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辛棄疾搬家,寫下千古佳作,初讀笑出眼淚,再讀心酸不已

2020-12-11 三順說名著

《楚辭》中有一篇令人淚潸的千古名篇——《卜居》,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屈原所作,也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屈原投江之後,楚國人為了悼念他,而寫下來的。這篇《卜居》中,以屈原問卜開篇,以詹尹「釋策而謝」收尾,中間用連珠式的問句,道出了屈原心中的滿腔悲憤和無奈。

所謂「卜居」,就是佔卜一下,自己究竟該怎麼辦,究竟該何去何從,究竟該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因為卜又有佔卜、選擇的意思,居又是居住地的意思,所以,「卜居」漸漸成了人們佔卜居住地,或者搬家的代名詞,但對於文人們來說,卜居其實終究是語含雙關,既是選擇居住的地方,也是對人生道路的選擇。

一千多年後,南宋有一位抗金英雄辛棄疾,他的一生也是坎坷跌宕,屢次被貶,又屢次被起復。42歲的時候,辛棄疾再一次因讒言被貶,退居江西信州,這一次被貶,長達20年之久,直到64歲,辛棄疾才再次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從42歲到64歲,辛棄疾一直都是滿懷抱負無所施展的狀態。

56歲的時候,辛棄疾準備搬家,但是,沒想到準備搬過去的地方著了火,辛棄疾搬家不成,便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初讀讓人捧腹大笑,再讀才能讀懂他的心酸和無奈——

水調歌頭·我亦卜居者將遷新居不成,有感,戲作。時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我亦卜居者,歲晚望三閭。昂昂千裡,泛泛不做水中鳧。好在書攜一束,莫問家徒四壁,往日置錐無。借車載家具,家具少於車。舞烏有,歌亡是,飲子虛。二三子者愛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論誰共,白鶴飛來似可,忽去復何如。眾鳥欣有託,我亦愛吾廬。

這這首詞的小序中,辛棄疾寫出了自己創作這首詞的原因,「將遷新居不成」,而且又因為生病,不能喝酒了,將身邊會唱歌的人也遣散了。

這首詞很詼諧幽默,辛棄疾將自己此時的窘境寫得一清二楚,雖然要搬家了,但是我家裡有什麼呢?不過是有一堆書,然後就是家徒四壁,無有立錐之地,接了朋友的車子載家具,家裡的家具還沒有車子多。

辛棄疾的人生雖然坎坷,但是從來都沒有改變過自己詼諧幽默,苦中作樂的人生態度。在這首詞中,他依然保持了自己開朗樂觀的情緒,將自己的窘境,寫到詞中,讓後世人看了忍不住捧腹大笑。

然而,笑過之後呢?辛棄疾究竟要說什麼?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這首詞的開篇一句「我亦卜居者,歲晚望三閭」,才是辛棄疾最想說的話,三閭是誰?三閭大夫屈原。屈原曾經有一篇《卜居》,道盡了自己心中的苦悶和迷茫,無奈和心酸;而辛棄疾,也是這樣一位卜居者。前世的那位卜居者三閭大夫屈原,投江而盡,消失在了滔滔江水中;而我辛棄疾,絕對不能這麼做。

辛棄疾和屈原,頗有相似之處。屈原所處的楚國,面臨著岌岌可危的命運,但是楚懷王偏信奸佞小人,將屈原一貶再貶;辛棄疾又何嘗不是這樣?南宋偏安一方,辛棄疾一心要北上收服故土,同金國交戰,但也因此屢屢被貶。辛棄疾的這個心思,又能和誰說呢?「白鶴飛來似可,忽去復何如」,天邊那隻白鶴,似乎可以讓辛棄疾說說滿腹心思,但是白鶴卻忽然又飛走了。

所以,辛棄疾這首詞,看似在說自己搬家的事,提起自己家中的寒微,詞人的詼諧幽默,讓人捧腹大笑;但實際上,詞人依然是在說自己的滿腔抱負,無處施展,讀懂了這一點,又令人心酸不已。

