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描寫人類與病毒鬥爭的圖書

2020-12-14 河南日報客戶端

作者:袁躍興

新冠肺炎疫情,已是世界範圍的公共衛生事件。我們關注現實生活中疫情蔓延的情況,而關於疾病、病毒和流感等閱讀的記憶也紛至沓來。

關於人類與病毒鬥爭的圖書,筆者首先想到的是2018年5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瘟疫與人》。該書的作者為全球史奠基人、《西方的興起》《世界史》作者威廉·麥克尼爾,本書是他宏觀論述瘟疫與人類歷史關係的史學佳作,全書以恢宏的規模,將生態、人口與政治、文化整合起來,講述3000年來傳染病影響人類與社會的歷史進程。

《瘟疫與人》全書除引言外,共分6章。第一章狩獵者,介紹史前時代人類在徵服自然過程中與傳染病的關係及傳染病對人類文化形成的影響。第二章歷史的突破,探討公元前3000年到前500年間人類所遭受的疫病以及與疫病逐漸調適的過程。第三章歐亞疾病的大交融,論述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200年間的疫病史。第四章蒙古帝國動搖舊有的疾病平衡,闡述公元1200年至1500年間世界各地遭受的疫病。第五章跨越大洋的交流,討論十六和十七世紀世界疫病狀態……

在書中,威廉·麥克尼爾從疫病史的角度,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寫至上世紀前半葉,詳實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影響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將歷史學與病理學結合,重新解釋人類的行為;他將傳染病置於歷史的重心,給它應有之地位;並指出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1年前,因世界範圍的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由約翰·巴裡所著、被美國科學院評為「最佳科學/醫學類圖書」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的中文譯本,經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出版。這部書重繪了1918年「全球性世紀瘟疫」大流感,「以全景式的史詩視角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至今讀來,其對流感的認識、對病毒鬥爭的經驗,仍給我們很多啟發。

17年前,SARS在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肆虐一時,當時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美國資深記者尼科爾斯·福克斯所著《美食與毒菌:食物鏈受汙染的驚人真相》一書。這本書警告「人類正在逐步喪失對食物供應鏈的控制」,這使我們每日不能離開的生鮮食品出現了攜有病原體的可能,啟發我們思考人類應該如何控制自身的欲望,與動物該建立怎樣的關係,與食物建立怎樣的關係這些現實的嚴峻問題……

由《紐約時報》著名記者吉娜·科拉塔所著的《與流感共舞》,值得一讀。《與流感共舞》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它給予了讀者觸目驚心的閱讀感受。書中記敘了1918年世界範圍的大流感的慘痛景象,全世界有1/5人感染,數千萬人病死,甚至,死亡人數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總和。此外,這本書還描述了人與病魔、科學與瘟疫的戰鬥,人們從恐懼到逃避,從無知到探索,從盲目樂觀到小心翼翼,從被動抵抗到主動免疫,描述了科學家們為尋找該病毒所做的種種努力,對瘟疫的恐懼而導致政府政策的錯誤走向,書中提醒人們大流感可能會重演,要及早找到防止悲劇再度發生的方法……

上個世紀末期,長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叫《第四級病毒》的書。它由美國著名的病毒學家約瑟夫·麥克科密克和蘇珊·費希爾-霍克寫成,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記敘了這些最前線病毒學家的親身經歷,他們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後的地區追蹤危險的病毒的故事……令人產生深深的閱讀震撼的是,書中向讀者展示了這兩位「前線科學家」那充滿荊棘的追獵病毒之旅,帶領讀者一起摸索電子顯微鏡下神秘的病毒世界,更令人感動的是這些科學家勇敢的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為解救人類生命苦難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他們那振聾發聵的吶喊。

閱讀人類不同時期的關於流感、病毒和疾病的書籍,重新思考這些書中的內容,汲取經驗和智慧,提高我們對今天新的病毒和疾病的認知,增強我們抗擊和戰勝這些病毒威脅的信心和勇氣……

