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讀者咼適之來電:快報報導了寧波一位退休老教授編了本《難僻字字典》,上面說「咼」字讀「Wāi」,這怎麼可能呢?我都姓了一輩子「Guō」了!我老伴看到了,還開我玩笑,叫我老咼(Wāi)。
見習記者邵巧宏核實報導:83歲的咼適之姓咼,所以對「咼」字特別敏感。
為了這個字,他還特意跑了趟報社。他說,這個姓是從繁體字「咼」(Guō)簡化而來的。以前,他的名字一直是用繁體字,後來因為做證件,電腦上老打不出這個字,就只好用「咼」字。
記者請教了《難僻字字典》的作者湯馬,他說,這兩個讀音都沒錯!
原來,「咼」是多音字,讀「Wāi」時,同「歪」;作姓氏時讀Guō(或Gē);讀「Guǎ」時,同「剮」。
《辭海》對「咼」字是這樣解釋的:①姓,[咼](Guō)南唐時有咼拯;宋代有咼輔。②同「歪」,口不正。《法華經·隨喜公德品》:」亦不缺壞,亦不咼斜。」
咼適之說,他知道「咼」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他沒有深究過這個姓的來源。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昨天,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一直在研究咼姓,並通過網絡徵集有關咼姓信息的咼中校(31歲,湖北人,現居香港,2002年,他以一篇網文《深圳,你被誰拋棄》震驚深圳市民,並與當時的深圳市長對話,共討深圳的定位和未來。)
咼中校說,咼姓的來源,歷代史書上說得不是很清楚,據他多年考證,下面三種可能性比較大:
(一)女媧氏的後裔
媧氏應為遠古母系氏族時期最強大最顯赫的部落,後來逐漸分化演變為許多支部落,包括黃帝部落、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
各族都尊女媧為華夏創世之祖,與伏羲、神農並稱「三皇」。在氏族發展和分化的過程中,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媧」氏名號,後來去「媧」字之女旁為「咼」姓。
這在古書《姓氏考略》中有記載,「女媧氏之後,去女以咼為姓,明代公安(地名)多咼姓。 」
咼中校說,現代姓氏有不少是母系氏族流傳下來的,有的姓到現在還帶有「女」字旁,如姜姓、姬姓、嬴姓,有的則慢慢去掉了。
(二)咼國的後裔
宋代陶觳(hú)在其《清異綠》中云:「咼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這裡所說的「千金菜」就是萵苣,當時,漢朝花了大量白銀,從咼國買來種子在中原種植。
咼國是西域地區的一個小國,具體建國何地,存亡時間仍待考證,但咼國的存在為咼姓的起源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
(三)和氏璧的發現者
戰國有名的「和氏璧」在《淮南子》中作「咼氏璧」,這說明「咼」作為姓氏在戰國即已形成。有姓氏書籍把「咼」注音為hé(同「和」),作為另外一個姓氏列出,顯然是受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