相關焦點

  • 辛棄疾大醉後寫下這首詞,年少讀一次笑一次,再讀卻忍不住淚流
    因此我們如今品讀唐宋詩詞的情況下,便會發覺其中有很多的飲酒詩詞。這種詩詞便是歷代文人雅士,一邊詠頌詩詞,一邊飲酒,留下的寶貴的精神歷史文化遺產。實際上早在東晉,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便是一個很多寫飲酒詩的詩人。而在唐宋時期,詩仙李白的《將進酒》、王維的《渭城曲》、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千古名作,都能夠說成借著酒興創作而出的飲酒詩詞。
  • 辛棄疾大醉後寫下這首詞,年少讀一次笑一次,如今再讀淚眼模糊
    曹操算一個,耳熟能詳的作品有《觀滄海》、《龜雖壽》等千古流傳;範仲淹算一個,文有《嶽陽樓》、《蘇幕遮》等輾轉千古。這兩位也都是行軍打仗的高手,一個統一北方,一個抗擊西夏軍以及羌族,令人聞風喪膽。那麼下面這個人也可以說是全能人才,文學上,他基本走到了宋詞的最頂尖,可與蘇軾相媲美。同時在軍事上也是一位將才,20出頭時便曾帶領50餘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活捉了叛徒。
  •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既有美景,又有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過七裡瀨》,便是蘇軾的一首既有優美景色,又有深刻哲理的千古名作。它寫於公元1073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六年。當時蘇軾正擔任杭州通判,在一次巡查富陽,由新城至桐廬,途徑七裡瀨時,觸景生情,便寫下了這首詞。
  • 40歲蘇軾納12歲歌姬為妾,醉酒寫下表白詩,不料成千古佳作
    這天,已經四十歲的蘇軾在西湖邊喝酒,還叫了幾個年輕的歌妓助興,最小的也只有12歲,也就是她後來成為了蘇軾的小妾,「欲把西湖比西子」說的就是他這位小妾。蘇軾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大詩人,還曾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等職位,官居二品。
  • 「少不讀蘇東坡,老不讀辛棄疾」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公元1075年,蘇軾38歲,時任密州知州,仕途上雖有小挫,精神上卻積極向上。一場狩獵,讓蘇軾想到大宋江山,期待可憑己身,擋住外來的「狼」。為什麼少不讀蘇軾?
  • 蘇軾失眠寫下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下同名詞,水平高低難辨
    宋朝出了兩位豪放派的詞人,北宋蘇軾,詞開豪放一派,南宋辛棄疾,人稱詞中之龍,兩人合稱"蘇辛"。雖然都為豪放派,但是由於兩位詞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社會地位和人生經歷的不同,兩者風格是不同的。辛棄疾比蘇軾晚出生103年,同為宋代頂級詞人,兩人所處的年代雖不同,但經歷卻差不多。他們的起點都很高,蘇軾21歲靠文採名揚京城,而辛棄疾也是20歲出頭揚名沙場。可是過了高光時刻後,他們的人生卻充滿了坎坷。
  • 辛棄疾的這首詩,寫盡一個人的一生,從少年到老年,讀到落淚
    中國的詩詞才子有很多,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時代都孕育出了無數傑出的詩人才子,而且他們都是時代的代言人,用他們或鋒利或婉轉的筆風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又流傳千古的佳作供我們學習欣賞。作為民族英雄的辛棄疾出生於南宋,處於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的一生坎坷崎嶇,自幼就顛沛流離中年時候抗金也不成,心中憤懣有家不能回,就是到了晚年也沒能夠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所以辛棄疾的一生可是充滿傳奇的,他的詩詞更多的表達了民族興旺和鬱郁不得志!
  • 辛棄疾搬家不成功寫下首趣詞,通篇都在哭窮,其字9個字令人捧腹
    這一點能做到的文人沒幾個,唐代詩壇的李、杜、白居易在其列,而宋代詞壇蘇軾和辛棄疾肯定算得上。只是在這些人裡面,風格變化最大的當屬辛棄疾。為何這麼說?在這五人中,李白的標籤是灑脫狂傲,杜甫的標籤是沉鬱憂慮,白居易是通俗加現實,蘇軾則是豁達加灑脫,只有辛棄疾該用什麼詞來形容呢?
  • 辛棄疾的一首中秋詞,很少有人知道,卻極具音韻美,值得一讀再讀
    雖然蘇軾這首中秋詞,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中秋詞。但是我們在品讀宋詞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其他優秀的中秋詞。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一剪梅·中秋無月》,便也是一首值得一讀再讀的中秋詞作。儘管相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這首中秋詞要冷門很多,但它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即語言的音韻美。眾所周知,我國古典詩詞,素有講究音韻美的優良傳統。
  • 辛棄疾寫下戒酒詞,不久反悔,又寫下一首破戒詞,成為千古笑談
    唐宋時期,國家處於經濟比較繁榮的時期,因此文化領域有了巨大的發展,比如詩詞文化,便是在這段歲月中發展到了歷史巔峰的,並因此而湧現出了不少的優秀人物,比如辛棄疾便是其中之一。古代的文人,大多都喜歡喝酒,大概是可以給他們帶來很好的靈感的,而辛棄疾便是愛酒詩人大軍中的一員,曾經寫過一首《西江月·遣興》:西江月·遣興南宋 辛棄疾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 夜歸的蘇軾詩興大發,寫下千古名作,朋友卻說:千萬勿讓人看見
