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徽高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中科大,但提到安徽省屬地方高校呢?
圖片來源:中科大官微
最近,因為安徽省財政廳在其官網發布的一則「關於加大政府對高校財政投入的建議」答覆函,安徽高校建設引發關注。
該建議分析了安徽高校的財政投入情況,反映高校經費短缺問題,並提出應提高生均撥款標準,加大政府對高校投入等。
從全國來看,人均GDP位居全國第14位的安徽,高校生均教育支出僅居全國第25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4,長三角地區排名墊底。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財政經費的投入產出率,在這份答覆函中,安徽直指省屬高校學科建設整體水平弱,甚至不及高校生均教育支出低於安徽的河南、山西。
對於安徽來說,阻礙其高校發展的問題究竟出在哪?
以2019年為例,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清華大學預算總經費高達297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此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經費也十分可觀,均在百億元以上。
相比之下,地方高校就「寒酸」很多。公開數據顯示,全國除東部地區以外,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年度經費都不超過20億元,不及清華的10%。
一般而言,生均教育經費支出能夠直接反映高校經費實力。
相關報導數據顯示,2017年,在中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含港澳臺)中,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北京市最高(65322.32元),安徽則排名末位,僅有19043.99元。
經費不足,已是長期制約安徽高校發展的痛點所在。
在今年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有多位代表反映相關問題:
「我省本科學費標準已執行20年未做調整。由於本科高校經費短缺,只能通過調減內涵建設、事業發展資金,來發放績效工資、一次性工作獎勵以及繳納養老保險,安徽大學等部分高校已經無力負擔……」
「我省高職高專院校共計74所,其中公辦學校經費來源於財政撥款,民辦學校經費主要來自學費。高職教育水平經費保障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
「現行的我省公辦高校本科學費收費標準,已無法保證高校的正常運行和高等學歷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但《安徽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學費標準調整方案》從2018年論證至今已近二年遲遲沒有得到執行……」
對此,安徽省財政廳網站8月21日發布《關於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第022號代表建議答覆的函》中,針對「關於加大對高校財政投入的建議」作出公開回應。
答覆函披露,2019年安徽省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1223.9億元,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為16.6%,「教育支出已成為第一大類支出」。
在生均撥款方面,安徽於2012年建立高校生均撥款制度,並在當年達到生均撥款1.2萬元的政策規定。此後逐步加大投入力度,2019年高校教育支出99億元,比2011年增加36億元。
2018年起,安徽在高校生均撥款總額外設立高校發展專項經費5億元,2020年增加到7.7億元,近三年累計安排資金17.7億元,用於支持「雙一流」等學科建設,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與其他省份對比,安徽人均財政支出位居全國第28位、中部六省第5位;本科高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方面,位居全國第25位、中部六省第4位(高於山西、河南2省,低於江西、湖北、湖南3省)。
對此,安徽財政廳在答覆函中表示,這「與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總體相當。高校生均教育支出25位比人均財政支出28位進3位……反映我省財政努力程度較高。」
2018年長三角及中部省份高校有關情況統計表 單位:元 來源:安徽省財政廳
相較於現有的財政投入力度,安徽高校學科發展水平還很滯後。換句話說,就是財政經費投入產出率不高,投入效果不明顯。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安徽省15所省屬高校163個參評學科,僅5所高校13個學科獲B等級,其餘學科評定等次均在B等級以下。
對比來看,同為中部省份的河南、山西2省,高校生均教育支出雖不及安徽,學科評定卻將其遠遠甩在身後——
河南5所高校的1個學科獲得A-等級,10個學科獲得B+等級,17個學科獲得B等級;山西6所高校的5個學科獲得B+等級,11個學科獲得B等級。
對此,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直言:「與全國其他省份對比,我省排名竟是倒數,嚴重與我省層次不符。」
安徽省教育廳在該條留言下回復稱,「省屬高校『高峰』學科少,學科建設水平低,引領發展、凝聚人才、支撐創新能力不足等方面問題,已經引起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廳高度重視」,並列舉出4項補短板的具體舉措,「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
