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5月30日電題:向西,擁抱更美好的未來——臺商「西進」的重慶觀察
新華社記者趙丹平 趙宇飛 石龍洪 伍鯤鵬
作為最早到重慶投資的臺商之一,李文勳至今記得1989年初到重慶時的情景:市區計程車不多,只有兩座跨江大橋,交通物流不便,除一些老廠礦外沒什麼像樣的企業,產品配套能力落後……
30年間,大陸西部地區迅速崛起,臺商「西進」大潮也乘勢而起,重慶已發展成為臺資企業在大陸西部聚集的重鎮,3萬餘名臺商臺胞在此安居樂業,將深沉的感情傾注在「第二故鄉」。
圖為重慶夜景。 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
如今,重慶臺商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享廣闊發展機遇,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助推著重慶及西部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小標題)西部機遇吸引臺商聚集重慶
30年前,李文勳決定投資130萬美元在重慶建一座熱水器廠。30年後,李文勳創辦的百吉集團已從一個小熱水器廠成長為年產值超過3億元人民幣的製造企業。
百吉集團的發展歷程,見證著大陸西部地區的崛起。
圖為重慶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臺灣百吉集團董事長李文勳。新華社記者李愛斌 攝
如今,重慶已從封閉落後的內陸老工業城市,成長為國際物流體系四通八達、產業商貿繁榮發展的中心城市,被賦予西部大開發戰略支點、「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重要定位。
「西部崛起的巨大機遇,是臺商選擇重慶的重要原因之一。」重慶市臺辦副主任劉建南說,2007年前後,重慶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臺灣英業達、廣達等十大電子廠商和上下遊企業陸續落戶重慶,並帶動重慶臺商臺胞數量爆發式增長。
目前,重慶已成為大陸西部臺資企業數量和投資總額最多的省市之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重慶市累計批准臺資企業1725家,累計合同臺資282.96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62.33億美元。
多位臺商表示,除廣闊的發展機遇、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區位優勢外,「交心」是他們選擇重慶的重要原因。
「重慶敞開懷抱,歡迎我們來投資。當地領導經常主動詢問企業是否有困難,並及時予以解決,這份誠意讓我堅定地選擇重慶。」展旺塑膠(重慶)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輝炎回憶,當初為確保企業順利投產,當地政府安排專人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幫助租賃廠房、發布招工信息,並解決臺籍員工就醫、子女就學等難題。
去年8月,為落實「惠臺31條措施」,重慶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臺「重慶58條惠臺措施」,涵蓋渝臺經濟交流合作、社會文化交流合作、臺胞在渝就業創業和居住生活等方面。
「在心理上,重慶臺商認為臺灣人和重慶人的身份並沒有什麼不同,因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灣人不是外人,臺商臺胞在重慶也能享受同等待遇。」李文勳說。
重慶臺商將深沉的感情傾注在「第二故鄉」。在渝臺商專門成立重慶臺商兒童暨家庭扶助專項基金,對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的孩子給予救助,目前已救助近百名重慶兒童;每年季節性血荒來臨時,臺胞們都會走上街頭開展獻血活動,傳遞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大愛。
(小標題)融入重慶共享「一帶一路」機遇
凌晨時分,重慶團結村站,一列中歐班列緩緩駛出站臺,搭載著重慶恆暘綠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駛向1萬餘公裡外的德國杜伊斯堡。
圖為重慶發出的中歐班列。新華社記者李愛斌 攝
重慶恆暘綠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2017年落戶重慶的臺資企業,從事半導體設備、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海外客戶分布在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
「通過中歐班列經陸路直達歐洲,比海運節約一個多月,對於注重效率的科技型企業至關重要。」公司技術部總監李衍霖說,重慶等大陸西部地區不但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要素成本優勢,而且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地區。
如今,廣大臺商充分意識到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並積極參與、融入其中,希望共享發展紅利。
作為跨境電商平臺「臺灣直購網」的創始人,44歲的臺商何玉玲依託網際網路,讓鳳梨、芒果、牛樟芝、木質工藝品等臺灣特產直接對接大陸消費者,並已將商品賣到中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何玉玲原本是一位保險業職業經理人,「一帶一路」倡議為她帶來創業機遇。何玉玲打開一張地圖,以重慶為一個起點,中歐班列向西橫貫亞歐大陸,中新互聯互通「陸海新通道」向南直達東南亞國家,長江黃金水道向東直接出海。
「『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大的構想,沿線國家和地區有很多商機。」她指著地圖說,企業可藉助重慶便捷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向西拓展中亞、歐洲市場,向南輻射東南亞市場,將為企業拓展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李文勳說,臺灣島內市場空間有限,而大陸西部地區擁有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實施,更讓西部地區從對外開放的「末梢」成為「前沿」,臺商「西進」可以贏得更美好的未來。
(小標題)轉型升級助推西部高質量發展
與老一輩臺商主要從事傳統加工製造業不同,科技型、成長型、創新型企業成為新一輪臺商「西進」的主力,在共享大陸發展紅利的同時,也對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圖為重慶臺企生產流水線。新華社記者趙帥 攝
坐落於渝西小城璧山的臺商工業園,已聚集80多家臺資企業。「近幾年到璧山投資的臺資企業,正從傳統加工製造業轉向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為主導。」璧山區區委副書記、區長秦文敏說,越來越多的臺企將生產線和研發部門都轉移到璧山,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趨勢。
馗鼎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準備在璧山投資建廠的臺企,擬投資2億元人民幣,主要從事等離子領域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它是臺灣最大的常壓等離子設備生產製造商之一。
「重慶不但有政策優惠,高端人才也開始聚集。」馗鼎科技副總經理陳彥政說,璧山將成為企業的一個基礎研究中心,通過與政府和學術機構的合作,企業研發進度將不斷加快。
不僅如此,依託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從事傳統製造業的臺資企業,也正從勞動密集型向智能製造方向轉型。
作為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電池製造企業,重慶西勝電子科技公司2018年共生產2300萬件筆記本電腦電池模組,產量超過全球的十分之一。在廠區內,一臺臺機器人搖頭晃腦,往來穿梭,有的抓起零部件,準確安裝在相應位置,有的舉著焊槍對準點位實施焊接……
圖為臺資企業重慶西勝電子科技公司員工在生產筆記本電腦電池。新華社記者石龍洪 攝
「自動化率已接近50%,以前需要100人的生產線,現在只需要10人值守。」公司總經理莊子明說,大部分零件由機器人一次安裝、焊接完成,不但精度更高,還將大幅節約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老一輩臺商見證了大陸西部的崛起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步伐,而新一輪的臺商『西進』,既獲得自身轉型升級的新機遇,助推重慶等西部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將成為兩岸之間的新橋梁,為兩岸深度融合發展做出新貢獻。」劉建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