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繁簡再起波瀾 有人稱違背了漢字的藝術性

2020-12-13 中國網教育

「比如愛字,繁體字裡有個『心』,簡化後,『心』就沒了」。今年兩會上,關於國學和傳統文化的提案很多,尤其是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關於恢復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備受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僑聯副主席潘慶林對國學非常重視。他表示,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繁體字是中國五千年來文化的傳承,不能丟失。對於有些人表示簡體字方便好用的說法,潘慶林打比方說:「可口可樂簡單、漢堡包簡單、肯德基簡單——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做中華民族的煲湯呢?」至於有人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他表示,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潘慶林同時表示,繁體字教育不能操之過急,中小學生可以不強制性學習,但在平時應該多加強這方面的培養。

針對潘慶林的提議,網友們討論熱烈,支持派還列舉了一些繁體字的好處並製作成圖片發在微博裡。比如,繁體字的「親」字由「親」和「見」組成,網友稱「不能相見,怎能相親」。網友SH鄒亮說,繁體字蘊含了老祖宗的智慧,裡面包含了價值觀、哲學、文學、醫學等內容,是必須傳承下去的。反對派則表示,繁體字太難,而簡體字已推行多年,改變不太現實。(郭鋒)

論漢字再簡化 ——讓漢字成為易識易寫易記的文字

近年來,海內外不斷有專家學者呼籲:恢復漢字繁體字。這幾年還連著上了全國「兩會」的提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漢字繁簡比較,頗富爭議,易動感情,人們觀點雖異但目標相同,都是為了使漢語更好地為中國和世界人民服務。但筆者認為,從普通群眾的使用出發,從語言的工具屬性出發,從有利於漢語的推廣和發展出發,大陸現在恢復繁體字,不但沒必要,也不可能,而且漢字還應再簡化。

漢字的工具性決定它宜簡不宜繁

漢字是世界上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也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和載體,對中國燦爛文化有著偉大的貢獻。

漢字具有多種特性和作用,工具性是其最根本的屬性。工具就要簡單靈巧,實用好用,不要繁瑣笨重,難學難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造工具是創新,使用工具也要創新。人們在使用漢字中也在改變著漢字。這是漢字和漢字教學發展變化的動力,永遠也不會停止。祖先造字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無可非議,但造字要考慮到識字、寫字,考慮到實際運用。首創者不可能考慮周全,一步到位,後來者可以繼續改進提高。5000多年來,漢字有很大的發展進步,但相對英文來說,易學易記易寫的問題至今沒有完全解決好。本來識兩三千個常用字就夠用的漢字,卻變成了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之一。現在國際社會的「漢語熱」日益升溫,進一步簡化漢字,將更有利於中文走向世界,展現優勢與魅力。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曾呼籲「大家一起來研究漢字的特點、漢字的優勢,充分利用它,發揮它的優勢,來迎接挑戰」。

簡化是漢字進化、優化、美化的必由之路

漢字是字中有字,筆畫多的字通常可以拆分成幾個字(或筆畫相加),筆畫多少在識別時沒有難易之分,只是在書寫時繁簡才有不同,而求簡求快是書寫的自然要求。幾千年來漢字演變的趨勢,從整體上說是從圖畫到線條到筆畫;從數量上說是從少到多再到少;從結構上說是從簡到繁再到簡;從字型上說,是從不統一到長扁再到方;從筆畫形態上說,是從不規則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間的演變。漢字大變化是社會大發展的反映,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大發展。

漢字簡化的動力主要來自民間。漢字的產生從根源和雛形上說,來自勞動人民,但經過採集、整理和加工創造而形成的漢字,則出於史卜之手和達官貴人。文明社會早期只有宮廷和貴族才有文化,他們祭天祀祖徵戰討伐需要巫師神漢算命打卦佔卜扶乩。商代甲骨文就相對成熟,比較系統。但因一字多形,字形複雜,僅為少數人掌握和壟斷,是貴族化的標誌。西周末期,民間興學,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來越多的人識字用字學文化,簡化文字便成眾望所歸。簡化的結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義被淡忘,人們越來越把文字作為一個詞的符號來對待,象形符號不斷向簡煉、規則化方向發展,線條化、平直化、簡單化是基本趨勢和要求。

