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視角:如何攻擊人類

2020-12-14 三聯生活

病毒視角:如何攻擊人類

2015-07-07 15:47 作者:陳賽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第27期

virus源自拉丁語,指毒蛇的毒液,或男人的精液。一個神奇的詞,同時意味著創造與毀滅。

有一個叫「瘟疫公司」的遊戲,要求玩家站在傳染性病原體的立場上,從單一起點出發,將病原體散布到世界各地,從而製造一場超級瘟疫,最終目的是毀滅全人類。在病原體的傳播過程中,玩家必須不斷修正它的傳染性和抵抗力,以便應對來自世界各國政府及科學家們的反擊措施。

這個遊戲提供了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朊病毒、納米病毒和生化武器七種基本病原體,還在後續的更新版本中還補充了虛構的特殊病原體神經蠕蟲、殭屍病毒以及猩猩流感等。

「以毀滅全人類為己任」聽起來多少有點變態,卻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視角。一方面,你會發現以病原體的視角看世界,竟然有一種類似於太空人從太空看地球的開闊感,人類的地理遷移、人口學變遷,都直觀地呈現在一張不斷變化的世界地圖上。另一方面,換位思考病毒的「策略」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解釋這樣一個問題,病原體作為相對簡單的生命形式,尤其是病毒,簡單到自己不能進行任何代謝過程,是如何在漫長的進化中留存下來,並發展出如此強大的殺傷力的?

病毒是地球上最小、最古老的微生物——如果一個人可以膨脹到一座體育場那麼大,那麼一個典型的細菌就有場上一個足球大小,而一個典型的病毒則相當於足球上一塊六角形花紋那麼大。它們自身缺乏生長或繁殖機制,必須依靠所感染的細胞存活,但它們幾乎能以任何生物為宿主,從而能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存活,無論是南極的層層冰川之下,還是撒哈拉沙漠的漫天沙塵之中。如果將海洋中的所有的病毒加起來,相當於7500萬頭藍鯨的重量。如果將這些病毒頭尾相連的排列起來,它們可以伸到60個銀河系之外。當然,真正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只有極少數——據稱,我們一生大概會遭到500~1000種病毒的侵襲。

對我們來說,引發疾病的任何病毒和細菌是邪惡的入侵者,如果它們有任何目標,那就是傷害我們。但從它們的視角來看,這些病原體與任何有機體的進化一樣,只是利用環境資源不斷地複製擴增、保存自我而已,只不過它們利用的(以及在過程中毀滅掉的)資源恰好是我們的身體。比如,很多病原體面臨同樣的生態挑戰:合適的棲息地很少,而且距離遙遠。想像一下你是一個病毒,在自己的棲息地——人類宿主,你已經感染了一些細胞,成功地複製了不少後代,但宿主的免疫系統已經盯上了你,正在設法抓住你、殺死你,加速發熱的環境不再適合居住。你怎麼才能讓你的後代進入一個更友好的環境(比如一個新的、未經開發的人體)?

沒有腿、翅膀、鰭或者任何交通手段,你的後代靠自己的力量達到下一個宿主的可能性為零。但是,自然選擇已經為病原體提供了大量的逃亡策略,比如通過唾沫傳播。狂犬病毒在殺死一隻狗、蝙蝠或者其他溫血的動物宿主之前,會擾亂它們的中樞神經,使它們陷入狂怒,同時從其神經系統轉移到唾液裡,以確保宿主只要一開口咬人,病毒就能進入新的宿主體內。

有些病毒通過蚊子傳播。比如在寒冷的地區,每年只有在昆蟲孵卵的短暫夏季裡,間日瘧原蟲才能季節性地感染蚊子,所以它們不是全年都在消耗能量孕育子孫,而是大部分時間都蟄伏在人類肝臟內,到了夏天才驟然甦醒,積極生兒育女,並通過被感染者的血液進行傳播。

