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慶爭搶富士康:誘發IT巨頭狂飆西進

2020-12-17 快科技

半年後,全球2/3的iPad,都將是成都製造。

明後年,全球1/3的筆記本電腦,可能出自重慶。

一場改寫全球IT業版圖的巨變,正在中國西南部發生。那個群山環抱的四川盆地,正像一個四面看臺的足球賽場,那顆在萬眾矚目下滾動的球,是世界代工之王富士康,兩個奮力拼搶的球員,是兩個成長中的城市巨人——成都和重慶。

角逐進入白熱化,比分在不斷改寫。成都這邊,富士康旗下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已於10月下旬投產,170萬餘平方米成都廠房將在明年全部建成, 50條iPad生產線,年產4200萬臺,超過深圳龍華廠區3000萬臺的產能。

重慶那邊。早在5月19日,富士康在重慶的產品外銷基地已完工,重慶將在明後年形成年產1億臺筆記本電腦的規模,佔據全球1/3產能。

精彩激烈的賽事,引來全球「觀眾」山呼海嘯般的呼應。英特爾、宏碁、戴爾、惠普、德州電器、聯想、廣達、英業達、仁寶、緯創、和碩……在富士康布局成都、重慶的牽動下,世界IT產業掀起前所未有的西進大潮。

「成渝之爭」所體現的,是中國內陸巨大的資源動員能力,這一點包括臺灣在內的周邊經濟體均望塵莫及。」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評價說。

而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更斷言,我國沿海持續20多年的加工貿易模式,將因IT產業開放格局而全面改寫。

爭搶富士康的「成渝速度」

成都、重慶兩地雙雄競逐,成為誘發此次IT業西進的契機。

今年初,富士康身陷「十連跳」風波。受工資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富士康於9月份出現訂單違約危機,母公司鴻海精密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宣布,鴻海未來10數年營業額成長幅度,將由年均30%降為15%。

郭臺銘受困之際,成都、重慶競相出手,力邀富士康西進。

5月26日,四川省政府與鴻海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成立。廠房動工是7月25日,郭臺銘提出的條件很苛刻:要求3個月內建成幾十萬平方米的廠房,半年內廠房達到170萬餘平方米;廠房要建在綜合保稅區內;項目開工,2萬名工人就要到位;項目用地4平方公裡,另需10餘平方公裡做生活配套。

結果,成都展示的競爭力讓郭臺銘大吃一驚:籤約4個月後,9月30日,16萬平方米廠房建成,2萬名工人已到位;9月25日, iPad生產線安裝,10月18日即調試完畢並進行了出口通關測試,第一批蘋果iPad運往美國,預計聖誕前,可啟動近一半生產線。

重慶在效率上也毫不示弱。富士康在重慶的外銷基地,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完成了籤約、立項和奠基。

成渝速度救了郭臺銘的場,使得富士康的處境在短短兩個月內得到扭轉,其最大代工品牌蘋果iPad平板電腦產量,由每月100多萬臺提升至四季度的300萬臺,發貨時間由36個小時縮短至24小時,今年聖誕供貨這一關已基本度過。

一盤越下越精彩的棋

「救場」之戰,只是一場厚積薄發的「總決賽」。事實上,成渝兩地爭奪富士康這盤棋,早在數年前就已落子。

2007年底,劉奇葆轉任四川省委書記,其時重慶與成都同時獲批「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劉奇葆意識到,缺乏產業帶動的城鄉統籌,容易導致城市化外延的破碎式發展和農民的聚居返貧。為此,他上任後的首務,便是把富士康招進成都,以形成對全省的產業輻射。

在劉奇葆邀請下,郭臺銘2008年5月訪問四川。隨後,鴻海代表來蓉洽談投資。約見洽談的時間是5月12日下午兩點半。雙方正在休息室等待,忽然間山搖地動,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暫時打斷了富士康落戶的步伐。