中國曆朝歷代官方民間都在進行著簡化工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的碑刻,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隋唐時就已經出現,如「營」、「壽」、「盡」、「敵」、「繼」、「墳」、「驢」等。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330多個,例如:實、寶、聽、萬、禮,等等。清末民初,政府有史以來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35年8月,國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遺憾的是不久後卻又被收回。新中國於1956年正式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之後又出版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簡化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總共2238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20世紀50年代第一批簡化字使用後深受群眾歡迎,特別是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成人。當時河南一位老師向小學生介紹簡化字,說「豐」字今後可以簡寫成三橫一豎的「豐」字,孩子們高興得跳了起來,鼓掌歡呼。天津一位工人說,「盡、邊、辦」這三個字學了半年,寫了多少遍,總是記不住,這回簡化成「盡、邊、辦」,一下就記住了。一位農民向在城裡工作的姐姐訴苦,說農民常用的一些字如繁體的「農」、「麵」都不好寫。姐姐寄了一本簡化漢字的書去,弟弟高興極了,還埋怨她為什麼不早些寄來。

由「豐」到「豐」,簡化了15筆;由「辦」到「辦」,簡化了12筆;由「麵」到「面」,簡化了11筆。假如按平均一天寫500字,每個字平均少寫10筆計算,一人一天則少寫5000筆,平均按每秒寫2筆計算,則可節省2500秒,即42分鐘,一年節省255小時,相當於32個工作日。從七歲上學,到六十歲退休,則可節省大約5年時間。所以,不要小看在書寫時這分分秒秒的費與省,億萬人、億萬次的累積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有人說,漢字的難寫難認難記影響了中國的發展速度,不是沒有道理的。今天雖然電腦廣泛使用,大大減少了書寫的勞動和時間,但有些書寫不可代替,仍然費時費力。

漢字簡化不僅省時省力,還會改變人們學習的心理和態度:一見鍾情和望而卻步,差別甚遠。初學者的困難、心境和感受是我們最應該了解和體諒的。當年周恩來總理談到簡化字推廣時,曾語重心長地現身說法,「像我們這樣的知識分子,跟漢字已經打了幾十年的交道,當初寫了別字給老師責備甚至打手心的事在記憶中已經漸漸淡薄,因此覺得繁體簡體都無所謂,對於簡字不熱心,甚至還覺得不順眼,思想上有牴觸」。他讚揚李燭塵贊成把「燭」字簡化成「燭」,把「塵」字簡化成「塵」。專家要多從群眾需要出發考慮問題,在傳承中進化,在進化中傳承。

簡化的漢字不僅易寫,而且多數也更美了,簡化與美化得到了兼顧。著名文字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說,認為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才好看並不盡然。書聖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數近1/3。歷代大書法家寫簡化字者甚多,許多簡化字就是他們創造出來的。

簡化字在海內外華人中也是頗受歡迎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聯合國現在也都使用簡體字。華文圈中使用簡化字的人佔絕大多數。電腦的出現雖然使人用手寫字的機會少了,但手寫仍有必要,仍有大量的手寫相當長的時間不能被替代,因此,簡化的步伐不能停止。比如常用漢字中就有如「藏」、「囊」等還是筆畫多不好寫,寫出來也是一片墨跡黑疙瘩,既不易認也不美觀。人們期待著某些字進一步簡化。

漢字還有再簡化的空間

漢字從產生以來的每一次簡化,都是漢字的瘦身健美,使之更易學更易寫更美觀,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當然,個別字如何簡化得更好、更科學一些,尚可再討論、再斟酌,但漢字簡化的方向和趨勢是應該堅持的。

今天中國和世界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大變革時期,漢字不但不能恢復繁體,而且還可以再簡化,這是因為:

第一,簡化的必要性。文化既是歷史厚重的積澱,更是現實的一川活水。活在現實中的事物才叫傳統,無人用無人愛的東西是古董不是傳統。發展是事物的生命,簡化是漢字的正途。除了中國人之外,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需要和喜歡學習漢字。但有些字包括最常用字還很不易寫,比如「謝謝」這個初學者就需要說和喜歡用的詞,寫起來卻很費勁。類似情況還不少,國家語委公布的2500個常用字中10畫以上的就有1081字,15畫以上的就有145字,這些字寫起來麻煩,寫出來也顯得壅塞擠壓,既不美觀,也不方便,亟待簡化。

