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診器能聽出很多病
原標題:聽診器能聽出很多病 無論你去內科還是外科,急診還是麻醉,都會看到醫生脖子上掛著一個聽診器。隨著心電圖、超聲、CT、磁共振等醫療設備在臨床廣泛應用,大家不禁疑問,「聽診器是否還有用」「它能聽些啥呢?」本報記者特邀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馬朋林,向您介紹聽診器的學問。
-
醫生為何用聽診器聽腿?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餘夢迪大家應該知道,醫生一般會用聽診器來進行心臟聽診、呼吸系統聽診、腸鳴音聽診等。而你見過醫生用聽診器聽腳、聽腿嗎?為何要用聽診器聽腿?聽:一些醫生不注意聽診,實際上聽診器也是放大器,在血管的聽診方面敏感性高達93.5%,所以很多指南,包括2017年5月的IDF指南也推薦醫生應該用聽診器去聽下肢血管的動脈搏動。聽診時要注意哪些方面?
-
除了心跳,聽診器還能幫你「聽」出這些病
無論是在內科還是外科,急診還是麻醉,只要是去醫院看過病的人,都會注意到醫生脖子上總掛著一個聽診器。 心電圖、超聲、CT、磁共振……讓人眼花繚亂的醫療設備在臨床廣泛應用,你可能會有疑惑:聽診器是否還有用?它到底能聽到些啥?
-
醫生的聽診器有什麼用?聽診器看似不起眼,卻內含大學問
小的時候去看病,醫生總會將聽診器的一端貼在我們的心臟位置、胸前等等,通過聽聲音來判斷身體出現的問題。小時候對醫生脖子上掛的聽診器總是感覺很好奇,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擺設,但是不知道究竟有哪些功效。聽診器的來源早在1816年的時候,法國人通過紙管去過濾人體到耳部的聲音,當時發明出第一個簡單的聽診器;過了25年之後,美國的一位設計者,製作出一個帶有耳塞的聽診器;之後美國的另外一位設計者對聽診器進行了改善,隨著時間的發展,聽診器的材質和性能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聽診器,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用來聽的一種工具,醫生有了它,工作會事半功倍,那麼聽診器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
為什麼現在很少看見醫生用聽診器了?不用聽診器醫生咋聽診?
聽診器我們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在去醫院的時候會看到很多的醫生會把聽診器掛在脖子上,小的時候會感覺醫生把聽診器掛在脖子上非常的帥氣。在很多人心中,提到醫生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穿白大褂,打著聽診器的形象。但是近年來我們可能會發現,感覺很少見到醫生用聽診器了,難道聽診器被淘汰了?
-
孕期如何聽胎心音 聽診器能聽到胎心嗎
對於孕產科醫生而言通過聽診器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寶寶的發育情況,可以知道寶寶的以及動搏動是怎麼樣的,可以說胎動就直接預示著寶寶的發育情況。胎兒睡著的,醒著的活動的時候其胎心的跳動頻率也都是不一樣的。有人形容說聽胎心音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就好像你把鬧鐘放在枕頭下然後發出來的聲音讓人陶醉。
-
聽診器能聽到胎心嗎 孕期如何聽胎心音
對於孕產科醫生而言通過聽診器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寶寶的發育情況,可以知道寶寶的以及動搏動是怎麼樣的,可以說胎動就直接預示著寶寶的發育情況。胎兒睡著的,醒著的活動的時候其胎心的跳動頻率也都是不一樣的。有人形容說聽胎心音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就好像你把鬧鐘放在枕頭下然後發出來的聲音讓人陶醉。
-
用聽診器聽出了大病
每逢暑假回農村老家,我總是帶著聽診器,逮著個鄰居就給聽聽心肺、摸摸肝脾、叩叩肚子。被我檢查的人多半是兒時的夥伴,很多時候我照貓畫虎地「查體」之後,並不能對他們的「不舒服」說出個子醜寅卯。然而有一次,記得是在大三的暑假,我卻用我的聽診器聽出了大病。他是我小學同學,初中畢業後在家務農,一身好勞力,挑兩百多斤的農家肥上坡下坎如履平地。半年前開始出現下肢浮腫,甚至爬個十幾米高的陡坡都心慌。
-
上海AI聽診器,「雲聽」偏遠地區兒童先天心臟病
白大褂,聽診器,一向都是醫生的標配。但在人工智慧的加持下,聽診器這種我們司空見慣的「老」技術,不僅提高臨床診斷的效率,也能「雲聽」偏遠地區兒童的重大出生缺陷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澎湃新聞記者7月7日走訪該場景背後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看到這款軟硬體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字智能聽診器——雲聽設備在臨床輔助診治中的真實應用。呼吸內科病房內,雲聽系統在一位肺炎患兒背後的4個拾音點分別採集9秒鐘,隨後將共36秒的聽診數據上傳雲端,自動分析,給出評分。
-
數字聽診器:心音從「可聽」到「可視」的數位化升級
