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繁簡再引熱議 使用方便和文化傳承如何兼顧?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7月26日電(劉歡)近期,一則「大學老師留手抄10萬繁字體作業」的新聞引發輿論關注。在漢字的繁與簡之間,如何兼顧文化傳承和使用方便,再度引發網友熱議。專家表示,從全球來看,使用簡體漢字已是主流,但這並不影響繁體字保護和傳承,繁體字和簡體字可以共存傳續文明。

資料圖:北京中小學生書法愛好者。杜燕 攝

  手抄10萬個繁體字,這作業有必要嗎?

  「上百頁的作業,都是白紙黑字,關鍵還都是繁體字……」近日,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專業大一學生劉天逸在朋友圈發了一組抄繁體字照片。

  據報導,布置這次「另類作業」的老師是揚州大學歷史系老師陳士銀,對於布置抄繁體字作業,他解釋:「因為歷史專業需要閱讀的古籍比較多,多為繁體字,難以理解,但在抄古文過程中,同學們漸漸掌握了繁體字的理解和使用,考試中就會得心應手。」

  在網際網路上,劉天逸曬出的手抄繁體字作業迅速引來眾多網友圍觀,手抄、繁體字、10萬個,這些關鍵詞也成了網友爭論的焦點。

  「都什麼年代了,抄10萬個繁體字,除了博眼球,還有意義嗎?」

  「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體字的出現就是因為繁體字不好寫、不好認。」

  「傳統文字繼承弘揚本就應該,更何況人家是學歷史的。」

  ……

資料圖:學生們在練習書法。王濤 攝

  如何看待漢字的繁簡爭議?

  可以看出,網友對於這份「網紅」作業的爭論,歸根到底還是聚焦在漢字的繁簡之爭。

  一方面,網友認為,漢字由繁化簡是為了方便使用,不應過分推崇繁體字教育;另一方面,也有網友堅持,認知傳承繁體字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表現。

  近年來,伴隨國學熱、詩詞熱,繁體字也開始被一些家長和學校所關注,而關於繁體字教育該不該普及,甚至該不該進中小學課堂的爭議一直存在。

  早在10年前,2008年全國兩會上,有文藝界的政協委員就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

  近10年間,可以說,關於繁體字教育的爭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成為輿論關注點,而關於繁體字進入課堂,輿論中的觀點更是褒貶不一,分歧較大。有人認為小學生開設繁體字課程勢必增加學業負擔,也有些人認為此舉有利於發揚傳統文化。

  「對於小學生來講,可以在一定階段讓他們認識繁體字,但是,沒有必要學習那麼複雜筆畫的文字,學生們在學習簡體字的同時,可以把繁體字當成一種課外愛好去學。」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蕭放對中新網記者稱。

資料圖:李佳贇 攝

  繁體字使用,有法律規定

  事實上,有關漢字繁簡的爭論自近代以來就綿延不絕。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多次修訂的基礎上,提出了《漢字簡化方案》,並以法定的形式確定下來。

  而對於繁簡文字的規範使用,如今也有相應的法律規定。2001年1月1日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實施,這是中國語言文字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律。

  關於繁體字使用,這部法律就專門提到,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的情形包括6個方面:文物古蹟;姓氏中的異體字;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

  2013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制定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公布,收錄的8000餘漢字中未恢復一個繁體字。對此,教育部解釋稱,自古如此,從漢字發展的歷史看,簡化一直是主要趨勢。簡化字推行半個多世紀以來,方便了幾代人的認字寫字,加快了成人掃盲步伐和教育普及,人們已經習慣了使用簡化字。

資料圖。譚程中 攝

  使用方便和文化傳承如何兼顧?