還有一些病毒採取守株待兔的策略——在遇到新的宿主之前,它們能在宿主體外存活很長時間,比如天花病毒。

流感病毒(Influenza)有著更精妙的傳播機制——它們藏匿在病人的呼吸道裡,刺激你的鼻子,迫使你打噴嚏或者咳嗽,從而幫助它從一個宿主跳到另一個宿主。還有一種假說,認為流感病毒會激發人類宿主社交的欲望,這樣它們才能在舊宿主的症狀出現之前找到新的宿主。

英文Influenza源自15世紀義大利,中世紀歐洲醫生認為此病源自不利之星象所造成的影響。如今,我們已經知道流感不是星象的傑作,而是一種病毒,只有10個基因,一旦進入宿主的鼻子或者喉嚨,就會抓住並侵入呼吸道表面細胞,並利用宿主細胞不斷複製自身的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而且效率極高。如果你感染了流感,你的呼吸道裡每一個被感染的細胞都會製造上萬個新病毒。你體內的流感病毒總量會在幾天之內增加到100萬億個。這些病毒會不斷感染和摧毀更多的呼吸道表面細胞和黏液(病原體的防禦機制),就像割草機割草一樣。

地球上但凡有冬季的地區都伴隨著季節性流感。科學家並不清楚背後的原因,但一種假設認為,低溫讓病毒更加穩定,再加上乾燥、涼爽通風,載滿病毒的飛沫可以在空中漂浮很長時間,從而增加它們遇到新宿主的機會。

人類往往低估流感病毒的危險性。我們總以為最大的危險來自那些尚未為人所知的神秘病毒,隱匿在某些非洲叢林裡,比如伊波拉病毒,去年僅僅在非洲就殺死了好幾百人。伊波拉致命性雖高,卻並不具備製造全球性流行病的能力,因為它必須通過體液的親密接觸才能傳播。如果不想感染伊波拉,只要不接觸患者或者死者的汗液、血液或者身體就行了。

進化生物學家認為,病毒的殺傷力與傳播性之間是進化的一種制衡策略。想像一下,一種病原體最大限度地利用宿主資源,製造最多的後代,乍一看是一種進化優勢,但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適得其反,比如性傳播的病原體,如果宿主太早失去行動能力,就沒法找到新的性伴侶,傳遞病原體。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性傳播疾病一般曠日持久;而通過昆蟲傳播的病原體,比如瘧疾、黃熱病等,就沒有必要考慮宿主的死活,這可能也是它們一般都非常致命的原因。

自然進化要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選擇那些毒性強到足以產生很多後代,但又不至於破壞它由當前宿主傳播到新宿主的機會。流感病毒顯然找到了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它的殺傷力足夠強,傳播速度又快,範圍極廣,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沒有地域限制的病毒,而且,它還能從一個物種跳到另外一個物種。

事實上,所有人類流感病毒最初的傳染源頭無一例外是鳥類。很多鳥攜帶病毒,但並不生病。流感並不感染鳥類的呼吸道,而是它們的肝臟,病毒隨鳥的排洩物掉入水中,感染前來喝水的其他鳥類。

通過跨物種傳播來擴大自己的根據地,這對於病毒維持自己在自然界的一席之地非常重要,但病毒感染一個新的宿主非常難。首先,病毒感染需要能夠結合宿主細胞膜表面的受體。不同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差別很大,病毒想要通過突變,獲得結合其他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的能力並不容易。其次,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需要利用宿主細胞內的原料來複製自己的基因組和生產病毒粒子所需要的包裝材料,這個過程會受到多種宿主因子的限制。最後,病毒感染新的宿主,對於新宿主來說往往是一場災難。如果缺乏長時間的適應過程,再加上宿主體內往往沒有針對這種病毒的抗體,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導致宿主出現嚴重症狀和死亡,這對於病毒來說也往往意味著終結。