比如,啟動實施高峰學科建設計劃。以衝擊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A類等級為目標,在省屬高校重點打造11個「高峰學科」,通過重點建設,分類支持,力爭2020年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實現省屬高校學科排名升檔進位,1-2個學科達到A類等級水平。
事實上,這樣的自曝短板,在安徽並非罕見。
就在上個月,安徽省教育廳公布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局和需求分析報告》(2020)中直指,其還面臨著部分學科專業布局與社會需求不成正比,專業設置重複度高等問題。
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安徽44所本科院校共設置321種本科專業,共計2348個本科專業點。具體到專業布局卻嚴重「偏科」——僅工學、管理學、理學三大門類佔比高達63%。
而在實際就業中,管理學、理學等專業點和畢業生數量與其初次就業率排名並不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以管理學為例,2019年畢業人數29258人,在各學科門類中位居第2,初次就業率89.97%,僅排名第7位。
圖片來源:安徽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局和需求分析報告(2020)
且目前來看,安徽省內高校對這些專業點的設置依舊呈現擴大趨勢。例如,2019年安徽理學類新增12個專業點;管理學類新增10個專業點。
與之相應的是,醫學類、農學類和文學類專業發展放緩。特別是農業類專業的分布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在安徽,2019年農學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穩居第一,但其本科專業分布點卻在眾多專業中排名靠後。
針對這些問題,安徽近年來也在努力想辦法解決。據公開報導,2019年,安徽全省共撤銷6所省屬高校的22個專業點,其中就包括國際政治、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等12個專業。
高校實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對全國各地優質生源的吸引力;經濟實力的強弱,則決定了其能否留住本地高校畢業生就地就業。
安徽省教育廳此前發布的《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報告》顯示,2019年安徽全省高校畢業生33.92萬人,最終選擇留在省內就業的有18.2萬,其中17.5萬都為省內生源,省外生源僅有6716人。
人才都去了哪裡?從歷年省外就業去向分布情況來看 ,安徽高校畢業生流向東部、長三角地區的佔比最高。
圖片來源:《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報告》
客觀來講,在長三角一眾經濟發達城市以及鄭州、武漢等「搶人大戶」環伺下,安徽的確很難繞開周邊地區對本地人才的「虹吸」。
但從自身原因反思,安徽全省高校數量並不算少,省會合肥更被譽為「科教之都」,坐擁全國為數不多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政策利好。作為全國高考大省,這裡還曾誕生聞名全國的「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
長三角及中部省份普通高校數量 數據來源: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0年6月30日)》
諸多科教「王牌」在手,安徽在吸引外來生源、留住本地人才上卻仍然困難重重,一個關鍵原因在於:科教資源轉化不夠充分。
高校科研成果沒有得到及時落地,也就無法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產業缺乏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自然就留不住人才,從而形成一系列連鎖反應。
數據顯示,2018年,安徽28所高校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共53544.1萬元,佔總收入的比重僅為3.7%,且分布嚴重不均,主要集中在安徽工業大學11149萬元、安徽建築大學5933.4萬元、安徽農業大學5862.8萬元,其他每校平均只有1224萬元。
此前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曾向城叔分析,儘管安徽有「技術」,但不少科技成果並未就地轉化,而是跑到其他更好的地方去了,安徽未來能否優化環境,吸引、留住優勢資源,是其崛起的關鍵所在。
對此,安徽省財政廳在答覆函中也明確提到,下一步,將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並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秉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觀念,突出支持重點學校、重點學科、特色優勢學科、重點人才、關鍵平臺等內涵建設。
都說「決定一個地區高度的,不是摩天大樓,而是大學。」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坐擁四十餘所省屬本科高校的安徽,顯然不能只靠一個中科大撐門面。
文章轉自《學術志》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