趁四川忙於災後重建的關口,重慶後來居上,用另一張牌把郭臺銘拉了過來。

當時,黃奇帆做了個估測:未來兩年,全球筆記本電腦消費將新增1.6億臺。重慶的目標是吸引其中的8000萬臺產能落戶。

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確保IT整機零部件實現本地化生產。誠如是,則對整機廠商而言,上遊進項物流將接近零成本,整體物流成本可望與沿海打平,加上西部生產要素的低成本優勢,重慶的競爭力就能發揮出來。

靠著「整機+零部件」這張牌,黃奇帆穩步出拳。先是在2008年12月,把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廠商惠普拉到重慶落戶。重慶對惠普承諾,如果在三年內,零部件生產無法實現80%本地化,由此產生的一切物流成本,重慶政府全額補貼。

雖如此,惠普仍持謹慎態度,筆記本電腦整機產量號稱4000萬臺,實際上首批下線僅400萬臺。這種情形下,說服「代工之王」富士康跟進,就成為產業配套的關鍵。

2009年2月9日,黃奇帆親往臺灣,向郭臺銘施展縱橫之術。黃稱,惠普在重慶有4000萬臺訂單,如果富士康過來,可以既做零部件,也做整機。

作為世界最大的IT零部件廠商,富士康每年可做5000萬臺整機的零部件。但此時筆記本電腦整機市場,已由廣達、英業達等臺灣整機廠商瓜分完畢,鴻海不得其門而入。對郭而言,黃奇帆的到來,恰如一場及時雨。

於是,2009年8月4日,惠普(重慶)筆記本電腦出口製造基地、富士康(重慶)產業基地在重慶籤約,惠普正式下單4000萬臺整機。

廣達電腦整機訂單,40%來自惠普,富士康承接惠普2000萬臺整機訂單,帶來的戰略衝擊,讓整機廠商坐不住了。去年底今年初,英業達、廣達先後和重慶籤約,建造千萬臺產能筆記本電腦工廠。

「上千億的大項目,從籤約到開工,都只用了一兩個月。」黃奇帆高興地說。在重慶,富士康、廣達、英業達三家打破了持續十多年的分工格局,都既做整機又做零部件,重慶政府則居中協調。

黃奇帆透露,重慶政府跟三家達成特別條款:英業達把重慶作為其全球第二個基地,廣達把重慶作為其第三基地。重慶80%零部件本地化的時間表,也由三年之內提前到兩年之內。

重慶的斬獲,對四川觸動不小。從2009年6月開始,成都全力提速與富士康的談判進程。當年10月,郭臺銘與成都籤訂10億美元大單,擬投資LED液晶電視、液晶模組、LED背光模組等面板生產線,和重慶基地形成上下遊配套。

「那次籤約,終端產品只有電視機,這遠遠不夠,而且電視機也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成都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鄭莉說,因此領導下決心,必須拿下富士康的王牌產品,就是最火的iPad、Iphone。

彼時,成都的區域政策優勢遜色於重慶。2008年上半年,成渝同時向國務院遞交方案。是年底,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率先獲批。而成都只獲批一個保稅物流中心;今年2月,10.3平方公裡的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再次獲批,兩地政策距離進一步拉大。

成都急了,加快追趕。重慶的西永綜保區從申報到獲批歷時半年;而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從申報到今年10月18日獲批,三個月搞定。

在給富士康土地時,成都出手更大方,在原來2.6平方公裡基礎上,專門把富士康南片區並進來,整合為4.68平方公裡。

重慶同時引進富士康、廣達、英業達三個「冤家」,局面固然壯觀,但也恰好給了成都遊說的空間。知情人士透露,有四川領導對郭臺銘說,重慶太擠了,你們過來吧。

為了滿足IT業訂單出口所要求的快速供貨,成渝兩地各出奇招,打起一場縮短物流時長的比拼戰。

成都這邊,2009年底開通了直飛歐洲的全貨機航線,採用載重量110噸的波音B747全貨機執行,一周3班,並可根據項目的需求增加航班次數。這很符合蘋果輕便手機的需求。