  對於繁體字以及它背後蘊含的漢字文化傳承,蕭放表示,繁體字有其獨特的意義,有些漢字,其繁體字才能顯示字本身的意思,我們應該提倡孩子們認識一些常見繁體字,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在課外拓展他們對繁體字的興趣,或者中學語文教材適當的加入。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對記者表示,從全球來看,漢字使用簡體字已是主流,但這並不影響繁體字保護和傳承,繁體字和簡體字是可以共存的。

  有評論曾指出,不論是作為文明載體,還是作為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並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使用簡體字與使用繁體字,都能夠傳承華夏文明。(完)

相關焦點

  • 漢字繁簡之爭 不能承受的文化傳承之重
    中國僑網消息:針對近來愈炒愈熱的漢字繁簡爭論,美國《僑報》3月22日刊文稱,漢字的繁簡之爭絕不僅僅囿於「語言工具」的使用問題,更多的爭論是圍繞於哪種字體更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章摘錄如下:  在今年的中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大陸「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字」,引起了「主繁派」和「主簡派」的再次論戰。
  • 評"漢字聽寫大會":死記硬背易 傳承文化難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發收視熱潮,激起觀眾對漢字書寫的熱議,也造就了一批貌似難不倒的「神孩子」。  其實,死記硬背一些生僻字並不難,難的是傳承漢語文化,真正理解、會運用這些漢字。像晉級賽中選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白居易、梁啓超、魯迅等人的詩句、文章,雖然有些生僻,但按道理來講,只要傳統文化修養較高者,並沒有那麼不可理喻。只是因為傳統文化的斷裂,使得當下大多數人對這類詞彙感到格外陌生,無法閱讀聽寫。即便沒有電子媒體、網絡語言的衝擊,恐怕大部分觀眾對這些文言色彩濃重的詞彙依舊不認識。
  • 繁簡合一才能一統漢字輸入法
    自打計算機正式進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領域,漢字輸入法也應運而生,然而漢字輸入法不似西文一點故事也沒有,而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從科學泰鬥錢學森到漢字編碼先驅鄭易裡、支秉彝,從當代畢升王永民到二筆創新的陳勁松,從少年輕狂的娃娃到雄心不已的老公翁,紛紛下海試水,一時間風起雲湧、萬馬奔騰,到現在搜狗、百度、谷歌等輸入法大戰硝煙瀰漫,少說直接和間接從事輸入法研究和使用推廣的人員也有幾十萬!這是多麼可喜又是可悲可嘆的啊!
  • 不學也能看懂,難道我有「繁簡轉換」超能力?
    荔枝新聞訊近日,一份《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引發廣泛熱議。看到新聞,學渣霸如小編者,好詫異!難道只有我體格清奇,自帶「繁簡轉換器」?2013年,國家正式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共收錄8105個漢字,其中2546個左右的漢字是由繁體字簡化得到的簡體字。也就是說《規範表》中超過三分之二的漢字都是傳承字。
  • 語言文字如何傳承與創新
    這種客觀規律,就是她的流變演化必須與人們生產生活實踐的變化相適應,必須與整個民族文化中其他組成部分的變化相調適。這一客觀規律要求我們,任何時候都要把握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平衡。  這真是一個傳統與現代風雲際會、激流碰撞的時代:一份主張用10年時間廢止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政協提案,迅速引起各方熱議,許多人觀點不一。
  • 荔枝教育 | 不學也能看懂,難道我有「繁簡轉換」超能力?
    即使一句話中,有不認識的繁體字,但只要讀出所有傳承字,然後再結合上下文語境,就能自動把不熟悉的繁體字翻譯過來。也就是說《規範表》中超過三分之二的漢字都是傳承字。    80、90年代港臺文化的強勢影響   八九十年代港臺文化風靡大陸,港臺劇、港臺電影、流行歌曲影響了無數青少年。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繁體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對使用繁體。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 漢字繁簡再起波瀾 有人稱違背了漢字的藝術性
    今年兩會上,關於國學和傳統文化的提案很多,尤其是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關於恢復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備受關注。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僑聯副主席潘慶林對國學非常重視。他表示,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繁體字是中國五千年來文化的傳承,不能丟失。
  • 先學漢語拼音還是漢字引熱議 專家:因人而異
    先學漢語拼音還是漢字引熱議 專家:因人而異 2016年09月05日 09:3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提升漢字地位、傳承傳統文化,一年級先學部分漢字再學拼音字母
    按照教改的要求,全國的中小學都會使用部編版教材,放棄已經使用了幾十年的不同版本教材,以部編版為唯一的標準。現在還處於普及階段,不過在未來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全國都會使用統一的部編版教材。初中和小學都已經開始了,部編版教材已經用了幾年了。所以現在初中和小學的一二三年級,都主要使用部編版教材了。
