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2020-12-11 森林有隻窩窩兔

不久前,網上有一個關於「是否贊成恢復繁體字」的熱議話題,先不論可行性有多少,我只想先給大家描繪兩個場景:

有數據表明,繁體字平均每字十九畫,簡化後平均十一畫,兩者之間相差了八畫,乍一看似乎不會覺得還好,並不礙事,但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小時候剛學寫名字時,如果你的名字是三個字,而且每個字都是十九畫或以上,那時你的內心是不是在咆哮?

又例如考試時爭分奪秒,而你卻不得不在寫名字時比別人多花十來秒的時間,那一刻你會不會怪爸媽給你取了個那麼多筆畫的名字?

相信以上兩個場景很多小夥伴都經歷過,只是當我們與繁體字產生距離後,又會因「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而念念不忘,認為繁體字沒能成為當下的書寫規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誠然,我們在生活中不太用得上繁體字,於是「因為稀缺,所以稀罕」,偶爾就會表現出對它的偏愛;

再者,繁體字與我們相隔了幾千年的距離——因距離而產生美,這又使我們很主觀地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高大上的面紗。

於是一邊好奇熱愛,一邊窺探臆想,再對比天天相見、平平無奇的簡體字,就越發覺得它的意義和歷史,似乎都遠不如繁體字來得厚重。

可事實上,我們如今所見的繁體字,早已在歷史裡被多次簡化過,並非數千年前那「原汁原味」的繁體字。倘若讓我們日常使用那些古老的繁體字,估計誰都會叫苦連天,不再如此「崇古媚繁」了。

追根溯源,繁體字和簡體字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它們是相融並傳承的共同體,就文化厚度、歷史價值和意義深度而言,它們一樣重要。

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在《漢字知識》中就漢字發展的歷史說明了這點,他指出「簡化字體」是從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簡體字的「易讀、易寫、易懂」有助於交流、傳播和學習,也更符合更方便我們使用。

郭先生指出:「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近似圖畫的寫實象形變成由筆畫組成的符號,主要是筆勢的變革,而形體的變化,總是趨勢是由繁趨簡。」

那麼漢字是如何誕生的?

人類又是怎樣意識到漢字需要簡化的呢?

其實語言是人類最早的交流方式,然而用聲音來傳達只能一時一地,無法同步、傳播和留給後代;於是,當語言需要被記錄時,「文字」這語言符號作為輔助交際的工具,就應運而生了。

《漢字知識》從原始社會開始探討文字的起源:當原始人群發展出部落、部族,產生階級分化和有剩餘物資出現時,由於人類交際的需要和物質條件的許可,文字才可能誕生。

簡而言之,文字的誕生是民生需求,亦是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開始的時候。

基於這樣的群眾基礎,我們可以分析出「造字」並不是單憑某一人就能成就的偉業。

文字最早蛻變於圖畫,而圖畫的內容又與人類社會休戚相關,是人類社會長期生產和實踐出來的產物,蘊含了人類在交流、勞動、思想、情感、經驗和教育等方面的精華,所以文字是群眾一起創造的。

初時,圖畫文字雖然與實物相像,但並不方便使用,於是「簡化」它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減少圖畫性,加強符號性。

然而「字」到用時方恨少,畢竟只有實物才能產生「象形字」,那麼抽象的東西又該如何表達呢?

這時就有了用象徵手法表達出字義的「指事字」,如「樹木的根」雖然不是抽象概念,但圖畫實在不好表達,因此就在「木」下加一短筆,畫作「本」,以此說明是樹木的根。

儘管指事字的發展突破了象形字的局限,讓文字的進程邁前了一步,但能造出來的字依然有限;但幸運的是,在「象形到表意」的這個過程裡,人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於是「會意字」就順勢而生了: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合二為一,把它們的意義結合成一個新的意義。如「步」字就是由兩個「止」字相承,「止」是趾的初文,本義是腳,所以兩腳相錯就表示步行的意思了。