但這些是會變化的。流感病毒在複製基因的時候經常出錯,所以產生了大量的基因變異。有些變異對病毒沒有影響,有些會使它失去複製的能力,但也有一些變異會增強它們的生存優勢,比如有些變異幫助病毒改變蛋白的形狀,更容易抓住宿主的人類的受體細胞,或者幫助病毒應對體溫問題——人的體溫比鳥類要低很多……當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流感病毒株感染人的能力也不斷增強,還進化出新的傳播路徑。在鳥類身上,病毒的路徑是從肝臟—水—肝臟;在人類身上,病毒則從呼吸道到飛沫再到呼吸道。

當兩種不同的流感病毒在同一個細胞內相遇,它們會互相交換基因,產生全新的病毒,同時帶有兩種病毒的基因,科學家將這個過程比喻為病毒版本的「性交」。這種基因交換在流感病毒的進化史上起到了關鍵作用。四分之一攜帶流感病毒的鳥類體內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病毒株。這些病毒通過基因交換,得以在不同的鳥類物種之間移動。偶爾,一個禽流感病毒還可能勾搭上人型流感病毒,這意味著真正災難的發生——新的病毒株能輕易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且人類的防禦系統對新病毒毫無經驗,更無法遏制它的擴散。2009年,人類痛苦地意識到,原來禽流感還可以感染豬,豬流感又從豬跳到了人身上,當年爆發的豬流感(pH1N1),從墨西哥開始,短短數月內擴散到全球208個國家,累計導致1.8萬人死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940至2004年共發現154種新型病毒性疾病,其中四分之三的傳染病是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或稱動物傳染病)。兩個物種的親緣關係越近,一種微生物在二者之間成功流動的可能性就越大。人類近20%的主要傳染疾病由靈長類動物傳播,其中包括HIV病毒。HIV病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萬年前一個相對簡單的生態互動:中非的黑猩猩捕食猴子,感染了猴子身上的兩種病毒——紅頂白眉猴SIV基因片段和大白鼻長尾猴SIV基因片段發生了重組,構成了黑猩猩的SIV病毒,然後在19世紀晚期或者20世紀早期某個時候,又從黑猩猩身上跳到人類身上,變成了HIV病毒。

HIV病毒是通過血液和性行為傳播的,傳播能力趕不上流感病毒,但就狡猾程度而言,可能沒有比HIV更厲害的病毒了——它攻擊的目標恰恰是偵查和阻止病毒進入人體的免疫系統。它會抓住一種叫cd4t細胞的免疫系統,二者就像一對肥皂泡一樣融合在一起。HIV是一種逆轉錄病毒,它將自己的基因材料插入細胞的基因組之中,操控細胞為己所用,複製更多的HIV病毒,從而感染更多的細胞。與流感病毒一樣,HIV病毒在自我複製過程中也經常出錯,這些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了素材,從而製造出更具有適應性的病毒。在單一宿主體內,自然進化就能改善病毒逃脫免疫系統監視的能力。免疫系統崩潰後,任何一個普通的感染對人體來說都是致命的。愛滋病的危險性不在於HIV本身,而是感染HIV後的各種感染所帶來的併發症。

華盛頓大學的微生物學家厄休拉(Ursula Goodenough)曾經提出,人類免疫系統與傳染病病原體之間戰爭是緩慢與曠日持久的,就像「冷戰」一樣。自從人類發明了抗生素,幾乎能夠對抗所有的細菌,卻對病毒一籌莫展——抗生素的原理是幹擾和破壞細菌的新陳代謝,但病毒寄生於活體細胞之內,並不具備獨立的代謝功能。

在17世紀的英國,治療鼻病毒(造成普通感冒的最常見病毒)的藥物包括火藥、雞蛋和油炸的動物糞便和脂肪,今天科學家仍然沒有找到可以對抗這種病毒的方法。有統計數據說,每個人一生平均要花一年的時間因為感冒而臥病在床。就這一點而言,鼻病毒也可算是相當成功的贏家了。