  • 【港臺腔】香港教改並非繁簡字的「零和博弈」
    香港教育局面對爭議多次重申,「先繁後簡」是原則,即學生在具備繁體字基礎後,再於中學的高年級,根據學生需要和實際情況,酌情幫助其提升簡體字認讀能力,且並非規範教師在常規課堂上進行系統教授。說到底,在繁體字與簡體字長期共存的背景下,此舉旨在幫助香港學生藉由簡體字更全面地汲取文明成果。
  • 教育部回應「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 如何看待漢字繁簡...
    簡體字究竟會不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呢?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正是簡化漢字,而這也曾遭到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針對這一說法,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 書寫能力退化引熱議 專家:並非漢字獨有
    關於書寫能力的爭論一直都有……但是從現代性的角度看,工具性是現代性的一個重要特徵,文字的書寫越來越工具化,也是現代性使然,使用越來越簡單,使用者越來越普遍,這當然也有它的道理。  北京晨報:漢字聽寫節目的走紅,引起了許多人對於漢字書寫能力的思考和擔憂,您是怎麼看待這種擔憂和思考的呢?
  • 繁簡之爭:古文物中的簡體字
    「民國粉」喜歡聲稱,繁體字是傳統文化的積澱,而簡體字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共產黨的發明創造,沒文化。在一部分港臺媒體的過分渲染下,簡體字被認定為是政治幹預漢字發展規律的產物。因此,總有些過去的幽靈「借屍還魂」,試圖通過召喚出一些舊時代的符號,樹立想像中的所謂「正統」,比如「中華文化在XX」。他們甚至將簡體字稱之為「殘體字」,把繁體字認定是「正體字」,從而質疑大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 一家言:漢字「廢簡復繁」無必要
    ,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呼聲多了起來,去年和今年兩會上都有人提案要求廢簡復繁,引起人們的熱議,而想不到的是,支持者還相當不少。  論者提出的理由是,由於使用簡化漢字,人們讀不懂古書,傳統文化面臨斷代;現在使用電腦打字,恢復繁體字不會增加人們的負擔;繁體字優美,簡化字難看;港臺等地使用繁體字,教育同樣先進。等等。其實,這些理由都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人們也許不知道,中國的簡化漢字並非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
  • 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季羨林的觀點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前幾年有一篇《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王幹所寫的文章《簡化字是「山寨版」漢字》,文章中質疑說:「書寫工具決定書體,電腦的出現,讓寫繁體字和簡體字一樣的快捷,憑什麼還要用這種山賽版的漢字?…簡化字明顯損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 漢字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繁簡變化有起有伏(圖)
    減輕困難和麻煩是21世紀的頭等大事。21世紀將有更多的智能化軟體,利用拼音幫助漢字,使華文在網絡上便利流通。在21世紀的國際往來中,拼音將發揮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作用。信息化和拼音化將並駕齊驅。  漢字的繁簡有起有伏  專家規範和行政幹預,都可能導致漢字發生變化  漢字的變化除了字數的增減外,就同一個字種而言,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形體、結構和用法。  形體方面,筆畫數量的增減就是「繁簡」變化的問題。
  • 申論範文評析:傳承優秀文化 拯救漢字危機
    傳承優秀文化 拯救漢字危機(132公考評析:對稱式標題,對仗工整,朗朗上口,「拯救漢字危機」是文章的核心觀點。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民族強。泱泱中華五千年,漢字以其特有的創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傳承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明。但如今電腦普及並廣泛使用,使人們出現了「提筆忘字」的現象,漢字危機愈行愈近。保護漢字勢在必行,學好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 傳承漢字文化內涵 央視將播《漢字聽寫大會》
    隨著電腦的普及,手寫漢字已越來越少見,提筆忘字也成了很多人苦惱的問題。為了保留手寫漢字之美、傳承漢字文化,央視科教頻道將於今年暑期推出《全國漢字聽寫大會》,該節目由前春晚導演金越執導,將首次通過競賽的方式決出年度漢字聽寫冠軍。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追根溯源,繁體字和簡體字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它們是相融並傳承的共同體,就文化厚度、歷史價值和意義深度而言,它們一樣重要。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在《漢字知識》中就漢字發展的歷史說明了這點,他指出「簡化字體」是從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簡體字的「易讀、易寫、易懂」有助於交流、傳播和學習,也更符合更方便我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