    在這裡,蘇軾一口氣寫下了好幾首詞,著名的《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就是蘇軾在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中寫下的,此外還有《如夢令·題淮山樓》,《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等等。一天晚上,蘇軾跟泗州太守劉士彥相約到南山遊玩,見到南山的美景,這瞬間就讓蘇軾詩興大發,回到家中之後,他就立馬提筆又寫下了一首《行香子·與泗守過南山晚歸作》北望平川,野水荒灣。共尋春,飛步孱顏。
  • 李煜生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皆千古名句!千年來從未被超越
    李煜的詩詞有著他自己獨特的風格,都是簡單幹練,只用寥寥幾字就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場景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來,也正是因為李煜在詩詞上的造詣頗高,後世人都成他為「千古詞帝」。從古至今能夠以一首詞定義個詞牌名的並不多見,然而李煜卻做到了,一提到《虞美人》,立馬就能想到蘇軾的這首詞,這首詞中的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少時不知其意,如今再讀已淚流滿面
    年少時曾因為覺得酷背下了辛棄疾最有「殺氣」的2首詞,如今再讀這兩首詞,卻在不覺中淚流滿面。現在才知道,原來我一直都不曾讀懂他。《破陣子》《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流傳千古的宋詞,雖只有7字,卻飽含哲理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流傳千古的宋詞,雖只有7字,卻飽含哲理大文豪蘇軾,年少成名,才華橫溢,一出道便以一篇應試策論,徵服了文壇領袖歐陽修,令其感嘆:「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
  • 蘇軾一名句比喻精妙,辛棄疾不服,寫出意思相反之句,亦流傳千古
    新可以是角度新、觀點新、比喻新等等,因為人的審美是容易疲勞的,例如古代詩人寫月,他們將月亮比作鉤、弓、盤、銀鏡,在當時看來,或許十分新奇,能令人耳目一新,時至今日,如若還以這些事物來比作月亮,則太過平淡,讀來毫無味道。
  • 辛棄疾「運用成句,純以神行」的一首《水調歌頭》,成千古佳作
    在我國古典詩詞作品中,送答之作,多如牛毛,但是真正能夠流傳下來的千古名作,卻少之又少,無疑,辛棄疾的這首《水調歌頭》,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這首詞,是一首感時撫事的送答之作。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辛棄疾出任福建提點刑獄,這年冬天,宋光宗趙惇想要召見他,雖然當時已近年關,辛棄疾還是要馬上啟程從三山趕赴臨安。
  • 蘇軾40歲納12歲小妾,初見時寫下千古名句,現成男人嘴邊花言巧語
    而且蘇軾在40歲時還納了個12歲的小妾,在他們初相見的西湖寫下了一首詞,裡面還有一千古名句。話說有一天,年近40歲的蘇軾和他的「狐朋狗友」們來到西湖邊喝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難免有些無趣,這時候就有人提議叫幾個歌姬助助興,蘇軾當時喝酒喝得正高興,就沒加阻攔,於是幾個年輕漂亮的歌姬就在酒桌前翩翩起舞。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曾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
    辛棄疾被稱為「人中之虎,詞中之龍」。22歲參加起義軍,後歸順朝廷,荊軻之後,燕趙雄風終於一人一劍。辛棄疾最「熱血」的2首詞,曾經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原來,我一直不曾讀懂他。梁衡先生就在《把欄杆拍遍》中評價過辛棄疾,說他:「是我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起於行伍,以武事出身,最終,以文事立業,成為一代詞壇大佬的人。」第二首是辛棄疾調任鎮江知府以後,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母愛最偉大,它重如泰山,兩首描寫母愛的詩,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母愛是最偉大,也是最深沉的愛,每個人從出生開始,便是註定了與母親,有著無法分割的親緣關係;母親先是賦予了我們生命,然後又是精心地撫養我們,直到我們成年後,母親依舊還是對我們關懷備至,這就是天下母最真摯,也是最為感人的愛;古往今日,有無數的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出了對於母愛的尊敬
  • 《黃金時代》「賤」的6句話,初讀不懂王小波,如今再讀已淚目
    《黃金時代》最「賤」的6句話,初讀不懂王小波,如今再讀已淚目有人說《黃金時代》真的很賤,說它是愛情小說,但它又違背道德,裡面的人說的話透露著一股賤兮兮,一開始讀大家都當做是黃色,曾經王小波的這部作品正是因為黃色無法出版,好不容易出版發行也受阻撓,自己推著自行車去賣,直到去世都沒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