在與人類的戰爭中,唯一遭遇真正慘敗的是天花病毒。天花曾經是地球上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在18世紀末,天花每年都會奪走大約40萬歐洲人的生命。僅在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就有約計3億人死於天花。這種病毒會讓患者身上出現可怕的症狀——天花皰疹,皰疹表面覆蓋著一層堅硬的外殼,裡面充滿不透明液體。這些皰疹會在倖存者皮膚上留下標誌性的皮損和結痂,讓人面目全非。

從1965年開始,世界衛生組織展開了在世界範圍內根除天花的計劃,並於1979年宣布天花作為一種疾病被剿滅。天花之所以被人類徹底打敗,一是因為人類製造出了高效的疫苗;二是它在人類中傳播太久,已經失去了感染其他物種的能力。它唯一的宿主就是人類。只要免疫地球上所有的人,天花就無處存活。

但是,最後一批天花病毒仍然保存在美國和俄羅斯被高度保護的實驗室冷凍環境中。2010年,當世界衛生組織再次就是否摧毀地球上最後一批活天花病毒樣本展開辯論時,事情已經發生了戲劇化的轉折——科學家已經破解了天花病毒的所有基因序列,具備了人工合成天花病毒的所有技術手段。人類的知識給了天花最後的不死之身,確保了它永遠不可能被「根除」。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愛滋病源自非洲黑猩猩及大猩猩,它們是如何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
    愛滋病病毒(HIV),又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攻擊損害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對各種感染、腫瘤失去抵抗力,並最終可導致死亡的發生。2015年,經多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引起人類愛滋病的愛滋病病毒(HIV),已知的4種亞型,M、N、O、P毒株,與黑猩猩與大猩猩體內的SIV病毒(猿猴免疫缺乏病毒)高度相似。
  • 那些描寫人類與病毒鬥爭的圖書
    我們關注現實生活中疫情蔓延的情況,而關於疾病、病毒和流感等閱讀的記憶也紛至沓來。關於人類與病毒鬥爭的圖書,筆者首先想到的是2018年5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瘟疫與人》。第五章跨越大洋的交流,討論十六和十七世紀世界疫病狀態……在書中,威廉·麥克尼爾從疫病史的角度,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寫至上世紀前半葉,詳實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影響不同文明的特色。
  • 一次勒索病毒攻擊 讓1500萬用戶「停跑」
    這些新技術、新架構的應用固然沒錯,可真正面對勒索病毒攻擊時,理論上可能出現核心的數據流被「綁架」,導致整套服務體系停擺的嚴重後果。愈演愈烈,勒索病毒的威脅日益加劇就在上周,騰訊安全對外發布了《2020上半年勒索病毒報告》,報告中顯示,上半年全球大型企業遭受勒索病毒打擊的事件依然高頻發生。
  • 專訪法國人類學家凱克:從動物的視角理解病毒與防疫
    我們何以防範病毒難以預測的跨物種躍遷?我們應如何思考和調試人類和動物的關係?我們可以怎樣理解人類社會現有的結構和體制對人畜共患病大流行所做出的不同應對?面對這樣的全球危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競爭和團結?他尤其討論了專家們如何轉換視角,從鳥類甚至病毒的眼光來解讀世界、幫助防疫。 《病毒博物館:中國觀鳥者和生命邊界上的健康哨兵》的中文版即將由華東師大出版社薄荷叢書系列推出,書封由出版社提供 澎湃新聞近日專訪凱克,結合當下疫情及其新書內容進行對話。 凱克首先介紹了其新書中理解傳染病應對的核心概念。
  • 人的思想是病毒?病毒在塑造人類進化中的非凡作用
    Charis Tsevis冠狀病毒、寨卡病毒、伊波拉病毒、流感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困擾人類的病毒。但令人震驚的是,在數百萬年間,病毒在導致疾病的同時,還在影響人類進化。多年來,人類基因組中到處都是大塊的重複性病毒衍生DNA,有一部分無疑成為我們基因樹中的垃圾,但隨著研究人員更仔細地觀察單個病毒元素,他們發現一些嵌入我們基因組的病毒已被我們馴化,或者說他們改變了人類的進化。
  • 新冠病毒不僅攻擊睪丸,還可能把睪丸作為病毒儲存庫
