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萊特》:想成為一個獨立女作家沒有那麼容易

2020-12-25 澎湃新聞

最近在美國上映的新片《柯萊特》(Colette)中,英國著名演員「女神」凱拉·奈特莉扮演了法國著名女作家茜多妮·加布裡埃爾·柯萊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

茜多妮·加布裡埃爾·柯萊特出生於1873年,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她最擅長寫愛情小說,1944年的《琪琪》是其最知名的作品,1958年被好萊塢改編成歌舞片《金粉世界》,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此外她的另一部小說《謝莉》(Chéri)在2009年也被史蒂芬·弗瑞爾斯(Stephen Frears)改編成電影,由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 柯萊特同時也是一名啞劇演員和記者。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幾十年來,這是她最富有創造力和創新的時期。她的作品背景大都設定在美好年代時期的勃艮第或巴黎,主題圍繞婚姻生活和性。小說經常為半自傳性質。在此期間,柯萊特經常被譽為法國最偉大的女作家。此外,她也被公認為女性寫作的重要聲音。

柯萊特於1954年8月3日去世,因為她離過婚,天主教會拒絕為她舉行宗教葬禮,但法國為她舉辦了國家葬禮,這是法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作家,她被埋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

茜多妮·柯萊特的個人生活很曲折,曾和一個比她大十四歲的男人、筆名為威利的出版商結婚。威利是巴黎著名的浪子,他不僅自己生活風流,而且還鼓勵柯萊特探索女性戀愛世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年代,女作家地位很低,而柯萊特還是雙性戀,在保守的社會風氣下,她的生活充滿磨難。

電影導演沃什·韋斯特摩蘭非常明智地摘取了柯萊特18歲到34歲的人生,從她初到巴黎到和丈夫決裂這一段人生軌跡來進行創作。

「田園風+作家+獨立女性」是凱拉的菜

讓英國人(電影導演和主演都是英國人)來演繹法國人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故事,說來也算是一大趣事。

大概因為凱拉女神的英倫氣質過於強烈,加上全片說英語,以及那些美麗的鄉村景色、畫面構圖、服飾、對話和場景等,除了換了角色和故事線,《柯萊特》真的跟凱拉之前出演的諸如《傲慢與偏見》《贖罪》等英倫年代戲有些類似。

我跟網友「一蓯二白」感受一樣。雖然電影裡的場景是法國的,你可以看見塞納河和艾菲爾鐵塔,法國的街道和建築;電影的服裝也是法國的,你可以看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裝風格。電影中出現的文字是法語,你可以看到流暢優美的法語拼寫,但兩位主演用的是一口悅耳的英倫口音念出來,「但是如果拋開字幕提醒的年份與地點,我會以為我看了兩個小時的簡·奧斯丁的作品,或者其他一部BBC出品的年代戲」。一些觀眾感覺自己實在無法被說服這是一部關於法國作家的傳記電影。這或許是這部電影的遺憾之一。

不過,因為有凱拉的支撐,電影並未跌破期待值。「田園風+作家+獨立女性」也是超級適合凱拉的戲路。凱拉有一種古典之美,這也是或許只有她才能演繹出這位法國作家柯萊特的氣質的原因。柯萊特多才多藝,既是作家也是記者,既能寫作又能進行舞臺表演,凱拉在該片中也貢獻了自己婀娜多姿的舞姿。

凱拉·奈特莉

女性從大自然獲取勇氣和靈感

柯萊特出生於法國勃艮第大區約訥省皮伊賽地區聖索沃的一個鄉村,於花園和圖書館之間,大自然使她陶醉,她善於表達芬芳、滋味和各種感覺。她對大千世界和人的心理都極為關注,懷著讚嘆不已的心情觀察愛情的種種表現:心動、激情、忌妒和折磨。這個家庭起初很富裕,但到了柯萊特上學年齡的時候,糟糕的財務管理大大降低了她父親的收入,她從6歲到17歲只能在一所公立學校就讀,但這對這個時代的女孩來說已經是很好的教育了。

在電影的開篇,女主角柯萊特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巴黎鄉下姑娘,她熱愛自然,認得森林中的每一棵樹。她習慣安靜和孤獨。不像她的城市人丈夫,害怕夜晚一個人睡覺,害怕夜晚的寂靜。

女主角能夠從大自然中汲取克服現實困難的勇氣,在大自然中她的內心才能獲得安寧和放鬆,甚至能夠靜下心來專心寫作。這一典型的女性主義特徵,有一個專業的學術性專業名字:「生態自然主義」。在簡·奧斯汀的諸多小說中,《傲慢與偏見》的伊莉莎白等女主角也總是從大自然(大海等)中獲得勇氣和靈感。

