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聽診器能聽出很多病
無論你去內科還是外科,急診還是麻醉,都會看到醫生脖子上掛著一個聽診器。隨著心電圖、超聲、CT、磁共振等醫療設備在臨床廣泛應用,大家不禁疑問,「聽診器是否還有用」「它能聽些啥呢?」本報記者特邀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馬朋林,向您介紹聽診器的學問。
聽診器的由來
1816年9月的一天,法國巴黎內克爾總醫院醫生雷奈克正因一位胸悶、呼吸急促的貴族小姐而困擾。由於用手敲診或觸診無法起到作用,而把耳朵貼到其胸口做檢查又不被風俗允許,因而無法明確診斷。突然,他想到了兒童用木桿傳遞聲音的遊戲,於是用紙捲成圓筒放到病人的胸壁上,結果清晰地聽到了心臟運動的聲音。他據此確診了小姐的疾病,並對症進行了治療。雷奈克醫生回家後,馬上找人專門製作了一根長約30釐米的空心木管,為了便於攜帶,將木管從中截為兩段,刻上螺紋可以旋轉連接。因為這種聽診器有些像笛子,有人稱其為「醫生的笛子」,也有人叫做「聽筒」。此後,聽診器開始成為診斷胸部疾病的一種重要工具。雷奈克的聽診器經過後來人的不斷改進,逐漸演變成非常好用的雙耳聽診器,今天已普遍用於世界各地。
了解肺部和胸膜疾病
正常人只要呼吸就會發出聲音,臨床將其稱為呼吸音。馬朋林介紹,醫生通過在胸壁各個部位聽到的呼吸音變化可初步判斷肺部健康情況。
正常情況下,人每分鐘呼吸15次左右,呼吸氣流經過的各級支氣管管徑不一,所產生的呼吸音強弱特徵也不一樣。上肺部因靠近主支氣管,聽診可聽到吸氣時類似氣流通過剛性管道的特徵,因此稱之為「管性呼吸音」。氣流通過各級支氣管時呼吸音逐漸衰減,到肺底我們能聽到的是肺泡開放所發出柔和的聲音,即「肺泡呼吸音」。如果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可能是呼吸活動受限、阻塞性肺氣腫、氣胸、胸腔積液等;如果某個局部呼吸音增強,提示該區域聲音傳導性增強,可能存在肺實變現象(含水量最多);如果呼氣時呼吸音延長,可能是因為下呼吸道部分阻塞、痙攣或狹窄,比如支氣管炎、哮喘等;如果呼吸音斷續,可能是肺炎、肺結核等;如果呼吸音粗糙,有可能是因為支氣管黏膜輕度水腫或者炎症浸潤,一般為支氣管炎或肺部炎症早期。此外,肺部還可能發出其他聲音:如吸氣時會產生類似水泡破裂的聲音,我們稱之為溼囉音,可能是因為氣道內有較多的黏液、痰液、血液、滲出物等;如果在吸氣或呼氣時,會發出類似哨子或打鼾的聲音,被稱作幹囉音,這可能是因為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狹窄或者部分阻塞造成;如果胸膜有炎症、滲出,還可以通過聽診器聽到有胸膜摩擦音。
對心臟疾病的提示
心臟聽診的內容主要包括心率、心律、心音等方面。心率就是每分鐘心跳的次數。心律是指心臟跳動的節律是否整齊,心律不齊就是指心臟跳得一會兒快一會兒慢。通過心律可以發現心臟早搏、房顫等問題。心音是指由心肌收縮、心臟瓣膜關閉和血液撞擊心室壁、大動脈壁等引起振動所產生的聲音。如果聽正常人的心跳會聽到「咚噠咚噠」有節奏的聲響,而前面的「咚」就是收縮期的第一心音,「噠」就是舒張期的第二心音。無論是第一還是第二心音,醫生用聽診器感覺到的都是一次振動,而當心臟有病變時,就會感覺到心音發生強度、性質、頻率的改變。心臟雜音常常提示血流加速、心臟瓣膜口狹窄、瓣膜關閉不全、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心臟乳頭肌腱索斷裂等心臟結構異常。這就好比老房子年久失修,狂風暴雨讓房頂發出「咯吱咯吱」、使窗框發出 「譁啦譁啦」的雜音。
腹部和周圍血管探測器
腸蠕動時,腸管內的氣體和液體隨之流動,產生一種「咕嚕咕嚕」類似水冒泡的聲音,稱為腸鳴音(正常2~5次/分鐘)。它是聽診器在腹部主要聽的聲音。急性胃腸炎時,腸鳴音比較活躍;機械性腸梗阻情況下,腸鳴音響亮亢進;腹膜炎、老年性便秘、低血鉀等情況下,腸鳴音會減弱甚至消失(聽診至少5分鐘停不到腸鳴音)。
聽診器可以聽到周圍血管血流通過狹窄處時所發出的「吹風樣」聲音,稱之為「血管雜音」。例如:頸部大血管聽到雜音,提示頸動脈或椎動脈狹窄;甲亢患者在甲狀腺側葉可聽到連續雜音;腎動脈狹窄時,在上腹部或腰背部聽到收縮期雜音。
馬朋林表示,聽診器是臨床醫生的重要「武器」,它是連接醫生大腦與患者病變機體間的信息傳輸線,關鍵時刻稱為「生命線」也不為過。
(責編:王彤、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