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期末考試的成績才剛剛出來,家裡就變得門庭若市。在得知他考了雙百之後,很多朋友都紛紛跑來向我們討要秘訣。是給孩子報了幼小銜接?還是上小學開始報了各種輔導班?我們只好笑笑,其實我們啥都沒做,但好像又做了點什麼。
01、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幼小銜接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很多中國家長的口頭禪。這樣的起跑線充斥在子女成長的方方面面,戰線也無限拉長。不僅是從學齡階段,甚至從懷孕開始,家長就開始了漫長的焦慮育兒之路。
什麼都要用最好的,什麼都要提前一點。從嬰兒時期的左右腦開發,到幼兒階段的各種興趣班、特長班,再到後面的幼小銜接、輔導班、補習班等等,花樣類型之繁多,真是不勝枚舉。
02、為什麼我沒有做幼小銜接?
其實,我沒有做所謂的幼小銜接,也沒有幫孩子報各類輔導班、培訓班。我們家的孩子,是在一片空白的情況下上了小學。
不是因為我沒錢,而是因為我們兩口子都覺得,小時候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玩。說起學習,其實他後面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學習。在小學以前,比成績更重要的是習慣:生活習慣、玩的習慣。
當然沒有做幼小銜接,孩子和別人的差距也是很明顯的。九月份一開始,兒子就遇到了書寫的困難。每當看到老師發在群裡的,別的同學寫得周正漂亮的字,而我們家的字歪歪斜斜時,說不羨慕是假的。
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人家的字至少練了有半年。不僅如此,老師還經常在群裡面艾特我們,要求我們記得準時按時交高質量的作業,這可真是為難了我們。
03、沒有做幼小銜接,怎麼培養小學霸?
在母子同心的情況下,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在沒有做幼小銜接的情況下,也順利實現了成績的節節攀升。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第一,降低期望值,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隻小蝸牛,它都有自身獨特的基礎條件,受生理條件的限制,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很多困難,速度慢一點,進步得慢一點。
作為家長,首先要儘可能地克制自己的焦慮,當然能夠提前治癒自己的焦慮更好。在孩子面前,我們更多的是讓孩子覺得,凡事都有一個過程,現在遇到的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正常的,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
沒有做幼小銜接,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能跟上趟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給孩子定的目標,就是只要你能夠考試及格、按時交作業就可以了。朝著這樣的目標,我們的學習習慣才慢慢養成,我們的成績才得以慢慢的提高。
從最開始的六十分,到一年級結束時的七八十分,再到二年級開始的九十分,慢慢地單科一百分、雙科一百分。即使在最困難的書寫問題上,也允許孩子不斷地犯錯,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好了。
今天第一次檢查出錯了十處,明天九處,後天八處。這一周字寫得醜一點,重點是學會寫,等到下一周慢慢注意寫在框子裡,再到下一周注意怎麼落筆。這樣一點一點,孩子也看到自己的進步。
第二,跟孩子一起找尋方法並堅持下去
所有的事情都有方法,學習也不例外。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三年級以前,沒有什麼比形成好的習慣更加重要。每天放學回到家,第一時間就打開書本,開始做作業,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一字一句地寫著、練著。提前把作業做完,這樣的話,就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孩子也很高興。
其次,要靈活運用各種工具。建立錯題本,既避免孩子在同一個錯誤上,反覆試錯產生挫敗感,喪失了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孩子在錯題本的整理上和反覆複習上,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
為孩子建立好題本。語文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積累好的詞彙,好的句子會為孩子今後的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有利於他全面人格的一個發展。語文學習要是堅持了這樣的好的習慣,那麼以後英語的學習也以此類推。
最後,要重視言傳身教的作用。Suhomlinski曾經說過,在每個孩子心臟最隱秘的角落裡,都有一根獨特的弦,當它轉動時,它會產生獨特的聲音,以使孩子的心臟與我所說的產生共鳴,我自己需要使調動孩子的心弦。
經常性地與孩子一起學習,在孩子寫作業的同時,堅決不玩手機,不做可能干擾孩子學習的事情。安靜地做自己的家務,或者拿出一本書來,跟著孩子一起學習。
這樣既給孩子創設了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也能夠讓孩子感覺到,其實學習不是一種任務,而是一種享受,學習不是一時的事情,而是終身的事情。
常跟孩子分享自己因為知識而得到的回報,比如更加受人尊重、更高的職位、更高的薪酬等,讓孩子懂得,知識能夠帶來內心的滿足和物質的豐腴。
第三,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包容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到人間來的天使,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始終覺得,三心是最重要的——愛心,細心和耐心。
作為父母肯定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這樣的愛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的愛可以是呵護備至,讓孩子時時刻刻感受到自己的包裹。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比愛心、細心更重要的是耐心。有的父母秉持棍棒教育,其實無論是打或責罵,都只是為了讓父母出氣,讓父母自己的內心好受一點。而且只是暫時好受一點,對於孩子來說,並沒有更多有益的作用。
蒙田(Montaigne)曾經說過,在棍子下長大的孩子更加怯懦和固執。往往這種激烈的方式會在短時間內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長期來說,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人格的完善,都可能會造成不可預知的惡劣後果。
孩子可能會因為這樣而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是彷徨的、是無措的。可能會因為這樣激烈的方式,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表面上順著父母,心裡跟父母對著幹。
而且如果他覺得,這種方式真的能起到威懾作用的時候,它在人際交往當中也可能會通過這種方式,向自己的朋友施加壓力,讓別人因為拳腳功夫聽自己的。
在今後的人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他也有可能,以父母的言傳身教為榜樣,對自己的子女拳腳相加,讓自己的子女在同樣的陰影當中長大一代又一代延續下去,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