但表意的方法同樣有著很大的約束,因為語言中有表示事物共性和事物個性的詞,有表示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的詞,有實詞和虛詞,而這些詞不是表意方法能創造出來記錄的。

如我們可以畫樹木的輪廓來表示「木」,但樹木的種類有千百種,用兩個以上的字來組合也難以會意;又如一些表示心理活動的抽象概念,與「心」有關,卻同樣無法用會意來造新字。

所以當文字發展到這個瓶頸時,「形聲字」就崛起了。形聲字由音、義兩部分組成,一半表示意義範疇,一半表示聲音類別;如「江」從水,工聲,本義是長江,左邊的「水」表義,說明它屬於河流這意義範疇,右邊的「工」表音,說明它的聲音與「工」近似。

因此,靈活又有跡可循的形聲字以強大的生命力,逐漸成為漢字創造新字的最主要方法。

而漢字從「表意到標音」,可以說是造字裡程上一次質的飛越。它使漢字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字體系,基本滿足漢語的需求。幾千年來,漢字就停留在這「表意兼標音」的階段。

《漢字知識》還提到了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簡體字和同源字等等的產生和作用,它們不僅豐富了漢字庫,更豐富了人類文化和加強了漢字的功能。

郭先生表示,「如果只有象形字,漢字是不可能記錄成句的,只有發展到表意階段,漢字才可能形成初步的文字體系,才有可能記錄成句的漢語,或勉強記錄成段的文辭。」

如此看來,中國那些淵遠流長、文採飛揚的詩詞歌賦、曲調小令之所以能誕生和留傳,都要感謝那一段段經過歲月洗鍊而越來越成熟的漢字史。

那麼漢字有了,我們又該如何規範字體來方便大家使用呢?

其實從殷商開始,漢字經歷了三千多年的變化,在書寫體式方面已經歷過多次重大改革,形成了多種字體,分別是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籀文、小篆等。

到戰國時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諸侯強國各自為政,徵伐兼併——歷史證明,越是政治經濟激化的時候,學術文化等就會越蓬勃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各諸侯國的文字逐漸產生了較大差異。

其中六國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簡體字流行,「簡體字的大量產生符合文字演變的總趨勢,但各諸國文字演變的具體情況不一致,因為造成『文字異形』的現象嚴重。」

針對這個情況,當秦統一六國後,在文化方面就實施推行了著名的「書同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由丞相李斯等人主導,搜集了當時通用的漢字,再以秦國文字「小篆」為標準,整理編著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合稱「三倉」,以識字課本的形式頒布全國,這無疑給漢字的發展打下深厚的基礎。

時光推移,到秦漢之間時,由於小篆曲折難寫,民間群眾就創造了進一步簡化的「隸書」,從這一點來看,「簡化」漢字是群眾十分認同和需要的。

同時,也因為隸書的誕生,締造了「漢字形體演變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是古文字演變成現代文字的分水嶺」——因為在後來的漢字史上,隸書演變出了楷書,楷書又演變出草書,而楷書和草書之間又演變出了行書;而在這些字體身上,我們都能看到前者的痕跡。

總而言之,不管「寫實象形」還是「筆畫組成」,它們的變化主要都是「筆畫姿態」的變革,因為小篆比甲骨文金文和籀文簡便,而隸書比小篆簡便,楷書和行書有比隸書簡便。

所以文字的形體演變,總的趨勢是「由繁趨簡」。

簡體字是自古以來就留傳的精華,並非現代產物。

當然,簡化並非一味追求筆畫越少越好,文字是供人閱讀、書寫和記憶的,所以必須考慮到簡化程度的合理性。

如《漢字知識》裡提到的:「漢字簡化應從整個漢字系統全面考慮,既符合易於識讀書寫的要求,又需照顧到漢字的歷史淵源和漢字體系的辨識度等。」

因此,漢字簡化的方針是「約定俗成,穩步前進」,儘量採用群眾早已習慣的簡體字,著重於少創造新字,避免增加漢字的總數,減輕學習的負擔。

所以,你還在糾結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嗎?