如果一個人對看似靜謐而簡單的大自然都能分外敏感,她對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關係,權力和政治、社會、文化等上層建築也會分外敏感。所以,她筆下學校裡女同學、青春期的女孩子之間的雞毛蒜皮但是格外鮮活的故事寫出來後,引發很多女性的共鳴,並開始引領一種時尚。到後來,她經歷了婚姻生活,參與了巴黎上流社會的生活,她當然會體察到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巴黎這個男權社會對女性寫作和女性意識覺醒的桎梏和壓抑。

引領巴黎時尚 卻沒有經濟收益

柯萊特現在越來越被公認為女性寫作的重要聲音。在影片中,女性主義思想也可以從細節中窺見一斑。

例如,結婚後不久,柯萊特在得知丈夫背著她在外面養女人時,非常憤怒,回到娘家,她問她的母親:你是否覺得自己是在扮演妻子的角色?母親回復她:「有時候是的,但是我從來沒覺著自己是在扮演母親的角色。」然後母親擁抱著哭泣的女兒。這一處對我而言,頗為感人。一個女人擁有一個好的母親,將會受益一生,母親是女兒最堅強的精神後盾。

柯萊特有一位「女扮男裝」的「密友」Missy,這位密友告訴柯萊特,她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寫作,而且讚賞她最了不起之處是創造了一種風格(style)——巴黎城中的每個少女都希望自己是柯萊特創作的三部曲小說女主人公克勞丁(Claudine),她們穿跟她一樣的黑色白領學生裙,用與克勞丁同牌子的香皂、香水和糖果罐……

然而,《克勞丁》系列小說及其引領時尚的風靡,並沒有讓柯萊特從經濟上受益,因為版權屬於他的丈夫威利。在真實生活中,作家柯萊特直到1912年在法國各地的音樂廳裡演舞臺劇,有時扮演她自己的小說中的主角克勞丁,才能勉強生存下來,但經常挨餓和不適。片中,有一段喜劇高潮,凱拉飾演的柯萊特用一氣呵成地快速語速指責他的丈夫「如此自私、愚蠢與急功近利,把她的一切視作理所當然」,這也是她對男權社會對一個女作家不公的控訴。

在1880年代和1900年代的法國,社會風氣仍舊守舊。女性的傳統角色還是家庭主婦。一個寫作的女性仍舊被男性社會視作「洪水猛獸」。丈夫仍舊是家庭中的最重要的角色。女性寫作,男性給出指導意見,然後男性以榨取女性的文學創作才華獲得經濟收益——這一點也是女主角離開男主角的重要導火索。賣了書的版權得了5000法郎,卻沒有跟女主角分享,在女主角跟同性「男友」Missy離開後,丈夫要求收回「送給」女主角的鄉間別墅。

不過,在女性主義批評家眼中,這部電影過於「女性主義」,也存在很多刻板印象。例如 ,壞人就是丈夫,就是男性。丈夫不忠,同時也售賣了柯萊特視為「孩子」的《克勞丁》系列小說。

又如,跟很多年代戲裡的橋段一樣,一個富有的美國女人通常很放蕩,白天跟女主角幽會,晚上跟女主角的丈夫雲雨,最後因為自己被寫進了《克勞丁》小說,怕名譽受損,則由其富有的丈夫出面,將已經出版的《克勞丁》系列小說付之一炬。

作為禁忌的性表達

有人說,法國女人眼裡不會永遠帶著笑的,所以博她們一笑的強烈欲望才使她們如此迷人。最近在美國跟一位法國女同學相處,對此也深有體會。法國女人別有風情,或許也只有平胸也能把深V長裙穿出風情萬種的凱拉女神能演繹出她們的謎之風採。

而且,這一次凱拉嘗試突破,演繹了雙性戀題材。這個電影文本本身就有對女性友誼和女性愛戀的探索,以及對性文學表達的革命性突破。

作家柯萊特在當時社會下的所作所為,以及《克勞丁》小說中對同性愛戀的涉獵,可以說是對「異性戀正統主義的打破」。當片中的富有美國女人要求她刪除關於她們的同性戀情,以免損壞她的名譽時 ,柯萊特堅決拒絕。

