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形體變遷的第二階段:秦漢的隸書

2020-12-11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魏晉以前,從殷商到秦漢,漢字的寫法有過很大的變遷。商周的古文字到秦代的小篆是一個大的階段。從小篆到秦漢的隸書是第二大階段。

隸書由簡略的篆書逐漸發展而成。戰國時代的兵器文字已趨簡潔,相傳秦代開始有了與篆書接近的隸書,隸書在民間使用。漢代,隸書不斷發展,由接近篆書而改變篆書,成為日常應用的字體。

隸書形成於秦代,其淵源是久遠的。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文字應用日廣,筆劃趨向省減和平直。六國各自為政,文字省減各有異同。秦國沿用西周籀文為標準字體,變化極慢。秦始皇滅六國,以當時已趨省改的籀文為標準字體,推行統一文字的政策。漢代稱省改前的籀文為大篆,省改後的為小篆。這都是上層使用的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之敘說:「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晉代衛恆《四體書勢》說:「下土人程邈為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員,員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為御史,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隸字也。」小篆和隸書同是簡化大篆而成的。

其實秦人寫簡筆字並不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才有。秦國嚴格執行「物勒工名」的制度,歷年各地出土戰國時期秦國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筆劃省減、直多彎少的簡體字都出於工匠之手,已是隸書的雛形。程邈本是小吏,在獄中對照大篆把他熟悉的簡體字加以整理,是合乎情理的事。秦始皇使他出獄當御史來「定書」,是罕見的破格提拔,反映出簡體字應用日廣,急需規範化的形勢。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約為秦始皇三十年的1200多枚竹簡上就都是規則、熟練的隸書。秦推行小篆只是為保持秦人的篆書傳統,具有政治意義,隸書在實際應用上已佔優勢。小篆比六國文字複雜難寫,隸書比六國文字簡易,更符合全國人民的需要。秦始皇用小篆統一文字,事實上變成了用隸書統一文字了。  

東漢《熹平石經》殘片

隸書的字體結構基本定型,繼續簡化的只是少數字,形體和筆勢有很大的變化,明顯地可分3期:①秦隸,指秦始皇時期使用的簡體字。如雲夢竹簡,字形較方,雜有豎長形,少波勢,略存篆意。②漢隸,漢代日常應用仍是隸書,但是形體、筆勢不斷發展。如西漢武帝到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居延漢簡和敦煌、新疆各地出土的漢簡,字形橫向發展,豎短橫寬,波勢極大。③八分,東漢中期出現莊重典雅的新體,熹平四年(175)以新隸體立石經於太學,成為國家的標準書體,魏以後稱之為八分。《熹平石經》中的新隸體,形體方正,筆劃勻稱,波勢工整。 

漢隸發展到八分,已經成為國家的標準書體。日常應用的字從筆法上繼續簡化,到魏晉又形成真書。真書在隋唐以前仍帶有隸書的筆意,後人把魏晉南北朝的真書都稱隸書,是對隸書範圍的擴大。

隸書不同於篆書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三方面:①筆畫簡化。②結體改變。③變篆書的圓筆為直筆或方筆。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由繁複變簡單的一大發展。它完全脫掉了圖畫的性質,成為便於書寫的符號。從東漢時起,紙已經大量生產,書寫文字也更加方便,因此隸書的筆勢帶有波折,在體勢上與篆書大不相同,東漢時期有不少書法家善於楷隸。  

在漢代隸書開始發展的時期,又有了草書。草書是草率的隸書,漢魏時通行的是章草。漢末有由楷隸簡化的行書,東晉時又有了今草。

草書形成於漢代,從漢至唐,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如三國吳皇象 《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如晉代王羲之 《初月》、《得示》等帖和孫過庭 《書譜》,狂草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 《自敘帖》,均為現存珍品。

