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距今已有100年整,百年前驟然爆發的這場戰爭,讓經歷了繁榮、漸進、長期和平的歐洲,在經濟科技文化的巔峰,捲入希臘式悲劇命運的漩渦。在下期《三聯生活周刊》一戰百年紀念刊之前,記者朱步衝、蒲實總結了10本參考書,幫助您全面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
《八月炮火》
芭芭拉.塔奇曼 著
著名歷史學家,普立茲獎獲得者塔奇曼詳細敘述了1914年夏天,一戰爆發前一個月歐洲各國政治與軍事領導人是如何誤判局勢,從而以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將各大國迅速帶入戰爭的,名列「有史以來最佳100部非情節類著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李德·哈特 著
著名英國軍事歷史學家李德·哈特用五卷篇幅簡潔扼要地回顧了一戰在各條戰線上,以及海陸戰場上的主要戰役與關鍵性歷史事件,並以自己在一戰中的親身經歷對雙方指揮與戰略上的得失進行了總結,並預見性地對未來軍事衝突的技術進行了前瞻,「外交事務」雜誌評其為關於一戰政治與軍事進程的最佳簡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雅克·梅耶 著
雅克·梅耶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畢業,曾著有《步兵》,並與兩位同窗合著了《1914—1918,法國人的生與死》一書,以自己大戰普通一兵的親身經歷與詳實生動的筆法再現了這次漫長衝突中普通士兵在壕塹中的生活,包括冰冷發酸的燉菜,無所不在的老鼠,跳蚤,橫陳的屍首,壕溝中黏糊糊的爛泥,永不停止的炮擊,這些構成戰爭真實,殘酷而又瑣屑的真實面目,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距離前線越遠,民族主義情緒越濃」。
《喬治·尼古拉與威廉:三位歐洲皇室親屬與通向一戰之路》
米蘭達.卡特 著
這位畢業於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的女傳記作家,用詳實生動的筆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政治衝突加劇的大背景下,剖析了英王喬治五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德皇威廉二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性格缺陷與決策傾向:喬治放任而漫不經心,尼古拉二世沉默,軟弱,威廉焦慮,野心勃勃而色厲內荏,此書也是一部描述歐洲傳統皇室家族式政治與外交模式在全新時代難以為繼,最終導向全面戰爭的記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溫斯頓·邱吉爾 著
這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的英國政治家,不但是戰爭中頑強不屈的愛國鬥士,也是一位能用文字讓讀者熱血沸騰的寫作者。有別於史學家的著作,這部回憶錄充滿著濃重的英雄主義色彩,文字間不乏主觀之見,其中的睿智洞察或自吹自擂,需要讀者帶著一副敏銳的判斷力細細品讀。
《昨日的世界》
史蒂芬·茨威格 著
這是一部寫於二戰期間的一戰回憶錄,一個有著19世紀古典老靈魂的奧地利人試圖穿越回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純真世界。1942年年初,在茨威格完成《昨日的世界》之後不久,便在巴西這個作者眼中的「未來之國」服毒自殺。
《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
弗洛裡安·伊利斯 著
1913年的歐洲,弗蘭茨·卡夫卡給菲麗絲·鮑爾寫極長又極美的求婚信;普魯斯特在追憶他的似水流年;第一家普拉達連鎖店在米蘭開業;杜尚把一個車輪安在一把餐椅上;一個叫作阿道夫·希特勒的奧地利年輕畫家在兜售他清新的城市風景畫…… 所有的人物橫截面隱喻著殊途同歸的歷史命運,一張一戰瀕臨前歐洲文化人的精神地圖就此展開。這本小冊子像是在用上帝的視角,記錄每一天的瑣碎點滴,匯集在一起,就是一戰之前那一年的歐洲日記。
《永別了,武器》
海明威 著
概括這本書,另一個名字《戰地春夢》看起來更為直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義大利一役中,美國青年弗雷德裡克·亨利愛上了英國護士凱薩琳·巴克利。兩人經歷了戰爭帶來的種種情感波折,最後愛情卻隨著凱薩琳的難產死去而戛然而止。
這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他創作成熟的標誌。在兩個主人公背後,是整整一代人在一戰中難以癒合的精神創傷。
《邏輯哲學論》
維根斯坦 著
1914年8月維根斯坦參軍加入一戰,1918年夏,以戰爭期間的筆記為基礎,維根斯坦完成了他前期的名作《邏輯哲學論》。一戰爆發時,因為疝氣舊疾,維根斯坦可以免除兵役,但他覺得直面死亡的經驗將以某種方式改進自己。一戰讓這名少年天才「轉變為一個不同的人」。書中也透露出一種不可知論。
《凱恩斯傳》
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 著
作為20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的一生與這動蕩的百年緊密相連。第一世界大戰之後,凱恩斯參與了對德合約的談判,對一戰賠款問題的分析結成了《和平的經濟後果》、《論戰爭賠償》兩本書,可以看做是凱恩斯個人學術精華的集成。從凱恩斯的傳記中,我們可以反窺一戰後經濟秩序重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