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美國上映的新片《柯萊特》(Colette)中,英國著名演員「女神」凱拉·奈特莉扮演了法國著名女作家茜多妮·加布裡埃爾·柯萊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
茜多妮·加布裡埃爾·柯萊特出生於1873年,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她最擅長寫愛情小說,1944年的《琪琪》是其最知名的作品,1958年被好萊塢改編成歌舞片《金粉世界》,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此外她的另一部小說《謝莉》(Chéri)在2009年也被史蒂芬·弗瑞爾斯(Stephen Frears)改編成電影,由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 柯萊特同時也是一名啞劇演員和記者。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幾十年來,這是她最富有創造力和創新的時期。她的作品背景大都設定在美好年代時期的勃艮第或巴黎,主題圍繞婚姻生活和性。小說經常為半自傳性質。在此期間,柯萊特經常被譽為法國最偉大的女作家。此外,她也被公認為女性寫作的重要聲音。
柯萊特於1954年8月3日去世,因為她離過婚,天主教會拒絕為她舉行宗教葬禮,但法國為她舉辦了國家葬禮,這是法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作家,她被埋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
茜多妮·柯萊特的個人生活很曲折,曾和一個比她大十四歲的男人、筆名為威利的出版商結婚。威利是巴黎著名的浪子,他不僅自己生活風流,而且還鼓勵柯萊特探索女性戀愛世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年代,女作家地位很低,而柯萊特還是雙性戀,在保守的社會風氣下,她的生活充滿磨難。
電影導演沃什·韋斯特摩蘭非常明智地摘取了柯萊特18歲到34歲的人生,從她初到巴黎到和丈夫決裂這一段人生軌跡來進行創作。
「田園風+作家+獨立女性」是凱拉的菜讓英國人(電影導演和主演都是英國人)來演繹法國人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故事,說來也算是一大趣事。
大概因為凱拉女神的英倫氣質過於強烈,加上全片說英語,以及那些美麗的鄉村景色、畫面構圖、服飾、對話和場景等,除了換了角色和故事線,《柯萊特》真的跟凱拉之前出演的諸如《傲慢與偏見》《贖罪》等英倫年代戲有些類似。
我跟網友「一蓯二白」感受一樣。雖然電影裡的場景是法國的,你可以看見塞納河和艾菲爾鐵塔,法國的街道和建築;電影的服裝也是法國的,你可以看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裝風格。電影中出現的文字是法語,你可以看到流暢優美的法語拼寫,但兩位主演用的是一口悅耳的英倫口音念出來,「但是如果拋開字幕提醒的年份與地點,我會以為我看了兩個小時的簡·奧斯丁的作品,或者其他一部BBC出品的年代戲」。一些觀眾感覺自己實在無法被說服這是一部關於法國作家的傳記電影。這或許是這部電影的遺憾之一。
不過,因為有凱拉的支撐,電影並未跌破期待值。「田園風+作家+獨立女性」也是超級適合凱拉的戲路。凱拉有一種古典之美,這也是或許只有她才能演繹出這位法國作家柯萊特的氣質的原因。柯萊特多才多藝,既是作家也是記者,既能寫作又能進行舞臺表演,凱拉在該片中也貢獻了自己婀娜多姿的舞姿。
凱拉·奈特莉女性從大自然獲取勇氣和靈感柯萊特出生於法國勃艮第大區約訥省皮伊賽地區聖索沃的一個鄉村,於花園和圖書館之間,大自然使她陶醉,她善於表達芬芳、滋味和各種感覺。她對大千世界和人的心理都極為關注,懷著讚嘆不已的心情觀察愛情的種種表現:心動、激情、忌妒和折磨。這個家庭起初很富裕,但到了柯萊特上學年齡的時候,糟糕的財務管理大大降低了她父親的收入,她從6歲到17歲只能在一所公立學校就讀,但這對這個時代的女孩來說已經是很好的教育了。
在電影的開篇,女主角柯萊特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巴黎鄉下姑娘,她熱愛自然,認得森林中的每一棵樹。她習慣安靜和孤獨。不像她的城市人丈夫,害怕夜晚一個人睡覺,害怕夜晚的寂靜。