如果還搖擺不定,那不妨先把自己的名字繁體化,數數它的筆畫數吧。

相關焦點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倉頡在鳥獸和蟲蟻的行進之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了漢字。對於這樣的說法,史學界一直表示不完全正確。理論上,倉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並非是唯一的創造者。
  • 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如何看待簡體字?
    日本1946年漢字簡化,當時繁體字國被日本簡化為國。在此之前,中國國內除了繁體字國之外,常用的異體字有囯(裡面是王不是玉)。中國大陸1956年漢字簡化,沒有選囯字,選的是國字。所以你得問為什麼中國大陸也把國簡化為國才對。知道茴字有幾種寫法嗎?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引言:從人類的文明史上來看,一個民族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兩種情況,一是遭到侵略,走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二是文化的沒落,堪稱「亡種之虞」,漢字文化,便是一個民族最為在乎的文化之一。」,劉半農更是表示「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有文化的人都這樣說了,沒文化的人自然也沒話可說,於是這場運動最終確實實現了初步的成功。
  • 香港在中小學推行簡體字就是倒退?
    香港教育局擬改革語文教育課程,建議在香港中小學推行「認讀簡體字」、「用普通話教中文」,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諮詢文件一出,有人憂心簡體字「入侵」學校,將令中文教育「倒退」。更有反對者將其視為「政治手段」,稱港府意圖進一步「內地化」,並在線上線下展開抗議。
  • 「逢中必反」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疑路口「待轉區」三字字體為簡體字,但被網友指正,其實是日本漢字。(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4月3日訊 「世芳扯鈴」早前曾淪為外界笑柄。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昨天(2日)在臉譜網(Facebook)上發出一張照片,稱該圖是高雄九如澄清路口的「待轉區」,她質疑「待轉區」三個字是「簡體字」,但隨即被網友打臉,其實這三個字都可以是日文的漢字,尤其「轉」字的簡體跟日文漢字寫法完全不同,該圖片上的「轉」明顯是日文漢字而不是簡體字,網友揶揄「原來祖國是日本。」
  • 逢中必反"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疑路口「待轉區」三字字體為簡體字,但被網友指正,其實是日本漢字。(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4月3日訊 「世芳扯鈴」早前曾淪為外界笑柄。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昨天(2日)在臉譜網(Facebook)上發出一張照片,稱該圖是高雄九如澄清路口的「待轉區」,她質疑「待轉區」三個字是「簡體字」,但隨即被網友打臉,其實這三個字都可以是日文的漢字,尤其「轉」字的簡體跟日文漢字寫法完全不同,該圖片上的「轉」明顯是日文漢字而不是簡體字,網友揶揄「原來祖國是日本。」
  • "世芳扯鈴"又一樁 "逢中必反"卻搞錯日文漢字與簡體字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昨天(2日)在臉譜網(Facebook)上發出一張照片,稱該圖是高雄九如澄清路口的「待轉區」,她質疑「待轉區」三個字是「簡體字」,但隨即被網友打臉,其實這三個字都可以是日文的漢字,尤其「轉」字的簡體跟日文漢字寫法完全不同,該圖片上的「轉」明顯是日文漢字而不是簡體字,網友揶揄「原來祖國是日本。」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漢字知識123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
  • 漢字冷知識,甲骨文是漢字的起源?太平天國促進了漢字的簡化?
    漢字是厚重歷史的記錄符號,它是華夏民族最寶貴的財富,但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向我們傳遞著信息,記錄著生活,承載著感情。對於漢字,我們不可謂不熟悉,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與漢字打交道。不過,關於漢字的「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 為何簡體字普及多年,還有地區用繁體字,到底誰才是正統漢字?