2020年3月27日《河南日報》第12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相關焦點

  • 生存還是毀滅——病毒與人類
    即便是那些對病毒了解比一般人更熟悉的研究家們,對病毒的出現都抱著懷疑的態度。而我們總是低估了他們的存在和對我們人類的危害。面對未知的病毒,當疾病來襲,我們人類面臨的不僅僅是病毒本身的可怕,還有我們自己對自己盲目的認知。即便是科技發展到今天,人們對病毒的態度依然是不夠重視。
  • 病毒沉思錄:人類命運的非零和邏輯
    自人類出現後,病毒始終伴隨。從「黑死病」、流感,到非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類與病毒之間的鬥爭從不曾停息,並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翻開塵封的史冊我們會發現:幾千年來,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敵人,致命的病毒時常在折磨著人類,並引起整個人類社會的恐慌和混亂。病毒摧殘了曾經輝煌的古羅馬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許多國家的毀滅,都與病毒相關聯。在人類歷史上,死於病毒的人數,遠高於死於戰爭或其他天災人禍的人口總數。
  • 美國馬裡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談應對疫情:一場全人類與病毒的鬥爭
    他還表示,「病毒沒有國界」 ,全世界都要盡全力幫助處於戰役最前沿的中國。「人類始終處在同傳染病的鬥爭之中,新冠病毒只是最新的一種。」鮑裡斯開門見山地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末他在美國西北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時,醫學界幾乎一致認為「傳染病時代即將結束」,但隨著愛滋病的出現,再度引發人類的巨大恐慌。
  • 人類與病毒的交鋒,我們要如何取勝?
    畢淑敏在《花冠病毒》一書中寫道:病毒比我們人類更古老,人類和病毒必有血戰,且會多次交鋒。殊不知,這些個人的狂歡,暗藏著多大的威脅和危險,而那些「0」的突破,都是醫護工作者們在抗疫第一線的以命相搏。有語云:凡事有度,萬事不可過,過則無益。誠然,面對疫情,過度恐慌和過度輕視,都會適得其反。
  • 病毒:人類進化的最強推手!
    作者 | 苗德歲(美國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教授)病毒聽起來很嚇人,但實際上,病毒與人類之間的協同進化,從人類起源開始,一直是緊密相連的。病毒與人類宿主之間的持久鬥爭是人類演化的關鍵推動力,甚至於可以說,沒有病毒,就不會有人類!
  • 「這是一場全世界與病毒的鬥爭」——訪美國馬裡蘭大學公共衛生...
    「這是一場全世界與病毒的鬥爭。」美國馬裡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鮑裡斯·魯希尼亞克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新型冠狀病毒對人類的免疫系統來說是全新的。「當前,中國正在竭盡全力防控疫情,我對中國所作的努力表示欽佩。中國有能力贏得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勝利。」
  • 《賽雷三分鐘漫畫:病毒、細菌與人類》上市 一本人人都能輕鬆讀懂...
    □半島記者  孟秀麗  近日,全網粉絲超千萬的百科類自媒體大號賽雷三分鐘的新書《賽雷三分鐘漫畫:病毒、細菌與人類》經由磨鐵圖書策劃出版上市,這是一本有關傳染病及病菌知識的科普書。  從2019年末到2020年4月,全國人民都投入到了與一種新型病毒的鬥爭之中,84歲的鐘南山院士在疫情最兇的時候奔赴災區,多地派遣醫療隊馳援武漢,李蘭娟院士、「硬核主任」張文宏等人實時向大家傳播有效的防疫知識,漫畫科普頭部作者「賽雷三分鐘」也在這次疫情中發揮了自己的力量,通過自身的特長,組織創作了數十篇有關新冠的科普漫畫,每篇漫畫均有數十萬人次的瀏覽量。
  • 徐實:人類與病毒纏鬥不休,藥物研發進展如何?
    而對於整個人類發展來說,也是一部科學戰勝病毒的歷史。【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徐實】病毒與宿主的進化總是相伴而生。人類基因組裡面,其實有許多祖先遭受病毒感染留下的印跡。一些來源於病毒的DNA序列被整合進了人類基因組,在人類體內代代相傳。由此可見,人類的進化史中從不缺少病毒的戲份,人類與病毒的鬥爭難免要持續下去。
  • 漫談:人類與致病微生物的漫長鬥爭
    人體腸道微生物組的主要成分之一:脆弱擬桿菌病原微生物向人類發起的挑戰人類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與病原微生物鬥爭的歷史。在14世紀,飢餓、戰爭、瘟疫這些妖魔侵襲了歐、亞、非大陸,特別是「黑色妖魔」——鼠疫,肆虐歐洲及歐洲以外的大陸。
  • 人類能否徹底消滅病毒?這兩個理由,讓人絕望
    看過該劇的朋友們一定會被其中的氛圍所感染,曉得病毒對人體的傷害程度。自人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與病毒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病毒是脆弱的,只要將之放置在高溫的環境下,便可以迅速將之消滅。然而,病毒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出乎意料的強大,它如同狡猾的敵人,隱藏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伺機給你致命的一擊。