女主角能夠從大自然中汲取克服現實困難的勇氣,在大自然中她的內心才能獲得安寧和放鬆,甚至能夠靜下心來專心寫作。這一典型的女性主義特徵,有一個專業的學術性專業名字:「生態自然主義」。在簡·奧斯汀的諸多小說中,《傲慢與偏見》的伊莉莎白等女主角也總是從大自然(大海等)中獲得勇氣和靈感。
如果一個人對看似靜謐而簡單的大自然都能分外敏感,她對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關係,權力和政治、社會、文化等上層建築也會分外敏感。所以,她筆下學校裡女同學、青春期的女孩子之間的雞毛蒜皮但是格外鮮活的故事寫出來後,引發很多女性的共鳴,並開始引領一種時尚。到後來,她經歷了婚姻生活,參與了巴黎上流社會的生活,她當然會體察到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巴黎這個男權社會對女性寫作和女性意識覺醒的桎梏和壓抑。
引領巴黎時尚 卻沒有經濟收益柯萊特現在越來越被公認為女性寫作的重要聲音。在影片中,女性主義思想也可以從細節中窺見一斑。
例如,結婚後不久,柯萊特在得知丈夫背著她在外面養女人時,非常憤怒,回到娘家,她問她的母親:你是否覺得自己是在扮演妻子的角色?母親回復她:「有時候是的,但是我從來沒覺著自己是在扮演母親的角色。」然後母親擁抱著哭泣的女兒。這一處對我而言,頗為感人。一個女人擁有一個好的母親,將會受益一生,母親是女兒最堅強的精神後盾。
柯萊特有一位「女扮男裝」的「密友」Missy,這位密友告訴柯萊特,她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寫作,而且讚賞她最了不起之處是創造了一種風格(style)——巴黎城中的每個少女都希望自己是柯萊特創作的三部曲小說女主人公克勞丁(Claudine),她們穿跟她一樣的黑色白領學生裙,用與克勞丁同牌子的香皂、香水和糖果罐……
然而,《克勞丁》系列小說及其引領時尚的風靡,並沒有讓柯萊特從經濟上受益,因為版權屬於他的丈夫威利。在真實生活中,作家柯萊特直到1912年在法國各地的音樂廳裡演舞臺劇,有時扮演她自己的小說中的主角克勞丁,才能勉強生存下來,但經常挨餓和不適。片中,有一段喜劇高潮,凱拉飾演的柯萊特用一氣呵成地快速語速指責他的丈夫「如此自私、愚蠢與急功近利,把她的一切視作理所當然」,這也是她對男權社會對一個女作家不公的控訴。
在1880年代和1900年代的法國,社會風氣仍舊守舊。女性的傳統角色還是家庭主婦。一個寫作的女性仍舊被男性社會視作「洪水猛獸」。丈夫仍舊是家庭中的最重要的角色。女性寫作,男性給出指導意見,然後男性以榨取女性的文學創作才華獲得經濟收益——這一點也是女主角離開男主角的重要導火索。賣了書的版權得了5000法郎,卻沒有跟女主角分享,在女主角跟同性「男友」Missy離開後,丈夫要求收回「送給」女主角的鄉間別墅。
不過,在女性主義批評家眼中,這部電影過於「女性主義」,也存在很多刻板印象。例如 ,壞人就是丈夫,就是男性。丈夫不忠,同時也售賣了柯萊特視為「孩子」的《克勞丁》系列小說。
又如,跟很多年代戲裡的橋段一樣,一個富有的美國女人通常很放蕩,白天跟女主角幽會,晚上跟女主角的丈夫雲雨,最後因為自己被寫進了《克勞丁》小說,怕名譽受損,則由其富有的丈夫出面,將已經出版的《克勞丁》系列小說付之一炬。
作為禁忌的性表達有人說,法國女人眼裡不會永遠帶著笑的,所以博她們一笑的強烈欲望才使她們如此迷人。最近在美國跟一位法國女同學相處,對此也深有體會。法國女人別有風情,或許也只有平胸也能把深V長裙穿出風情萬種的凱拉女神能演繹出她們的謎之風採。
而且,這一次凱拉嘗試突破,演繹了雙性戀題材。這個電影文本本身就有對女性友誼和女性愛戀的探索,以及對性文學表達的革命性突破。
作家柯萊特在當時社會下的所作所為,以及《克勞丁》小說中對同性愛戀的涉獵,可以說是對「異性戀正統主義的打破」。當片中的富有美國女人要求她刪除關於她們的同性戀情,以免損壞她的名譽時 ,柯萊特堅決拒絕。
此外,柯萊特和她的同性「男友」(女扮男裝)一起跨越了性別的藩籬。柯萊特離開丈夫後,跟自己「女扮男裝」的「密友」Missy一起生活。兩人一起創作了女性主義的裸露女性身體的戲劇,到處巡演。在真實的生活中,1907年1月3日,Missy和柯萊特在名為Rêved'Égypte的默劇中的親吻引起了近乎一場騷亂,結果她們不能夠再公開生活,儘管她們的關係持續了五年。在電影中,她們仍舊在一起,巡演著,相愛著,生活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