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哭、黏人不用愁,幾個遊戲就搞定:「感統失調」居家訓練二

2020-07-30 幼兒教育lulu老師

繼上一篇《感統失調的分類及形成原因》,後期將持續分享:針對幼兒感統失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居家環境進行鍛鍊及調整。

今天分享的內容為:「觸覺失調」的居家訓練小遊戲

一、觸覺感官介紹

觸覺是分布於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痛感、壓力、震動的感覺。

觸覺系統是人體最早開始的感覺系統。

孩子在新生兒時期,對於觸覺刺激就會有本能的保護性反應,比如:

被角覆蓋在臉上會自動轉開頭,保持呼吸順暢;

輕觸嘴角,會有尋找吸吮的反應;

尿布溼了會哭等。

這種本能的觸覺刺激反應,稱之為「觸覺防禦」。

「觸覺防禦」是一種生物本能,主要目的是讓我們對潛伏的危險產生警覺。比如:被蚊子咬了,我們會用手驅趕或者打死蚊子,不會讓痛苦加重、幼兒看到陌生人會哭,這些都是「觸覺防禦」系統自動發出的信號。

但是,如果防禦體系保護過度,那也會出現問題,叫做「防禦過敏」,相反則叫做「防禦不足」

「觸覺失調」對於幼兒的性格、社交、情緒以及學習都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寶寶愛哭、黏人不用愁,幾個遊戲就搞定---感統居家訓練(二)

觸覺是人體最早開始的感官知覺

二、觸覺失調的日常表現

1、觸覺防禦過敏

  • 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弱,喜歡熟悉、固定的環境和人,外在表現為:怕生、黏人、膽小等;
  • 行為習慣上表現為:固執、挑食、焦慮、不安、喜歡啃咬指甲;
  • 社交行為上表現為:孤僻、不自信、喜歡站在人群之外、部分幼兒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 認知發展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不愛學習;

2、觸覺防禦不足

  • 反應慢、動作比較笨拙、黏人、有強迫性行為,喜歡重複做一個動作(捏衣角、摳手指、捏生殖器等)
  • 語言發展遲緩、缺乏安全意識,比較容易受傷,且痛感遲鈍。
寶寶愛哭、黏人不用愁,幾個遊戲就搞定---感統居家訓練(二)

觸覺敏感或者觸覺遲鈍都屬於「觸覺失調」

三、0-6歲幼兒,日常居家觸覺訓練小遊戲

1、側翻滾

適用群體:觸覺感官失調、身體協調不良的兒童

場地及道具準備:地墊或者瑜伽墊

遊戲目的:強化全身觸感,增加身體協調,同時對前庭覺平衡能力也是很大的提升。

遊戲步驟:

  • 讓孩子平躺在地墊或者瑜伽墊上,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或者抱頭,大人一手推動孩子的肩膀、一手推動孩子的臀部,輔助孩子向一個方向側滾,然後再用同樣的方法推動孩子滾回來。
  • 還可以給孩子增加一些柔軟的障礙物,比如:枕頭、長靠枕等,讓孩子從障礙物上滾過去。

注意事項:儘量在地面鋪上地墊進行遊戲,不要在床上玩,以免跌落受傷。

備註:每次遊戲可以持續大約10分鐘左右,每周進行三到五次。

2、卷一卷

適用群體:觸覺感官失調、身體協調不良、膽小、空間感不足的幼兒

場地及道具準備:地墊或者瑜伽墊、大浴巾

遊戲目的:提高觸覺感知能力,訓練肌膚觸覺的靈敏度以及身體接受信息的反應,有效緩解人際關係障礙症。

遊戲步驟:

  • 將柔軟的大浴巾鋪在地墊或者瑜伽墊上,讓孩子躺在浴巾的一頭,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或者舉過頭頂。
  • 從孩子躺的這一頭開始捲起,一直推著卷到浴巾的另一頭,然後再拉動浴巾讓孩子側滾出來。
  • 將柔軟的大浴巾換成粗糙的大浴巾,用同樣的方法操作;
  • 在卷的過程中,隔著浴巾增加按摩,讓孩子更好的接受觸覺信息。
  • 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把自己捲起來,然後一邊滾動一邊從捲起的浴巾中將自己放出來。