成都到蘭州鐵路修成後,成都與歐亞大路橋接通,抵達荷蘭阿姆斯特丹港只需17天。而現在從上海走海運到阿姆斯特丹,需要23天。

重慶不甘雌伏。5月19日,鐵道部確保渝深快速貨櫃「五定」班列開通,重慶鐵路貨櫃中心站至深圳鹽田港站的運輸時間,由原來的106個小時縮減到53個小時,比長三角至歐洲的海運時間還短數小時,形成了電腦整機物流優勢。

鴻海10月19日公告的赴大陸投資案顯示,在爭奪富士康中,成都似乎暫時領先半個身位:成都鴻富錦平板計算機廠產能擴充四倍,加碼投資達8000萬美元,主要針對第二代iPad;而重慶部分新設富駿廠,專攻路由器、交換機等,只加碼1500萬美元。

智慧財產權驅動

以富士康為基點,成渝之爭,正在刷新全球IT業格局。今年下半年,成都先後引入全球第二大筆記本代工廠仁寶,以及世界最大電路基板製造商華科等;重慶先後引入全球最大筆記本電池生產商新普、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宏碁,加上400家零部件配套廠商匯集,兩地「整機+配套」IT產業鏈條成型,將迫近2萬億產值。

「我們注意到,富士康這次西進,帶來的是最好技術,最核心專利。」日前在成都召開的第三屆「智慧財產權與城市發展市長論壇」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說,所以,成渝成功導入IT業,得益於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驅動。

在臺灣,鴻海已被看作「技術之王」,目前擁有專利1萬多項。一直以來,鴻海集中大陸生產的主要是連接器板塊,屬勞動密集範疇,這部分專利比例一度佔集團的94%,2009年底已下降到24%。相反,新興行業如精密光學、無線通信、LED、平面顯示、納米技術等則大幅抬升。

中國-東協自貿區啟動後,臺灣由於不能單獨與東亞各國籤訂自貿協定,處在「圍三闕一」的不利大勢之中。當局考慮到的唯一自保手段,就是維持技術連結,以守住其在東亞生產網絡的重要地位。

相較於製造技術,發展進階的製程技術不受關稅差異化或其它租稅差別待遇影響,因此,臺灣當局一直宣揚「研發在臺灣、製造在大陸」,試圖重新建構類似1960年代直接出口美日歐盟的架構,鴻海的本土技術,成了其「科技臺灣」的王牌。

然而,脫離中國大陸製造基地,另外開闢對美日歐盟直接出口通道,即便強大如鴻海,在今日也已力不從心。因此,郭臺銘雖頻頻呼應協助臺灣科技轉型,但多數至今依然是紙上工程。

這一切,和富士康在成渝IT圈的大手筆加碼投資形成鮮明對比,輿論認為,這得益於大陸方面對郭臺銘呼籲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良性回應。今年4月,臺灣地區領導人蕭萬長透露,經過雙方努力,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特別把保護智慧財產權納入。

此前,早在ECFA研討階段,郭臺銘就一再呼籲智慧財產權是臺灣最重要的財產,兩岸電子業如能雙邊合作,可謂雙贏;如維持現狀,則是雙輸。

在此背景下,「郭臺銘西進和成渝IT圈的速成,可視作風向標。」陳添枝認為,長期以來,臺灣只將自己定位為美日與大陸科技連結的「中間商」,如今這種架構,因富士康而面臨改寫。

 