  • 人類誕生有幾百萬年的歷史,為何沒有形成對所有病毒免疫的抗體?
    人類祖先的生存鬥爭在人類進化的漫長歷史中,始終與自然環境進行著適應、改造、遷徙、再適應、再改造的過程,其中的適應主要是針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大型動物的侵擾等,不斷地調整和優化索取和利用資源的方式方法。改造主要是通過製造和使用工具,對棲息環境的範圍、物種結構、作物培育等進行人工幹擾。
  • 人類體內共存在380萬億多個病毒,為什麼我們卻活得好好的?
    DNA病毒 人類與病毒的鬥爭從古猿時期就已經開始,在數百萬年的鬥爭中,人類對抗病毒的武器在發展,病毒同樣也在進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許多病毒放棄了與人類免疫系統之間的對抗,籤訂了停戰協定,從此就在人類體內定居,這些病毒的數量並不稀少,達到了380萬億多個。
  • 人類與垃圾的鬥爭簡史
    筆者認為十分需要,因為我們周圍的垃圾實在太多了,從人類文明存續的角度看,垃圾分類這件事實在太過急迫。城市理論學者和環境學者已從多個方面有過討論,而本文則藉助歷史的視角一窺人類和垃圾鬥爭的歷史,或許我們能從其中有所收穫。在文明的初期,人類處理垃圾的最佳方式是「順手一丟」,這在當時是人類處理垃圾的最便捷方式。
  • 《辛格自選集》:描寫那些普世性的人類境況
    作品中,有描繪魔鬼、撒旦、陰魂的超自然故事,比如《泰貝利和魔鬼》《那裡是有點什麼》;還有反映現實生活的故事,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描述波蘭猶太人的生活,比如《傻瓜吉姆佩爾》《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短暫的禮拜五》,另一類描寫旅美猶太人的經歷,比如《暮年之愛》《思親小母牛》《康尼島的一天》。《辛格自選集》由八位譯者翻譯,由英美文學專家陸建德撰寫前言。
  • 病毒視角:如何攻擊人類
    科學家並不清楚背後的原因,但一種假設認為,低溫讓病毒更加穩定,再加上乾燥、涼爽通風,載滿病毒的飛沫可以在空中漂浮很長時間,從而增加它們遇到新宿主的機會。人類往往低估流感病毒的危險性。我們總以為最大的危險來自那些尚未為人所知的神秘病毒,隱匿在某些非洲叢林裡,比如伊波拉病毒,去年僅僅在非洲就殺死了好幾百人。
  • 其實人類沒那麼「純種」:你的身體裡,竟有8%的基因來自於病毒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聞婧,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關於病毒的那些事兒,病毒與人類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聞婧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首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病毒一定對人類有害嗎?病毒是什麼?抗病毒藥物的使用、物理或化學因素的誘變也會導致病毒進化人類如何應對病毒性疾病人類應對病毒性疾病,主要以這兩個途徑為主:抗病毒藥物治療和注射預防疫苗。
  • 【曾光稱跟病毒的第二階段鬥爭會很殘酷】
    文 / 夏洛特2021-01-09 04:53:17來源:FX168 【曾光稱跟病毒的第二階段鬥爭會很殘酷】近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鳳凰網財經《封面
  • 「Edison-遠古病毒」病毒的來源以及對人類的歷史影響
    我是EDISON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的爆發,成千上萬無辜的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讓人類不得不開始從新審視我們對地球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種種暴行。蝴蝶效應引起的諸多自然災害,病毒爆發對人類造成的巨大災難。甚至可能引發的物種滅絕。
  • 人類其實無法戰勝病毒,這才是人類能夠活下去的真正原因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病毒是如何影響人類進化的。迄今為止,人類唯一消滅的病毒是天花病毒,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種病毒可以被人類消滅,而天花病毒之所以會被人類消滅,或許僅僅是一個巧合,為什麼說是一個巧合呢?第三:病毒是人類進化的動力人類身上有8%的基因組來源於病毒,這些病毒被稱之為「人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自然界的病毒,從外部影響人類的進化,我們很容易理解,比如,人類感染了天花病毒之後,痊癒了,就會產生對天花病毒的免疫力,這就是天花病毒從外部影響了人類的進化。
  • 人類反抗強權的鬥爭,就是記憶反抗遺忘的鬥爭 — 學習英語也是如此 (含最新動物農莊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