注意事項:開始的時候不要卷得太緊,等孩子逐漸適應在再稍微卷緊一點,注意卷的時候,不要包住頭。要在頸部以下位置開始卷。

卷的時候,包括拉動浴巾讓孩子側滾出來的時候,動作要輕柔,要注意不要弄傷孩子。

備註:每次遊戲可以持續大約5-10分鐘左右,每周進行五到七次。

3、洗刷刷

適用群體:觸覺感官失調、多動症的兒童

場地及道具準備:柔軟的小刷子、粗糙的毛巾、浴球等

遊戲目的:減少孩子的觸覺防禦,降低觸覺敏感度,提高孩子在群體活動中的合作與協調。

遊戲步驟:

  • 用小刷子刷刷孩子的手背、手指、胳膊以及腿部等觸覺防禦較少的位置,如果孩子反應很強烈,抗拒激烈,可以隔著一層薄薄的衣服進行輕輕的刷。
  • 逐漸過渡到刷刷手心、腳背、臉,以及身體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太大,可以先每次只擦一下,逐漸增加次數。
  • 充分利用洗澡的時候,用一些比較柔軟的浴球,進行全身擦拭。

注意事項:掌握好力度,幼兒肌膚嬌嫩,不要太大力傷到皮膚,。

備註:每次遊戲可以持續大約5-10分鐘左右,每周進行三到五次。

4、爬行

適用群體:觸覺感官失調、身體協調不良、多動症兒童

場地及道具準備:寬敞乾淨的地面

遊戲目的:提升視動協調能力、強化觸覺感知能力。

遊戲步驟:

  • 讓孩子雙手雙膝著地,交替爬行。
  • 在爬行的過程中,設置障礙物,讓孩子繞過障礙物爬行。
  • 讓孩子沿著一定的路線進行爬行。
  • 3歲以上的孩子,還可以練習倒著爬、匍匐爬行等

注意事項:儘量在安全空曠的場地進行,避免被周圍物品砸傷或者碰傷。

備註:每次遊戲可以持續大約10分鐘左右,每周進行五到八次。

5、踩沙包

適用群體:觸覺感官失調、身體協調不良及多動症兒童

場地及道具準備:裝有不同質地的小沙包若干(如裝有沙子、豆子、幹玉米粒、小顆粒鵝卵石等)

遊戲目的:強化腳底的觸感

遊戲步驟:

  • 將沙包散落在地上,讓孩子踩著沙包反覆行走。
  • 如果有合適的鵝暖石地面,也可以讓孩子在鵝暖石地面上行走。

注意事項:室內環境下,儘量讓孩子光腳,如果是戶外環境,也儘量穿軟底的鞋子進行訓練。

備註:每次遊戲可以持續大約20分鐘左右,每周進行五到八次。


除了以上這些居家小遊戲,在日常生活中,儘量給孩子提供更多戶外遊戲的機會:玩沙子、在草地上光腳奔跑、爬樹、玩泥巴等;