相關焦點

  • 重慶富士康加班工資怎麼算?
    重慶富士康加班工資怎麼算?想來重慶富士康上班的求職者都想知道,富士康出了正常的上班以外,一般平時周末會安排加班,那重慶富士康有加班工資嗎,加班工資具體怎麼算?重慶富士康試用期平時加班(標準時薪9.77元的1.5倍):15.9元/小時,周末加班(標準時薪2倍):21 .2元/小時,節假日加班(標準時薪3倍):31.9元/小時。
  • 高校調研組發布富士康調研報告:四大問題突出
    在歷時一年半的調查研究過程中,調研組深入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19個廠區,分布於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的14個城市:深圳、南京、崑山、杭州、天津、廊坊、太原、上海、武漢、重慶、成都、佛山、鄭州、常德。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入訪談的方法,我們共獲得有效問卷2409份,訪談案例500多個。
  • 高校調研組發布富士康調研報告:存四大問題
    正是這種深入普通工人的長期跟蹤調查,使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富士康許多不為人知的真實情況,並得以探知這家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代工帝國」成功的奧秘所在。在上述一系列調查的基礎上,兩岸三地富士康調研組分別於2010年10月和2011年5月先後發布《「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總報告》和《西進——富士康內遷調研報告》,指出富士康存在濫用學生工、招工陷阱、管理粗暴、工傷怪相等一系列問題。
  • 2000億,富士康成功被超越?中國又一代工新巨頭崛起:全球第一!
    2000億,富士康成功被超越?中國又一代工新巨頭崛起:全球第一!眾所周知,我國的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但是現在又有一家中國代工新巨頭崛起,其憑藉著2000億人民幣的營收成為了全球第一,這家中國企業和富士康一樣是來自寶島的廣達,雖然其名氣不如富士康,但是如今卻在電腦代工行業成功的超越了富士康!
  • 上海交大落戶成都!西部科技中心,成都、西安、重慶,花落誰家?
    除了上海交大以外,天津大學也在不久前落戶成都,創建研究院。成都一系列引援政策自然引起了兄弟城市重慶和西安的關注,因為三個城市都在打造西部科技中心。重慶,可以說是如今西部勢頭最猛的城市,北有兩江新區,引進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同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致力於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西有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也引進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共建研究院,致力於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科研共建。
  • 筆記本訂單遭搶食 富士康重慶廠區「地震」
    位於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的富士康重慶基地,是在2009年時富士康希望切入筆記本代工領域所做的重要投資。當時,重慶市政府先後與惠普、富士康科技集團籤訂重大項目落戶協議。兩大項目分別為「惠普(重慶)筆記本電腦出口製造基地」、「富士康(重慶)產業基地」,在外界看來這其實是一個上下遊組合項目,總投資30億美元,佔地10平方公裡,由富士康承接惠普的訂單代工,生產面向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的筆記本電腦。  隨後,包括華碩、宏?和其他兩家代工廠商英業達、廣達也開始進入,成為筆記本產業配套中的一分子。
  • 富士康百對新人喜結連理,共同步入婚姻殿堂!
    富士康百對新人喜結連理,共同步入婚姻殿堂! 在富士康工作的日子裡 你收穫了什麼?
  • 向西,擁抱更美好的未來——臺商「西進」的重慶觀察
    新華社重慶5月30日電題:向西,擁抱更美好的未來——臺商「西進」的重慶觀察新華社記者趙丹平 趙宇飛 石龍洪 伍鯤鵬作為最早到重慶投資的臺商之一,李文勳至今記得1989年初到重慶時的情景:市區計程車不多,只有兩座跨江大橋,交通物流不便,除一些老廠礦外沒什麼像樣的企業,產品配套能力落後…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爭搶的潘多拉魔盒
    本以為沒什麼水花的社區團購在今年下半年尤為火熱,這一方面是與年初疫情之下,培育了中老年人網際網路買菜的習慣有關,巨頭們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大的生意。另一方面,也與巨頭們面臨增長瓶頸相關。網際網路巨頭新增用戶已經見頂,於是,社區團購這個高頻且充滿巨大流量的行業就又被盯上了。
  • 新代工巨頭誕生,一年營收2000億,低調超越富士康成世界第一!