此外,柯萊特和她的同性「男友」(女扮男裝)一起跨越了性別的藩籬。柯萊特離開丈夫後,跟自己「女扮男裝」的「密友」Missy一起生活。兩人一起創作了女性主義的裸露女性身體的戲劇,到處巡演。在真實的生活中,1907年1月3日,Missy和柯萊特在名為Rêved'Égypte的默劇中的親吻引起了近乎一場騷亂,結果她們不能夠再公開生活,儘管她們的關係持續了五年。在電影中,她們仍舊在一起,巡演著,相愛著,生活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柯萊特的勃艮第:一位法國女作家的青春博物館
    如果說客廳展示了柯萊特一家的精緻,那麼兒童房則是我們參觀的六個房間中最打動人心的。柯萊特房內的鋼琴這間小臥室的頂棚有鉛白色的橫梁,地面鋪著曾在勃艮第廣泛使用的陶磚,柯萊特在11歲之前就睡在一張慄色的雪橇床上。由柯萊特母親的房間經過一小段樓梯便能來到這裡,這讓柯萊特與母親之間產生一種複雜的心理情感,在小時候她感受到親密,而在青春期時期感到壓抑。
  • 柯萊特是誰?被老公盜文,做過名伶,開過美容店,死後舉行國葬
    這是一個多稜面的作品,美妙絕倫,完全沒有氣泡,雕飾也很簡約,就是一朵帶著綠葉的白玫瑰凝在中心不動。 「我希望你能收下,留個紀念吧。」 對於她明顯愛不釋手的東西,卡波蒂表示拒絕接受後,柯萊特說:「我說親愛的,送禮真的是件沒有意義的事情,除非你自己也喜歡。」
  • 柯萊特
    新年第一天,不知想寫點啥,(李梓說我不想寫啥的時侯就寫貓,而我是不想寫啥的時侯就寫茶),就像早上剛剛不知想喝啥茶,站在一堆茶葉罐前看了半天
  • 華盛頓郵報憑2018十佳電影,8部都沒聽說過,想看的送下載連結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lady Gaga,扮演了一個平凡普通的熱愛音樂的女孩。傑克和艾莉兩人本來是那麼相愛,興趣相投、彼此欣賞。讓我想到了《愛樂之城》裡的男女主角。兩人同樣在最需要溫暖的時候,擁抱在了一起,互相鼓勵,追求夢想。最終,因各自事業上的成敗,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掙扎和妥協,讓彼此相愛的兩人終究沒有換來圓滿結局。
  • 文學史上的重要一章:那些隱姓埋名的女作家
    不依賴男性獨立生活?投身社會活動?那麼,寫作算不算呢?答案是肯定的。寫作意味著一個女人開始獨立地、系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她希望全社會都能了解她的思想。今年下半年以來,有兩件事不約而同讓女性寫作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其一是在國內公映的根據同名文學經典改編的電影《小婦人》中,主人公、叛逆而獨立的女作家喬最終堅持為自己的小說《小婦人》署上「馬奇·喬」的真名。
  • 一個用生命去流浪的女作家,三毛站成一棵樹,再沒有悲歡的姿態!
    一個用生命去流浪的女作家,三毛站成一棵樹,再沒有悲歡的姿態!作家三毛曾經說過:「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 四個「好看」的女作家
    作家講故事一定要精彩,百轉千回、不落俗套,文字淬鍊,入木三分、如在現場,如果筆風鮮明、自成一體,那就是有天賦了,想想,那麼多文字,他遣詞造句卻能寫出自己的格調,這可不是每天勤下筆就能寫出來的。《流金歲月》裡,蔣南孫穿白襯衫卡其色長褲,經濟精神獨立,是最標準的「亦舒女郎」。亦舒的書迷們受作品影響,都希望成為這樣自食其力、幹練風度的女性。書中女主穿搭不凡,得益於亦舒的好品味,開司米羊絨衫、簡潔白襯衫,有氣質的人穿上立馬就有了廓形。亦舒曾是香港頂級娛記,家庭優渥,寫出的故事好看又有品。
  • 想要成為VR界的史匹柏?並沒有那麼容易
    「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寫出來,因為VR是360度,沒有死角,你不能以為拍這兩個人的時候,就不寫後面人的戲了,因為很多人不一定看這兩個人,可能盯著後面的人看,只能去引導。」一部12分鐘的片子就要寫一個世界,那麼賈樟柯90分鐘的長篇電影要如何敘事,要寫出多少個「世界」才夠。
  • 近代女子教育與一代女作家的浮現(組圖)
    很顯然,這些進入高等學府就讀的青年女性,比普通的家內女性或中等師範的女校學生獲得了更多進入社會領域、成為社會人的機會——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代女作家陳衡哲、冰心、廬隱、馮沅君、蘇雪林、凌叔華等人,幾乎都是來自這一群體。  儘管當時已有國家政策的鬆動,但讓女兒進學校讀書,對大部分家庭都是「破天荒」。
  • 父母:生活不是你想的那麼容易。我:生活也沒有那麼糟糕
