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坐車來中山大道大智路,又見到蘇浙風味的老字號五芳齋。在武漢,眾多的飲食界老字號不是停業,就是異地搬遷,能夠堅持至今不變位置的恐怕只有五芳齋了,離它幾百米遠的老字號小桃園雞湯也改名換姓了。
「五芳齋」得名於清道光年間,創始人姓沈,浙江吳縣人。起初沈氏在吳縣齊門外開了一家甜食鋪,以玫瑰、桂花、蓮心、薄荷、芝麻等五種蘇州人愛吃的東西作為原料,製作桂花圓子、赤豆糖粥焐酥豆、蓮心羹、冰雪酥、玫瑰糕等甜食小吃。沈氏膝下生有五個女兒,分別取名玫芳、桂芳、蓮芳、荷芳和芝芳,恰好和店裡常用的原料在字面上有相通之處,街坊鄰居就開玩笑地稱他的店叫"五芳齋"。沈氏老闆乾脆將錯就錯,正式將店鋪取名"五芳齋"。這就是五芳齋名字的由來。
「五芳齋」粽子於1921年問世。當時以彈棉花為業的浙江蘭溪人張錦泉,在春夏季彈棉花生意清淡之時,於嘉興北大街孩兒橋堍設攤賣粽子。他的粽子外形較為別致,沿用了蘭溪一帶四角交叉立體長方枕頭形,加上選料、製作考究,風味獨特,招徠了很多顧客。十多年後,張先生召集了幾名蘭溪老鄉,在嘉興當時最熱鬧在張家弄6號,租間門面開了首家"榮記五芳齋"粽子店,經營火腿雞肉粽、重油夾沙粽。
數年後又有兩個嘉興人馮昌年、朱慶堂在同一弄裡開了兩家"五芳齋"粽子店,三店分別以"榮記"、"合記"、"慶記"為號,並在粽子的選料、工藝等方面展開激烈競爭,使粽子技藝日趨成熟,並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成為名揚江南的"粽子大王"。
1946年,江蘇南通人倪錦財以跑船為生,落腳漢口,就在一家大戲院旁租了一間30平方米的小房子,開了一家小吃店,取名「上海五芳齋」。考慮起步較晚,資本較少,倪錦財為了打開局面,就將江南寧波的特色小吃湯圓作為該店的經營品種。
武漢人的口味雜,包容性強,寧波湯圓他們也喜愛,那油香四溢,糯而不粘,甜爽適宜的口感,逐步受到武漢人的歡迎。不僅如此,該店還將單一的黑芝麻蓉加白糖、桂花、豬油做的甜芯發展到鹹甜俱佳達幾十種風味,成為武漢的特色名優小吃。
上海五芳齋紅火後,原有小店已嫌擁擠,老闆只得搬遷到中山大道1171號,以擴大經營,成了一家專營寧波菜的餐館,而且當其他寧波餐館逐漸消退時,唯有「上海五芳齋」維持下來。
解放後,五芳齋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1966年曾一度改名為「紅衛飲食部浙味餐館」,1979年恢復舊名,稱「五芳齋酒樓」。1983年五芳齋酒樓進行改造,由原來兩層樓擴建成5層樓,營業面積達1300平方米,可以同時接待540人進餐。
擴建後的五芳齋酒樓煥然一新,具有現代規模,集飲食娛樂為一體,格調高雅,環境舒適。一樓大廳供應風味小吃,有「寧波湯圓」、「板油豆沙粽」、「寧式鱔糊」、「蘇式糕團」、「蘇式湯包」、「三鮮蒸餃」、「奶香小白兔」等50多個品種,還批零經營速凍食品。二樓經營火鍋,品種全,花樣多,口味各異深受顧客青睞。三樓供應風味小炒。四樓供應酒席包桌。五樓供應高檔喜宴,配有歌廳、舞池等。
2001年,為了爭奪誰真正擁有「五芳齋」的商標,嘉興五芳齋將武漢五芳齋告上武漢市中級法院,起訴武漢五芳齋不正當競爭和商標侵權。就在庭審期間,武漢五芳齋對浙江五芳齋口頭提出反訴。官司的結果是武漢五芳齋酒樓不再在其生產、銷售的粽子、元宵等食品上使用原有的包裝物;武漢五芳齋向原告支付經濟補償費31476元;嘉興五芳齋自願放棄其他訴訟請求。但在市場上沒有永恆的「敵人」,嘉興五芳齋如今每年生產2億多隻各類粽子,暢銷國內外,而武漢五芳齋基本上還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階段。
2001年的那場官司,卻讓兩家的市場都受到限制。在此情況下,嘉興五芳齋主動向武漢五芳齋伸出橄欖枝。嘉興五芳齋投資6500萬元控股武漢五芳齋,其中1500萬用於改善武漢五芳齋的經營門面和銷售網絡,另5000萬則在江岸區城鄉接合部建一座食品加工廠,生產「五芳齋」產品。
2017年中山大道五芳齋店堂內
五芳齋酒樓目前已發展成為集餐飲、食品加工、商業貿易、汽車運輸等為一體的具有現代化管理規模的新型企業,批量生產經營的五芳齋速凍湯圓系列、真空保鮮粽子系列、蘇式糕團系列等。1990年湖北省名優小吃大賽中,其主導產品「寧波湯圓」、「板油豆沙粽」、「蘇式糕團」一舉奪得省商業廳授予的三塊金牌。
這些已成為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知名品牌和名優產品。近幾年來,為拓寬經營市場,擴大銷售,該店獲獎品種五芳齋湯圓、粽子、宮廷飯等進入武漢及周邊城市100多家大小超市,在同類產品中屬於暢銷產品和質量信得過品牌。該店還先後榮獲省商業系統「先進企業」、「消費者滿意單位」稱號,武漢市政府授予的明星企業稱號,國內貿易部授予的「中華餐飲名店」、「全國綠色餐飲企業」, 並連續四年兩屆獲得湖北省著名商標、省消協「放心消費十佳單位」等。
五芳齋啟示我們,商業老字號既要堅守,又要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才能再創輝煌。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中山大道五芳齋,每年元宵排隊買湯圓成為漢口街頭一景
來源 人文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