北宋黃庭堅的狂草橫卷墨跡《諸上座帖》

章草之名約始於東晉,以區別於當時通行的草書。章草起源於西漢宣帝、元帝之時,形成於戰國時代秦國俗體字的草率寫法及早期隸書的草率寫法。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近人多信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之說。今草起於何時,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根據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但草書只求整個形體與隸書相似,不容易認,行書又偏於草率,所以楷法為人所重。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商周的古文字到秦代的小篆

相關焦點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著於竹帛」:書寫與漢字形體的嬗變
    漢字形體趨於程式化 為追求書寫便利,漢字形體的動態生成越發趨於程式化。在漢字使用的初級階段,充分保留形體組構的理據相當必要,因為這種理據源於對客觀物象的描摹,充分保證了漢字形體本身的直觀性、形象性,進而使漢字在較短時間內成為多數人共同使用的思想與信息交流符號。
  •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形體的演變
    漢字是漢民族語言的符號,它在社會的使用過程中不斷演進,書體也隨著變化。一、甲骨文、金文甲骨文和金文是古老的漢字。文字形態的演變,也是從甲骨文、金文開始。小篆漢字發展到小篆,是一大進步。小篆的形體結構整齊劃一,高低疏密配合得當。它一筆一筆引長寫來,跟以前的字體相比,有三個特點:一是形體固定,每一個字,一般只有一種寫法,二是每個字的組成部分位置固定,不能隨意變動,三是確定一個字有哪些偏旁符號組成,不能更換或增減。可以說,這三點是小篆成字的原則和規律。但是,小篆他有它的缺點,那就是書寫仍然不便。正因為書寫不便,雖然秦以小篆為標準字體統一了文字,但它在社會上通行使用的時間並不長。
  •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準備好了,快快來學習~
    【文字素材參考】01漢字發展史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 淺議隸書與八分書的內在聯繫!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又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漢字有六義:曰指事,曰象形,曰形象,曰會意,曰轉注,曰假借。而幾千年來的創造、使用以及演化發展,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創造了不同的字體形式,例如先秦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秦漢的篆書與隸書、唐代的楷書等,這些字體之間往往有著較為清晰明顯的界限,隸書和八分書這兩種字體卻常常不分你我,例如就曾經有人譏笑歐陽修曰:「歐陽公誤以八分為隸!」,而這位仁兄就是李清照的丈夫,宋代古文字研究家趙明誠.。那究竟何謂「八分」?何謂「隸書」呢?
  • 關於漢字形體的演變及書法知識
    漢字的演變是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書、 草書、楷書、行書的過程;由小篆到隸書叫隸變,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分水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稱為古文字;隸書、楷書、行書為今文字。前者具象形性,後者具象徵性。
  • 漢字,世界上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
    漢字作為一種表意字,其發展過程可以說是波瀾壯闊,經相關文獻和考古研究發現,漢字的發展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商朝、西周為代表的以圖形文字為主體的表意字甲骨文。較甲骨文晚一些的是金文,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和楷書的發展過程,逐漸形成現代漢字。隸書的出現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今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和楷書。隸書盛行於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楷書盛行於隋唐。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今文字階段即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
  • 漢字作為一種書寫符號 漢字的特點 經歷的演變過程
    漢字是漢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構造優美,變化多樣的文字,可以說漢字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這一點上,我不接受反駁。漢字在歷經歷史長河,悠悠變遷之後,依然在使用,不得不感慨它的生命力與持久力。除了漢字外,古埃及的聖書文字、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等,都是很古老的字,遺憾的是,它們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
