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訴法為何新增缺席審判制度?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剛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舉行了閉幕會,常委會組成人員172人出席,出席人數符合法定人數。會議以170票贊成,2票棄權,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10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這是刑事訴訟法自1979年制定實施以來的第三次重要修改。

  本次修改中新增了缺席審判制度,這也是我國刑事司法制度中首次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為什麼要建立缺席審判制度?作為基本法律,為什麼這次修改刑訴法只在常委會上就討論通過?為什麼毒品犯罪等沒有納入缺席審判的範圍?針對上述問題,北青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不能讓腐敗分子逍遙法外」

  近幾年,我國不斷加大懲治腐敗的力度。作為我國的一部基本法律,刑訴法於1979年制定,分別在1996年、2012年進行了兩次修改。在2012年的修改中,增設了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但側重解決國際贓款的追繳問題。對於外逃的貪官,我國以往只能通過遣返、引渡回國等途徑才能對外逃貪官進行審判。

  今年的第三次修改,缺席審判正式寫入刑訴法中,作為第五編特別程序中的一章。目前,刑訴法第291條明確:「對於貪汙賄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時進行審判,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的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監察機關、公安機關移送起訴,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符合缺席審判程序適用條件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愛立告訴北青報記者,對一些案件進行缺席審判,也可以使案件得到及時處理,把證據及時給固定下來,避免因為時間過長、當事人記憶減退,甚至有一些證據固定不下來滅失的情況發生。「對外逃的犯罪分子要給予法律上的否定評價,彰顯法律權威,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王愛立說,在反腐敗工作當中,有一些人以為國外是避罪的天堂,進行貪汙、賄賂犯罪以後,攜款到國外企圖逃避法律懲罰。「雖然人在境外,但是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就要彰顯出法律的尊嚴,做出否定性的評價,不能夠讓腐敗分子逍遙法外」。

  缺席審判要「慎重使用」

  在外界看來,缺席審判制度也存在需要高度關注和警惕的問題。刑事審判強調被告人要在法庭,不在的話可以採取強制措施,強行押到法庭接受審判。聯合國人權公約中規定的是出席法庭審判為自己辯護,甚至在法庭上提出證據和質證等,這是一項權利。而缺席審判導致的結果,便是這項權利不能有效行使。「這次制度設計的時候,在草案的討論過程當中,重心都是放在如何彌補這方面的缺陷。」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王敏遠說。

  討論的結果最終也在刑訴法中體現了出來。人民法院缺席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可以代為委託辯護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刑訴法還明確,在審理過程中,被告人自動投案或者被抓獲的,法院應當重新審理。罪犯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到案的,人民法院應當將罪犯交付執行刑罰。交付執行刑罰前,法院應當告知罪犯有權對判決、裁定提出異議。罪犯對判決、裁定提出異議的,法院應當重新審理。

  王敏遠說,在他看來,缺席審判要「慎重使用」,並且在使用過程中充分注意權利保障的重要性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嚴格要求。

  「缺席審判的範圍不宜擴得太大」

  新修改的刑訴法在291條中嚴格限制了缺席審判適用的犯罪種類,即貪汙賄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時進行審判,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的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在分組審議中,就有委員認為,缺席審判的適用範圍還可以擴大。李巍委員說,對那些社會危害性極大、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嚴重刑事犯罪案件,必須嚴懲,「比如毒品犯罪案件,法院每年審理在20萬件左右;再比如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也差不多幾十萬件。當前開展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也暴露出了很多嚴重的刑事犯罪案件」。

  但最後通過的刑訴法,還是對範圍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黃永認為,從有利於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角度來說,缺席審判的犯罪不宜擴得太大,「缺席審判制度的建立也要考慮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一方面有利於打擊犯罪,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規範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不能過多使用這種手段來追究責任,所以我們做了嚴格限制。」此外,刑訴法還規定,「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審理,但有證據證明被告人無罪,人民法院經缺席審理確認無罪的,應當依法作出判決。」

  刑訴法修改為何只在人大常委會通過?

