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集團總經理趙金雲特別強調,學生的課外閱讀需要家長的支持,她說,「要求孩子讀書,自己玩手機,這樣的家長培養不出愛讀書的娃…」那麼,作為家長,捫心自問,你扎心了嗎?
有人留言說,「教育孩子方面,家長心須身教重於言教才有效果,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必須做到才對!要求孩子多看書,自己也要多閱讀,而不是一邊刷手機一邊催促孩子快去學習、看書。」
還有人評論說,「扎心了,難怪我兒子不愛看書,只喜歡追著我要手機玩遊戲,因為我就愛抱著手機玩遊戲,還煩兒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錢志亮老師講過,「人生差距,始於入學前的家庭親子閱讀。」可是很多家長表示,不知道怎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也不知道怎麼陪娃看書,尤其是那些繪本,字那麼少,怎麼講給孩子聽呢?
還有的家長說,我自己都不喜歡看書,更別說帶著孩子一起看書了,簡直就是渾身不自在。
我老公就是這樣的人,讓他陪孩子幹啥都行,就是孩子一說「爸爸陪我看書」,老公就趕緊把鍋甩給我「找你媽念書去。」他說,他自己從小就不喜歡看書,一看到書就頭疼,還不如陪娃多玩兩把遊戲。
可是我就不同了,我從小就愛看書,初中高中階段更是「來者不拒」,只要有字,逮到啥看啥,一直到現在,我每個月都會定期買書,不僅自己買,也給孩子買,而且買書花錢從來不心疼。兒子從小在我的薰陶下,也變成了一個「小書迷」,只要我在看書,他保準湊過去「媽媽,給我念書。」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做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閱讀興趣呢?
1、嬰兒階段,多念多說多講。
多年前,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訪談節目,採訪的北大清華學子的家長,請他們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中有一位家長講,孩子從出生後,他就堅持每天給娃念兒歌、古詩,平時多和孩子溝通交流,雖然小寶寶還不會說話,但是這種刺激對於他語言的發育非常有益。
所以他認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好,得益於嬰幼兒時期的多念多說多講。
所以我結婚有娃後,也是這麼做的,孩子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書,耳朵聽到的都是兒歌古詩等,所以到了一歲多,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確實叫人「驚豔」。
2、幼兒階段,陪著孩子一起多看,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講故事。
孩子一歲多,慢慢的語言表達能力跟上來後,我們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書了,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利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增進親子感情,也有利於培養孩子愛看書的好習慣。
所以家長不要把孩子撇在一邊,自己抱著手機看綜藝節目、打遊戲等,否則,等到孩子上了小學,老師布置課外閱讀作業時,你才發現,孩子跟你一樣不愛看書,到那時再後悔說什麼都晚了。
而且,無論何時,只要孩子拿著書過來讓父母讀,你就要放下手裡的事情,陪他一起看書,保護孩子的閱讀興趣。
3、父母做好榜樣,少玩手機多看書。
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會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所以,愛玩手機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玩手機的父母;愛看書的孩子,家裡一定有很多書、有個愛看書的爸爸或媽媽。
曾經有個朋友講過,說她老公每天下了班只要是陪伴孩子時,就把手機收起來,真的是做到了全身心的陪伴,所以孩子跟爸爸的感情也更好。
因此,作為父母,在家裡不要動不動就拿起手機刷,或者看電視;帶著孩子外出時,多和孩子交流下沿途的風景,別感覺無聊就掏出手機點來點去,你所做的這一切,孩子都是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裡。
4、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和家庭環境。
我自己就很喜歡這樣一種狀態,就是家裡沙發上、床頭上、書桌邊,隨處都有書,隨時都能拿出書來看,對於孩子來說,最好也是讓他在家裡隨時隨處都能找到合適的書去看。
此外,周末時我們不妨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在書的海洋裡,周圍又是那麼多認真看書的小夥伴,相信孩子的心中也會受到積極的鼓勵。
5、鼓勵孩子自己講述書中的故事。
讀書,是一種輸入,但是我們也要學會讓孩子「輸出知識」,所以在孩子看完一本書後,不妨鼓勵孩子一起來複述出這個故事,或者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家長也可以就書中的小細節來進行提問,看看孩子是否聽懂、聽仔細,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孩子的思考能力、語言溝通和表達能力。
最後,其實閱讀沒有早晚之分,哪怕你的孩子已經上一年級了,只要家長意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什麼時候帶著孩子一起看書都不晚。你平時給孩子讀什麼書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