    隸書在廣泛使用中,筆勢也在不斷變化,一般分為三期:西漢中期以前使用的隸書稱為秦隸,字形方正,雜有豎長形,篆意尚存;西漢中期以後使用的隸書稱漢隸,字形橫寬豎短,波勢突出;東漢中後期出現的新體稱八分,形體方正,筆畫勻稱。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郭先生指出:「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近似圖畫的寫實象形變成由筆畫組成的符號,主要是筆勢的變革,而形體的變化,總是趨勢是由繁趨簡。」那麼漢字是如何誕生的?人類又是怎樣意識到漢字需要簡化的呢?因此,靈活又有跡可循的形聲字以強大的生命力,逐漸成為漢字創造新字的最主要方法。而漢字從「表意到標音」,可以說是造字裡程上一次質的飛越。它使漢字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字體系,基本滿足漢語的需求。幾千年來,漢字就停留在這「表意兼標音」的階段。
  •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走過了怎樣的一段歷程
    其次,漢字在發展過程中形體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文字學上研究漢字歷史演變的時候,常將其分為古文字階段(甲金篆文字階段)和近代文字階段(隸行楷草階段)來分析。漢字發展階段也遵循這一大的方向和大的階段來分析。[③]二、漢字的發展漢字發展到秦漢之際,出現了一次裡程碑式的變革,稱之為「隸變」。「隸變」說法最早見於唐玄度的《九經字樣》。「隸變」對漢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 為何簡體字普及多年,還有地區用繁體字,到底誰才是正統漢字?
    根據《呂氏春秋·君守》記載「倉頡作書,后稷為稼」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秦漢時期,這種傳說都十分的盛行。在夏朝的時候,出於青銅業的繁榮,一種專門被鑄造刻印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出現了。它們被稱之為「金文」,又叫「鐘鼎文」。根據容庚《金文篇》的記載,這種文字有3722個之多,被使用到了秦朝才結束,經歷了1200多年。
  • 怎麼用鋼筆寫隸書?
    隸書既興,點畫成形,雖比不上後來的楷行書之豐富多彩,卻也多具變化,在整個隸書結字中起著重要作用。與楷書相比,隸書的點形體較圓渾,出鋒不銳,力量內含。有人說隸書。點如木楔。看來是有其道理的。如下圖所示:三點水既不同於篆書,亦不同於楷書,三點聚攏,成左開右合之勢,三點應與右部相呼應。下四點應散開,長短參差,變化豐富。
  • 漢字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
    西南師範大學劉又辛教授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其最終成果是《漢字發展史綱要》。該成果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見解。一、漢字發展史的三階段在漢字發展史中,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體變化為標準,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準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一認識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漢字發展的三階段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
  • 2018年自考《漢字學概論》模擬試題及答案
    (漢字的結構 3)A增 B叟 C及D鳴 E未4、 秦隸向漢隸飛躍的重要標誌是( )。(漢字形體的變遷 2)A篆書形體的歸於消失 B書寫的線條化 C波磔的橫展D定型化 E簡省化5、 下面書寫錯誤的成語是( )。
  •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起源是哪個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字體,大家對於這些字體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它們的起源,大家可能不是特別清楚,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中,隸書是起源。隸書起源於秦朝,是由篆書逐漸演變轉化而形成的一種文字。行書、草書和楷書都起源於漢代,且都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簡便轉化形成的書體。
  • 漢字迎新春——「春」
    不過遇到愛問「為什麼」的小朋友,也有人說不明白這兩個形體的關係。漢字在由篆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中發生了「劇變」,我們舉幾個例子看一看:我們看到秦、奉和泰三字的楷書時會以為他們是叔伯兄弟呢,怎麼長這麼像呢?當看到這三人的早期照片——篆書的時候才發現,他們沒有血源關係。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大致不謬的規律,即國家統一時漢字的形式也相對統一(如秦漢時期);諸侯或邦國割據時漢字的形式相對多樣(如戰國和魏晉時期)。但無論如何,漢字的發展脈動和各種文字形式的內在關聯從未中斷。從殷商甲骨文發展至今,漢字大致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第一個是構形困境、造字困境;第二個是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第三個則是面臨存亡的危機。 漢字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了構形危機。要認識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漢字是怎麼構形的?這就涉及漢字是怎麼來的,即漢字是如何起源的,什麼時候有的漢字?成體系的漢字在什麼時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