  外界提出疑問,這次刑訴法在常委會上就通過了,以後是否會成為常態? 「刑事訴訟法三次修改,在1996年、2012年都是大會來進行審議的,因為承載著基本法律的任務,修改的條數又很多。」王愛立說,本次修改指向明確、內容特定。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究竟由大會審議還是由常委會審議,與全國人大和常委會的職權劃分有關。立法法明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牴觸。王愛立介紹,如果不涉及到對基本法律基本原則的修改,常委會有權對部分修改條款進行審議通過。

  針對刑訴法的修改,王敏遠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這次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當中的很多要求應該反映到刑訴法修改當中,但因為這次修改時間來不及,就沒有反映出來,「只要一個問題是有助於推動法治發展的,只要這個問題的修改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圍繞這個問題大家基本達成共識了,就趕緊先改,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個別條文,不要等到十五六年之後」。

  防止速裁程序被濫用

  新修改的刑訴法還增加了有關速裁程序的相關規定,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被告人認罪認罰並同意適用速裁程序的,可以適用速裁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由於程序上較正常的審理程序作了簡化,如何防止速裁程序被濫用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法工委刑法室副處長陳遠鑫解釋說,在適用速裁程序時,有一個很實質性的條件,即被告人必須要同意。「而且對於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願性、合法性,在修改裡面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審判階段都要求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要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關的訴訟權利,告知法律的有關規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陳遠鑫說。(文/記者 孟亞旭)

