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過這樣一個調查:很多家長表示,孩子長大的標誌就是「越來越習慣唱反調。」
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家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要孩子越不可以這樣,娃就越故意這樣,總是跟自己唱反調、對著幹,關鍵是還不能說,越說越故意,結果就陷入死循環中。
▶曉麗的女兒瑩瑩最近總是唱反調,之前她怕上幼兒園的女兒上火,於是每天都會給瑩瑩帶些水果。但曉麗最近發現瑩瑩書包中的水果,每天怎麼帶去的,放學就怎麼帶回來。
於是曉麗就對瑩瑩說記得吃水果的好處,但孩子就不是不吃,有時候還故意將水果都扔了,這樣曉麗苦惱不已。
▶梁女士的兒子很喜歡吃糖,經常背著父母偷拿家裡的糖果吃,梁女士看到後,就會大聲對兒子說不能吃糖,不然牙齒會壞掉!
梁女士不說還好,一說直接給兒子提了個醒,孩子趕緊把手裡的糖果都塞進了嘴巴裡,然後還用得意的神情看著媽媽,給梁女士都氣壞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碰到這種情況,「越說」不讓做,娃就「越故意」做,總是跟自己唱反調,有時孩子就像脫韁的野馬,讓孩子跑慢一點,追不上,結果孩子反而跑得更快了!
家長和孩子這種情況,結果就上演了無限死循環,一個說教、一個不聽...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情況呢?
1. 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學中的禁果效應:越是被明令禁止的事情,越能勾起大家的好奇心。
禁果效應也同樣適用於孩子,當父母對表示哪些事情越是不可以做時,就會越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越著急、越阻止,就會讓孩子感到越好奇,並且還會付諸行動。
2. 孩子想要引起關注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都有奶吃。
很多孩子都想得到父母的關注,所以就會不惜一切方式,比如用作妖、跟家長對著幹等方式,從而引起家長的注意力。
就算孩子被父母責罵了,娃也會覺得自己的目的達成了哦~
3.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1~4歲的孩子,正處在秩序敏感期。
在他們的嘴裡,最喜歡說的就是「不」字,其實孩子正在建議自我意識,所以會特別想證明自己,也吃產生了與父母的「對抗」的心理。
此時,如果家長越想要娃服從,孩子就會出現逆反心理,反而會更不聽話。
1)嘗試轉移娃的注意力
在父母的眼中很多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比如糖果不能多吃,不然牙會壞掉,而在孩子的眼中,則是糖很好吃,並不知曉糖是不可以多吃,這種錯誤的行為,孩子是沒有這個概念的。
所以在面對小孩子時,父母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今天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什麼遊戲?孩子的腦海中,就會出現玩耍的畫面,家長就可以趁機將糖果收起來,一起來化解。
2)給娃更多的選擇
父母都喜歡對孩子直接說出命令,但這種口吻會讓孩子的心理很不舒服,認為自己不被尊重,所以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選擇。
比如叫外面玩耍的孩子回家,父母直接說馬上回家,孩子一定是否定的,但父母給孩子兩個選擇,一個是馬上回家,一個是再玩10分鐘回家。
孩子一定會選擇後者,這樣既給孩子心理緩衝的時間,又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關鍵是孩子還會聽話哦~
3)讓娃有參與感
有些時候,孩子喜歡自己來做某些事,比如想要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洗衣服,這是孩子自主意識萌芽的表現,所以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參與其中。
而不是為了方便省事,而禁止孩子的某些行為,這樣孩子肯定會搶這搶那,出現不聽話的行為。
4)讓娃吃點苦頭
當父母制止太多時,孩子就會覺得很煩,所以有的時候,父母可以適當讓孩子吃點苦,比如外面天氣很冷,孩子就是不穿厚衣服,那就給孩子穿她想要穿的衣服。
等娃感到真的很冷時,就會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第二天一定會換上厚衣服,有時候,適當讓娃吃點苦頭,也是可以噠。
歡迎討論
你家孩子經常跟你唱反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