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以前,從殷商到秦漢,漢字的寫法有過很大的變遷。商周的古文字到秦代的小篆是一個大的階段。從小篆到秦漢的隸書是第二大階段。
隸書由簡略的篆書逐漸發展而成。戰國時代的兵器文字已趨簡潔,相傳秦代開始有了與篆書接近的隸書,隸書在民間使用。漢代,隸書不斷發展,由接近篆書而改變篆書,成為日常應用的字體。
隸書形成於秦代,其淵源是久遠的。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文字應用日廣,筆劃趨向省減和平直。六國各自為政,文字省減各有異同。秦國沿用西周籀文為標準字體,變化極慢。秦始皇滅六國,以當時已趨省改的籀文為標準字體,推行統一文字的政策。漢代稱省改前的籀文為大篆,省改後的為小篆。這都是上層使用的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之敘說:「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晉代衛恆《四體書勢》說:「下土人程邈為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員,員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為御史,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隸字也。」小篆和隸書同是簡化大篆而成的。
其實秦人寫簡筆字並不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才有。秦國嚴格執行「物勒工名」的制度,歷年各地出土戰國時期秦國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筆劃省減、直多彎少的簡體字都出於工匠之手,已是隸書的雛形。程邈本是小吏,在獄中對照大篆把他熟悉的簡體字加以整理,是合乎情理的事。秦始皇使他出獄當御史來「定書」,是罕見的破格提拔,反映出簡體字應用日廣,急需規範化的形勢。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約為秦始皇三十年的1200多枚竹簡上就都是規則、熟練的隸書。秦推行小篆只是為保持秦人的篆書傳統,具有政治意義,隸書在實際應用上已佔優勢。小篆比六國文字複雜難寫,隸書比六國文字簡易,更符合全國人民的需要。秦始皇用小篆統一文字,事實上變成了用隸書統一文字了。
隸書的字體結構基本定型,繼續簡化的只是少數字,形體和筆勢有很大的變化,明顯地可分3期:①秦隸,指秦始皇時期使用的簡體字。如雲夢竹簡,字形較方,雜有豎長形,少波勢,略存篆意。②漢隸,漢代日常應用仍是隸書,但是形體、筆勢不斷發展。如西漢武帝到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居延漢簡和敦煌、新疆各地出土的漢簡,字形橫向發展,豎短橫寬,波勢極大。③八分,東漢中期出現莊重典雅的新體,熹平四年(175)以新隸體立石經於太學,成為國家的標準書體,魏以後稱之為八分。《熹平石經》中的新隸體,形體方正,筆劃勻稱,波勢工整。
漢隸發展到八分,已經成為國家的標準書體。日常應用的字從筆法上繼續簡化,到魏晉又形成真書。真書在隋唐以前仍帶有隸書的筆意,後人把魏晉南北朝的真書都稱隸書,是對隸書範圍的擴大。
隸書不同於篆書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三方面:①筆畫簡化。②結體改變。③變篆書的圓筆為直筆或方筆。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由繁複變簡單的一大發展。它完全脫掉了圖畫的性質,成為便於書寫的符號。從東漢時起,紙已經大量生產,書寫文字也更加方便,因此隸書的筆勢帶有波折,在體勢上與篆書大不相同,東漢時期有不少書法家善於楷隸。
在漢代隸書開始發展的時期,又有了草書。草書是草率的隸書,漢魏時通行的是章草。漢末有由楷隸簡化的行書,東晉時又有了今草。
草書形成於漢代,從漢至唐,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如三國吳皇象 《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如晉代王羲之 《初月》、《得示》等帖和孫過庭 《書譜》,狂草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 《自敘帖》,均為現存珍品。
章草之名約始於東晉,以區別於當時通行的草書。章草起源於西漢宣帝、元帝之時,形成於戰國時代秦國俗體字的草率寫法及早期隸書的草率寫法。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近人多信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之說。今草起於何時,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根據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但草書只求整個形體與隸書相似,不容易認,行書又偏於草率,所以楷法為人所重。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商周的古文字到秦代的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