增加戶外運動,遊泳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下一篇將繼續分享「聽覺失調」居家訓練小遊戲,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孩子好哭、黏人,也許是被大部分家長忽視的「感統失調」(一)
    「觸覺失調」的孩子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黏人、愛哭、怕生、挑食、不愛洗澡、不喜歡被別人觸碰、咬指甲、咬人等。「感統失調」在幼兒時期,可以通過專業的訓練進行調整和糾正,但是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如果在幼兒期沒有及時訓練調整,「感統失調」引起的行為問題會伴隨一生。
  • 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及時進行感統訓練
    挑食厭食,拒絕改變環境,害怕陌生環境;咬手指,愛哭,愛玩弄生殖器;脾氣暴躁,不喜歡他人觸摸,反應能力快。 這種偏重於平衡能力感統失調、前庭統合失調的孩子,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活潑,可愛,好動。 但這樣的孩子很難與其他人同樂,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育遲緩,說話詞不達意,語言表達困難等。
  • 寶寶感統失調了?需要做感統訓練嗎?
    關於感統訓練,如果有接觸過早教課,估計都不會陌生。市面上不少早教機構,當你帶孩子去上過體驗課後,經常會對孩子進行評估,然後跟家長說孩子感統失調需要進行感統訓練來改善。 那感統失調究竟是什麼呢?是否有必要特別去進行感統訓練呢?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 感統失調是什麼?原來這麼多父母還不知道
    感統失調是什麼?想必很多父母對這個詞還很陌生。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家愛麗絲博士提出,最早發現大概有10%~30%的寶貝會出現感統失調的症狀。 許多寶貝與正常兒童相比,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比如語言發育遲緩、黏人、愛哭怕黑、脾氣暴躁、不安、學習障礙、性情孤僻、笨手笨腳、運動協調性差等表現,但是很多父母都認為這是寶寶天生的性格原因造成的,其實,這是一種心理不良的反應現象,醫學上把它稱作「感覺統合失調」。
  • 感統失調是什麼?原來這麼多父母還不知道
    感統失調是什麼?想必很多父母對這個詞還很陌生。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家愛麗絲博士提出,最早發現大概有10%~30%的寶貝會出現感統失調的症狀。許多寶貝與正常兒童相比,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比如語言發育遲緩、黏人、愛哭怕黑、脾氣暴躁、不安、學習障礙、性情孤僻、笨手笨腳、運動協調性差等表現,但是很多父母都認為這是寶寶天生的性格原因造成的,其實,這是一種心理不良的反應現象,醫學上把它稱作「感覺統合失調」。感統失調是病嗎?
  • 感統失調是什麼?感統失調是病嗎?
    感統失調,通俗地講,就是心裡想的,與身體做的,很難統一起來,即身心發展不同步。結果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跟不上。語言發育遲緩、黏人、愛哭怕黑、脾氣暴躁、不安、學習障礙、性情孤僻、笨手笨腳、運動協調性差,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要比同齡的孩子讓家長多操心。
  • 你家的孩子愛哭不是為了讓你哄,您是否忽略了孩子會感統失調?
    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愛哭也有可能是生活中養成的壞習慣其實愛哭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敏感,所以孩子很容易被父母即時所表現出的焦慮、緊張、憤怒等情感影響,因此父母要學會自我放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將自己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不易消化父母太多的情緒。生活中,父母應該教孩子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說清楚為什麼要哭,然後再給孩子一些安慰,這樣可以減少孩子哭的機會。如果父母的情緒已經表露,最好立即對孩子進行簡單化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加重敏感。
  • 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
    有許多孩子看似挺聰明,但是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難堅持做一件事情;好像很懂事,卻脾氣急躁、愛黏人,動不動就哭鬧、打滾;看著很可愛,一出門或遇見生人就膽小害羞,適應新環境困難;感統失調藥物是無效的,必須通過訓練才能糾正。 也就是說,感統失調並不是一種病症。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感統失調方面的表現,可以帶寶寶去專業的醫療康復機構給寶寶做相應的幹預訓練。
