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必要。
看了題主的陳述,我覺得題主有的觀念是模糊的,或者說對教育知之甚少。
你說:「……市面上的幼小銜接基本都是給孩子灌輸知識,所謂的培養孩子上小學的習慣應該是說說而已。目的還是為了迎合大多數家長的想法學各種一年級的知識。」
看來,你的孩子上幼兒園這幾年你沒有仔細觀察過他(她)的變化,你有點粗心了。中國最近這幾十年的變化深刻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也影響著教育系統的方方面面。設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學段,確實是遵循人類認知循序漸進的規律的。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認知範圍,不是可以刻意減少或者增加的。作為外行人,你們關注、專研的不是教育規律,不怪你們經常說出外行話,那就請你們耐心聽聽春哥1老師的嘮叨吧!
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不止中國是這樣設立學段,外國也一樣。我到過別的國家,看過他們的教育環節,幾乎都是大同小異吧!
幼兒園是去學知識,但是知識是可以分類的。幼兒園學的知識,跟小學一年級的知識是完全不一樣的。從思維方式,學習模式上,要求上都不在同一個頻道上,這些事情只有我們老師最清楚。
幼兒園學些什麼?它的學習方式是怎樣的呢?
以我所在過的幼兒園為例,一是啟蒙孩子的規則意識。認同感(合群),集體意識,文明禮貌,各種習慣養成。
花盆裡養不出參天大樹,因為它沒有被社會規則約束過的經歷體驗,,它不耐風雨, 乾旱水澇,不抗病蟲害,害怕高溫低溫,一切都有人為它安排。一個孩子不上幼兒園,他怎麼知道學校的、社會的紀律要求,時間觀念,同伴相處要學會寬容,忍讓,妥協,不然他還以為是在家裡,全家人都寵著他,他想要什麼就得給他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傳承了在家裡的習慣,只要不高興,就放聲大哭,甚至睡在地上打滾,只要這樣一鬧,什麼都有了,都遂了他的心願。來幼兒園誰慣著他?個個都是寶貝,只有紀律能約束他。
我接觸過一個孩子,幼兒園三年都是這樣的哭鬧,在幼兒園出了名。他從來不合群,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在一起玩,他就一個人玩,或者去搶別人的東西,只要搶不到就哭,或者去咬,上完廁所老師不及時給他揩屁股就大哭大叫,別人去跳舞了,他一個人縮在角落裡玩。後來他上小學了,我也去小學工作,如今他讀二年級了,依然能聽到他的嚎叫,作業不做,上課不聽講,下課拿同學的東西,連老師辦公室抽屜裡面的東西也不放過。學校老師約束不了他,以後社會規則一定要約束他,到那時,他會覺得更痛苦。
二是啟蒙生活自理能力。
我們看見,孩子來幼兒園都是父母背著來的,進了幼兒園,孩子會要求家長放他們下來,怕被同學們笑他。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家長一點一滴傳授給他們的,最終是在幼兒園完成的。題主似乎忘記了自己的辛苦,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什麼都會了。在家裡,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很多事情都被大人包攬了,孩子沒機會或者捨不得讓孩子去做,在幼兒園,老師會有意識放手讓他們幹,不斷循環反覆,時間久了,能力也就漸漸行成了。比如飯前便後洗手,吃飯時不講話,自己使用小勺、筷子,飯後抹桌子,幫著老師掃地,拖地板。睡覺前後會自己脫鞋穿鞋繫鞋帶,摺疊被子,大小便時自己脫褲子穿褲子,揩屁股,女生學著梳頭,每天學會自己洗臉刷牙洗腳,自己倒洗腳水等等。
我們幼兒園的老師,經常給小朋友們揩屁股,洗屁股,洗屎褲子,曬溼被子,這是很多家長不知道的事情。
三是啟蒙身體協調能力。
有的家長不知道老師為什麼天天教孩子跳舞,跳繩,鑽圈,鑽「山洞」,過「懸浮橋」,走梅花樁,,跨躍欄杆,爬「山」,做各種遊戲,甚至去水池裡抓魚。其實就是訓練他們的身體協調能力。長時間練習這些「驚險刺激」的動作,孩子的手臂、腿腳有力氣了,勇氣足了,走路穩定了,跑步有一定的速度了,摔跤的次數少了,飯量見長了,消化能力強了,生病的次數少了,這不是家長最想要的結果嗎?在家裡沒集體氛圍,沒這些設施設備,孩子哪有這樣的興趣,效果也達不到幼兒園的水平。孩子得到的刺激多了,腦容量才會發達,人才聰明。
四是啟蒙思維創新能力。
我們的孩子不光要能跑能跳,增強體質與協調能力,還要培養他們的思維創新能力。那就要通過適量的說話,唱歌,背誦,記憶,書寫,畫畫,剪紙,搓泥,裝拆組合玩具,遊戲,角色扮演等等形式來刺激他們的大腦,這不是單純為了「學習一年級的知識」,目的是不一樣的。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直觀思維多些,抽象思維少些,即便練習寫字,也不希望他們掌握多少,目的是訓練思維,練習手指小肌肉,不是記憶漢字。
五是啟蒙認識數和常見的少數漢字(注意是認識不是掌握,幼兒園與小學的區別就在於此)。
到了幼兒大班,孩子的思維能力強了,學有餘力了,老師會增加新內容:認識數和常見的少數漢字,這實際上是思維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身體協調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認識10以內的數字,認識常見的漢字,只是幼兒園老師學生1/5的工作,這有什麼不好嗎?知識是相通的,你總不希望來幼兒園三年,爸爸媽媽是男是女都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都分不清,一個字也不可以認識,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一個數字也不認識,連你家有幾個人都不知道吧!連「媽媽買來3個蘋果,寶寶吃了1個,還剩下幾個?」都不知道吧!那就是幼兒園教育真有問題了。那還叫什麼「幼小銜接」?是脫節了,失職了。家長花了幾萬塊錢,卻什麼都沒有學到,你們還會送孩子去這樣的幼兒園?
小學一年級學些什麼?
當孩子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形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老師的重點是放在學習知識上,每課書必須掌握8—9個生字,一年掌握450個生字是硬性要求,認識的字更多了。書寫時要求端正,佔格合理,清秀,橫平豎直。還要會使用這些字組詞,說一句意思完整通順的話。對事物有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能看懂一幅幅圖畫表達的意思等,至於身體協調能力訓練,那是體育老師的事情,數學老師也只管把20以內的數字關係弄得管瓜爛熟,學生做到張口就來,準確無誤。
你看,通過以上描述,你還認為幼兒園有沒有必要上?幼兒園是「為了學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嗎?各種習慣的養成只是說說而已嗎?假如你的孩子沒讀過幼兒園,他敢跟小朋友們去讀一年級嗎?那是送他去煎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