的生活場景,有序而單調。

與大山為伴,生活枯燥艱苦,但央宗仍笑意盈盈,常人眼中難以忍受的寂寞,在她身上似乎沒有留下痕跡。「我不感覺寂寞。」央宗說,這裡有這麼美的雪山,這麼幹淨的空氣,有這麼大的牛群。60多頭犛牛就是家裡的「生態銀行」,為家裡守候凝聚著汗水的財富,她十分自豪。

平時,央宗喜歡坐在山坡上小木屋前,看著一頭頭犛牛在像緞子一樣的牧場上,悠然地啃著牧草時,她就不自主地哼起了歌,歌聲在山間飄蕩,從雪山上吹下來的風掠過身旁。

在牧場上穿梭趕牛時,央宗見到美麗的風景都要拍下來,等到了有手機信號的地方,就傳給在北京工作的哥哥扎西頓珠,撫慰一下他的鄉愁。

遊客來來往往,山下的尼汝村喧囂不已,一家人也都十分忙碌。

丈夫給央宗送生活物資

在家裡,丈夫丹增培初負責種田、打工、對外聯絡,有時還要為背包客牽馬賺點錢。隔一段時間,丹增培初會趕著馬爬上牧場,給妻子送生活物資。當丹增培初下山時,央宗就站在山坡上的木屋前,一直看著丈夫的身影消失在林間。

央宗的女兒央宗措姆也在山下守著白雲般的一群羊。跟著羊群在草場上遊動時,她不時會抬頭望望遠山裡母親所在的方向。

央宗的女兒

「我想去牧場看媽媽!」這一天,她終於止不住了,給母親打電話,但始終無法接通。「媽媽,我快兩個月沒見你了。」在給媽媽微信留言後,央宗措姆雙眼溢滿了晶瑩的淚珠。

現在,犛牛、羊值錢了,國家有補助,再加上打工和種地,家裡收入還可以,那種窘迫的日子已經遠離了;央宗措姆開始嘗試利用手機向山外的商家推薦原生態的農牧產品……一家三代人見證了高原牧場的春夏秋冬,也見證了尼汝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卓瑪央宗、七林央宗、央宗措姆合影的照片上,三代人依偎在一起,微笑著,無論是稚嫩的臉龐,還是滄桑的面容,都掛滿了幸福。