    漢字,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的瑰寶之一,它背負著我們五千年文化的精髓,隨著時間一起不斷流傳下去。漢字的出現讓人們的交流與溝通都更加方便了,並且讓技術研究和文化的傳播都有了不小的進展,讓語言具化,讓我們的生活更為完整多彩。
  • 為什麼大陸通用簡體漢字,香港臺灣卻鍾愛繁體漢字?可算知道了!
    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有著獨有的魅力文化,中國的漢字也是有著不一樣的美,到了現代,我們的漢字已經演變成簡體的形式,而且被普及使用,但是去過臺灣香港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在當地很多站牌或者他們書上普遍的還是使用繁體漢字,這就讓很多人很疑惑了。
  • 漢字簡化是無可避免的嗎:東亞文化圈的集體經驗|簡體字表|國音常用...
    另外,隨著1980年代以來回歸於傳統的潮流,在廣告、名片等方面,繁體字的使用有所增加,但在傳媒和公共標識上仍然嚴格使用簡體字,中央政府也對繁體字的過度泛濫屢屢發出警告,盡力控制繁體字的使用。在臺灣,情況完全不同。簡體字曾被視為對中國文化的破壞而受到非難。尤其在1950-60年代,國民黨政府繼續使用繁體字,自認是中國文化的正統繼承者。
  • 從甲骨文到簡體字:中國漢字究竟走過了多少路程
    漢字作為我們中國文化發展的一部分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從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現在的簡體字。整整數千年,漢字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程,其寫字的筆畫也在隨著人們的不斷的精簡而越來越適用於現代。當然其實漢字簡潔化對我們來說其實也並非是一件壞事,因為這其實也是它的一種發展趨勢。
  • 除了華夏在用漢字,這幾個國家也在用漢字,你知道嗎?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個漢字共同使用的漢字文化圈。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在使用漢字?一、日本漢字於3世紀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長期以來,中國人以漢字為載體,傳播思想,表達感情,稱漢字為「真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開始限制漢字的數量和使用,頒布了《當用漢字表》和《人名用字表》。除了從文本中引入漢字外,日本還創造和簡化了一些漢字。今天,日本漢字仍然有1000多個簡體字。
  • 漢字系列講座——漢字改革簡史—拼音化過渡產物的簡體字
    三、簡化字——漢字拼音化的過渡產物 1949年1月31日,北平國、共易手。在一次會談中毛專門問史達林:「我們要改革文字,要制訂一套字母,你看怎麼辦?」 史達林回答:「中國是一個大國,你們應該創造一套自己的字母。」 1950年,史達林又明確指示將協助中國廢除漢字:「全世界都是要通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全人類的語言文都是要通過統一的民族語走向區域語,而實現共同的世界語。」
  • 漢字文化的窘境與書寫障礙
    一些實用主義的文化方案(在漢字問題上主要是「拼音化」和「簡化」),改變了漢字的面貌,最激進的方案甚至主張廢除漢字,代之以羅馬字母。毫無疑問,漢字的拼音化和簡化方案在短時期內,起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尤其是在掃盲和文化普及方面,效果顯著。但在文化繼承和創造性方面,這些方案反而是畫蛇添足。事實上,對於兒童來說,學習一個簡體字和學習一個繁體字,難度相當。
  • 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漢字到底有多少個?有些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到底它是如何的偉大?我只舉一個例子: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種文字,您知道有哪些嗎?他們分別是1.古埃及的象形文字。2.蘇美爾人所發明楔xiē形文字。3.美洲瑪雅人發明的瑪雅文字。4.中國的漢字。漢字從最初到現在已經發展了4000多年的歷史了。漢字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保存下來,並且一直在發展使用的文字。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漢字繁簡再引熱議 使用方便和文化傳承如何兼顧?
    在漢字的繁與簡之間,如何兼顧文化傳承和使用方便,再度引發網友熱議。專家表示,從全球來看,使用簡體漢字已是主流,但這並不影響繁體字保護和傳承,繁體字和簡體字可以共存傳續文明。資料圖:北京中小學生書法愛好者。杜燕 攝  手抄10萬個繁體字,這作業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