    既然在說到代工廠商,相信絕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富士康。在1998年,時任蘋果運營主管的庫克,為了減少手機的製造成本,決定採用代工的方式生產手機的想法出現後,本就為數不多的代工廠商中,富士康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了蘋果手機的代工廠商。根據相關數據的顯示,每10部iPhone當中有7部出自富士康,也正是因為iPhone的銷售火爆,富士康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 廣達、富士康、英業達重慶工廠年底投產
    重慶市西永綜合保稅區9月27日表示,已經在該市落戶的我國臺灣三大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富士康、英業達在渝工廠的主體工程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預計年內3家代工廠的首期廠房將建成並投產。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負責媒體事務的人士稱,廣達集團在渝項目的2萬平方米F0廠房已經完成主體工程施工;富士康在渝的廠房為8萬平方米,其主體工程將於下月竣工;英業達在渝廠房也正在施工,這三家代工廠的重慶項目均將在年內投產。
  • 中西部外貿強增長背後:18省合計佔廣東2/3,「富士康們」支撐多
    其中四川進出口總額最大,上半年超過3000億元,超過2000億元的只有重慶、廣西、河南和安徽4個省份。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貴州和山西只有幾百億元,西藏和青海只有10多億元。相比而言,西部省份的進出口總額只是東部沿海省份的一個零頭。
  • 低調國產代工巨頭拿下iPhone生產線,富士康沒有想到,來得這麼快
    本期話題:低調國產代工巨頭拿下iPhone生產線,富士康沒有想到,來得這麼快2020是一個特殊的一年,我們經歷著以前沒有經歷過的疫情, 在我們經歷了這場疫情之後,各個國家也終於慢慢的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製造業有多麼的薄弱,並且因為製造業幾乎是每一個國家進行基礎建設的重中之重,因此人們現在開始會更加對其增加重視
  • 重慶向西的時代風口,它是名副其實的門戶擔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重慶一直保持著以渝中半島為核心的基本盤,大部分建成區位於中梁山和銅鑼山之間。直轄後,重慶城開始向內環線以北、中梁山以西、銅鑼山以東三面拓展;進入新千年,「城市向北」狂飆突進,而在縉雲山與中梁山之間的廣闊天地中,「重慶向西」也第一次吹響了衝鋒號。
  • 廣達派考察團暗訪重慶 擬投資設廠對抗富士康
    網易科技訊 10月19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富士康9月27日才在重慶西永微電子園區舉行動土典禮,未來將建立年產量2000萬臺筆記本電腦基地,沒過多久,臺灣筆記本電腦最大製造商的廣達五人小組考察團也來到重慶,明察暗訪是否要在內陸設立廣達第一個組裝基地,以對抗富士康的低成本策略。
  • 富士康擬在成都建iPad全球維修中心
    我們剛剛通過新華網了解到以下信息:「富士康集團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公司近期獲準擴大返區維修範圍,可對全球生產的蘋果iPad平板電腦進行維修並配置升級。這一政策的出臺,為成都富士康設立iPad全球維修中心提供了政策支持,對中國大陸的消費者而言,將極大節省iPad售後維修的時間和成本。」
  • 為何說重慶是成都的東線門戶?
    歷代割據於四川盆地者,往往會定都於成都。而要守住四面皆高山的(西有青藏高原,北有米倉山、大巴山,南有雲貴高原,東有巫山、武陵山、大婁山)四川盆地,需要建置軍事重鎮。由於西向與南向基本沒有威脅,所以蜀中防禦主要是北與東兩個方向。
  • 2020高考,川陝渝成都七中,西工大附中,重慶巴蜀誰更強?
    四川有成都七中,綿陽中學,成都樹德中學,成都石室中學,成都外國語學校等! 2019四川成都七中清北錄取人數72人,全國清北錄取排名第8位。2019重慶巴蜀中學清北錄取人數56人,全國清北錄取排名第15位!
  • 成都比重慶強在哪裡?川渝說2
    看起來重慶比成都要多,在校學生數量也比成都多,但從院校實力比較來看,成都反勝。成都985工程有2所: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211工程有5所: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重慶985工程僅1所:重慶大學;211工程僅2所:重慶大學和西南大學。
  • 超越富士康全球第一,年入帳2000億,這家中國代工巨頭很低調
    而在手機代工領域,也有一個中國企業是蘋果公司的重要合作夥伴,並且該企業同樣享有盛名堪稱全球第一,這家企業當屬富士康。富士康在2013年時就躍居《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的第30位,年營業額一度高達600多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