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與簡體字
香港教育局擬改革語文教育課程,建議在香港中小學推行「認讀簡體字」、「用普通話教中文」,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諮詢文件一出,有人憂心簡體字「入侵」學校,將令中文教育「倒退」。更有反對者將其視為「政治手段」,稱港府意圖進一步「內地化」,並在線上線下展開抗議。
那些聞言跳腳的人怕是多慮了。香港教育局面對爭議多次重申,「先繁後簡」是原則,即學生在具備繁體字基礎後,再於中學的高年級,根據學生需要和實際情況,酌情幫助其提升簡體字認讀能力,且並非規範教師在常規課堂上進行系統教授。
說到底,在繁體字與簡體字長期共存的背景下,此舉旨在幫助香港學生藉由簡體字更全面地汲取文明成果。如果非要究其根底,此舉蘊含「溝通」的邏輯,簡體字和普通話作為手段,以此建立內地與香港的「公約數」,促進溝通理解。因為隨著香港與內地居民交往的更趨頻繁,社會上對聽說普通話和認讀簡體字能力的需求,自會不斷增加。
說是教育問題,其實還是離不開政治。在一些港人看來,涉及粵語和普通話、繁體和簡體字地位的政策,都含有強烈的政治意味。而對於繁體字陣地的堅守,則是關乎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茲事體大,不可讓步。
問題是放眼華人世界,繁體字主要在港澳臺地區使用,其他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都先後推廣簡體字。上溯來看,「民國」時期曾有推廣簡體字的計劃,然而真正大規模推行,還要從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算起,簡體字由此在內地取代繁體字成為規範漢字。
不可否認,繁體字蘊含中華文明的密碼,也是通向古典世界的必經之路。閱讀古籍原典,研究傳統文化,都建立在掌握繁體字的基礎上。但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可分割,傳統文明的現代發展,也不能以繁簡之別強行區隔。文化交融、優勢互補,才是理性之舉。比如臺灣近期開幕的臺北書展,便專設有簡體館,提供幾千種優質簡體書籍供臺灣讀者選購。
在兩岸四地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使用繁體字的港澳臺地區,通過認讀簡體字可拓寬閱讀視野,內地/大陸人也在通過閱讀繁體字書籍獲取知識。這不涉及繁簡體字的零和博弈,而是兩者的互利共贏。在此過程中,繁體字地位受威脅,也只是偽命題。過分執迷於繁簡帶來的身份認同,背後還是自我設限和彼此疏離。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為求記錄快捷方便,港人早已部分使用簡體字。然而政府一旦出面推廣,原本使用得好好的,卻猛然變得警覺敏感,這無疑是政治思維在作祟。而摘掉意識形態的眼鏡,才能識讀文化交融的真知,也能因溝通收穫更多發展的可能。(文/東籬舊友、王大可)
本文為海外網「港臺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欄目原創,如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放眼兩岸三地局勢走向,獨家評論港臺時事熱點,港臺腔還有更多精彩分析。
責編:劉國民
29658266,.【港臺腔】香港教改並非繁簡字的「零和博弈」,.2016-02-22 07:13:26,.204141,.劉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