第二,簡化的可能性。祖先發揮聰明才智,造字有了規律,但並不是限制我們創新,後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應該發揮聰明才智,發現新的規律,有新的創造與改進。新中國第一批簡化字就創造了不少新形式:比如省略原字形中部分結構,以剩餘部分作字(條-條);改變漢字局部達到簡化(如觀-觀,變聲旁,骯-骯,變形旁,棗-棗,局部換符);整字換符(東—東,行草楷化,蓆—席,異體選用);改變構造材料或造字方法(涙-淚,變形聲字為會意字)等。這些改法都有根據有創意,簡化並不突兀。比如繁體字的書、畵、晝很難分清,而簡體字的書、畫、晝,則一目了然,孰優孰劣不言而喻。魯迅先生曾形象地說,鸞、鑿這兩個字,「去叫孩子寫,非練習半年六月,是很難寫在半寸見方的格子裡面的」。字造得這麼複雜雖有其歷史原因,但今天來看,已沒有這種必要,只有簡化才能精緻靈巧,清晰疏朗,易學易用。

第三,已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鑑。即整體規劃,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專家集思廣益,總結提高。這些年來民間創造和使用了不少新的簡化字,有的很智慧很好看,已經成熟。1977年的「二簡」方案不宜全盤否定,其中有部分字簡化得好,可以正式使用予以推廣。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如果問計於民,包括徵求海外華人的意見,一定會有很多精彩的簡化方案,讓漢字易識、易記、易寫、易學。

對於中國漢字,河南少年先鋒學校督教任曉林先生有過這樣的一段描述:中國漢字同音同意,同形同宗。每一個漢字它的「音」表意,屬陰;它的「形」表理,屬陽;每一個漢字都是陰陽的,通過漢字就可以認知天地萬物,而簡化之後就沒有這些豐富的文化內涵了。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2009年4月23日文章:漢字繁簡之爭:說的比做的容易?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全國開始逐漸著手漢字簡化工作,甚至出現更為激進的情況,將漢字改造成拉丁字母文字。

許多知名學者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其中原因一部分是他們認為中國的書寫體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另外,漢字能夠將全中國各種迥然不同的方言統一起來的唯一方式,這點是表音文字所不能比擬的。

那些語言改革方案最後都不了了之。但在中國的周邊國家,字母文字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朝鮮半島15世紀發明並開始使用自創的字母文字;越南雖然也和中國一樣使用表意文字有很多同音字,但近代還是轉向了字母文字並取得成功。漢字改革最後選擇了一種折中的方案:將筆畫較多的字簡化(如「豐」,從18畫簡化為「豐」4畫)。這一做法讓大陸地區與香港、臺灣乃至海外華人明顯的區別開來。

如今這個是非不斷的話題又被政府的一紙公文重新推上了風口浪尖。教育部計劃在今年公布一批新的漢字修改意見,這個計劃旨在修正過去某些被簡化過頭的漢字。有些字會重新加上些筆畫,使之看起來更接近繁體字。不過官方強調說,這只是修正個別漢字,而不會大規模用在所有的簡化字上。官方的說法是,中國以後不會再重回繁體字書寫,也不會在簡化字上走得太遠,現在漢字需要的是一個標準化。

這對潘慶林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潘慶林是全國政協委員,在09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建議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表達豐富、藝術性更高」的繁體字。不過其他人對這提案並不感冒,有些網友評論說,復活繁體字就如同讓「女人重新裹小腳」。

繁簡論戰在書寫表現上爭論最為激烈,如簡體字更易學習,改動繁體字後會增加許多費用,來更換教科書和軟體等等,政府是否會為此埋單還是未知數。不過有關繁簡字蘊含傳統文化認同孰多孰少的爭執則少得多。

