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如果有一個機會,把你的孩子送去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去生活、去接受教育,你會選擇哪裡?有人選擇自由而民主的美國,有人會選擇優雅浪漫的法國,而有一個中國家庭選擇了日本。
這個小男孩是一個11歲的中國人,與父母一起定居的日本,每天他都是有條理的重複著這些有趣的日常。
1)準備豐富的早餐
早上6點多時,孩子會獨自早早起床,自己洗漱完畢,便開始動手準備早餐。他嫻熟的打開廚櫃,尋找著合適的食材,沒過多長時間,便製作了一份營養早餐:酸奶、切塊的蘋果,小巧的三明治,五彩豐富。
用餐過程中非常有儀式感:雙手合十,語言感謝:我要開動了!
在這個儀式感中,是對食物的充分尊重,也是教導孩子們要珍惜得來不易的糧食,是對人生的一種感恩。
這個儀式在西方體現為飯前禱告,在日本體現為語言禮儀,在中國體現為一家人溫暖團聚,一起用餐。
2)開始每天的遛狗散步
早餐這個任務完美完成之後,進行的就是第二個有趣運動:遛狗;在日本很多家庭養狗,一是因為愛心,二是因為在養狗的過程中,很容易天然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這一點當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我們都相信了。
3)開始準備好上學日常物品
孩子開始準備上學的日常物品,整理書包,帶上雨傘和水壺,換好鞋子。日本教育中很注意禮儀、整潔、全面,所以,經常看到電影、新聞裡日本孩子上學都是大包小包,一個人拿很多東西。
這一方面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孩子做事情要考慮周全。
當孩子準備好一切之後,與家長告別,然後獨自開啟了上學之路。
看完孩子在日本早晨所做的事後,我們家長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教育好一個孩子很簡單,狠心一點,就讓他自己處理一個早晨就好了。
咱們中國很多孩子都是家長在幫忙準備早餐、整理書包和所需物品,連送孩子去上學,都需要家長來背書包。如果孩子沒帶哪本書,家長還要大老遠地送到學校去。
表面上中國家長是為孩子好,替孩子解決掉了所有麻煩,可是最後孩子卻沒了獨立的能力,甚至什麼都依賴父母來解決,如此來說,好心的家長最終會害了孩子。所以千萬不要做「有毒」的父母,而要做「狠心」的父母,這樣將來孩子和自己都舒坦。
除此之外,我們從這個故事中還可以借鑑些什麼事呢?
01
讓孩子感受到: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
當代社會,更多的孩子敗給了「做飯」,本應該是一家人放下一切壓力與煩惱,悠閒地享受親情溫暖用餐的時候,孩子們卻開始習慣於點外賣,吃快餐。不僅傷身,也淡化了親人之間的溫暖相處,讓親情越來越淡漠。
所以,做飯這個小細節,也是決定了一個家庭的幸福程度。都說細節才可以讓人超出一般的幸福感,就如同一個豐富的早餐一樣。當很多孩子習慣於油條中應付早餐時,這個孩子已經學會用心準備營養美味早餐。
在製作早餐的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可以學會更好的照顧自己,還可以將這種「享受」生活的理念,延伸到未來生活中的各方各面。
當孩子成為「關注細節」的人時,不僅可以加強生活的趣味感,還能在工作中成為強力武器,成為一個卓越的人,這一點,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上都有體現。
所以,細節是值得父母去關注的點,當孩子隨意的應付早餐的時,隨意的書寫作業時,隨意的處理物品的事情,父母可以提醒、教育、引導孩子去關注細節,成為一個有趣而卓越的人。
02讓孩子理解到:生活要有儀式感
為什麼生活中總有人可以創造驚喜?他們在生日時給你準備了出人意料的海灘之行,在你升職的時給你準備了一個手工禮物,在紀念日準備令人感動的相冊,這些驚喜是天生的嗎?
不是,這些有魅力的人都是在小時候,就已經是注重「儀式感」的人。
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飯前、飯後的禮儀、話語,都是生活中的儀式感。儀式感一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那孩子心中就有「儀式感」的種子。
在豐富而漫長的一生中,總是可以找到快樂與閃光點,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去慶祝與感受。這些儀式會讓自己與家人,都感到無限的快樂與驚喜,如此,孩子的一生是不是會更有益,更有趣呢?
孩子的未來,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教育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這個民主的時代,父母不要做「有毒」的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包辦,或者簡單粗暴地讓孩子繼承財產與地位,這樣孩子的將來很容易被毀掉。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深化孩子的人格,讓孩子可以了解到生活的美好,在細節中追求卓越,在儀式中享受驚喜。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