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前段時間,很多朋友和我抱怨自己抑鬱症接受藥物治療後總是反反覆覆,而且每次看精神科醫生好像人家根本不願意聽自己訴說痛苦,沒幾分鐘就草草開藥結束,對此非常煩惱。
說到這裡,我想說精神科醫生並非心理諮詢與治療師,這兩個職業的分工有所不同。精神科醫生主要從生物學角度來理解抑鬱,所以平時區區幾十塊的掛號費自然只是醫生門診診斷和治療服務並非心理諮詢,而且當下精神醫療資源也很緊張,所以時間方面就有限,不過大家放心,只要這個醫生靠譜還是可以得到正確的判斷與藥物治療。
經驗表明,抗抑鬱藥物治療的應答率大約是80%,有效率大約是60%。也就是說,大約40%的患者,用藥是無效的。這還不包括誤診、用藥不當、患者缺乏服藥依從性等情況。
除此之外,我還想說關於抑鬱症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自我完善人格也非常重要。就像《情緒自救》這本書中:作者認為抑鬱症患者除了服用抗抑鬱藥物外,也必須注重心理認知的改變。
關於抗抑鬱藥物治療,我們需要明白它的治療原理,我在之前很多文章都有提到。人類最初發現抗抑鬱藥物是叫異煙肼,這個並非治療抑鬱症而是結核病的。但隨著治療人們發現患者會出現欣喜的現象,後來慢慢各種抗抑鬱藥因此而誕生。
後來人們發現這些藥物第一能改變症狀,第二能夠改變人們大腦某些神經遞質,於是人們猜想抑鬱症和某些腦神經遞質有關。
可這只是現象描述層面,具體怎麼改變,發生機理等等還不清楚,況且抑鬱症的成因實在複雜絕不是任何一種成因說就能全部概括的。慢慢隨著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發展,有學者發現抑鬱症的成因絕不僅僅如此,有提到:「抑鬱障礙的一元論觀點相當直接易懂,但現在到了必須拒絕這種單一理解方式的時候了」(Parker, 2000)。「
美國精神病學專家弗朗西斯·馬克·蒙迪莫(Francis M. Mondimore,MD)和派屈克·凱利(Patrick Kelly,MD)在權威著作《我的孩子得了抑鬱症:青少年抑鬱家庭指南》裡是這樣說:
「我們的精神世界受到生物學因素和心理學因素的相互影響,這種內在關係很難理解,也很難梳理開來。一者會影響另一者,可能具有複雜的相互作用機制,加工過程和影響作用交織在一起,想要分開恐怕是徒勞罷了。」
我之前多次提到,抑鬱症治療中藥物很重要,但是僅僅只靠藥物可能非常困難,因為藥物只是幫助我們緩解痛苦回復到臨床治癒目標而已。最終你如果想要戰勝抑鬱還需要療愈內心世界以及完善我們的人格。
因為同樣經歷一件事,有些人就沒事,有些人就一蹶不振。其實這都是人格造成的。
「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這是古希臘哲人赫拉克特利的經典之句。人格是一個人生活成敗、喜怒哀樂的根源;樂觀決定幸福人生,堅韌決定成功人生,希望決定有效人生。
只有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人格和認知完善了,抑鬱症才有可能達到「徹底治癒」的,這樣才不害怕未來出現的反覆,因為有一個堅韌的人格底子給自己支撐。
在解決這個問題中,心理方面的建設非常重要,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有一句著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我們通過學習人格有關的知識,去對自我有進行深刻地洞察,可以是對成就的全新體驗,也可以是一個改變自己的決定。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藥物治療能保證你這次舒服,但是下次遇到挫折呢?下下次呢?你不可能祈求上天只給你一次糟糕的人生體驗,所以藥物治療的同時心理建設與完善人格同等重要。
當你人格完善了,認知改變了,也許未來看待事物的方式發生本質區別,你的人生也都不一樣了。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