轉載光明日報 周溯源

相關焦點

  • 漢字有何美感?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
    有人問我,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首先,我們還應該考慮這樣幾個問題,那就是:漢字有何美感?漢字的美感是只有書法才能創造出來的嗎?如果書法創造了漢字獨特的美感,那麼它創作了漢字哪方面的美感呢?我認為,漢字的美感可以概括為形、音、意這三個方面的美感。
  • 玉米粒抖漢字
    漢字是什麼?漢字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象形表意的文字,與那些表音的諸如英文、俄文、阿拉伯文等字母文字完全不同。也就是說漢字要比它們難的多。漢字的書寫自古以來就被中華民族所重視,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書法,它不僅可以達意,還充滿了藝術性。
  • 文春:我被漢字之美震撼了,漢字頌一氣呵成
    對漢字之美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國的書法魏晉、唐、宋在書法的尚韻、尚法和尚意方面達到了歷史的頂點。繪畫我國的高峰宋代比西方文藝復興早了幾百年,元曲更是空前絕後。但作為中國文脈來說,漢字是基礎和載體,書法是藝術。著名書法理論家熊秉明先生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我雖然不贊同他的書法是文化核心的說法,(我個人認為哲學是文化的核心)但我認為漢字和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基因則是恰當的。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日本掀漢字熱潮 漢字檢定考試「爆棚」
    中國僑網消息: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暢銷書、電視黃金時間段到審核考試,日本近來在這三個領域的共同熱門話題就是「漢字」。  上月26日至2月1日位居日本最大書店紀伊國屋新宿店的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的就是《看似會讀實則不會讀的易錯漢字》。該書在發行後的短短一年時間裡售出40萬冊,新任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相關圖書也被其擠到二三位。
  • 甲骨新風 和美漢字:《漢字對稱藝典》首發式暨李京法藝術展開幕式...
    》,他的對稱文字依據均來自於古文獻,既有傳承性、又有創新性,是一部兼具資料性、工具性、藝術性、文獻性與藝術性融於一體的新時代辭書。書法家李京幾十年來,李京先生在深入研究甲骨文、金文、篆書對稱漢字結構美的基礎上,摸索總結出一整套適用於所有漢字結構的對稱規律,在「演繹有依據,實踐有案例,源頭有出處」原則下,形成較為嚴謹
  • 為漢字"熔魂鑄魄"——小記漢字學者、書法家馬魏華
    展廳內展示了漢字學者、書法家馬魏華用時三年臨寫創作的從殷商甲骨文到唐代漢字成熟,反映漢字及書法衍化過程的作品251幅,每幅作品都有其特點及在漢字、書法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詮釋,是一個"圖文並茂"、具有知識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大型展示館。透過這些作品,可以窺見馬魏華為漢字研究與傳播所傾注的心血。
  • 為漢字「熔魂鑄魄」——小記漢字學者、書法家馬魏華
    展廳內展示了漢字學者、書法家馬魏華用時三年臨寫創作的從殷商甲骨文到唐代漢字成熟,反映漢字及書法衍化過程的作品251幅,每幅作品都有其特點及在漢字、書法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詮釋,是一個「圖文並茂"、具有知識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大型展示館。透過這些作品,可以窺見馬魏華為漢字研究與傳播所傾注的心血。
  • 拆字對:漢字的獨特結構與文化韻味
    中國的對聯文化由來已久,既有著文化深厚的積累,又有著漢字獨特的趣味,使得無數文人墨客玩味其中。而對聯的種類多種多樣,無情對、數字對、回文對、疊字對、集句對、拆字對,等等,都是對聯,都有著漢字所包含的文學性、藝術性與趣味性。
  • 有漢字拼音不一定是小學化
