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11歲日本男孩在網上引起了很多人關注。
因為他的媽媽是中國人,所以會熟練使用中國的社交平臺,於是在某平臺上發布了一個視頻,內容就是這個11歲孩子這一早上做得事情。
點進去看完才發現,確實讓人驚嘆和佩服。
視頻是男孩在鬧鈴聲音中醒過來,洗漱好之後,回到房間疊被子,把房間整理乾淨。
然後走到了廚房,他開始準備自己的早餐,三明治,切好的西紅柿、蘋果,以及一杯酸奶。營養均衡,量也是剛剛高。
在吃完之後,主動把餐具洗乾淨,然後放回原位。然後就準備自己上學要帶的東西,出門上學了。
看著好像都是小事情,但是其實很多都是我們的孩子沒有做到的。
先說起床這件事情,有幾次是孩子自己主動起來了,又有多少次是我們把他們從被窩裡面揪出來的。
磨磨蹭蹭地洗漱完,就坐在餐桌上,等待著媽媽把飯做好端上來,給他盛好。
吃完之後,抬抬屁股就走了。
有網友看完這個視頻忍不住吐槽說:
我兒子每天都要我叫好幾遍才能起床,恨不得我直接把早飯餵到他嘴裡,看人家的孩子,真是自愧不如啊!
其實這個男孩的情況在日本非常常見,而上面這位網友的情況在中國也非常常見。
看似都不過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養成不就是從這一件件小事當中去培養的嗎?
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對於孩子的學歷,知識的廣泛度、深度要求越來越多了,本身家長就有足夠多的壓力。
擔心自己給孩子提供的不夠多,擔心因為自己耽誤了孩子。
家長已經足夠焦慮了,偏偏孩子這個「當事人」每天都跟皇上娘娘一樣,特別穩得住,一說學習就生氣、一寫作業就磨蹭。
所以家長看孩子也很多時候也真的是「恨鐵不成鋼」。
但是其實究其根本,孩子對學習的態度不端正,就是家長沒能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的 行為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有一句名言,「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尤其是當孩子有自律好習慣的時候,孩子完成什麼事情的時候,不再靠別人的催促、嘮叨,而是「我想這麼做」。
能夠自覺地一步步地按照自己的計劃目標去完成。這樣的孩子即使不是特別成功的人,也絕對會是一個優秀的人。
而人類天生就有惰性,家長不能指望孩子自己就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一定是需要家長一點點的規範他的。
並且就是要從日常生活當中的小事去規範孩子。
一個就連出門都磨磨蹭蹭的孩子,又怎麼能在寫作業的時候就突然就高效快速了呢?
那麼家長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1、給孩子適當地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
先讓孩子有規則意識,也是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就是同樣是看2集動畫片,孩子以前是到家就看。看完之後還意猶未盡,想要接著看。
寫作業的時間就被延後了,孩子也困,心情也煩躁,作業就會完成的慢,質量也差。
所以家長就可以給孩子制定規則,寫完作業,檢查合格之後,就可以看。
那麼不遵守這個規則,就不允許他看,並且說到做到。
讓孩子延遲滿足,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的自控力得到培養,為孩子的自律習慣培養奠定基礎。
2、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進行規劃
大包大攬的父母是沒有辦法讓孩子養成自律好習慣的。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
比如寒假期間,孩子是一定要彈琴一個小時的,那麼就規定孩子必須每天彈一個小時的琴,但是把這個時間具體安排在什麼時間上,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這個過程就可以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養成自律好習慣。
而且因為是自己主動完成的,所以孩子也很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就會激勵著孩子下一次延續這樣的行為。
培養孩子的好的行為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祝士媛女士就傾情推薦一套繪本——《好孩子好品質》。
輔助家長去培養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全書12冊都是在從各個方面培養孩子的好品質。
比如《我會管理我自己》一冊中就有自己收拾房間、洗澡時間到、「拖拉機」不見了主題的小故事幫助孩子養成自我管理好習慣。
繪本配色也採用了非常清新的糖果色,書中的小主人公大豆和小蔥、妞妞等也都個性鮮明,都很可愛。而且也可以聽有聲故事。
另外推薦一套給家長看的書籍——《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作者是深度參與了中國幼兒園教育改革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家朱慕菊。
這套書共6冊,採用手繪圖畫的形式來告訴大人如何培養孩子的6大關鍵社會能力:自律能力、積極主動型、情緒能力、交往能力、親社會行為和自尊心。
書中不是密密麻麻的全是字,就像是孩子看的故事書一樣。
插畫也非常精彩,字圖結合,更容易看的進去。幫助家長全方位幫孩子樹立學習、生活好習慣好品格。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