  • 感統失調到底是什麼?怎麼預防寶寶感統失調?
    孕期瑜伽的時候,就一直聽老師講,這些動作能預防寶寶感統失調。後來接觸各種早教信息,又看到大量文章在講寶寶感統失調。感統到底是什麼呢?最近針對這個學習,才明白,感統感統全稱感覺統合,「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感統失調有哪些常見表現呢?1、 躲避接觸。一定要抱著某個物體才有安全感,不愛身體接觸。
  • 為什麼要對嬰幼兒普及感統訓練​?
    孩子們缺乏團體遊戲,生活環境單一,造成終導致兒童認知方面的不足,導致感統失調。所以,有時候也能理解,現在的家庭把寶寶送去早教中心的原因,寶寶尚小,但他也需要社交圈、需要更廣闊的認知,需要做一些感覺統合訓練,讓身心得到更健康的成長。
  • 感統訓練之遊戲篇
    導讀:在孤獨症孩子的康復訓練項目中,感統訓練是大多數孩子都要訓練的項目,但由於長時間的訓練,不少患兒會感到枯燥乏味,不配合老師和父母的訓練,下面是一些針對星兒在感統訓練中的小遊戲,幫助孩子在快樂的七氣氛中訓練,達到最佳的效果。
  • 「常見誤區」能力出問題才需要感統訓練,這樣想就晚了!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愛哭、好動不安、走路容易摔跤都是小毛病,隨著長大就好了,真的出了問題再開始做能力彌補,殊不知這些都是感統失調的表現,一旦錯過了孩子的最佳發育階段,小毛病變成了大問題,這時想提升能力已經比較困難。
  • 你是不是錯失了寶寶感統訓練黃金期?
    「寶寶3歲多了還不會雙腳離地蹦高?」「鄰居家的小寶玩滑梯好麻利,我的寶寶卻不敢爬高高!」「幼兒園的體能訓練,我家寶寶竟然是零分,愁死人」敢打賭,一定有寶媽遇到過類似的情景,看到自己的寶寶落後於同齡人,心裡是十萬個為什麼?
  • 感統失調別著急|找對方法才可以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語言發育遲緩、大動作落後、精細動作不行,膽小黏人愛哭的情況,有時候就會帶著孩子去醫院,醫生一般建議帶孩子做一下感統訓練。由於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家庭的關愛有時候會使孩子比較靦腆黏人。那為什麼會出現感統失調這種情況呢?根據孩子本身的情況都各不相同,但是給予孩子正確的感統訓練是真的可以幫助到孩子。
  • 膽小愛哭黏人,這種性格是天生的嗎?
    觸覺功能失調的孩子,容易膽小、愛哭、黏人。有些孩子容易哭、怕生、黏父母、黏親人,家長們就說這孩子性格內向膽小。其實性格養成之前還有一個環節,那就是感覺統合的發育。比如,觸覺失調的孩子,容易神經通路不通,引發能力不足,也就容易自信心不足、膽小怕生,變成了愛哭鬼。
  • 什麼是感統失調?感統失調怎麼辦?
    當孩子好動調皮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與人衝突,聽而不聞,丟三落四。您是否認為孩子是故意破壞、有意調皮、誠心搗蛋?當孩子膽小易緊張、焦慮、暴躁,過分依戀父母,咬手指、愛哭當孩子有以上表現時,您的孩子可能正被感統失調影響著。這時需要父母理性分析,找到原因。
  • 我的孩子有必要進行感統訓練嗎?
    感統訓練可以幫助孩子控制和調節感覺信息,使他們對各種感覺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促進孩子感覺統合能力(平衡協調能力、行為能力、組織控制能力、學習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的提升。 0-3歲:兒童感覺統合基礎訓練階段,也是感覺統合失調的預防階段。 3-6歲:兒童感覺統合最佳訓練階段,也是感覺統合失調的治療階段。
  • 想用繪本對寶寶進行感覺系統訓練,這幾個感統訓練關鍵期你知道嗎
    經常看各種育兒書籍的她就問我:「是不是我的女兒感覺統合失調啊,我看書中說,剖腹產的孩子就容易感統失調,需要訓練才行」。聽到我這位朋友的困惑,家長朋友們有什麼想法?你有同樣的擔心嗎?剖腹產的孩子會有感統失調的問題嗎?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 感統失調的早期症狀,你家寶寶有嗎?
    為什麼很多父母好像從來沒聽過感統失調這一概念,因為他們小時候玩的都是最好的感統訓練遊戲,比如跳繩、踢毽子、打沙包、爬杆、旋轉木馬、滾鐵圈、捉迷藏、爬樹、抓魚、玩沙子、撿樹葉等等……感統失調,讓很多家長們緊張,很多家長不知道自家寶寶是否屬於感統失調。
  • 拆解感統失調、訓練專注力培訓機構的營銷謊言
    01 大部分感統失調,只是階段問題我們先來弄懂幾個關系所以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感統失調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作為一個普遍性的階段問題,再把症狀拿出來講,自然就可以命中很多孩子。很多機構都告訴你要來我們這訓練就可以如何,但唯獨沒告訴你的真相是,只要不是過度保護孩子,保證足夠的戶外活動,這些看起來是問題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