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記載的文字中,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上,也就是夏朝時期。甲骨文主要是刻錄在龜甲、牛的肩胛骨等動物的骨頭上,夏商時期負責祭祀、佔卜的官員稱為「卜」,甲骨文主要被卜用於祭祀、佔卜。在夏商時期,人們佔卜的事情很多,包含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有更多的字被創造、被演化後刻畫在佔卜工具上。
01
甲骨文「春」由太陽(日)、小草(屮)、發芽的種子(屯)畫在一起,本義是春季,立春到立夏這段時間;農曆正月到三月。
「屮」念「cǎo」,像草木初生之形。《說文》中「屮,艸cǎo木初生也」,從「屮」取義的字,都與花草、上出等意思有關。「春」有兩個「屮」,表示眾草。「木」和「屮」在古代漢字裡常常無法辨別的情況,所以也有說「春」字上面有「木」。△ 甲骨文「春」的由來
「春」的這種寫法一直沿用到戰國時期。戰國文字承襲春秋文字,或省「日」旁。秦代小篆承襲戰國文字中從艸、從日,屯聲的「春」字寫法。秦後「屯」字基本定形。「春」的意思:
① 一年的第一季。
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
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②進入春季,標誌著又開始了新的一年,故引申泛指一年的時間。
三國•魏•曹植的《雜詩》「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唐朝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③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引申為生機。
唐朝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木前頭萬木春。」
④春色,喜色。
南北朝陸凱的《贈範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⑤東,東方。
兩漢張衡的《東京賦》「飛雲龍於春路,屯神虎於秋方。」
⑥一年的第一天,即陰曆正月初一。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⑦酒。
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茅屋。」
唐代李白的《哭宣城善釀紀叟》「紀叟黃泉裡,還(hái)應釀老春。」
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