    聚焦「幼小銜接」筆者到幼兒園視導工作,經常看到、聽到這樣的情況:幼兒園環境裡只要出現漢字、拼音,就會有「小學化」的嫌疑。我不禁深思,幼兒如果對簡單文字、數字、拼音字母感興趣,在各種遊戲中快樂感知學習這些符號,難道不可以嗎?有漢字拼音就一定是「小學化」嗎?非也。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在世界字體文化中,漢字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沒有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集字形、 字音、 字義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且還衍生出了絕無僅有的書法藝術,試想一下,如果漢字被廢除了,書法藝術還會存在多久?幾十幾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懂書法?
  • 為什麼日本文字中含有中文漢字,意思與漢字一樣?
    比如萬葉假名,就是拿dao漢字來對應日語中的發音,實際上是拿漢字來做表音符號。所以,日文中的漢字和漢語中本來的意思沒什麼關係。日語文字是藉助中國漢字改造而成的,日本接觸中國漢字的途徑很多,最早是中國僧侶帶著經書去到日本,把中國文字留在日本的,這些文字的引進,不僅組成了日本文字的主要骨架,也完善了日語的發音,很多日本字的發音都是根據中國僧人的發音而造的。
  • 漢字在韓國日趨走俏 犯人學漢字或獲得減刑(圖)
    這些大企業的掌門人多在五六十歲,甚至70多歲,幼時都學過漢字,對漢字有親切感。排名在前10位以內的錦湖集團與SK集團,上世紀90年代初中韓建交後,即開始錄用新職員時,引進漢字考試。企業規定:鼓勵用標有漢字名片它們還規定,如果漢字達不到一定水平,就不能升職。
  • 有趣的漢字:「仄」和「亾」到底是啥意思?文化藝術性
    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大家好,我是聊城王崗。今天跟大家分享兩個特別有意思的漢字。就是您眼前這兩個漢字,大家知道他們怎麼讀嗎?分別是什麼意思?別著急,咱來看一下。
  • 漢字夠用嗎?為什麼幾乎沒有再發明新的漢字了?
    核心問題是,人們說話都是詞或詞組,現有漢字足以按組詞規律構建新的詞或詞組,所以漢字完全夠用。漢字不夠用?那你說一個近三十年來新造的字出來。官方簡化的字不算。但凡其他語言能表述的用漢字都能表述。怎麼就不夠用了?
  • 這位外國老人痴迷漢字,研究近30年!「漢字爺爺」竟被搶註商標
    放著高薪的矽谷工程師不做,卻偏偏痴迷於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幾十年時間裡,他花光積蓄、丟了工作只為了對漢字文化的赤誠熱情。憑著對漢字的那股瘋狂痴迷勁兒開發了免費漢字字源網站,理察·西爾斯被人稱為「漢字叔叔」,現在已70歲高齡的老翁儼然已成為「漢字爺爺」。
  • 現代漢字中對女性最不尊重的字是哪兩個字?
    今天筆者給各位女性朋友們談談漢字的問題。在現代漢字裡,有一些字的構造成型對女性很不尊重,甚至有一定歧視,比如「她」字,據說是民國時的文學家劉半農造的。本來在古代,第三人稱是不分男女的,通用「他」,但後來為了書面表達的準確和方便,第三人稱就男女分開了。但表示男性的仍用「他」,「他」,人也;「她」,女也。 為何要把女人跟人分開?難道女性就不是「人」了?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要有這種自信。歷史上是我們的附屬國,今後一樣!中國近代的衰落讓過去我們的附屬國紛紛拋棄對中國的崇拜與尊重,以效仿西洋為榮,感覺斷了與中國的聯繫更好,但現在發現他們並不能完全擺脫與中國漢字的聯繫,反而發現了漢字的獨特優勢,故而有用回頭的意思。近代中國國弱,影響力降到歷史最低。不僅鄰國,中國自身也曾有放棄漢字的激進行為。
  • 漢字是漢字,英文是英文,千萬別用英文的衣裳包裝漢字!
    這篇文章雖然通篇漢字,但語句結構完全是「英文」式的!這篇文章就是如此,有太多的形容詞堆疊,導致一句話很長,你要反覆讀幾遍才能知道作者大概、或許、可能要表達的意思。比如這句:「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這句是外國名言警句的中文翻譯,讀完這句話你能瞬間明白意思嗎?
  • 網絡新造字流傳條件:符合漢字造字法 有實踐需要
    所謂「造字」得看是不是符合漢字的結構法則和規律。不合,就肯定不能留存;合,就有留存的可能。但,也只是可能。因為還要看其他因素。這是一方面。  第二,是要看實踐,看人們的使用中是不是需要。例如,現在的網絡把一些死去的生僻字拿上來,像「嫑」、「忈」等,它們之所以「死」,就表明人們在使用、實踐中已經不需要它了,或者是已經被使用範圍廣泛規範的字擠「死」了。如果偏要再拿來用,能有多少人響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