    之前就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攻擊男性的睪丸,可能會影響男性的生殖功能,最新的研究又顯示,新冠病毒還可能利用睪丸作為病毒的儲存庫,導致男性出現更嚴重的症狀。研究發現,人類睪丸支持細胞和間質細胞均表達ACE2。也就是說,睪丸細胞在時刻召喚著體內的新冠病毒。上述文章引述研究論文稱,新冠病毒與SARS相似,對SARS患者的研究結果提示,病毒可能穿過屏障,或者通過激發免疫反應,引起睪丸炎,最嚴重可致無精。
  • 讀《賽雷三分鐘漫畫 病毒、細菌與人類》有感
    漫畫講了人類歷史上經歷的各種病毒、細菌的攻擊,人類的病痛史就是這些細菌病毒的肆虐史,很多傳染病把人類折騰的奄奄一息,甚至直接亡國滅種,也是有的。記得最深刻的便是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大陸,非戰鬥性減員基本直接對半砍,甚至發生前一晚家中還有動靜,第二天全家都去見上帝的人間慘劇。同時因為發病時身體皮膚會發黑,在一定程度讓死神成為穿著黑衣的角色,也有它的功勞。
  • 生存還是毀滅——病毒與人類
    病毒最厲害的武器就是不斷進化。當我們以為出現了一種新的病毒,而事實上,它卻早已存在了。病毒出現的歷史或許比人類還要早幾億光年。當人類這種生物出現在地球上,而且以一種絕對優勢控制了其他生物,成為地球的主宰。病毒就悄悄的潛藏著,在合適的時機,引發人類大疾病,而後又消失。
  • 人類與病毒的交鋒,我們要如何取勝?
    畢淑敏在《花冠病毒》一書中寫道:病毒比我們人類更古老,人類和病毒必有血戰,且會多次交鋒。經此一疫,我們該做如何思考,在與病毒的交鋒時,又如何才能取勝?《花冠病毒》中有這麼一段關於病毒來源的描寫:首先是冰川融化,然後隨著冰川融水,它們重新回到陽光下,遇到對其缺乏免疫能力的宿主,便會急速擴大種群。並以此侵襲為據點,向整個人類世界傳播。它們所具備的毒性無人知曉,大規模暴發後,造成的危害難以估量。
  • 病毒與人體免疫系統如何博弈?病毒教你怎麼「做人」
    不同策略組合形成的收益矩陣: 首先,如果兩個病毒都選擇後攻擊,等待其它病毒先攻擊,那麼就沒有病毒去攻擊人體,結果是所有病毒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反擊清除,最後病毒的收益都是負數(-1,
  • 新冠病毒攻擊大腦嗎?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上海專家一一釋疑
    氣悶、頭暈、心跳加速是病毒感染症狀嗎?病毒會影響人們大腦嗎?在全民防範新冠病毒侵襲的時候,需要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加強機體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民通過熱線電話反映各種各樣的疑問。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通常首先攻擊呼吸道的上皮細胞,已經有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表達、複製都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相關,除感染肺部外,也可能通過ACE2受體攻擊人體的心臟、食道、腎、膀胱和迴腸等器官。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如果血壓升高,控制不佳,可能導致中風、腦出血等腦血管病發生。目前沒有報導新冠病毒破壞血腦屏障的證據。
  • 病毒把人類搞死,自己也死了,它的目的是啥?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和內部結構那麼,非生物是如何過渡到細菌這類原核細胞生物體的?隨著研究,科學家發現,在細菌出現之前,實際上還有一種更簡單的生命體,那就是「RNA世界」和「DNA世界」。02:病毒是如何影響人類進化的人類在近代以前是不知道病毒這種半生物體的。病毒自身沒有新陳代謝的功能,也沒有細胞,可以看作是碎片化的RNA和DNA,這些碎片化的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不僅僅包括病毒,還包括質粒(一種環狀的DNA)、複製子(染色體)和抗生素等等。
  • 病毒沉思錄:人類命運的非零和邏輯
