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孕期不足27周的、體重只有兩斤的極早產兒,突發消化道穿孔,南京市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專家通過腹腔鏡微創手術使患兒成功脫離危險。
出生三天突發消化道穿孔,早產寶寶危在旦夕
楠楠在媽媽的肚子裡只待了27周不到便早產了,體重只有1千克,全身呈暗黃色,非常脆弱。由於多臟器功能均未發育完全,楠楠伴有呼吸窘迫症,生下來便立即上了呼吸機,送進了重症監護。然而,就在出生3天後,醫護人員發現楠楠的肚子有些發脹,經拍片顯示存在氣腹,醫生診斷消化道穿孔,但穿孔部位無法確定,建議立即轉至南京市兒童醫院行急診手術。
當天中午,楠楠被轉至南京市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張杰副主任醫師接到病人後,立即給楠楠做了全面的體檢。詳細了解楠楠的病情後,告訴孩子的父母,「新生兒的消化道穿孔非常危險,死亡率極高,如果不及時手術,消化道內容物進入腹腔後造成汙染,嚴重可造成敗血症、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所以必須和疾病、死神搶時間,腹腔汙染時間越少,清理時間越快,孩子後期的恢復也會越好。」抽血、化驗、術前檢查、手術準備,入院不到一小時楠楠就被推進了手術室。
小微創代替大刀口,為孩子保留生命通道
消化道穿孔的具體位置無法通過外部檢查明確,從胃到十二指腸、小腸、結腸、直腸均有可能,因此必須進行手術探查。但是,如果採取傳統的剖腹探查,為了找到穿孔的位置,刀口往往會很長,幾乎貫穿整個腹部,可能需要把腸管都翻出來查看,這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傷害實在太大,而且即使能痊癒,也會在楠楠的肚子上留下長長的刀疤。此外,孩子出生後及時進行了臍靜脈置管,這對於靜脈穿刺非常困難的極低體重兒可以說是一條寶貴的生命通道,是搶救用藥的重要途徑。如果進行剖腹探查,必然要切斷這根靜脈。
新生兒外科的專家組織對孩子的病情進行了討論,張杰醫師提出:「從當地的X線片以及腹部體徵看來,孩子各項生命體徵還算穩定,腹膜刺激症較輕微,腹腔內有較多的氣體,可以為孩子實施腹腔鏡微創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僅可以準確定位穿孔部位,還可以保留患兒臍靜脈置管,對腸道的幹擾少,更重要的是術後患兒恢復快,手術疤痕小,術後腸粘連等併發症發生率低於傳統開腹手術。」南京市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主任唐維兵教授認為,「對於體重低於1500克的消化道穿孔的早產兒使用腹腔鏡手術難度大,國內目前鮮有報導,但為了讓孩子術後儘快恢復,減少併發症,我們要迎難而上。」在與孩子的父母詳細的溝通之後,由唐維兵教授和張杰副主任醫師共同為楠楠進行腹腔鏡探查微創手術。
翻遍腸子總算找到穿孔,醫生上演「繡花式縫合」
手術剛開始便又遇到的一大難題:術前麻醉插管。如此低體重早產兒,氣管不足筷子粗,麻醉氣管插管是非常困難的,但該院麻醉科趙津副主任醫師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嫻熟的操作技能,一次性就成功完成了麻醉插管。
為了避免傷及臍靜脈置管,張杰醫師他們在孩子肚臍周圍打了3個直徑3毫米的小洞,藉助器械和顯示器探查楠楠的腹腔。楠楠腹腔內到處是糞便,手術空間非常小,腸壁嬌嫩又脆弱,腸管比足月的孩子細的多,直徑不到5毫米,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副損傷,手術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醫生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步操作都必須小心再小心。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探查,醫生終於在迴腸末端找到了穿孔的位置。張杰醫師告訴記者,通常來說,消化道穿孔都會伴有大面積腸壞死。不過楠楠很幸運,只有迴腸末端發生了穿孔,其他部分都是正常的,據此醫生判斷孩子可能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腸道肌層缺損引起的穿孔。
找到穿孔後,醫生們利用手術開始時在楠楠的右中腹切開小口適當地擴大到1釐米左右,將穿孔的腸子提出固定在腹壁上,先將糞便處理乾淨,再行修補穿孔。這麼小的新生兒,腸管也就是一根普通吸管的粗細,十分考驗外科醫生的技術。醫生戲稱,這種縫合甚至要比繡花還細緻!最終,在麻醉、護理和手術醫師的密切配合下,楠楠的手術非常成功,絲毫沒有傷及臍靜脈置管,也基本保留了完整的腸道,這對他未來的生存和生長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經過十多天的術後治療和精心護理,楠楠的情況已基本穩定,腹脹的情況完全消除,腸道功能逐漸恢復,排便也正常了,呼吸機、引流管也都已撤除,但後續還需嚴格遵照早產兒的護理標準慢慢恢復,才能逐步追趕正常的生長發育。
(編輯/實習生 郭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