據《2014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其中高血壓患者2.7億,卒中患者至少700萬,心肌梗死患者250萬,心力衰竭患者450萬,肺心病患者500萬,風溼性心臟病患者250萬,先天性心臟病患者200萬。每5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在所有疾病中,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
-
聽診器比你想像中強大!身體這幾類異常,聽一聽,基本能「暴露」
聽診器是內科、外科、婦科和兒科常用的診斷用具,能辨別體內的雜音,是診斷胸部疾病的一種重要工具,那聽診器能聽出哪些疾病呢。聽診器能聽出哪些疾病?1、評估心臟病對心臟聽診的主要內容有心律、心音以及心率等。心律是心臟跳動的節律,通過聽診可以聽出其節律是否整齊,心臟跳動的時快時慢,說明是心律不齊。另外通過做心律檢查,也能及早發現房顫和心臟早搏等。心率是指每分鐘心臟跳動次數。心音是心肌收縮、血液撞擊大動脈壁以及心室壁、心臟瓣膜關閉等導致的振動所發出的聲音。正常人的心跳一般會發射出有節奏的聲響,但心臟發生病變時,會感覺心音的強度、頻率以及性質會發生很大改變。
-
用好日常把脈「聽診器」
原標題:用好日常把脈「聽診器」 判斷一個幹部是否「帶病」,既要加強任前集中考察,更要注重平時常態了解。日前印發的《關於防止幹部「帶病提拔」的意見》,把深化日常了解、注重分析研判作為基礎性工作,意在把功夫下在平時,用好把脈問病「聽診器」,實時摸清幹部的「健康」狀況,著力把「帶病」幹部擋在門外。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小小「聽診器」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小小「聽診器」 一、活動題目 小小「聽診器」 二、活動目標
-
什麼是耳機的聽診器效應,我們該如何克服它?
那麼什麼是耳機的聽診器效應,我們又該如何杜絕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好好聊一下這個話題。什麼是聽診器效應?如果您佩戴過聽診器的話一定會有所感觸,無論是聽診頭還是管路觸碰到物體都會有令人十分不愉悅的沙沙聲,聲音很大也很不舒服,這就是聽診器效應。
-
請放下你的自以為是 聽醫生的話!
對於醫生的話你都是如何對待的?是認真聆聽並且謹遵醫囑還是自以為是不置可否?只想說,有些時候大人們老人們的自以為是真的很麻煩,有些時候你的好心真的可能辦了壞事。請放下你的自以為是 聽醫生的話!前段時間朋友的孩子病了去醫院看他,小孩子才四歲生了一場病一下子消瘦了不少,讓人心疼,而更讓人心疼的是因為生病什麼東西都不能吃,最開始連水都不能喝,後面慢慢可以喝一點清淡的粥吃一點土豆還要只能放少量的油和鹽,其他都不可以進食,醫生說如果吃了其他東西很可能造成過敏甚至扎破腸子必須謹遵醫囑。
-
萌娃拿玩具聽診器給醫生「看病」!網友:一場跨界學術交流
萌娃拿玩具聽診器給醫生「看病」! 視頻中, 醫生拿著聽診器聽孩子的心跳, 萌娃也不甘示弱,拿著玩具聽診器,
-
聽診器智能化,看病也能遠程操作了
聽診器,作為檢測心臟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已經是200年前的產物了,顯然在這個智能化時代它已經有些OUT了。因此該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Eko Core的智能聽診設備,旨在將傳統的聽診器智能化。Eko Core並非要取代傳統的聽診器,它只是一個小型適配器,可安裝在任何一個聽診器的耳塞與胸件之間,將一個普通的聽診器轉換成智能電子聽診器。提高準確性
-
聽診器中的巴郎
聽診器是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必備的工具,通過它你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了解孩子們的疾苦。「巴郎」在維語中是「小孩」的意思,入鄉隨俗,我也跟著學點,現學現賣跟大家普及一下。巴郎和聽診器在新疆工作中,之於我就是衣食父母。 從醫十餘年,聽診器伴隨我度過了幾千個日日夜夜,聽過的孩子千千萬,雖然冰冷,但我聽到的都是火熱的心。
-
誤區:千萬不要用聽胎心取代數胎動!
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家用胎心儀,有些準媽媽買回家就依賴起它,而放棄數胎動,其實這樣做並不對,準媽媽們一定要牢記,聽胎心並不能取代數胎動1、什麼時候能聽到胎心?胎心就是胎寶寶的心跳,現在醫院普遍用的是都卜勒高靈敏度胎心儀,可以在胎兒第10周到12周的時候聽到胎心,像是馬蹄聲一樣的心跳。相信準媽媽在這個階段都已經聽過寶寶的心跳了吧?不過有些醫院可能還是採用一般的聽診器來聽胎心,這樣的話在第17-18周才能聽到。
-
聽診器的進化:遠程傳輸心跳聲,讓專家進行二次確診
但是在美國看一次這種病需要等待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輪到我。所以,在那段等待期間,這個病對我個人和家庭都造成了很大困擾。當我最終去看了心臟學專家後,專家很快就告訴我,這個心雜音對我不會有影響,因為你現在還小,等你長大之後瓣膜也就長大了。」那麼到了今天情況又會如何呢?醫生可以先使用Eko Device的智能聽診器聽心跳,之後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將錄音發送給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