相關焦點

  • 刑訴法修正草案分組審議 委員追問「缺席審判外逃貪官該有法律援助...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姝)4月27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刑訴法修正草案時,刑事缺席審判制度成為熱議焦點。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信春鷹提出問題,法律援助制度應該適用於外逃貪官的缺席審判嗎?刑訴法修正草案增設一章規定了缺席審判,明確規定:對於貪汙賄賂、失職瀆職等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境外,檢察院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此外,缺席審判程序專章也對如何保證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作出了若干規定: 賦予被告人的近親屬上訴權, 對委託辯護和提供法律援助作出規定等。
  • 通盤研究刑事缺席審判制度
    建議這條內容放到刑法修正中進行修改,不應該放到刑訴法中進行規定。」    「修正草案的這一規定,實際上是實體法上的從寬處罰制度,在刑事訴訟法中設定一個實體的從寬處罰合不合適?這是一個問題。」於志剛委員說,這一規定實際是為了解決認罪認罰情況下的程序從簡問題,但這裡只體現或表現出了實體從寬,而程序選擇、程序從簡問題沒有表明這一意思。建議在制度創設時,有些條文還是要再進一步斟酌。
  • 【社論】為新時代修訂刑訴法
    【社論】為新時代修訂刑訴法 時隔六年,刑事訴訟法再啟修法程序,這也是1979年以來刑訴法的第三次「大修」。4月25日,《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
  • 專家解讀刑訴法修繕之路:按疑定罪,可能搞出錯案
    時下,最新修訂的刑訴法裡,還首次確立了缺席審判制度,並完善了與監察法的銜接機制。 「疑罪從無」入法:「按疑定罪,可能搞出錯案」1979年,刑訴法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首次較為系統地規定了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開啟了當代中國刑事訴訟法治化歷史進程的「閘門」。
  • 《新刑訴法解釋》全文發布:明確監察調查人員出庭,監察訊問錄音錄像的審查規則等
    這是繼1996年和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後,對中國特色刑事訴訟制度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改革與完善。《刑事訴訟法修改決定》共26條,對刑事訴訟法18個條文作了修改,同時新增了18個條文,主要涉及完善監察與刑事訴訟的銜接機制、建立刑事缺席審判程序、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增加速裁程序、為與其他法律相協調所作的修改等四方面內容。修改後刑事訴訟法從290條增加到308條。
  • 《新刑訴法解釋》全文發布:監察調查人員出庭,監察訊問錄音錄像的審查規則!
    最高法有史以來條文數量最多的司法解釋,全文來源自最高人民法院網站速讀根據《監察法》和修改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新刑訴法解釋》完善審判程序與監察調查的銜接機制,細化完善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和缺席審判程序的規定,為新時代反腐敗鬥爭和國際追逃追贓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一是明確監察調查證據的使用規則。
  • 刑訴法修改:承前啟後的程序法變革
    二是順應黨和國家反腐敗與國際追逃追贓工作大局,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缺席審判制度,通過具體的程序規定在刑事司法領域構建起強有力的腐敗治理機制。是否應當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爭論已在理論界和實務界持續多年,此次修法則將這一問題從制度上予以明確。從立法背景和目的來看,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明確指向反腐敗和國際追逃追贓工作的加強。
  • 刑訴法修改,改了什麼?
    刑訴法修改 改了什麼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法律專家表示,這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增加的速裁程序、認罪認罰依法從寬、缺席審判等,更好體現了懲治犯罪與尊重保障人權相結合,更加成熟。
  • 媒體盤點刑訴法修正十大亮點:尊重和保障人權
    現行刑訴法雖規定,二審法院審判被告人上訴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但實踐中存在變相「上訴加刑」的情形。此次修正案草案增加規定,二審法院發回重新審判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實檢察院補充起訴的以外,原審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這就有利於保護被告人行使上訴權。
  • 新刑訴法強化司法行政機關職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次刑訴法的修改涉及司法行政工作的眾多領域,對司法行政工作改革發展將產生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為與修改後刑訴法有效銜接,自2012年3月新刑訴法頒布以來,司法行政機關進行了大量準備工作。司法部副部長郝赤勇就相關問題接受了《法制日報》記者的採訪。
  • 刑訴法修正草案提請審議:檢察院保留部分自偵權
    刑訴法修正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來源:檢察日報4月25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下稱「修正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沈春耀向大會作草案說明時闡述了這次修法的三個必要性:一是為保障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需要完善監察與刑事訴訟的銜接機制;二是為加強境外追逃工作力度和手段,需要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三是總結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經驗,將可複製、可推廣的行之有效做法上升為法律規範,在全國範圍內實行。
  • 刑訴法、兩院組織法為什麼要作出這些重要修改?權威專家解讀來啦!
    二是加強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的工作力度,豐富反腐敗和國際追逃追贓的手段,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這次確定的缺席審判制度範圍對於貪汙賄賂的案件,以及需要及時進行審判,經過最高檢察院核准的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和恐怖活動犯罪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的,可以缺席審判。這是刑事訴訟法這次修正草案中涉及到的刑訴法修改的第二部分。
  • 王曉東:國際追逃追贓視野下的我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
    王曉東:國際追逃追贓視野下的我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 2019年08月23日 09:09 來源:《法律適用》(京)2018年第23期 作者:王曉東 字號 內容摘要:
  • 「刑訴法」修正案
    「刑訴法」修正案[ 2012-03-08 14:17 ]刑訴法1979年制定,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首次較為系統地規定了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對該法進行了首次amendment(修正)。2011年,刑訴法第二次大修正式啟動。
  • 中政法劉玫教授刑訴法考——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第二章)
    別忘記點讚收藏哦 第二章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第一節 概述適用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兩審終審制、審判公開、人民陪審——審判制度18年修正案增加: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刑訴法特有的原則是重點第二節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職權原則】第3條第1款規定:
  • 2018年刑訴法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一、2018年刑訴法修正案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立法規定的特點   綜觀2018年刑訴法修正案全文,發現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立法規定具有如下4個特點:一是修改篇幅最大,涉及條文最多。據統計,在刑訴法修改的26項中,有13項都是關於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規定,在此次刑訴法修改涉及的36條中,有18條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條文,兩者均佔到2018年刑訴法修正案的1/2。
  • 刑訴法修改"逼"新聞報導轉型? 專家:不會產生很大影響
    日前,中國政法大學舉辦「新聞與法治論壇」,法律界和新聞界的專家圍繞「刑訴法大修對媒體案件報導的影響」展開討論。  筆者在論壇上了解到,刑訴法新修訂的內容中,與媒體新聞報導,特別是刑事案件報導關係最密切的有保密、禁止強迫自證其罪、「親親相隱」制度以及未成年人保護等規定。
  • 刑訴法修改能改變什麼?
    其中,免受酷刑的自由、不受任意逮捕、拘役或放逐的自由,公正和公開審訊權,無罪推定權等,與刑訴法關係甚密。    距離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越來越近,中國刑訴法的修改漸次逼近司法實踐的敏感區。「有很多問題要改,這次只能解決實踐中最突出、大家認識最一致的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樊崇義參與了論證過程。
  • 刑訴法時隔16年第二次大修 今日提交人大審議
    刑訴法1979年制定,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首次較為系統地規定了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開啟了當代中國刑事訴訟法治化歷史進程的「閘門」。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對該法進行了首次修正。  2011年,刑訴法第二次大修正式啟動。當年8月24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