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臘八我們就進入春節倒計時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春」字。
這滿眼「春」字卻是千姿百態。這是春字較常見的寫法,大家都認識。不過遇到愛問「為什麼」的小朋友,也有人說不明白這兩個形體的關係。
漢字在由篆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中發生了「劇變」,我們舉幾個例子看一看:
我們看到秦、奉和泰三字的楷書時會以為他們是叔伯兄弟呢,怎麼長這麼像呢?當看到這三人的早期照片——篆書的時候才發現,他們沒有血源關係。但同時我們又很疑惑,這三人是不是中了「面目全非腳」,怎麼前後變化這麼大啊。
漢字形體分兩個階段,甲骨文、金文和篆書是古文字階段,隸書和楷書是今文字階段,而隸書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春字的篆書寫作這樣:
上中下結構的春字就是將篆書的曲筆轉換成方折變來的。
講完了春字的寫法,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春字的讀音。春為什麼要讀為春呢。讀音與意義之間有沒有關聯呢?
有一個詞叫「蠢蠢而動」,其意與「蠢動」相同,指爬蟲蠕動。春天充滿生機,正是動植物「蠢動」之時。所以「春天」的「春」得音於「蠢動」的「蠢」,有改變、運動的意思。春意盎然與生機勃勃常常聯繫在一起就足以說明春有「動」的含義,這是萬物復甦的季節。
最後我們來辨析一下除夕、春節和立春。除夕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天,我們把這一天叫「過年」,古代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我們現在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元旦改稱春節。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標誌著春天的到來,古人將這一天稱為春節。
立春又稱打春,《東京夢華錄》裡說在立春前一天,各級政府將牛牽入府中鞭打,稱打春。當然這種鞭打是象徵性的,鞭牛是在預示春耕馬上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