    一個有思想的人到成年時期,對生活有了成熟的感覺,他就不能不感到他關在一個無從脫逃的牢籠裡面。這話是有道理的,作為一個年輕人,每次和父母談到生活這件事時,他們總是會說:孩子,生活很苦,不要把它想得那麼簡單。
  • 「top5」女作家張曉晗翻車:一個馬桶塞引發的血案
    原標題:「top5」女作家張曉晗翻車:一個馬桶塞引發的血案來源:環球人物公眾號 作者:隋唐 咖喱網易娛樂8月14日報導 前兩天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刮颱風,全國上下處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中
  • 章月珍:一個帶著鄉愁寫作的女作家
    章月珍生長於上虞城郊一個農民家庭,家中三姐妹,她是老大。在中學時代,她的語文、數學等學科成績優秀,但高考突然中暑發燒,使她發揮失常,失去了大學夢。後來結婚成家,因家庭貧困及照顧婆婆等繁雜事務,讓她只能疲於應付生計打工賺錢,文學成了遙遠的夢。
  • 臺灣媒體評價《流浪地球》:沒有看到麥當勞,劉慈欣是女作家
    臺灣媒體評價《流浪地球》:沒有看到麥當勞,劉慈欣是女作家春節檔最熱門的電影是《流浪地球》,最新的票房統計已經超過了29億元。根據票房預測,最終這部電影票房將會超過50億元。令人意外的是,臺灣媒體把《流浪地球》原作者劉慈欣變成了女作家。近日,臺灣一個叫《夢想街之全能事務所》的綜藝節目,在節目上對《流浪地球》進行很長很長的評價,言語之間充滿了自信。首先是簡單介紹這部電影的劇情,然後就開始話鋒一轉,開始批評電影了。
  • 琉球獨立,沒那麼容易
    獨立運動在琉球基本沒有市場 難成氣候二戰後,琉球群島上確實存在著獨立的聲音,但至今仍在活躍的琉球獨立運動並未獲得一般衝繩縣民的支持。因為缺乏社會基礎,成立於1970年的琉球獨立黨始終沒成氣候。2006年,琉球獨立黨第二代黨魁屋良朝助競選琉球知事,僅獲得6220票,得票率僅為0.93%。遭到此番打擊後,獨立黨於2008年改名嘉利吉俱樂部。
  •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人格獨立,是女人一生最好的底色
    就在簡因為婚姻的事情與家人多次爭執的過程中,在一個家庭聚會上,她意外結識了湯姆先生。兩人經過幾次的交集,便墜入愛河。對待婚姻,堅持自己的愛情觀簡是一個思想獨立,熱愛寫作的女孩,她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成為真正的小說家,並嚮往羅曼蒂克的愛情。"我絕對不嫁給沒有愛情的婚姻!"
  • 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的成長不僅有身體和智力方面的,還有人格和人品方面的。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各方面的條件以及正確的引導,使其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因此,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孩子剛會走路,但還走不穩,孩子摔倒了便大哭,媽媽會說:「地真壞,打它。」
  • 獨秀女作家文叢新書發布,廣西女性創作獨放異彩
    作為一個與廣西師範大學共生、共存、共榮的作家群體,一直隨著歷史的脈延不斷前進,書寫著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的時代精神。黃偉林:「獨秀」彰顯了卓然獨立天地間的廣西精神據黃偉林介紹,用「獨秀」來命名作家,是因為廣西師範大學王城校區有一座獨秀峰,獨秀峰的命名,來自一千三百多年前南朝著名詩人顏延之曾說過兩句話:「未若獨秀者,峨峨浮邑間。」
  • 根號三:環球女作家到了印度,然後……沒有然後了
    環遊世界的愛爾蘭女作家 省略號表明,事情不會完。 古人云:沒有天然好色的男人,只有放縱慾望的社會。大讚。用這句話來審視印度社會那些喜歡濫用武器的男同志,三叔不得不說,根源還在文化和制度。 據說,印度有一種說法:養一個女兒就好比幫鄰居澆花。是否真有此說,有待考證。但另一種說法,卻是白紙黑字。且看:沒有一個生物比女人更有罪。她有毒,她是蛇……女人們就是活生生的謊言。——這段文字引自印度史詩級經典《摩訶婆羅多》。
  • 日本80後佳作連連 上海譯文引進新銳女作家作品
    代表日本純文學最高獎項的「芥川龍之介獎」的每一次頒發,都成為轟動整個日本社會的大事。2007年得獎小說青山七惠的《一個人的好天氣》甫一公布,上海譯文出版社日前就買下獨家版權,特別邀請著名翻譯家竺家榮女士擔綱翻譯。  《一個人的好天氣》描述了一個打零工的女孩如何與年長親人相處,同時追尋自我、走向獨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