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日本普通家庭的媽媽記錄了,自己兒子早晨的情景。卻刺痛了國內很多父母的心。很多人對究竟怎樣才能愛孩子,有了不同的看法。
文/柒月的寶貝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不僅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也是社會文明的傳承者,承載了人類的希望。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怎樣才是愛孩子呢 ?
讓孩子吃飽穿暖?時時刻刻守護在孩子的身邊?讓孩子生活在自己的羽翼下,不會受到傷害?還是為了孩子奉獻自己的一切?等等等等,這些就是父母該對孩子的愛嗎?本期話題:一位日本男孩的早晨,讓很多國內父母扎心,別讓你的愛「有毒」!
近日,一位日本普通家庭的寶媽,拍攝了一段兒子早晨日常的生活,沒想到卻刺痛了很多中國父母的心。這一位日本小男孩是中日混血,媽媽是中國人,爸爸是日本人,小男孩的媽媽記錄了他的早晨正常一些日常行為,結果讓很多國內的父母都覺得非常的扎心。這位媽媽究竟記錄下了什麼呢?
在媽媽的鏡頭下,孩子不僅僅是懂事、乖巧,而且做事也是井井有條。孩子早上很早就起床了,因為早餐得要由他自己來弄,做好了營養的早餐之後,他雙手合十虔誠地說了一句:「我要開動了!」然後將自己做的食物全部吃得很乾淨。
本以為應該是到此為止,孩子在吃完了早餐之後,又自己動手清理了碗筷。做完這些之後總想著孩子該要去上學了吧,結果孩子的早晨還沒完,因為這個時候還早,孩子還需要出去遛一下狗。孩子出門後遇到其他人時,都會非常有禮貌地問好,不管是自己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孩子,都對他們報以燦爛的微笑。
這位日本的寶媽本意只是隨手記錄一下孩子,一個非常普通的早晨,但是這卻讓很多的國內家長都覺得無地自容。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日本的教育方式,相差實在是太大了。
其實,對於孩子的養育也好教育也好,作為父母不應該一手全抓,不給孩子留任何的成長空間。或者只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孩子未來收入的高低。而忽略了,培養孩子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一、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我們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成績優秀的孩子,但是生活能力卻非常的低。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個考入985大學的孩子,每周都要給父母寄回家滿滿一大袋子,發臭要洗的鞋襪衣物甚至還有內衣。這位母親還驕傲地說:我兒子只需要把專業學好就行了,這些生活瑣事他從來不會做,太浪費他的時間了,將來也自然會有人為他做。
這樣真的好嗎?我們見到很多「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成績一流,生活白痴。有些孩子成績優秀,但是卻無法融入社會融入同學和同事當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家長的教育,很多的父母平時太注重成績了,生生把一個本來可以很多優秀的孩子,培養成了不被社會接納的「巨嬰」。
一個優秀的人才,一定是一個有著良好生活習慣、獨立和自律的人。父母不能讓孩子從小就什麼事情都由自己一手包辦,這讓很多孩子因為平時自己缺乏動手的習慣,養成習慣性依賴父母依賴他人的性格。將來誰能像父母一樣的去包容他們?照顧他們?這樣孩子缺少獨立自主的能力,即便是學習成績再好,也很難融入到社會大家庭的當中去。
二、父母要懂得適度的放手
這一位年僅11歲的日本小男孩,年紀也不大,在國內這個年齡也基本是在上小學。國內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幾乎上下學都還需要父母或者家人接送。父母總說覺得孩子上下學路上車多人雜,萬一磕了碰了或者遇到危險多嚇人,自己得要時刻地盯著才放心。
在日本,很多孩子不是坐學校班車,就是自己獨自一個人去上學!難道日本的家長就真的不擔心嗎?其實作為一位母親,這位日本媽媽肯定是有擔心的,但是她也知道適度的放手是很重要的。畢竟沒有磕絆,如何才能深刻懂得躲避危險。
父母不放心可以偷偷地跟隨孩子,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一味地讓孩子在自己羽翼之下成長,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父母一味的不讓他們經歷風雨,那他們將來面對風雨磨難時,該如何抵擋呢?愛孩子,父母就要懂得適度的放手。
三、父母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平時的行為習慣,甚至性格,其實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平時在家裡或者是在外面,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影響和教育著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從模仿父母開始,學習和接觸這個世界的。
如果說,作為父母,平時生活不規律,行為粗魯,遇到事情喜歡用粗暴的方式去解決的話,那麼孩子十有八九,也會跟父母一樣行為和性格。優秀的父母,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會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起良好的行為榜樣。
擁有良好家風和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不僅自律努力,而且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等也落落大方不卑不怯。其實,良好習慣的形成,都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小事情的積累,來養成的。孩子們通過對父母的觀察和模仿,了解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懂得分寸和尊敬父母。
很多父母通過這位日本小男孩平凡一天的早晨,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愛。有些我們認為的愛,很可能是「有毒」的,是對孩子成長不利的。想要讓孩子真正能夠健康成長,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的人才,作為家長一定要審視自己對孩子的愛。愛,要有度,不要有「毒」。
延伸閱讀:
你對日本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如何看待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和大家一起交流你的經驗。
柒月的寶貝: 關注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傳播母嬰育兒、 婚姻家庭新觀念!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