日暮降臨,央宗坐在山坡上,看著斜陽把山峰染成金黃。她望著村莊的方向說,幾個月沒下山了,村子肯定又發生一些變化。

是的,每一天都在變化。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央宗的牧場
    這裡是藏在滇西北大山深處的一塊牧場,是央宗的冬季牧場。深山峽谷裡的羊腸小道蜿蜒纏繞,穿過一片片林地,爬上漫長的碎石陡坡,小溪淙淙聲不絕於耳。然而隨著海拔升高,溪流變小,被冰雪覆蓋,最終消失不見……徒步四五個小時後,終於抵達海拔4000米左右的崩格拉牧場。
  • 走進我區首個現代化生態家庭牧場
    嘎爾多家沒有犛牛,只有幾隻綿羊,草場面積667.48畝;而巴拉家犛牛50多頭、綿羊100多隻,草場面積1887畝。相比之下,巴拉家的草場載畜量就多出了好幾倍,草畜不平衡導致草質一年比一年差。    2015年6月15日,一塊寫著「班戈縣尼瑪鄉吾前村高寒犛牛生態家庭牧場」的牌子掛在巴拉家門旁——巴拉通過流轉草場3895.28畝,組建起一家以犛牛育肥和奶製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家庭牧場,這也是自治區第一個現代化生態家庭牧場。
  • 張周平建議建設現代家庭牧場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
    青海新聞網訊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張周平向省政協十屆一次會議遞交了《建設現代家庭牧場,促進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提案。  張周平在提案中說,青海省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畜牧業不僅是當地的主體經濟,更是廣大牧民群眾賴以為生的基礎產業。
  •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 打響犛牛火鍋中餐雙響炮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12月10日,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雲南十大名廚「滇廚楷模」蔣彪大師的第一個藏族徒弟、榮獲 「雲南十大火鍋美食家」金牌獎的雲南第一個藏族滇菜大師索郎多吉大師,率紅鍋莊團隊
  • 翻山越嶺只為初次見面 海拔4000米響起了漢語歌
    海拔4000米的新海路教學點一封來自海拔4000米的新海路自然保護區的投稿讓人印象深刻。一個只有27名學生的藏區教學點,一半以上的學生是從小學習藏語的小喇嘛,第一次接觸漢語的他們發生了哪些故事?》》更多暑期實踐的溫暖故事請看這裡新海路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馬尼幹戈鄉,海拔4000米。
  • 「嘻牛牧場」天然草膘犛牛肉乾 青海雪域高原的純淨味道
    「嘻牛牧場」嚴格臻選自然放養草膘犛牛(牧場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只取佔犛牛總體重20%的後腿肉,傳承高原牧民千年傳統犛牛肉乾製作手藝,結合現代科技加工技術,用原料、加工純青海本地化,推出自然純正的高原美味——嘻牛牧場
  • 洪格爾巴特爾和聯合家庭生態牧場的故事
    早春三月,通遼市扎魯特旗巴雅爾吐胡碩鎮圖布信嘎查畢力根達來聯合家庭生態牧場的洪格爾巴特爾正在忙著接牛犢。「從春節到現在已經產了40多隻小牛犢,預計到夏天能產100多頭牛犢。等到10月左右,我們就將公牛犢全部賣掉,留下母牛犢。」
  • 青海犛牛為啥這麼牛?每一頭都是這樣養出來的
    在海北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大浪村的生態牧場,一頭頭初生的犛牛犢跟在母犛牛的身後,時而採食美味可口的青草,時而調皮地撒個歡兒,為這片草原增添了不少樂趣。這幾年,大浪村全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打造生態牧場,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村委會主任華什才加說:「只有依靠綠色發展,我們犛牛的品質才會越來越好。品質好,才會受市場的歡迎。」
  • 三江源「變廢為寶」的「天空牧場」
    這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由於偏遠高寒、產業結構單一,使得這裡的牧民增收渠道狹窄,只能依靠生態畜牧業。「以前我們家沒有牛羊,家裡四口人只能依靠政府各項補貼資金來維持生計,夏天再去挖點(冬)蟲(夏)草,刨去吃喝,家裡一年收入才1萬餘元。」提起以前的貧困生活,太太仍記憶猶新。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目前,中國擁有佔世界犛牛總量大約92%以上的犛牛數量,它們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肅、新疆、雲南等省區。這些地區大都是高海拔地區,海拔都在2000—5000米。     經過漫長的歲月,犛牛的體格、生理結構、機理組織、血液分子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適應了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
  • 聖牧牧場:烏蘭布和沙漠裡的「生態修復工程」
    人類對地球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意識越來越強烈,如何讓生態環境與企業發展相互統一、 相互促進、 協調發展,一直是很多企業探索追求的目標。聖牧不但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而且還創新性地將企業做成一個「生態修復工程」,在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建成了一片「綠洲」牧場,為當地生態修復及社會發展摸索出了獨特的沙草循環模式。
  • 雲南香格裡拉一處人間仙境,美到心醉,地圖上定位不到
    雲南香格裡拉有一處絕佳秘境,堪稱鮮為人知的世外淨土,美得讓人心醉的人間仙境。海拔3780米的牧場,位於迪隆雪山腹地,鬱鬱蔥蔥的森林環抱,雪山巍峨地挺立,駿馬和犛牛自由漫步於牧場草地。湖水澄澈無比,就像一面泛出奇幻色彩的鏡子,靈氣逼人。
  • 海拔4000米的生日|自駕若爾蓋
    紅原紅原翻越海拔4800米的查真梁子,這裡是長江 黃河 的分水嶺,也是到達 若爾蓋 草原之前的最高海拔。雪山和長江 黃河 在群山間只見一片雪白交織,繼續往北走,就正式進入了 若爾蓋 紅原 大草原風景區了。
  • 安多清真食品:真做犛牛,做真犛牛
    要把犛牛產業現代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要解決的問題也有很多,因為與其說是發揮犛牛的經濟價值,不如說是一個深度融入青藏高原生態鏈條的過程,既要改變一些東西,又不能破壞這個生態鏈條的完整和純淨,是一個需要有耐心和堅守的大工程,並不能一蹴而就,僅犛牛生長期長達5年以上,這一點就已經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目前做犛牛生意的人,也僅僅停留在最簡單原始的買賣上。
  • 發展生態畜牧業奏響「振興曲」
    整個圈舍乾燥溫暖,幾乎聞不到糞便的味道……這裡是青海聖亞高原牧場,是西寧創建的數個生態牧場之一,位於湟中區田家寨鎮田家寨新村。牧場採用「飼草種植、奶牛養殖、糞汙處理、沼氣發電、糞肥還田」生態養殖模式,將奶牛養殖糞汙全量化、資源化綜合處理,實現了「零排放」「無汙染」。
  • 西藏自治區資訊|多雄拉山口、嘎隆拉雪山、魯朗花海牧場,西藏林芝...
    多雄拉山口、嘎隆拉雪山、魯朗花海牧場,西藏林芝高原雪山、湖泊多雄拉山口海拔4200米左右嘎隆拉雪山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墨脫縣—波密縣交界地帶,是崗日嘎布山脈的西端段,平均海拔4800米,山口海拔4200米左右,是南面印度洋暖水氣和北面青藏高原高寒水氣的交鋒帶,氣候多變,令人生畏,加上地質構造複雜,活動劇烈頻繁,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因此,嘎隆拉雪山被當地人稱為神山。
  • 我國南方地區有沒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
    那麼,在我國南方地區,有沒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沒有。山脈根據海拔的高低可以分為低山(海拔在500至1000米),中山(海拔在1000至3500米)和高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三大類。
  • 青海十大必去旅行景點,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下
    更妙的是,青海大多數景點的海拔都在4000米以下,相比於西藏,氧氣更充沛,旅行體驗要好得多。這兩年,青海更是開闢出了好幾個新晉網紅景點,其特殊的地貌和景色,在全國其他省份都找不到替代品。下面就來說說,青海必去的十大旅行景點。
  • 野犛牛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角的長度通常為40—50釐米,最長的角將近1米,兩角之間的距離較寬。毛色絕大多數呈通體褐黑色,僅吻周、嘴唇、臉面及脊背一帶顯霜狀的灰白色,老年雄體的脊背往往有微紅色。尾色純黑,也有個別褐色的個體。雌雄有角,通體呈褐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