    自人類出現後,病毒始終伴隨。從「黑死病」、流感,到非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類與病毒之間的鬥爭從不曾停息,並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翻開塵封的史冊我們會發現:幾千年來,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敵人,致命的病毒時常在折磨著人類,並引起整個人類社會的恐慌和混亂。病毒摧殘了曾經輝煌的古羅馬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許多國家的毀滅,都與病毒相關聯。在人類歷史上,死於病毒的人數,遠高於死於戰爭或其他天災人禍的人口總數。
  • 新知|迎戰不斷變異病毒如何「制敵」?尋找病毒「殺手」
    新華社發在研究者看來,永不停歇的「軍備競賽」,是對人類與病毒關係的準確描述。從愛滋病、C型肝炎、流感等疾病相關病毒,再到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人類一直致力開發針對它們的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但是病毒獨特的結構和增殖方式,讓藥物研發麵臨天然挑戰。數十年來,強有力的病毒「殺手」依然很少。迎戰不斷變異的病毒,究竟該如何「制敵」?
  • 腫瘤細胞如何利用炎症來躲避殺癌病毒的攻擊?
    但對腫瘤細胞如何抵禦這些攻擊者的新發現的理解可能會給這項技術帶來巨大的推動力。利用病毒治療癌症的想法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但最近的研究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一些真正令人興奮的進展。2018年的一項研究詳細介紹了一項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像技術如何被用來觀察和改進一種強效殺癌病毒,而另一項研究則描述了一種病毒不僅能攻擊腦瘤,還能「招募」人體的免疫系統加入戰鬥。雖然這類研究繼續說明了這些實驗性病毒的工作原理,並可能使其更有效,但只有有限的患者對治療有反應。目前,只有一種類型的結腸細胞病毒已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臨床。
  • 新冠病毒是這樣攻擊腸道的,已確認主要感染腸道上皮黏膜細胞
    現在,研究人員首次現場觀察到SARS-CoV-2病毒如何影響人的腸道,病原體在腸道破壞了哪些細胞,最終確認,新冠感染主要影響腸上皮細胞,並是其影響腸壁黏膜細胞的最常見和最重要類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大約三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會出現腹瀉。
  • 人類都攜帶有這個病毒:能誘發老年痴呆症
    然而研究人員尚不清楚該病的發病機理,更不知該如何治療。由美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突破性新研究提供了一些關鍵證據,顯示阿爾茨海默症或與病毒相關。但媒體的關注點主要放在了其中數量最多的兩種病毒上:人類皰疹病毒6A型和7型(HHV 6A, HHV7)。雖然這兩種病毒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症有關,但研究人員並非只研究了這兩種病毒。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由此,蓋都塞克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庫魯病的病原體既不是細菌,也不是通常的病毒,而是一種由蛋白質分子構成的朊病毒。由此,他獲得1976年度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
  • 人類如何解決病毒問題?《未來圖鑑》解答迷思
    在人類文明史中,病毒一直以敵人的身份登場。如今,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類對付病毒的辦法依舊寥寥可數。病毒這種結構簡單的生物,靠著不斷演化、變異,快速地適應著這個世界。未來,人類究竟有沒有可能完全戰勝病毒?
  • 十部經典喪屍電影,病毒爆發,喪屍橫行,人類逃無可逃!
    一行人因任務與紅色女王產生衝突而先後遭到安保系統和喪屍的連番襲擊,這場生化喪屍危機該如何解除?又或者是一場絕望的前奏?2、活死人黎明這是個本來安然的世界,由於一場不明原因的瘟疫成了人間地獄。4、我是傳奇2012年,人類被不知名病毒感染,紐約成為一座空城。Robert Neville 是為軍方服務的科學家,也是對病毒有免疫力的倖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